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天,。臺灣黃永松先生寫的短文《春趣》中有句話:“先看是季節(jié),再看是歷史,。此乃春秋”,。這句話十分耐人尋味。因為歷史上的“春秋”二字,,就是先用來表示季節(jié),,進而表示一整年,進而又成為歷史的代名詞的,。 據(jù)著名古文字學家 于省吾 先生研究發(fā)現(xiàn),,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一年中只有春秋二季,。他在《 甲骨文 字釋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第2頁)中說:“商代和周初只有春秋兩季,,后來發(fā)展為四季……甲骨文有時以春與秋為對貞(意思是將春和秋放在同一片甲骨上并列占卜)……甲骨文無‘夏’字,,唯有‘冬’字,但均作‘終’字用(甲骨文中的“冬”字像兩頭打了結的繩子,,本義是終了),,當然亦無冬夏對貞之例。此乃商代有春秋而無夏冬之明徵(即明證),?!庇捎诋敃r對甲骨文的釋讀還不如現(xiàn)在深入,于省吾先生“甲骨文無‘夏’字”的說法不見得可靠,但這并不影響 殷商時期 只有春秋二季觀點的正確性,。其實不僅僅古代中國這樣,,世界的很多其他古老民族,早期也是只有春秋兩季的概念,。中國歷史上對春夏秋冬四時的劃分,,直至西周末年才萌芽。 甲骨文中的“春(萅/旾)”字寫法多樣,。其中有從日屯聲的(也就是“旾”),,有從木從日屯聲的,有從草(艸/艸)從日屯聲的(也就是“萅”),,有從茻(mǎ )屯聲的,,有從林屯聲的,還有從四木屯聲的(如下圖),。盡管多樣,,但有個共同點,,即都是會意兼形聲字,。之所以說是會意字,是因為其中有日,、有艸,、有木,春天到來的時候,,陽光(日)開始變暖,,草木(艸,林,,茻)開始生長,。之所以說又是會意兼形聲字,是因為其中的“屯”既是聲符(表音),,同時也是義符(表義),。《說文》說:“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薄兑住ば蜇浴分姓f:“屯者,,物之始生也?!庇^察“屯”的甲骨文字形,,確實像草木破土而出的樣子,上面飽滿的部分是剛剛長出的胚芽形,表示草木生長,,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漢字的童年階段出現(xiàn)同一個字字形多樣的現(xiàn)象是正常的,,但國家的統(tǒng)一也決定了漢字的發(fā)展也要走向統(tǒng)一的趨向,,因此在秦小篆中,這個曾經(jīng)構形不定的“春”字被統(tǒng)一寫作從艸從日屯聲的“萅”,,這是秦始皇“同書文字”的結果,。《說文》說:“春,,推也,。從艸屯,從日,,艸春時生也,。會意,屯亦聲,?!睂嶋H上我們現(xiàn)代漢字中的“春”,是由小篆“萅”字簡省筆畫演變而來的,,這個符號化了的“春”,,除了“日”旁而外,已經(jīng)看不出其他偏旁的原始造字用意了,。 春華秋實,,相對于春天萬物生長的勃勃生機,“秋”字則強調收獲,、收成,、豐收?!墩f文》:“秋,,禾谷熟也?!焙淌枪阮愖魑锏目偡Q,,也就是莊稼,莊稼成熟的時節(jié)是秋天,,所以這個字也用來表示秋季了,。那么,殷商甲骨文中的“秋”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字形呢,? 甲骨文中的“秋”字并沒有“禾”旁,,這恐怕也是今人沒有想到的,。最早的“秋”是用一只形似蟈蟈的昆蟲來表示,古文字學界將其解釋為“像 螽斯 之形,,以示螽斯鳴則入秋”,。螽斯就是北方人所說的蟈蟈,蟲鳴是秋天的一景,,歐陽修的《 秋聲賦 》里,,不是有“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的描述嗎,?不過,,這個昆蟲究竟是否一定是螽斯很難說,也很可能是蝗蟲,,蝗蟲俗稱 螞蚱 ,,俗語有“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的說法。后來的甲骨文中,,在這個表示秋蟲的字符基礎上添加“火”旁,,表示秋日禾谷熟,似火灼,。今天“秋”字中的“火”旁,,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有了。 “秋”字的“禾”旁是東漢許慎《說文》收錄的籀文中才有的,,“禾”的甲骨文字形像因成熟而彎頭的莊稼,,莊稼成熟是秋天的典型標志,,也是農(nóng)耕時代的先民們最為關注的,。“年(秊)”字的古文字形,,就是一個人扛著莊稼(禾)回家的樣子,。《說文》:“秊,,谷熟也,。”“年(秊)”字的本義是五谷成熟,,或收成,,秋收也就象征著一年生產(chǎn)的結束。到戰(zhàn)國時期,,又出現(xiàn)了從日從禾從火的“秋”字,。這樣,和“春(萅/旾)”一樣,,添加了“日”旁的“秋”字,,表示季節(jié)的含義更加明確了,。但漢字發(fā)展到隸書和楷書時,為了便于書寫,,其中的“日”旁又被省去,,一般只寫作從禾從火的“秋”了,也就是現(xiàn)代漢字中“秋”的樣子,。但商周的遺跡并沒有完全消失,,除這個常規(guī)的“秋”字外,篆,、隸,、楷書中仍可見一些返古的字形,如“龝”“穐”和“龝”下加“火(灬)”旁的字形,。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龜(龜)”,顯然是由甲骨文中的螽斯或蝗蟲類昆蟲錯誤地演變而來的,,因為甲骨文中的螽斯類昆蟲有須狀觸角,,而龜沒有觸角,這種改變了原始字形的錯誤演變,,在古文字學中被稱作漢字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的訛化,。訛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兩字字形相近或相似,這種現(xiàn)象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并不少見,,如“肉”旁訛變作“月”旁的“肱”“股”“胸”“背”等,,又如“舟”旁訛變作“月”旁的“前(歬)”“朕”等。不過,,“秋(穐)”字中螽斯或蝗蟲類昆蟲訛化為“龜(龜)”之所以被接受,,是因為“龜”的讀音除了guī和jū 之外,還讀作qiū,,如地名“龜茲”,。既然可以讀作qiū,那它作為“秋(龝/穐)”字的聲符就沒有問題了,。換句話說,,“秋”字由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會意字,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從禾從火龜(龜qiū)聲的形聲字,。字形的訛化,,卻歪打正著地變成了一個適合標音的聲符,這也不能說不是一種漢字發(fā)展演變史上的巧合,。 當然,,漢字畢竟是一種用來記事的實用性符號,舍繁趨簡是其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所以在后來的演變與取舍中,,人們還是選擇了筆畫相對少的“秋”,,而筆畫繁雜的“龝”“穐”等字形,也只有在書法家們的筆下偶然出現(xiàn)了,。 于省吾先生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他在《歲、時起源初考》(《歷史研究》1961年第4期)中說:“古籍中之稱四時者,,‘春夏秋冬’與‘春秋冬夏’互見,。何以在春與秋之后,先稱冬而后稱夏呢,?這是從來學者不解之謎,。”如《禮記·孔子閑居》中有“天有四時,,春秋冬夏”句,,《墨子·天志》中有“制為四時,春秋冬夏”句,,《墨子·明鬼》中有“春秋冬夏選失時”句,。以上的表述次序都是“春秋冬夏”,而下面的例子就不同了,?!短接[·四時》引用《逸周書》中的句子是“凡四時成歲,歲者春秋冬夏,?!倍癖尽兑葜軙分袆t變成了“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表述次序不同,,但問題也顯而易見。原本《逸周書》中的“春秋冬夏”是按照古人的次序說的,,今本《逸周書》中的“春夏秋冬”是后人改的,。前者反映了四時概念產(chǎn)生的歷史順序,后者則反映了四時概念完全被認可之后的自然順序,。這也更進一步說明,在商代甚至西周早期,,確實是只有春秋二時概念,,而沒有春秋冬夏四時概念的。 商代之所以只有春秋而無夏冬季節(jié),,顯然是因為在那個靠天吃飯的農(nóng)耕時代,,春秋比夏冬更關系民生。春天是播種的季節(jié),,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正所謂春華秋實,。春秋兩個季節(jié)事關農(nóng)時,是我們的先民最重視也最不敢錯過的,,因此也是首先被重視而產(chǎn)生的時節(jié)概念,。至于后來出現(xiàn)的夏冬概念,在商代和周初人眼里只是春秋二季的延長而已,,并不從根本上影響稼穡農(nóng)時,。后來出現(xiàn)的四時概念,也只是在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春秋二時進一步細化的結果,。這很類似于殷商人對父母輩的稱謂,,父親、伯父,、叔父一律稱“父”,,母親、伯母,、嬸母一概稱“母”,,為區(qū)分關系遠近而細化是后來的事情。盡管中西方文化不同,,但英語中仍有這種跡象的保留,,如伯父、叔父,、姑父都是uncle,,伯母、嬸母,、姑母,、姨母都是aunt。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期被稱作“春秋時期”,,通常指東周前半期,,亦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按呵飼r期”得名的原因,,則是源自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魯國 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當然那時候已經(jīng)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書名只用“春秋”二字以概括四時,,故名《春秋》,。晉人杜預在《春秋左氏傳序》中說:“《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所以記遠近,別同異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其中的“錯舉”,,是交錯列舉,,只挑重點說的意思,僅用“春秋”二字是為了書名的簡潔,,其實內(nèi)容上包含春夏秋冬四時的,。自此開始,“春秋”也成了“歷史”的代名詞,,但并不限于編年體史書,,如南梁蕭方等編著的《三十國春秋》,北魏末年史官崔鴻私撰的《十六國春秋》,,清人吳任臣撰寫的《十國春秋》,,等等。 回到文章開頭黃永松先生的那句話:“先看是季節(jié),,再看是歷史,。此乃春秋?!笔遣皇钦娴酿堄猩钜獍,。? (作者楊加深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
|
來自: 泰陽漢子 > 《漢字詞體意音語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