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微明(1881—1958),,名曾德,,字慎先,自號“微明”,。湖北省浠水人,,生于北京。出身書香門第,,仕宦之家,。曾祖名沆(1785—1826),又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嘉慶二十四年己卯恩科(1819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出任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廣東省大主考,、禮部會試考官等,。祖父廷經(jīng)(1804—1877),字執(zhí)夫,,號小舫,。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甲辰科進士,官至內(nèi)閣侍讀學士,。父名恩浦(1858—1922),,字子青,以國學生捐得中書科中書,。母親周氏保珊(1854—1924),,字佩云,,前漕運總督周恒祺之女。清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陳微明中舉,,后任清史館篡修。他在《太極拳術(shù)》一書《序》中寫道:“余年二十余,,軀羸多病,,發(fā)白十之三四。自遇孫(即孫祿堂),、楊(即楊澄甫)二先生習內(nèi)家拳術(shù)后,,精神發(fā)越大異于前。余友發(fā)有因病習者,,雖勞傷痼疾,,莫不霍然脫體。誠養(yǎng)生卻病之妙術(shù),,御侮其余事也,。”陳氏于“乙卯游燕,,得見完縣孫祿堂先生,,授以形意八卦?!薄岸∫仪?,訪得楊露禪先生之孫澄甫,”“從學(太極拳)七年”,。徐思允在《序》中介紹陳微明的練功經(jīng)歷時,,寫道:他練拳“不少間斷,祈寒袒衣,,盛暑揮汗,,未嘗以為苦也。擊撞創(chuàng)痛,,屢起屢僵,,未嘗以為恥也?!?/strong>因此,陳微明拳藝非凡,,加之德才兼?zhèn)?,遂成為楊公澄甫門下十大弟子之一,人譽“通達第一”,。1925年,,陳微明在上海創(chuàng)辦致柔拳社,,任社長。拳社除大力推廣太極拳術(shù)外,,兼授形意,、八卦等拳術(shù)。其中,,太極拳課程包括:太極拳套路,、不動步推手、動步推手,、大履,、太極長拳、散手,、太極劍,、太極對劍、太極槍等,。從其學拳者來自各個階層,,上至沒落帝王(愛新覺羅溥儀隨其學拳3年有余)、民國總理大臣許世英和黃膺白等國民黨政要員,,以及滬上工商界,、文藝界精英,乃至市井商賈,、普通百姓,,前后累計逾萬人,陳微明一時名震上海武林,,他學識淵博,,性情溫和,平易近人,,有謙謙君子之風,,人稱“好好先生”。他沒有門戶之見,,常邀請楊澄甫,、吳鑒泉、孫祿堂等來致柔拳社授課講拳,。隨著陳微明名聲日隆,,他不斷受邀到廣東、香港,、臺灣等地講拳授藝,。1937年,能海上師來上海設(shè)金剛道場,,他皈依佛門,。1948年5月,,赴臺灣新竹教授太極拳,當年返回大陸,。1958年9月2日(農(nóng)歷七月十九),,陳微明于上海永嘉路寓所離世。所傳弟子眾多,,知名者如張海東,、王一亭、聶云臺,、李云書,、梁勁予、徐冠男,、江味農(nóng),、魏權(quán)、陳鐸明,、陳尚毅,、林炳堯等。編著出版有《太極拳術(shù)》《太極劍》《太極答問》等著作,。 (陳微明拳照) 1925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了陳微明編著的《太極拳術(shù)》一書,。(陳微明肖像照和<太極拳術(shù)>初版封面照片) 鄭孝胥(前清遺老,,民國時期著名詩人、書法家)題簽書名,,前附馮蒿庵(知名學者),、朱古微(前清遺老,詞人),、王病山(知名學者),、陳散原(與譚延闿、譚嗣同齊名,,人譽'湖湘三公子’,,著名詩人)等人題詞。并附《序言》四篇,,分別為武進徐思允,、陳微明學生關(guān)炯和孫紹濂,以及作者自序,,接著是《凡例》和《太極拳術(shù)目錄》以及正文內(nèi)容,。 《太極拳術(shù)》“乃澄甫先生口授,,予為筆錄述焉,。”(語見陳微明<序>)該書圖文并茂,為世人所推崇,。吳志青在《太極正宗》一書中盛贊道:陳微明:“廣事授徒,,大有孔門之盛況,并著《太極拳術(shù)》一書風行全國,。蓋此時代,,可謂太極拳之黃金時代也”。1925年10月3日,,《申報》專門刊登陳志進文進行推介,,其中寫道:“太極拳術(shù),為卻病延年最無流弊之運動,,自廣平楊露禪(應為'祿禪’,,下同)先生至京師傳授弟子,學者漸多,。然中國武術(shù)傳授之際,,師徒之分極嚴,心有不明,,不敢問也,。必須為師者高興之時,為弟子說其大意,。楊少侯嘗言,,往往年余只能見其伯父班侯練習拳架一次,實難以揣摩,。故楊氏所授之弟子,,派衍流傳,其拳架又微有出入,,蓋己不能得其正確之姿勢也,。惟健侯幼子澄甫,因鐘愛,,故極用心敎授之,。故欲學太極拳之正確姿勢,當以澄甫之拳架為準,。以其開展中正,,處處動腰,無微不到也,。陳微明君從學于澄甫先生,,精研者七、八載。而近世風氣與前大不相同,。往時學拳者,,多屬不字之輩。只知下苦功,,不知用腦力,。太極拳精微奧妙,非用腦力,,不能得其深意,。微明君以文人,注意于此,,澄甫又加以青眼,。問省既格外詳細,傳者自不能不悉心指導,。微明遂將澄甫先生口授之太極拳術(shù),,筆之于書。又請澄甫親自攝影,,其缺者,,微明又補照之,又與余合攝推手之圖,,共六十余幅,,加以說明,至詳且盡,?!?/span>陳微明如孫祿堂一樣延用了許寵厚主張的“張三豐創(chuàng)太極拳說”。稱張是“宋末時人,,生有異質(zhì),,龜形鶴骨,大耳圓目,,”活了“百三十歲”,。(見<張真人傳>)他在介紹“太極拳術(shù)源流”時,較之于許先生又增添或更改了些許內(nèi)容,,寫道:“內(nèi)家始于宋之張三豐,,”“后流傳于陜西王宗岳名最著,”“傳溫州陳州同,,明嘉靖間傳于張松溪,,”又歷數(shù)代“至清傳河南陳先生長興、蔣先生發(fā),?!薄伴L興傳楊露禪,、李白魁、陳耕耘諸人,,惟祿禪最精,,傳其子……”《太極拳十要》一文,由“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述”,。這是本書的一大亮點,,該文被后人稱為經(jīng)典太極拳論述,是太極拳修煉者必讀的行工指南,。該文于此后在楊澄甫先生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中有載,但其文字略有不同,。謹錄于下,,供讀者比較、參考:一,、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于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通流,。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二,、含胸拔背 涵胸者,胸略內(nèi)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fā),,所向無敵也。三,、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兩足有力,下盤穩(wěn)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zhuǎn)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四,、分虛實 太極拳術(shù),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后轉(zhuǎn)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wěn),而易為人所牽動,。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松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于外家之斷勁矣,。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之間,以自縛束,然后能輕靈變化,圓轉(zhuǎn)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jīng)絡(luò),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jīng)絡(luò)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jīng)絡(luò),,氣血停滯,轉(zhuǎn)動不靈,,牽一發(fā)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nèi)勁,即太極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也。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故不尚也。七,、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由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矣,。八,、內(nèi)外相合 太極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qū)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nèi)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九、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shù),其勁乃后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xù)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huán)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shù),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后,無不喘氣者,。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太極拳式》套路共計80式,,與許寵厚著《太極拳勢圖解》中記述的拳架套路大同小異,無本質(zhì)區(qū)別,,其練法,、風格也一致。書中采用50余幅楊澄甫先生拳照,,不足部分由陳微明補照,。楊澄甫拳照是迄今為止可知的最早太極拳套路系列照片之一,,從而使我們能夠一睹早年太極拳的風采。這不僅為今人研習太極拳提供了摩學范本,,更為研究太極拳的變遷提供了可視資料,,極為珍貴。陳微明在書中介紹太極拳理法時寫道:練習太極拳要“動中求靜,,與道相合,;純以意行,不尚拙力,;呼吸根蒂,,氣沈(同'沉’)丹田;循環(huán)無端,,綿綿不斷,;不離不距,隨機應變,;專心致柔,,以弱勝強。其術(shù)純?nèi)巫匀?,無幾微勉強,。”該書推手部分共介紹了四種方法,,即合步推手,、順步推手、活步推手和定步推手,。推手照片分別由楊澄甫和許寵厚,、陳微明和陳志進(致柔拳社助教)演示,楊,、許,、陳三位前輩推手神采盡在其中(附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nèi)斂。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起,。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豪間斷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原書注云: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以上論述,,署名為“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實則是武禹襄拳論的節(jié)選。如果與“老三本”中的武公論述相比較文字稍有出入,,最明顯的莫過于“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一語,,“老三本”原文則寫為“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一字之易,意義,、意境不同,,望習者注意。第二部分論述,,包括《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十三勢歌》《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后附說明“以上相傳為王宗岳先生所著”。查該部分拳論,,除《山右王宗岳拳論》可能“相傳為王宗岳先生所著”外,其它均為公武禹襄拳論,。如“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薄扒星笾保疃蟀l(fā),?!薄傲τ杉拱l(fā),步隨身換,?!薄皻庖灾别B(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边@些語錄均見于武禹襄拳論《打手要言》。之后將做詳解,,此不贅述,。下面僅將該書收錄的《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附錄于下,供研究者比對,、參考,。該論與“老三本”之“自藏本”有出入處,加以橫線表明,。“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惟性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guān)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此論句句切要,,并無一字敷衍陪襯,,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span>陳微明收錄的該論未受許寵厚影響,,開篇不見“動靜之機”四字,如此則更加接近于“自藏本”,。另外,,陳先生盡管有誤將武禹襄拳論張冠李戴處,但瑕不掩瑜,尤其他對這些論述的注解,,可謂體會頗深,,見解獨到,讀者可資借鑒,。 陳微明于1928年出版《太極拳劍 附太極長拳》,1929年出版《太極拳答問 附單式練法》,,均由上海中華書局印刷發(fā)行,。這兩本書的初版現(xiàn)在已極其少見,1994年9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陳微明太極拳遺著匯編》,,其中收錄有《太極拳答問》和《太極劍》。(兩書“初版本”封面照片) 《太極劍》一書仍由鄭孝胥題簽書名,,李景林(精于武當劍法,,時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題寫“劍光凌云”,吳江錢崇威(前清進士,,善書法),、涇縣胡韞玉(<民國日報社>社長)、求物治齋主人黃太玄作序,?!短珮O劍動作名稱》《太極劍術(shù)》之后,附陳微明的《太極長拳序》,,以及《楊澄甫先生所授太極長拳動作名稱》《增加太極長拳動作名稱》《太極長拳》勢法介紹,、《太極拳名人軼事》。另附陳志進兩篇論文:《太極拳與各種運動之比較》《太極拳之品格功用》,。其中,,《太極劍動作名稱》如下: 太極劍起勢 三環(huán)套月 大魁星 燕子抄水 左右攔掃 小魁星 燕子入巢 靈貓捕鼠 蜻蜓點水 黃蜂入洞 鳳凰雙展翅 左旋風 小魁星 右旋風 等魚式 撥草尋蛇 懷中抱月 宿鳥投林 烏龍擺尾 風卷荷葉 獅子搖頭 虎抱頭 野馬跳澗 翻身勒馬 上步指南針 迎風拂塵 順水推舟 流星趕月 天馬行空 挑簾式 左右車輪劍 大鵬單展翅 海底撈月 懷中抱月 夜叉探海 犀牛望月 射雁式 白猿獻果 鳳凰雙展翅 左右跨攔 射雁式 白猿獻果 左右落花 玉女穿梭 白虎攪尾 虎抱頭 鯉魚跳龍門 烏龍絞柱 仙人指路 風掃梅花 虎抱頭 指南針 抱劍歸原(附圖為陳微明劍勢照)
以上四張圖片采自于陳微明外孫李銘均上傳網(wǎng)上的劍照,在此致謝,。陳氏所傳太極劍套路計53式,,“其法虛靈超脫,綿綿不斷,,凝神斂氣,,歸于自然?!保ㄒ娪邳S太玄<序>)“太極劍之用不在于能擊,、能刺,在于擊而不擊,,刺而不刺,。而其妙處,則不擊而擊,不刺而刺,,荀至于我不必擊人也,。人之擊我即為人自擊,我不必刺人也,。人之刺我,,即為人之自刺。忘人忘我,,忘手忘劍,,運用于無心,然后可以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運之無旁,。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順自然之極致,,莫能與之爭鋒,。”(見胡韞玉<序>)這是見于文字記載最早的太極劍套路照片,,拍攝相當精美,,加之演練水平高超,劍氣如虹,,有呼之欲出之勢。今人可按圖索驥,,照此摩學,。該書介紹的太極長拳套路,陳微明在《序》中這樣介紹道:“澄甫先生傳余太極拳,,復傳余太極長拳,,其中有數(shù)式為太極拳內(nèi)所無,其余大概相同,,惟轉(zhuǎn)換之處前后略變異耳,。”陳微明又增加數(shù)式,,“共約一百零八式,,取澄甫先生所傳長拳而擴大之,不敢言有所發(fā)明,,然與太極之意有增多而無減少,,有變換而無雷同,或者可為學著研究之一助焉?!?/span>《太極答問》一書由陳微明自題書名,,李景林題寫“剖析毫芒”,褚民誼題寫“柔能克剛”,。前有著者之《序》,,其中寫道:“余從永年楊澄甫先生學太極拳八年,以資質(zhì)魯鈍,,故有所疑,,輒喜請問。先生亦不憚煩,,諄諄誨余,。中間先生南游,余曾從少侯先生學三月,,亦頗聞其緒論,。……”所謂《太極答問》,,顧名思義采用了疑者問,,師之答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全書分為以下類別,,就練習太極拳中的諸多問題一一加以詳細解答,。它們是:“《太極拳源流之補遺及小說之辯正》《太極拳之姿式》《太極拳之推手》《太極拳之散手》《太極拳之勁》《太極拳之導引及靜坐法》《學太極拳者之體格及成就》《太極拳之效益》《太極拳之單式練法》?!边@是最早的公開出版物對太極拳歷史,、藝理、練法,、功用等若干問題進行較為詳細的解惑釋疑,,諸多問題今天讀來依然令人警醒。比如“北京練太極拳者,,俱是楊家所傳,,何以形式有略有不同之處?”“楊澄甫先生現(xiàn)在所練之架子與君所作之書,,又略有不同者,,何耶?”“太極拳之呼吸如何,?”“女子宜練太極拳否,?”等等。讀者如有興趣,,不妨查閱原著,。該書后附“致柔拳社簡章”,、“致柔拳社出外教授簡章”、“致柔拳社三年畢業(yè)課程”等,。這些詳細資料為今天研究太極拳發(fā)展史提供了可靠的直接依據(jù),。陳微明稱自己“資質(zhì)魯鈍”,顯然是自謙,,從以上介紹的這三本著作,,足可看出他的太極拳學功底。人譽“通達第一”,,果真名不虛傳,。1,、許寵厚《太極拳勢圖解》評析|新銳太極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