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他鄉(xiāng)的童年》里有這樣一段:主持人周軼君采訪了一位印度爸爸,,他出生偏遠,憑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在通過了一場難度極高的資格考試后,,當上了跨國公司高管。 他的兒子得以在貴族學校輕松學習,,但談起兒子,,這位父親說道:“我兒子的人生將比我更難。因為我知道自己通過一場考試,,這輩子就獲得了成功,,獲得了安全感??墒撬鎸Φ氖澜?,你根本不知道'考試’在哪里,什么時候才是競爭的終點,?!?/strong> 急速變化的未來,沒有終點的競爭,,甚至不知“考試”在哪里,,這是今天我們無法逃避的普遍困境。我們從小被教導“朝著高分心無旁騖地往前沖就好了”,。激烈的競爭和一場場考試之下,,狹窄的賽道無比清晰。然而,,走出校園,,我們卻發(fā)現(xiàn)再找不到清晰的目標,而此前上過的課,,接受過的教育,,好像也并不能解答我們該向何處去的迷惘。長大成人后的諸多困惑,,往往源自童年的遭遇或教育,,這引導我們發(fā)問:教育到底意味著什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為了尋找答案,,周軼君曾經(jīng)探訪五個國家,,拍出《他鄉(xiāng)的童年》,呈現(xiàn)了教育的更多可能,。但那還不夠,,今天,她終于交出了自己最新的作品——《教育觀念20講》,。在這檔認真思考教育的節(jié)目中,,周軼君將拍攝《他鄉(xiāng)的童年》后的思考與家庭觀察相結合,想與你分享那些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理念,,如何能夠作用在我們的家庭中,,切實地改變家庭教育。無論你是否是家長,,都不妨礙你同我們一起,,重新思考教育。教育不僅關乎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也關乎著我們如何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解。它既聯(lián)系著我們的過去,,也關系著孩子們所創(chuàng)造的,,我們未來的世界,。正如周軼君所說:“我們都將生活在世界各地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未來之中,。”一年多前,我面對家里的兩個孩子,,6歲和3歲,,不斷感覺到那些冒出來的、道不清說不明的困惑和焦慮,。如果非要說清楚,,可能就是:什么是好,什么是對,。身為父母,,而且您也愿意來聽這檔節(jié)目,那么首先肯定是有心給孩子最好的,。這大概是我們所有人的初心,。問題是,什么才是最好的?如何做出選擇,,如何尋找平衡,?更大的問題,什么才是對的,?教育的麻煩在于,,它的結果可能很久才能看到,但它的對錯不允許再試一次,。身為中國父母,,上一代的經(jīng)驗,能夠直接讓我們拿來用的可能并不足夠,。相反,,在隔代教育中,兩代人的觀念沖突還不少,。過去幾十年,,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社會,像中國那樣經(jīng)歷了高速發(fā)展,,所有領域的觀念都經(jīng)歷著迅速迭代,,教育更不例外。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成長的經(jīng)驗,,固然有值得回顧的,但看看下一代,,他們面對的現(xiàn)實和將來,,都截然不同。對孩子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對的,這樣的根本問題,,注定令人糾結,。正因如此,抱著為自己解惑的目的,,一年多前,,我走過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拍攝了六集紀錄片《他鄉(xiāng)的童年》,。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jīng)忘記了最初出發(fā)的困惑究竟是什么,而是因為一路不斷收獲新的觀念,、新的啟迪而興奮不已,。在芬蘭,、日本、英國,、印度,、以色列,對當?shù)貙W校的訪問,,走入學生,、家長和老師中去,深度了解社會,、歷史,、文化對他們教育觀念的塑造,以及他們對未來的看法,,一下子拓寬了我的思考維度,。所謂“好”和“對”都沒有絕對,都需要放到不同社會環(huán)境,,結合不同的孩子情況去度量,。而了解這世界上,原來有那么多元的,,多姿多彩不一而足的教育理念跟方式,,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我的焦慮。因為,,消除焦慮的辦法,,就是把未知變成已知。打開視野,,多了解之前不知道的,,心情自然放松起來。所以,,我拍攝紀錄片以及在這里繼續(xù)與大家以音頻的方式討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開父母與教育者們的視野,,拓寬思考的疆界。紀錄片播出以后,,收到許多熱情的反響,。我也有了機會,更多接觸和了解國內的家長們,、老師們,,教育改革者們。當時常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你走過了這么多國家,,請問哪里有最好的學校,?所以,當收到邀請,來做一檔音頻節(jié)目,,我想,,正是一個好機會,把在國內外了解到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身為家長,我們或許無法去到所謂最好的學校,,又或者無法馬上改變身處的社會,,但有些方法是可以在家庭中實踐的。又正值今年為疫情所苦,,家與學校模糊了界限,。“怎樣把家變成世上最好的學?!?,成了我思考的一個話題。一方面我樂于與大家分享我的體驗和思考,,另一方面,,其實我也非常猶豫。因為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教育是家長間無盡的話題,,也可能是一個,最好不要觸碰的話題,。都是成年人,談三觀傷感情,,更有可能改變不了什么,。在中國,孩子十八歲之前都由父母的觀念塑造,,這個問題就更加敏感,,其實呢,也更加迫切,。于是,,我還是答應了來做這樣一檔節(jié)目。初衷并不是因為我知道得更多,,或者更加正確,,千萬別誤會,我真的不是教育專家,,只是身為母親,,和您一樣,,對教育有許多問號,于是,,我選擇做一個探索者,。希望能夠找到更好的,領略更寬廣的教育經(jīng)驗,。在《教育觀念20講》中,,我只是拋磚引玉,邀請您一起探索,,但我相信,,如果我們的出發(fā)點是相同的,就能夠在這次音頻旅程的終點,,收獲遠遠多于出發(fā)時,。哲學家康德說,,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其他動物都只需要撫養(yǎng),。教育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并不斷進化。不幸的是,,這種進化的速度有時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在我的教育探索旅程中,無論在哪個國家,,都不斷聽到這樣一個類似的聲音:當前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業(yè)化初期模式之上的,為了迅速培養(yǎng)熟練的工人和士兵,,以機械化,、標準化、分工化方式“生產(chǎn)”孩子們,。但未來,,需要的是,跨學科,,復合型,,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社交媒體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像學者赫拉利預言,,許多人將來會淪為“無用階層”,。這次新冠疫情同樣告訴我們,,這世界說變就變。未來,,說來就來,。面對巨變,告訴我們的孩子,,未來他們都將成為“普通人”,,是必然的真相,但也可能并不夠,,我希望探討,,如何讓孩子們成為“最好的自己”。是否社會意義上的“成功”或“普通”并不重要,,只有成為最好的自己,,無論面對什么變化,他們的內心才可能找到快樂和安定,。讓他們繼續(xù)說“我有一個夢想”并不過分,,只要那個夢不是父母選的,而是出于他們自己,。身為家長,,我們必須不斷了解外界的變化,尋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家庭,,作為一個最小的教育空間,最適合首先做出這樣的轉變,。只有家庭,,才能做出針對不同孩子、精準的教育選擇,。在節(jié)目里我最想分享的是,,世界上多樣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到家庭生活場景中來。比如,,日本的童年教育,,一方面對孩子要求極為嚴格,逼著他們自律,,另一方面又盡情釋放天性,,我們如何讓自己的孩子也找到這樣的平衡?英國最好的公學都很難進,,也非常昂貴,,可是他們的理念卻是免費的——這些理念我們也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體育運動中,最看重的品質是什么,?如何閱讀,,幫助孩子成為一個開闊的人?如何演講,,讓孩子從小具備自信與溝通能力,?在快速發(fā)展的中國,或許像芬蘭人那樣極具耐心,、量體裁衣式的教育方法,,只能在家庭中實現(xiàn)。而印度人愛提問,,愛質疑,,又擅長動手解決問題,培養(yǎng)出了全世界最棒的CEO們,,他們的方法或許能幫我們化解不少教育中的難題,。除了一路采訪的見聞,我在這里,,也融合了自己多年的國際記者與海外求學的經(jīng)歷,,一并拿出來與您共同探索。我個人,,首先特別注重觀念的探討,,有了觀念的堅定,或者改變,,才有尋求方法的可能,。所以,我會縱向,、橫向舉例,,拓寬大家的視野去找到自己的答案。同時,,作為一名母親,,我也愿意與您分享自己每日的親身經(jīng)歷,日常的實踐,,甚至曾經(jīng)的失敗,。希望您也看到,做錯了并不可怕,,不反思不去借鑒才是越走越窄,。在中國,一切都發(fā)展得很快,需要迅速看到結果,,老師也許沒有可能像芬蘭的老師那樣,,陪每一個孩子數(shù)汽車搭積木,,等待每一個孩子心里面長出數(shù)學,,但芬蘭教育的這份奢侈,我們完全可以帶到家里呀,。女兒小學二年級,,回家不先做作業(yè)。玩兒,、磨蹭,,吃點心上廁所,或者是攤開作業(yè)本發(fā)呆,,到晚上八九點才認真做起來,,幾行字的作業(yè),竟然寫到晚上十點半,。中間我發(fā)過火,,甚至想扔掉她的作業(yè)本。冷靜之后,,我做了這么幾件事,,也就是剛才提到的三個步驟:隨便網(wǎng)上一查,,就知道天底下絕對不是我家孩子才這樣。稍感安慰,。排除了“只有我的孩子特別笨特別傻”這個粗暴無解的結論,。那是不是她的注意力有毛病,?好像也不是,。她玩樂高,做喜歡的手工的時候,,可以不聲不響一個多小時,,也就是說,喜歡的事情,,她是可以注意力集中的,。那么,結論是,,她不喜歡做作業(yè),。我小時候也沒喜歡過做作業(yè)呀。作業(yè)就是這么個不討人喜歡的東西吧,??菰?。累?;蛘哒f,,一般做作業(yè)的方法不適合她。我深知女兒的兩個特點,,一是:愛贏,,不服輸。第二,,愛在游戲中學習,。接下去的事情,是我們設立一周做作業(yè)目標,,根據(jù)完成程度打分,,積滿一定分數(shù)可以換一個心愿的實現(xiàn)。也可以我跟她比賽,,做同樣的抄寫,,看誰寫得快。她最頭疼算術題,,變成我們拿出實物做游戲,,或者跟我去菜場買菜算價錢。所以,,在我的經(jīng)歷中,,建立信任鏈條的第一步,不是放手放任,,反而是多下功夫找到最適合孩子的路徑,。學習效率果然有很大提高,但并非持久不變,。有時候仍然拖到很晚,。如果作為家長已經(jīng)完成步驟1、2,,那么可以進入第三步:抓大放小,。主要的事情不放手,非主要領域松手,,相信孩子的自主和自我管理,。到現(xiàn)在,我也沒有給孩子報鋼琴課。沒有特別的原因,,就是覺得不用急,。孩子們早就學會了用CD或者軟件來聽音樂,倒是不擔心耳朵不靈,。有次女兒看到同年級小朋友拉大提琴,,特別感興趣,拿過來試試,,非要我去給她買,。我說,,這不是玩具,,你拉幾天沒興趣了怎么辦?她非要,。行,,我給自己打了預防針,租了一個大提琴,,先三個月,。老師說,最重要就是每天花時間,,每天練,。萬事開頭難,她果然沒有天天練,。催了幾次,,我說,把琴退回去吧,。她不肯,。有次拉高興了,停不下來,。我說,,你記住這個感覺,花時間了,,有進步了,,是不是特別開心?插播一句:有進步要使勁夸,,讓她記住成功的甜蜜,。后來我就沒有天天陪她了,有時候晚回家,,在門口聽到她自己在拉琴,,嗯,自覺了。到現(xiàn)在為止,,快六個月了,,說實話,我還是預著哪天她放棄,。沒關系,,我一直說:這事情是你選的,拉到什么時候都是你的選擇,。中間我并沒有撒手不管,,而是推著她嘗到進步的甜蜜。剩下的事情,,看緣分,。完全不指望她能拉出個名堂,只是小時候摸過,,長大就不覺得古典音樂陌生,。比拉不拉得好琴,更重要的是,,是她知道,,這件事情是她選的,由她決定走到哪里,。不妨在這樣“非關鍵”非主要的事情上,,委以孩子更多的信任。因為,,父母給予信任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心里面長出自信。自信的人生,,大大不同,。很多人,一輩子都未能明白這個道理,。芬蘭課堂里也有抓大放小,,其實從孩子們的著裝、聽課姿勢就能看得出,。沒有校服,,想怎么穿都行。孩子們的聽課姿勢,,尤其是閱讀環(huán)節(jié),,你還以為自己到了動物園:躺著的,仰著的,,從課桌上倒掛下來的,,老師根本不管,。可是你看他們的眼睛,,還真是都在書本上,,看得小臉發(fā)光。中國家庭的抓大放小,,可以從該穿多少層衣服,,讓孩子自己知道冷熱開始??梢詮牟晃癸?,孩子自己知道吃多少合適開始。這兩個方面,,都出不了大錯,,但是,能放手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有幾個,?在尊重差異、活出最好的自己這件事上,,芬蘭老師曾經(jīng)指著墻上的一張圖表讓我看。那是一棵樹,,每個枝條上結出不同的果實,,寫著不同的名字:領導力,勇敢,,幽默,,有毅力等等優(yōu)秀品格,這是芬蘭目前非常重視的,,成績之外的素養(yǎng),。其中有一個大紅心,我問老師是什么,?老師說:愛,,最重要的東西。鼓勵孩子學習進步,,爭取好的成績完全沒有錯,,學習本來就是一場辛苦的,必要的勞作,。但是,,如果為了拉到某個分數(shù)線,抹殺掉孩子其他的潛力,,與生俱來的愛好與興趣,,那是令人痛心的,,也可能是事倍功半的。長遠來看,,剝奪了孩子漫長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如何成為他自己。相信前途是多元的,,將來是掌握在孩子自己手里的,,這是焦慮的家長們需要不斷自我說服教育的。說到底,,不妨再問自己一句:孩子究竟是父母的產(chǎn)品,,讓父母有面子,還是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從拍《他鄉(xiāng)的童年》紀錄片到現(xiàn)在,我的孩子們也都長大了快兩歲,。一路上我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許多改變,,也摸索了許多不同的方法。想說的是,,無論在哪里,,最好的教育都是樸素的,符合自然邏輯的,。不用金錢作為衡量標準,,但父母的用心與否,觀念如何,,會產(chǎn)生大大不同的效果,。有時候不看到別人怎么做,,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比如,當我看到芬蘭人為不同孩子設置的不同學習方法,,不同學習進度,,才意識到,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中國父母,,很多時候是在“找齊”,,怎么能把我的孩子變得跟其他人一樣?雖然我們并不真的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樣,,會成為怎么樣,?!耙粯印弊屛覀冇邪踩校安町悺弊屛覀凅@慌,。實際上,,差異,才是每個孩子最寶貴的財富,。在音頻課程中,,我會分享不少這樣的觀念對照,可能會對一些固有的觀念形成挑戰(zhàn),。我們盡力,,但孩子有自己生長的邏輯,。孩子的表現(xiàn)好壞,并不是我們要不要“有面子”的原因,。如果您不斷在充實自己,,善待自己,,對外界保持好奇與熱情,這就已經(jīng)為孩子樹立了最好的榜樣,。如果您可以認同以上三點,,那么請加入我,一起成為教育的探索者,。*本文內容整理編輯自看理想App節(jié)目,由周軼君主講的《教育觀念20講》,,完整內容可至看理想App內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