漢字因其歷史悠久,,數量眾多、結構復雜,、筆畫繁多,,且經歷了數千年的發(fā)展,,到現代漢字這個平面上,,呈現給我們的是大量的形近字,、音近字,字與字之間區(qū)別很小,,極其容易導致寫錯字、別字,。而且兒童感知具有籠統(tǒng)的特點,,不能精確地辨認字形之間的細微差別,,因此,,錯別字問題就成了令語文教師頭疼的問題,,有的老師為了讓學生記住一個字形,,不惜花費很多時間,,也不惜杜撰很多故事,有時候難免出現為研究漢字的人所詬病的“教會了一個,,混亂了一批”的現象,。漢字學作為一門科學,,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汲取漢字學的科學成果指導教學,,是漢字教學的大趨勢,。并且,利用漢字知識進行教學,,確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文講以書寫中常常會出錯的字為例進行說明,。 一.及與乃 “及”字的筆順根據1997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guī)范》第一筆是“丿”,而跟其字形相似的“乃”首筆是折,,這兩個字頻繁地出現在各類考試當中,,問題主要集中在“首筆應該是什么”,。筆者翻閱了《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在部首檢索中,,這兩個字的首筆均為“丿”?!冬F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guī)范》跟《現代漢語詞典》不統(tǒng)一的狀況也恰恰說明漢字處理的不易,而這種不易又使得漢字教學變得無所適從,。如果能夠從現代漢字這個共時的平面轉移一下視角,,換用歷時的分析來看這兩個字形,就會豁然開朗,。 及的甲骨文為①,,像是用手抓住一個人,本義是逮,,趕上,,現在常說“及格”,就是逮住那條合格的線,;追及,,就是追著趕上等,。其形體變化的序列為:②③④,①②字形基本相似,,表示手的部分和表示人的部分相接,;字形③為了顯示這個字是兩部分組成,第二筆和第三筆之間呈現斷筆,;而字形④則徹底連接為一個筆畫,。故而,直到現在,,一些研究古文字的書籍中,,“及”的筆畫數都是四畫(《現代漢語詞典》為三畫)。 (及的字形變化) 乃的形體演化序列如下,, 字形①用彎曲的筆畫表示出氣之艱難,,在古代漢語中凡是用“乃”的地方,都表示經過慎重思考而鄭重其事的意思,。常用作代詞,、副詞、連詞,、發(fā)語詞等虛化的詞。從其字形演化來看,,起先并沒有“丿”,,是后來字形發(fā)展中加上去的一筆。 基于此,,再看《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guī)范》中的規(guī)定就會恍然大悟,,“及”字首筆為“丿”,那是人字的首筆,;“乃”字首筆不是“丿”,,那是因為這個筆畫是后來才發(fā)展起來的。 同樣,,從“及”的字如極,、級、汲等,,從“乃”的字如仍,、扔等也是按照上述筆順規(guī)則來寫的。 使用這種歷時追溯的方法,,同樣可以解決漢字教學中的其他好多問題,。 二.武 武是一個易錯字,這個字的難點就是幫助學生記住右邊是弋,,而不是戈,,而武的意義又跟戈(戈的意思是兵器)有關,,因此,如何講解才能使學生記住這個字,,是一件難辦的事情,。我們不妨通過歷時溯源的方式來完成字的識記,字的形體序列如下,,從這個序列很清楚地看到“武”字的首筆是戈字首筆的變化,,而“武”字的第二筆則是戈字“丿”的變化,“武”字在從戈的字中是唯一的一個特殊變體,。 三.夏 夏也是一個易錯字,,學生易將上部寫作“百”。事實上,,“夏”字上部讀為shǒu,,在《說文解字》中,是一個部首字,,是腦袋的象形,。從的字如首、頁(頁的繁體字),、戛,、夏等。 “夏”字的形體變化如下,,夏,,是一個手足俱全的人的形體,古代漢民族的自稱,,也稱華夏,,諸夏等。“夏”大的意思,,世界上各個民族都認為自己是最偉大的,,至今猶有“大民族主義”等思想,古人亦如此,。因此,,古代漢民族也自稱為“夏”,迄今這一說法仍在沿用?,F在用為夏天的“夏”是意義的假借,。 可見,講清了shou3,,整個“夏”字上部就清楚了,,其中的兩橫是“目(眼睛)”的形體的描摹。 四.冒 “冒”字學生易把上部寫作“曰”或“日”,,而事實上,,這個字的上部是不封口的,,寫作“冃(讀為mào)”。這樣的字在小學階段會學到冒,、冕,、帽等,其上部都是從“冃”,。 冒字演變序列如下,,字從目有所蒙,上部跟“曰”或“日”無關,。 跟“冃”意義相關的部首如“冖(讀為mì)”,,從“冖”的字如冠、冥,,前者表示帽子,,后者表示幽暗。還有“冖下有一橫的(讀為mǎo)”,,從“冖下有一橫的”的字如冡,、蒙、朦,、矇,、曚、濛等,,這些字都表示模糊不清楚,。而從冃、冖,、冖下有一橫的這些字的義素中含有覆蓋、蒙蔽,、模糊,、或者帽子等意義。 同樣的方法,,即從歷時溯源的角度,,我們還可以分析好多字形。比如肺,、象等的形體,,在此不一一列舉??梢?,用科學的漢字知識來識字、糾正錯別字并非不可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