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敏
1
懷慶府是河南省在清代的一個府,,相等于我們現在的一個地級市。懷慶府位于河南省豫北地區(qū),,府暑所在地是現在的河南省沁陽縣,。當時濟源縣就在懷慶府管轄之內,而現在垣曲東垣的蒲掌英言地區(qū)那時屬于濟源縣管轄,,且一直管理到1947年,。因此,現在仍有一些東垣老人認為自己是懷慶府的人,。但在那個時候,,處于邊沿山區(qū)的東垣人,因為貧窮,,一條塬上萬數人沒有幾個人見識過懷慶府的面容,。他們對懷慶府抱著極大的向往。在他們心中,,住在王屋山下平川地域內的人都是懷慶府的人,,而懷慶府的人是他們心中羨慕和敬佩的人。
奶奶生于一八九六年,,是濟源縣軹城東留村人,。奶奶到了我家后,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我爺爺娶了個懷慶府的閨女,。那年代,清瘦高挑,、面相和善的奶奶常被鄉(xiāng)鄰夸贊,。
奶奶的性格,,卻一點也不像她溫和的面容,,她是個性格很強的人。但奶奶性格“強”與爺爺的氣性“大”不一樣,。奶奶的“強”,,在于做事,她啥事都想做好,,不想落到別人后面,。年輕的年代,無論娘家和婆家,,都是窮家,。窮家無勢,,受人剝削、受人欺負的事時常發(fā)生,。但奶奶一個女人家總是想辦法解決,,解決不了也能想得開。
“誰讓咱是窮漢家,,沒錢沒勢呢,!”長大了的我,聽奶奶說過幾回過去被人欺負的窩囊事,,說完了總是用這句話結尾,。
爺爺的氣性卻“大”的讓人害怕。他覺得他就應該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啥事都想做好做成,,做不成就覺得窩囊。他妒惡如仇,,對那些惡霸潑皮欺負人的事,,總想抱打不平。他更不容忍被人欺負,,誰欺負了他,,他就要與他拼命。因此,,爺爺的肚里就擱了不少的窩囊氣,,這氣就要了爺爺的命。
“命里有,,抱金磚,,命里沒有當窮漢?!彼廾哪棠探洺_@樣說,。
奶奶的處事活絡源于她是商家出身。說是商家,,其實就是做小生意的,。
奶奶姓李,她的娘家在濟源軹城算是一個大家族,。軹城是個古鎮(zhèn),,和古都洛陽、古城孟津緊挨,。因而這里自古以來就商貿活泛,,做生意的家戶很多。奶奶這一家,,在這里是有名的經商大戶,。奶奶的堂兄堂弟們在民國初年因災荒的迫使,,西進山西經商,落戶在垣曲老城已北十余里的南丁坂村,。當時老垣曲縣城的繁華地段有幾家商鋪,,就是奶奶的弟兄們開的。解放后,,她的弟兄們由公私合營進入縣里的商業(yè)部門,,成了那時候讓人羨慕的吃供應糧的城市人口。
因為一段商緣,,奶奶便跟了爺爺,。
2
清朝末年,朝政腐敗,。地處中原的河南省,,災害頻仍,民不聊生,。那時的河南洛陽一帶,,人稠地窄,連年饑荒,,老百姓食不果腹,,逃難要飯者不計其數。
大概就在宣統(tǒng)皇帝被趕下臺的那一年,,終生走鄉(xiāng)串戶,,靠小買賣維持生計的外曾祖父下世了。
“爹死了,,我娘就覺得天塌了,。”奶奶說起這段經歷就抹眼淚,,“那時候,,我們那兒的人都說,能往西走一千,,不往東挪一磚,。說那西邊地廣人稀,生意好做,,活命容易,。我娘就領著我和哥哥往西邊走,。我哥哥只比我大兩歲,,就擔起了我爹留下的貨郎擔,我和娘背著行李,,娘仨一路走著一路用針頭線腦換些吃的喝的,?!?/p>
奶奶喘了口氣接著說:“走了幾個月,娘覺得哪兒都不是落腳的地方,,到了咱這龍尾頭,,你爺爺這一大家人對我娘仨可厚誠啦,叫吃叫喝,,你那老奶奶還安置我們住下,。”
“人這一輩子和誰是一家人那是該著哩,,你爺爺這人可勤快,,經常給我娘仨幫忙,我娘可喜歡啦,?!闭f這話時,奶奶的臉上就露出了喜色,。
后來,,在曾祖父的照護下,外曾祖母娘仨被安置到了離龍尾頭不到二里地的富家溝,。奶奶為別人家縫縫洗洗,,我老舅擔著貨郎擔走村串戶賣小東西,娘仨就這樣半饑半飽地過著,。
那年月,,窮人的兒子討個媳婦不容易??赡苁窃婺傅囊馑?,直性子的爺爺便經常往富家溝奶奶哪兒送些吃的用的。感動了外曾祖母,。當然,,爺爺的高大偉岸、氣宇軒然也討得了奶奶的喜歡,,更讓奶奶喜歡的是“爺爺是一個好人”,。這樣,曾祖父就托人說媒,,外曾祖母就自然答應了這門親事,。
“我跟你爺爺時,嫁妝就是一個舊被子,,我哥送到了你家,。”奶奶給我說這話時,一臉苦笑,。
奶奶和爺爺結婚時,,奶奶十七歲,爺爺十九歲,。
前邊說過,,奶奶性格也很強,但遇事想的周全,,過日子善于計劃,。這就使直性子、做事魯莽的爺爺得到了管束,。到我家沒有幾年,,日子就好過些了。
在那個年月,,龍尾頭上的南嶺,、東坡、北溝,,到處是荒蕪的土地,。奶奶是生長在大平原上的人,那里寸土寸金,。因為土地的稀缺,,人們才吃得緊窄??粗@里的土地荒地閑著,,她覺得十分可惜。她對爺爺說:“以后咱倆去放羊,,一邊放羊,,一邊開荒,開上幾畝地,,咱家慢慢就好過了,。”
“還開地呢,!你那小腳能站穩(wěn)嗎,?”爺爺心疼地說。
“別害怕,,你走多遠我跟多遠,,你開一分地,我還不開五厘,?!蹦棠讨灰f起這事,,就笑了?!澳銧敔斶€沒有我能纏,,他干上一會兒,,就要歇歇,,可我就不歇,一镢一镢不停地挖,,也沒比他少開了多少地,。”
其實,,奶奶來到龍尾頭的時候,,還不是小腳,只是她和爺爺結婚前,,外曾祖母違拗不過封建禮教,,才讓人給奶奶纏了小腳。奶奶后來給我說,,要不是小腳,,她還不定干啥大事哩!
這樣,,奶奶和爺爺咬著牙干了好幾年,,創(chuàng)下了自己的一份家業(yè)。到曾祖父為兒子們分家的時候,,加上曾祖父分給爺爺的那一份,,爺爺的家業(yè)比他的哥哥弟弟們都厚實些。那時,,南北龍尾頭上的鄉(xiāng)鄰們都說:“懷慶府來的閨女真能干,,老王家幸運啦!”
能干的奶奶沒能抵擋住天災人禍,。民國十六年的那一場劫難讓奶奶和爺爺用汗水澆灌的家業(yè)化作泡沫,。之后,家道便愈加艱難起來,。但吃糠咽菜的日子并沒有讓這個小腳女人倒下,,她堅強地挺起腰桿,扶起多病的爺爺,,維持著這個多難的家,。
也是在這場劫難之后,奶奶的哥哥因我們這個地方災難頻仍,,生意做不下去了,,又回他的老家了。我的外曾祖母心疼閨女,便守著奶奶還住在富家溝,,但這個顛沛流離,、飽經滄桑的老人,在日寇踏上東塬的日子里,,因驚嚇得病,,死在了她獨住的那一眼窯洞中。那時,我的爺爺已病入膏肓,,我的父親,、叔叔和姑姑們臥病在床,。奶奶沒有分身之術,當她知道噩耗時,,她暈倒了。
我的外曾祖母就埋在富家溝里的一面斜坡上,。當時,。奶奶多想讓母親回到濟源軹城的李家祖墳中與父親合葬啊,,但日寇的鐵蹄踐踏,,災荒橫行肆虐,我家已幾近破碎,。十口之家六口人面對著死神,就憑奶奶一個孱弱的小腳女人撐著,。吃糠咽菜的貧病交迫之家,實在是為外曾祖母買不起一副薄棺,,更不用說送她東歸祖墳了。
奶奶不忍心讓母親卷一頁葦席入土,,她把兩個舊缸對起來,,讓母親睡在里面,,選了富家溝一面朝陽的山坡,埋了,。
王屋山兩側的外曾祖母和外曾祖父,,就這樣一直眼巴巴地守望著。
外曾祖母埋在富家溝的哪一面坡上,,奶奶始終沒給我說過。她一生中為我說了我們家太多太多的事,,唯獨不說外曾祖母客死異鄉(xiāng)的事,??赡苁撬X得有虧母親,也可能是她覺得這是她娘家的事,,更重要的是,,她覺得我們這個家,,一直在貧困中爬行,,她不忍心為這個家再添加負擔,。
等我知道了外曾祖母的身世時,奶奶已經去世三十年了。等我詢問年近八十的大堂姐,,外曾祖母埋在什么位置時,她就知道埋在一面坡上,在哪一面坡上,她卻說不清楚,。等我頭年清明站在富家溝的崖頭上,看著那一面面荒坡像一個個碩大的墳頭時,,我覺得那里面簇擁的就是外曾祖母,我把帶來的紙錢向那一片荒坡撒去,哽咽著說:我可憐的外曾祖母,,你就在這里安息吧,!我奶奶在這里陪著你,我將來也要陪著你,你不苦,,你幸福著哩,!
埋葬了母親,,迎接奶奶的是更大的災難,。
3
民國32年前后,,在日寇鐵蹄的踐踏下,,一場大饑荒和大瘟疫也趁機向積貧積弱的中國襲來。在這場災難中,,我們家被擊成了碎片,。先是患胃病和瘋癲癥的爺爺去世,接著,,叔叔和哥哥也因出“天花”亡故了。嬸嬸和她那女兒,,離家出走后,,杳無音信,失蹤了,。一個十口之家,,兩年多里,損失了一半,。這巨大的災難,,把奶奶幾乎壓垮了。
那一年,,奶奶47歲,。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小腳女人,,領一家日月,,可以想象,,有多么的艱難。
奶奶養(yǎng)育了四個子女,。爺爺去世的時候,,大姑和小姑都還在閨中。那時的小姑只有七歲,。
好在我的父母有幸從瘟疫中逃了出來,,他們強忍住失子的悲痛,在以后的幾年里,,照護著奶奶為兩個姑姑成了家,。
兒女都成家了,失去我爺爺的奶奶更加孤單,,不少好心人勸奶奶再走個人家,,以圖老了有個伴,都被奶奶婉拒了,。奶奶從清代走來,,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的理念在她心里根深蒂固,。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她對爺爺有著一腔深情,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光,,她時常拄著拐杖在爺爺的墳前轉悠,,嘴里不停地喃喃著:“肚子還疼哩?叫娃們再給你踩踩,?!?/p>
奶奶為爺爺守寡,這一守,,就守了40多年,。
(責任編輯:楊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