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損益”的智慧 -1- “損下益上,、損上益下” 《易經》中:“損,,損下益上;益,,損上益下”,,“損”,減損,;“益”,,增益。 “損下益上”為損,,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作為領導只顧將財富,、權利聚集于自己手上,剝奪基層的權益,,那么對于集體以及個人對的發(fā)展都會產生損害,。 “損上益下”為益,如果作為領導能夠將財富,、權利適度分享給基層,,對于集體與個人的發(fā)展都是有益的。 “損下益上,、損上益下”然而凡事皆有度,,不能脫離一個適當的尺度來談論。 《說苑》中記錄“孔子說:‘自損者益,。自益者缺,。’” “損下益上為損,損上益下為益”從這個來退演,,老百姓富足,,國家就富足,老百姓貧窮,,國家就會貧困,,論語中記載: 魯哀公問有若(子有)說:“遇上鬧饑荒的時候,國家的備用不足,,怎么辦,?” 有若(子有)回答說:“何不實行徹法,,只抽取十分之一的稅呢?” 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都不夠用,,怎么能實行徹法呢,?” 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足夠,您怎么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么又會夠呢?” 商紂王營建朝歌,、加重賦斂,,而最終不免于覆亡;周武王討伐紂王以后,,還利于民,,而開八百年的基業(yè),這就是一損一益之道,。 商紂王只知道利益自己的私欲,,而不考慮體恤百姓的損害,于是成了損卦之象,;周武王只求有益于人民,,不計個人的損失,于是就成就了益卦之象,。 所以古話“財聚則民散,。物聚則德衰。德者本也,。財者未也” -2- “損益盛衰之始也” 《易經》中:“《損》,、《益》盛衰之始也。” 大意是:減損和增益是興盛或衰敗的開始,。 《易經》中:“損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決。”從對立面的互相轉化說有減損必有增益,,所以損是興盛的開始,益又是衰敗的開始,。損是由下而上,,到達頂峰就是極點,物極必反,;益則是由上而下,,到達最初反而為初始。 在股市中有一種止損的說法,,止損也叫'割肉',,是指當某一投資出現的虧損達到預定數額時,,及時斬倉出局,以避免形成更大的虧損,。 專業(yè)人士常用鱷魚法則來說明,。鱷魚法則的原意是: 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機會就是犧牲一只腳,。 在股市里,,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fā)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鱷魚吃人聽起來太殘酷,,但股市其實就是一個殘酷的地方,,每天都有人被它吞沒或黯然消失 。 股市中無數血的事實表明,,一次意外的投資錯誤足以致命,,但止損能幫助投資者化險為夷。 止損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設置止損的目的不是為了虧損,而是要降低操作風險,。 這里面就有損益的相互轉化的智慧,。 -3-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易經》中:“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周易程氏傳》里面說:“天地之益無窮者,,理而已矣,。圣人利益天下之道,應時順理,,與天地合,,與時偕行也。”天地利益天下是無私無盡頭的,天理和天道讓天地生生不息是相通的,。圣人利益天下的時候,,模仿天道的運行,竭盡全力地利益天下,,但天下事物之間的利益都是共享和互生的,,所以要按照合適的時間和季節(jié),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來梳理溝通天下事物之間的利益,,所以時機的合適與否是面對利益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周易正義》引王弼注說道:“益之為用,施未足也,。滿而益之,,害之道也。”也就是說,,要在不足的地方增益,。如果已經盈滿了,還去增益它,,就反而是害它了,。 孔穎達疏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者,,雖施益無方,,不可恒用,當應時行之,,故舉‘凡益’總結之”,。這就是說,雖然增益的方式無窮無盡,,但不是可以不停地使用的,,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增益需要講究時機,,時位,,時勢,說明“增益”之道須適時,,不可濫增濫益,。 古人講:斗米養(yǎng)恩,石(dàn)米養(yǎng)仇。指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扇绻o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 這里面也是說增益要有度與時,。 -4- “懲忿窒欲,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易經》在提到損卦的時候,,說:“君子以懲忿窒欲,。”“君子就應該克制狂怒暴躁的脾性,抑制的欲望”這是告訴人們,,如果不能抑制自己怒暴躁的脾性,,不能抑制的自己的欲望,就會人以及事物產生損失,。所以才警示人們“懲忿窒欲”,。 而提到益卦的時候,說:“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君子應當看到良好的行為就馬上向它看齊,有了過錯就馬上改正,,不斷增強自身的美好品德,。”是告訴我們“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是對事物發(fā)展有增益的,,也是能避免產生損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