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可以說是為數(shù)不多的敘事詩,,主要講述的是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對眷侶被拆散,,最后雙雙殉情的故事。很多人一提到這個故事,,總是對焦母咬牙切齒,,認為她是一切悲劇的制造者與推動者,。 在事件的加害者與受害者中,我們會自覺地偏向受害者一方,,從結(jié)果上看,,劉蘭芝是絕對的受害者,焦母就自然成了加害者,;而在婆媳關(guān)系中出現(xiàn)問題,,我們也會首先想到是壞婆婆。 但是,,墨醬最近重讀《孔雀東南飛》,,發(fā)現(xiàn)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劉蘭芝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當然,,作為兩個女人之間的男人,焦仲卿更難辭其咎,。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為悲劇結(jié)局負責,。 劉蘭芝的倔強,給婚姻施壓劉蘭芝的確是很優(yōu)秀的,,這優(yōu)秀的背后,,說明她出身極好。 試看這段劉蘭芝的自述:
素是比較珍貴的絲織品,,說明劉蘭芝手巧;會裁衣,,按照當時的標準,,劉蘭芝女紅不差;箜篌是漢代絲綢之路時引進來的舶來品,,在當時比較稀有,,也足以證明劉蘭芝出身不俗;“誦詩書”:在古代,,一般來說上層社會中的男孩是接受教育的群體,,劉蘭芝在小女孩時期通讀詩書,更見劉家是高門大戶。 當劉蘭芝回到家中,,母親同樣說了這段話:
在封建社會,,一個女孩能夠得到如此教養(yǎng),,劉家極有可能是大富大貴之家。 而焦仲卿家呢,?序中提到:
焦仲卿不過是一個小吏,最多算是比普通百姓好一些,。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出身、教養(yǎng)都很優(yōu)秀的劉蘭芝,,也有明顯的性格缺陷,。一來,她絕不會承認自己是有錯的,;二來,,她在氣頭上經(jīng)常說“離婚”,甚至以“離婚”要挾焦仲卿,。 接著前文引用劉蘭芝的母親說完“十三教汝織……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比绱藘?yōu)秀的女兒,,不應(yīng)該被休,。于是劉母便問:
劉蘭芝堅決不承認自己有錯。詩歌中所給的信息有限,,從詩句中的確也看不出有什么錯,。但是墨醬就按一個常理猜想:家庭矛盾中怎么可能有一方完全沒有錯呢? 我們可以看到這段:
這段可以看作劉蘭芝對焦仲卿的“抱怨”,。反正就是說她自己如何如何好,是你們焦家的媳婦難做,。反正還是,,沒有說自己有錯。 即便休妻已成事實,,劉蘭芝還是堅持:
反正,,就是自己不會有錯,。 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卑⒛复蟊?。 堅持自己沒錯的劉蘭芝,,卻被母親一眼看穿?!鞍⒛复蟊?。”足見劉蘭芝的母親是很了解自己的女兒的,,也大約推測到出了什么問題,。 當然,維護自己,,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們看劉蘭芝還說了什么呢,?“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你們焦家的媳婦難做,,我實在是不能達標,,你干脆上告公婆,把我休了吧,。 劉蘭芝很倔強,,她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更不會服軟,,說一句軟話,。她動輒以“離婚”作為要挾,認為這樣就可以把焦仲卿拿捏得死死的,。 可是她卻忘了,,焦仲卿情商也不高,甚至可以說有些傻,,他聽了這話就如實告訴了母親,。(關(guān)于焦仲卿的問題,稍后探討,。) 就算焦仲卿情商高,,不會傳話給其他人,夫妻間“離婚”“分手”之類的話也是不能隨便說的,。因為,,語言是有暗示性的,說得多了人真的有可能會根據(jù)接收到的信息去發(fā)展事態(tài),。 所以墨醬一直都堅信:即便是親密關(guān)系,,有些話也是不能說的,。 總之,劉蘭芝的倔強,,絕不意識到自己有問題,,經(jīng)常說一些狠話,的確不能算“完美的受害者”,。 焦仲卿的愚蠢,,導致事情的發(fā)展不可逆轉(zhuǎn)如果說劉蘭芝只是有些倔強,,有些任性,,那么,焦仲卿則是愚蠢,、笨,、傻里傻氣。 聽完媳婦的抱怨之后,,焦仲卿怎么做的呢,?又導致了什么后果呢?
焦仲卿對母親說的話簡直就是挑釁:反正這輩子我只想跟劉蘭芝長相廝守,,沒有其他志向了,我媳婦并沒有做錯什么,?母親為什么咄咄逼人呢,? 鑒于封建社會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家庭結(jié)構(gòu),焦仲卿可能真的不知道媳婦與媽之間到底有什么問題,,但是這種說話方式真的好嗎,?難道不是很欠考慮嗎? 聽了焦仲卿的質(zhì)問,,焦母也很委屈:
也就是說,倔強又任性的劉蘭芝,,可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有一些行為沖撞了焦母這個封建家長的權(quán)威,。 我們該記得,整篇故事中都沒有出現(xiàn)焦仲卿的父親,,劉蘭芝說的“便可白公姥”中的“公姥”可能是一個偏義復詞,,指的僅僅是婆婆而已。 也就是說,,焦母是個寡母,。 封建社會的家庭體系中,要求男性是主體,,女人則居于從屬的地位,。“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币簿褪钦f,,一個家庭中,總要以男人為“天”的,。 可是焦母卻很早失去了丈夫,,丈夫死后,母親本應(yīng)該依靠兒子,,奈何兒子太小,,這個堅強的母親不得不“代父權(quán)”成為家中的頂梁柱。在寡母幼子的家庭中,,母親變成了封建式的“大家長”,。 也許在我們今天看來,焦母在家中可能沒有那么大的權(quán)威,,但是在封建社會,,在寡母幼子的家庭模式中,她擁有絕對的權(quán)威,。 焦母眼中的劉蘭芝,,并不是合格的兒媳。
而劉蘭芝,詩中多次提及她是“新婦”,,結(jié)婚不過才兩三年,,加上少女時期在家中受到的呵護,再加上丈夫焦仲卿對她的溺愛,,她可能并沒有完全能夠轉(zhuǎn)換身份,,從而在一些日常行為舉止上讓婆婆不那么滿意。(當然,,焦母的判定也未必就是科學的,。) 婆婆終究不是媽,在娘家任性的小姑娘劉蘭芝結(jié)婚以后并沒有適應(yīng)新的角色——媳婦,,從而導致婆婆有所不滿,。 但是,,焦母的不滿,,也是一直在忍耐中的。正所謂“吾意久懷忿”,。
本來焦母還可以忍,,而面對兒子的問罪與要挾,她那封建家長的權(quán)威感到受侵犯,,于是順著焦仲卿的意思就要休妻,。(當然,從焦母“槌床便大怒”這個失禮的舉動也可以看出焦家的確是小門小戶,。) 本來夫妻間發(fā)些牢騷,、吐槽一下最近不開心的事情,聽了就過去了,,可是這個笨蛋焦仲卿卻把劉蘭芝認為自己沒有錯的話原原本本地傳達給長輩,,而且還表示誓死與媳婦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 別說是自己的母親,,換成其他的長輩說這類的話都是不合時宜的,,焦仲卿情商堪憂,。 焦仲卿的確很愛劉蘭芝,也很孝順母親,,奈何不懂溝通,。作為兩個女人之間的重要紐帶,焦仲卿本來應(yīng)該是婆媳矛盾解決的關(guān)鍵,,可是事實上卻是焦仲卿促成了事情的惡化,。 再嫁風波,,加速悲劇的發(fā)生回到娘家以后的劉蘭芝,,被兄長逼迫再嫁,。
她的兄長有這個權(quán)利給她安排再嫁嗎,?有。 劉蘭芝的原生家庭,同樣是沒有父親的,,那么她的兄長成年以后就成為“家長”,,即便是母親,也要以兒子為“天”。
從這幾段描述中可以看到,,即便母親有心維護女兒,,終究是沒有什么話語權(quán)的。 正所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尤其是娘家有兄弟的,,離了婚的女人在娘家很難自處。 所以劉蘭芝對自己的處境很清楚,,她也不得不答應(yīng)了兄長對自己的安排,。然而,他們并不知道,,劉蘭芝的心已經(jīng)死了,。 在劉家給劉蘭芝安排再婚的時候,焦家那邊也沒閑著。在漢代,,二婚并不算什么忌諱,。 而劉蘭芝與焦仲卿卻是彼此離不開彼此的,因此,,面對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他們只能選擇以悲劇的方式求得一個“圓滿”。 悲劇發(fā)生之后,,我們還應(yīng)該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p> “兩家求合葬”說明劉,、焦兩家并非都是無情無義的壞人。 說到底,,這個故事的起因本來就是一些日常摩擦,,但是誰也不愿意退一步,誰也不愿意多變通一下,。倔強的劉蘭芝,,權(quán)威不容挑戰(zhàn)的焦母,不會溝通的焦仲卿,,沒有及時關(guān)心了解女兒的劉家母子,,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都要為悲劇結(jié)局負責,。 然而,,卻有很多人把導致悲劇的罪魁禍首歸咎于焦母,認為這個婆婆十惡不赦,。墨醬覺得,,這是很不全面的看法。焦母的確有很多地方值得吐槽,,但是劉蘭芝,、焦仲卿也有很明顯的性格局限。 拋開成見,,我們才能看到更多,、更寬廣的內(nèi)涵,我們才能從這個故事中接收到更多啟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