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一百年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一亮相春晚就引起熱議,。該佛首1924年被盜,是2020歸國的第100件文物,。 1922年3月,,日本人外村太治郎拍攝的天龍山第8窟,。 天龍山第16窟,、17窟的前景。 天龍山第1窟天井的飛天,,關野貞攝影,。 其實,不光日本人外村太治郎,,瑞典人喜仁龍也拍攝了不少關于天龍山的影像: 天龍山石窟寺位于山西首府太原縣西南10 英里,。太原舊稱晉陽,,是北齊建立者文宣帝的家鄉(xiāng)。雖然北齊都城在河南北部的鄴城,,皇族也居住在那里,,但太原在北齊時期地位仍非常重要。據(jù)地方志記載,,當時,,太原建造了許多寺廟和雕塑,比如以巨型石佛和燃燈石塔而著稱的龍山童子寺,、附近有北齊皇帝夏宮的仙巖寺,。關野貞教授曾在《國華》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記述太原縣及周邊的雕塑作品,,并重點討論了天龍山的一些石窟雕塑,。《太原縣志》中有這些雕塑的完整信息: “天龍寺在縣西南三十里,,王所西都,,北齊皇建元年建。內(nèi)有石室二十四龕,,石佛像四尊,。及隋開皇間,碑刻石室銘,。寺東一里余,,鑿壁為池,有天龍廟,,劉繼元光運二年修,,有李宣碑記,見集文,。金天會二年廢,,元至正二年重建,洪武二十四年并仙巖寺入焉,,正德初僧凈深重修,,僧道永又建閣,高四丈余,,以庇石佛像,,嘉靖二十五年又于西巖鑿石洞三龕,以避虜患,?!?/p> 這是地方志中有關天龍山石窟的全部歷史信息。不幸的是,從石窟內(nèi)現(xiàn)存的題 記中卻幾乎收集不到什么重要信息,。兩個早期石窟(2 號窟和3 號窟)中間的大石碑已被移走,,只剩下頂部。8 號窟入口處的大石碑因年代久遠,,再加上被水嚴重侵蝕,,碑面上的字模糊難辨,年代可能是開皇四年,,這與《太原縣志》記載的一致,,石窟內(nèi)的雕塑也具有隋朝雕塑的特征。石窟的墻上還能閱讀的題記,,年代可以追溯到五代時期,,但只是重新捐贈者或者游客留下的記錄。從地方志中僅有的內(nèi)容中可以看出,,寺廟和石窟中的作品始建于北齊時期,,隋朝時持續(xù)建造,直到最終完成,,不同洞窟中的雕塑風格可以證實這一點,。從這些雕塑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三個連續(xù)的演化階段: 第一階段是北齊時期,,第二階段是隋朝時期,,第三階段是唐朝時期。因此,,對這些雕塑的討論要在這三個時期進行,。本章我們只討論第一階段北齊時期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會介紹天龍山石窟的總體信息,。 石窟位于一座高而陡峭的山上,該山有兩個山峰,。東邊的山峰有八個洞窟,,上 面還有一排小洞窟,里面的雕塑裝飾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剝落,。西邊的山峰上有九個洞窟,,或多或少還保留著一些雕塑。此外,,往西更遠一些的地方還有四個已被填埋的荒廢的洞窟,。 我們的研究基本限于第17 號窟,其中有很多重要雕塑,,有一些保存完好,,其他多多少少受到時間流逝的影響和水的侵蝕,或者遭到人為毀壞,。天龍山的石料是一種軟質(zhì)砂巖,,不太耐磨。一些雕塑部分已經(jīng)被水侵蝕,,但是這里缺少頭部或手臂的雕像卻沒有龍門石窟那么多,。后來,到天龍山偷盜雕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方的小洞窟中,,那里的雕像總體上看起來是獨立的,;在大洞窟中,偷盜者開始砍去雕塑的手臂和頭部,。1922 年10 月,,我到此參觀的時候,在隋朝的大洞窟(8 號窟)中發(fā)現(xiàn)了新近破壞的痕跡和實施破壞的工具,。截至1924 年2 月,,我已經(jīng)在各種私人收藏中見過六件出自這里的單獨的雕像(圖中包含其中一些)。我相信隨著天龍山石窟名氣的提升,,這一數(shù)字還會增長,。 根據(jù)上面的階段劃分,1~3 號窟(在東邊的山上)以及10 號和16 號窟(在西邊的山上)會在北齊雕塑中講述,,8 號窟雕塑列入隋朝部分,,其余劃入唐朝部分。 東京的田中(S. Tanaka)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圖冊,,其中有很多天龍山雕塑 的圖片,;他還寫過一篇文章介紹這些雕塑,發(fā)表在《佛學雜志》(Bukky?-GakuZasshi )第3 卷第4 期,。圖冊中的一些雕塑我們的圖錄沒有包括,,我們認為,沒有必要大量重復同一個石窟中的相似作品,。另外,,本書中的一些圖片在日本的出版物中也沒有。我們的目標不是完整地展示天龍山雕塑(在當前的出版框架下是不可能的),,而是展示不同風格的有特點的佳作,。重要洞窟的圖注中,會順便介紹雕塑的位置以及該洞窟的特點,。 天龍山石窟平面圖,。根據(jù)《佛學雜志》繪制,比例接近,。 從南面看天龍山的全貌,。兩個陡峭的山坡上,主要的洞窟被山谷分開。 天龍山8 號窟,。東峰第一窟(參見此前對天龍山的介紹),。這是天龍山最大的洞窟,長約14.5 英尺,,寬約14 英尺,。洞窟前方有一門廊,旁邊是兩根圓柱,,其中一根柱子已經(jīng)損壞,,柱子上方是斗拱雕刻。門廊東側(cè)有一座石碑,,上面保留了部分題記,,年代為開皇四年(公元584 年),可能是8 號窟的開鑿時間,。拱形入口兩側(cè)各有一力士,,手持金剛杵(高7 英尺多)。兩側(cè)門框是兩根圓柱,,柱頭是鳳凰,,柱底是坐獅。 窟門東側(cè)力士側(cè)面,。前文中的石碑兩側(cè)各有一力士,,圖中體積稍小的便是其中之一。 中央塔柱北面佛龕,。方形窟室,,中央塔柱(長寬各約6 英尺)四面各有一佛龕,龕內(nèi)有一坐佛兩脅侍像,。三面內(nèi)壁上也裝飾著佛龕,,里面有很多造像,但只保存下來一部分,。圖片中是中央塔柱北面的佛龕,,龕上裝飾著流蘇帷幕。龕內(nèi),,釋迦牟尼佛結(jié)跏趺坐于蓮座上,,兩側(cè)分別是阿難和迦葉兩弟子。造像的彩繪方法與前文石窟中的造像相同,,即造像涂成黃色,,背光和邊框飾帶涂成棕色。 中央塔柱東面佛龕,。龕內(nèi)佛像結(jié)跏趺坐于祭臺樣式的基座上,。 中央塔柱西面佛龕,。龕內(nèi)佛像結(jié)跏趺坐于蓮座上,結(jié)禪定印,,旁邊有兩比丘,。 8 號窟東北角。圖中比丘和菩薩位于兩面內(nèi)壁上的佛龕兩側(cè),。主像保存不佳,,所處無法拍照,。兩側(cè)造像同樣因年代久遠,、受水侵蝕,部分缺損,。 8 號窟東壁局部,。圖中比丘和菩薩位于東壁傾圮的佛龕和入口所在的南壁之間。造像豐滿粗短,,頭部較大,,幾乎獨立于內(nèi)壁。菩薩頭戴寶冠,,衣裙飄逸,。比丘身穿右袒式袈裟,衣紋綿長曲折,。這兩件造像相比窟內(nèi)其他造像保存得較好,。 1 號窟。入口是由兩根方柱撐起的平拱,,柱子頂端是蓮花,,上面坐著兩只鳳凰。有飛檐,,許多斗拱支撐著屋頂,,結(jié)構(gòu)形式為仿木建筑。 1 號窟,。洞內(nèi)有些泥土,,因此三面石壁上壁龕里的佛像只能看到一部分。圖片展示的是東壁壁龕,,里面有一尊大坐佛,,旁邊是兩尊菩薩立像。壁龕兩旁的柱子上嵌著蓮座,,兩條像蛇一樣的龍盤在一起,,形成拱形,龍頭靠在蓮花上,。 2 號窟,。呈正方形,,每邊長約8 英尺。南壁入口處為平拱,,兩邊各有一個僧侶打扮,、手持香爐的老人,供養(yǎng)人在墻角附近,。其余三面壁上有略呈弧形的平壁龕,,每個里面都有一尊坐佛,壁龕外還有兩尊菩薩,。這些雕像都涂成了黃色,,背光和龕框涂成紅褐色。頂部是平拱,,中間是一塊正方形,,旁邊有四塊長斜方形,裝飾著淺浮雕的飛天和蓮花,,現(xiàn)在涂成白色,,分隔線是深棕色。底端飾有一行花朵,,下面有一條橫飾帶,,裝飾著小坐佛。圖片所示的是北壁的主像:一尊佛結(jié)跏趺坐在方形底座上,,衣服下垂,,形成衣褶。右手缺失,,之前可能施無畏印,,左手結(jié)與愿印。壁龕邊上有華蓋和帷幔,。壁龕外有淺浮雕的兩尊菩薩,。 2 號窟。西壁的壁龕中有一尊佛坐在方凳上,,下面是蓮座,。佛像被涂成黃 色,葉形背光涂成棕色,。龕楣兩端是龍頭,。 2 號窟。上圖中佛像左側(cè)的菩薩立像,,葉形頭光符合觀音造像的特征,。涂色方法與佛像相同。 2 號窟,。頂部,。中間裝飾著一朵大蓮花,,旁邊是手中持缽的飛天,角上也是蓮花,。邊緣涂成深色,,里面涂成白色。 3 號窟,。洞內(nèi)呈方形,,和2 號窟大小差不多,裝飾方法也相同,,只是壁龕稍寬一些,,里面有坐佛和菩薩立像。壁龕旁邊是淺浮雕的信徒和祭祀者,,門旁還有供養(yǎng)人,。和2 號窟一樣,,這些雕像被涂成黃色,,頂部也分為五個部分,中間是正方形,,旁邊是四個長方形,,上面涂了白色石膏,因此裝飾的花朵和飛 天不太清晰,。 圖片所展示的是完整的北壁,。中間的寬壁龕旁邊是方柱,上面坐著兩只鳳凰,,支撐起平拱,。佛像和2 號窟的主像很相似。兩尊菩薩站在蓮座上,,側(cè)身朝向主佛,。龕柱外面站著兩個僧侶打扮的老人,有頭光,,手中拿著形似香爐的東西,。所有的造像都涂成了黃色,墻是白色,,邊框等其他部分涂成深色,。 號窟。上圖北壁群像中的主像,。 3 號窟,。西壁。壁龕中也是一尊佛和兩尊菩薩,,但是佛的姿勢不同,。他的腳放在蓮座上,,姿勢像彌勒。衣褶的風格比北壁群像更自然,。 3 號窟,。西壁立于佛左側(cè)的菩薩,無首,。壁龕外的老人梳著高發(fā)髻,,雙手合十,似在跪拜,。 3 號窟,。西北角處一個信徒和一個手持香爐、僧侶打扮的老人,。 3 號窟,。東壁的供養(yǎng)人像,靠近南邊,。上層的人看起來像王子,,他坐在華蓋下,坐具為四腳臺,,手持權(quán)杖或是僧侶的用具,,有頭光。下層的兩個人身穿世俗衣服,,一人手持蓮花,,另一人手持香爐。 3 號窟,。頂部一塊斜方形區(qū)域,,裝飾著一個手持小缽的飛天,兩角有蓮花,。 10 號窟,。洞窟入口兩側(cè)各有一方柱一戴冠力士,柱子上裝飾著蓮花,。圖片所展示的是入口的一側(cè),,另一側(cè)由于巖石陡峭無法拍照。外邊的這些造像不像里面的造像那樣被修復過,,因此十分重要,。 10 號窟??邇?nèi)為長方形,,長約13 英尺,寬約12 英尺,。南壁入口為拱形,,窟 門兩旁各有一個拿著三叉戟的力士,。其余三壁上的壁龕很大,幾乎占據(jù)了整面墻,。北壁壁龕中是兩尊坐佛(可能是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西壁和東壁的壁龕里各有一坐佛、兩比丘,、兩菩薩,。這個洞窟內(nèi)的造像保存狀況很差,受到了嚴重侵蝕,,而且有重新修補泥層和涂色的痕跡,。 圖片中是西壁主壁龕,兩旁是相同的方柱,,裝飾著一圈蓮花瓣,,頂端是鳳凰,和我們在前兩個洞窟里看到的一樣,。佛結(jié)跏趺坐,,施無畏印,其右側(cè)是一比丘,、一菩薩,,左側(cè)相對應的造像已經(jīng)完全毀壞,。洞窟內(nèi)有一些泥土,。 10 號窟。東壁壁龕里有一尊菩薩(可能是彌勒菩薩),,交腳而坐,。旁邊有僵 直站立的兩比丘、兩菩薩,,已重新上色,。 10 號窟。西南角的力士,,靠著三叉戟,,站在入口旁,已重新上色,。這個窟內(nèi)的造像似乎比1~3 號窟的年代晚一些,,但是衣褶依然是北齊時期的風格,從 窟外兩個保存完好的力士可以看出來,。 16 號窟外,。位于一陡坡頂端,臺階均已損壞,,只能靠梯子爬上去,。正面看起來像10 號窟,。前部有兩根方柱,撐起走廊頂上的一排斗拱,。入口兩側(cè)各有一力士,,身穿淺黃色衣服。拱形走廊柱子的頂端是鳳凰,。 16 號窟,。窟內(nèi)接近正方形,,長約10 英尺,,寬約9 英尺。頂部幾乎是平的,,裝 飾著圍繞一朵大蓮花演奏音樂的四個飛天,。北壁、東壁和西壁上均有寬而深的壁龕,,每個里面都有一坐佛,、兩比丘和兩菩薩,壁龕外還有兩菩薩,。壁龕前面的基座上都裝飾著演奏音樂的童子,,但是現(xiàn)在所剩無幾。入口處內(nèi)側(cè)沒有任何雕刻裝飾,,但是有小幅的供養(yǎng)人畫像,,他們大多數(shù)雙手合十而立。這些畫像在墻的下端,,白底紅色,,上方則是紅底黑色。頂部飛起的伎樂(刻成淺浮雕)涂成了淺綠色,、紅褐色以及黑色,,隨著時間流逝,顏色逐漸發(fā)生了變化,。最初的裝飾大部分是火焰紋和枝葉紋,,在一些頭光和龕楣上還能看到。 這幅圖展示的是北壁壁龕,。釋迦牟尼結(jié)跏趺坐在祭臺樣式的底座上,,施無畏印。兩旁是弟子阿難和迦葉,,還有站在蓮座上的兩尊菩薩,。壁龕兩邊是方柱,上面是常見的龍形龕楣。上方是寬枝葉紋,,帶有彩色裝飾,。壁龕前的基座上裝飾著小造像,現(xiàn)在幾乎全被破壞了,。 16 號窟,。東壁壁龕里的造像和北壁相似,但是龕楣兩端不是龍頭,,而是站在蓮花上的鳳凰,。主佛的頭光涂有顏色,背景的云紋比其他壁龕里的更清晰,。 16 號窟,。西壁的壁龕里有一尊釋迦牟尼,結(jié)跏趺坐在雙層蓮座上,,施無畏印,,頭上有大頭光,邊緣裝飾著枝葉紋和渦紋,。旁邊的菩薩站在蓮座上,,背后有兩個弟子。壁龕基座前蹲坐著三個演奏樂器的小人,。壁龕外的兩個造像已損壞,。很明顯,此處的風格比1~3 號窟和10 號窟更成熟,,但是裝飾和建筑元素與之前的石窟相同,。因此我們傾向于把這個窟歸入北齊時期,甚至有可能完成于隋朝,。 菩薩立像(從正面砍下),。立于蓮座上,雙手持一葫蘆狀物體,。橢圓形大背光。雕像正面向前,,很平,,背部貼墻。從材質(zhì)和風格來看,,這件雕塑來自天龍山早期洞窟,。紅色砂巖。高2 英尺1 英寸,。作者收藏,。 比丘頭部。來自天龍山?;疑皫r,。高8 英寸。作者收藏,。 介紹北齊和隋朝雕塑時,,我們已經(jīng)介紹了天龍山石窟寺的一些洞窟,現(xiàn)在還要補充一些唐朝的洞窟,。這些窟內(nèi)沒有發(fā)現(xiàn)題記,,但通過其雕塑風格足以推斷出大致的年代。現(xiàn)在仍存有唐朝雕塑的最重要的洞窟是4~7,、11~15 和17 號窟,。 4 號窟??邇?nèi)寬約6 英尺8 英寸,,深約5 英尺4 英寸。后壁是一佛二比丘,,兩側(cè)壁各有一坐佛一立菩薩,。該圖為后壁主要群像。釋迦牟尼結(jié)跏趺坐于祭臺樣式的高基座上,,結(jié)降魔印,。著右袒式袈裟,身光和葉形頭光為深色,,佛像為淺色,。佛像兩側(cè)各有一比丘立于蓮座上,頭部部分損壞,。 4 號窟,。東壁主像,可能是彌勒佛,,倚坐于方形基座上,,右手原本抬起,現(xiàn)已缺失,,左手扶膝,。袈裟覆蓋部分身體和雙腿,薄衣貼體,,衣紋繁復,。旁邊立一菩薩,身形彎曲,。造像涂成了白色,,頭光顏色較深,。5 號窟僅有一個大佛龕那么大,龕內(nèi)一坐佛一菩薩,,分別位于高基座上,,沒有拍下照片。 6 號窟,??唛T兩側(cè)各有一高浮雕力士??唛T上方斗拱撐起一過梁,。 6 號窟??呤页叽缗c4 號窟大致相同,,寬約5 英尺8 英寸,深約5 英尺2 英寸,??唔斅晕⒊使靶巍:蟊谟幸蛔鸲{侍菩薩,,損壞嚴重,。東壁一佛二菩薩坐于高蓮座上,圖為保存較好的一尊菩薩像,。造像姿態(tài)自如,,雙腿分開,上身扭轉(zhuǎn),。裝飾為華麗的印度風格,,肩披帔巾,頸佩瓔珞,。該造像為天龍山唐朝成熟時期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身體呈白色,身光和頭光顏色較深,。 7 號窟,。小石窟,長約4 英尺,,寬約3 英尺6 英寸,。內(nèi)有一佛二比丘(頭部殘缺),兩側(cè)壁各一坐菩薩,。造像風格與6 號窟相似,但品質(zhì)較差,。 9 號窟,。天龍山東峰的第一個洞窟,無疑是天龍山最大、最重要的洞窟,,但近期經(jīng)過修復后,,變得面目全非,索然無味,。正面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已開始腐朽,。據(jù)記載,這里曾有一尊北齊時期的大型石像,。明朝正德年間,,內(nèi)官暢英修復了大佛,同時建造了一座三層寺廟保護它,,現(xiàn)在的寺廟明顯為明朝重建,。主要造像均覆泥衣,上有彩繪,,最初的造像可能就藏身其中,。主佛倚坐在祭臺樣式的方形基座上,右手結(jié)安慰印,,高約24 英尺,。上身和頭部因泥衣變得面目全非,不過,,腿部衣紋和座旁裝飾保留了北齊風格,。 9 號窟。一組大型造像,,分別是十一面觀音,、騎獅的文殊菩薩和騎象的普賢菩薩,位于同一石窟下面一層,。造像粗劣地修補了泥層,,某些細節(jié)為現(xiàn)代增添,如趕獅子的仆人,。造像原本可能雕于唐朝之前,,但根據(jù)如今的面貌,很難推斷出其準確的時間,。后壁裝飾著許多小佛像,,坐于蓮座上。 12 號窟與13 號窟,。12 號窟位于圖片右側(cè),,窟門兩側(cè)各有一小塔,塔上龕內(nèi)有造像,。洞窟較小,,里面造像的價值也不高,。中間的石壁上散落著一些小龕,龕內(nèi)是坐佛或者立菩薩,。13 號窟(或者叫龕)位于圖片左側(cè),,窟內(nèi)有一佛坐于蓮座上,兩側(cè)各侍立一菩薩,,有唐朝風格,。 14 號窟??邇?nèi)較大,,長約9.5 英尺,寬約8 英尺,,高約9 英尺,,內(nèi)壁和造像被水侵蝕嚴重。后壁有一彌勒佛,,倚坐于方形基座上,,兩側(cè)各有一菩薩,立于大蓮座上,。佛像下部受侵蝕嚴重,,雙手缺失,但上身和頭部保存較好,,展現(xiàn)出成熟有力的唐朝風格,。 14 號窟。脅侍菩薩像,,位于上圖主佛右側(cè),。表面磨損嚴重,但優(yōu)雅的姿勢和細膩的雕刻仍然清晰可見,。和常見的菩薩像一樣,,周身裝飾華美,但沒有持任何法物,。左側(cè)的菩薩則幾乎完全損壞,。 14 號窟。西壁的一尊菩薩像,,呈半跏趺倚坐,。左肘近乎扶膝,小臂缺失,。上肢略微轉(zhuǎn)動,,向左倚靠,展現(xiàn)出身體的柔韌與優(yōu)美,。上身赤裸,,頸佩瓔珞,,右肩垂下兩條帔帛,,纖薄彎曲,。長裙緊貼在腿上,衣紋彎曲,,覆蓋蓮座,。 14 號窟。菩薩立像,,位于上圖菩薩右側(cè),。雙手原本持有物品,現(xiàn)已缺失,,其余部分保存完好,。帔巾從肩垂至手臂,委婉流暢,,長裙緊貼雙腿,。菩薩被重新彩繪,樣式與窟內(nèi)其他造像相同,。 15 號窟,。窟門,??唛芤哑茡p,檐下斗拱和浮雕造像近半數(shù)已損壞,。門兩側(cè)各站一力士,,形象兇猛,部分受水侵蝕,??邇?nèi)長約8 英尺,寬約7 英尺,,同樣嚴重受損,。僅坐佛旁一脅侍菩薩殘軀尚存。 17 號窟,。該窟和旁邊洞窟的位置較高,,難以進入,窟口有二力士,??邇?nèi)形狀和尺寸與14 號窟相似,寬約7 英尺,,深約7.5 英尺,。三面窟壁彎曲,,各有一坐佛二菩薩位于低臺上。圖為后壁造像,。主佛結(jié)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右手施無畏印,兩側(cè)各有一菩薩,,半跏趺倚坐于高蓮座上,。三尊造像姿態(tài)自如,外形飽滿,,明顯受到印度風格的影響,。造像表面涂成白色。相比其他洞窟中的雕塑而言,,這個洞窟由于難以進入,,其中的造像免受損壞,保存較為完好,。 17 號窟,。東壁群像。中間彌勒佛(,?)倚坐,,施無畏印。下裙緊貼雙腿,,覆蓋方形基座,,衣紋疏闊。兩側(cè)各有一菩薩立于蓮座上,,再往外各另有一菩薩,,半跏趺倚坐于高基座上,衣裙覆蓋坐具,。這些造像都全身經(jīng)過重繪,,保存完好。 17 號窟,。西壁同樣是五尊造像,。中間主佛結(jié)跏趺坐于高蓮座上,施無畏印,。 兩側(cè)各有一菩薩,,恭敬地站著。再往外各有一菩薩,,半跏趺倚坐于高基座上,。造像保存完好,與上圖中的造像一樣,全部重繪,。白色窟壁上可以看到彩繪的頭光輪廓,,以及頭光上的彩繪裝飾。 17 號窟,。上圖群像中的一尊菩薩,,半跏趺倚坐于高蓮座上,足踏蓮花,。造像保存較完好,,僅右手缺失,能代表受印度影響的唐朝造像,。為了完整地介紹天龍山雕塑,我們還要補充介紹一下18 號窟,。該窟位于西側(cè),,距離很遠,窟內(nèi)也有一些唐朝雕塑,,只是品質(zhì)不如17 號窟,。不幸的是,抵達18 號窟之前,,我們的膠卷用完了,,沒有拍下照片,在此只能付之闕如,。19 和20 號窟幾乎全毀了,。21 號窟保留下了幾件成熟的唐朝造像,與上文提到的造像類似,。 菩薩跪像,。雙手合十,神情恭敬,,跪于高基座上,,基座上部為大蓮花花萼形狀。砂質(zhì)石灰石,。高1 英尺10 英寸,。格倫威爾·溫斯羅普收藏,紐約,。造像的類型和材質(zhì),,類似天龍山后期造像。 無首坐佛,。結(jié)跏趺坐于圓形基座上,,雙手和頭部缺失。著右袒式袈裟,,前胸大部分袒露,,腿腳完全被遮蓋,。灰色砂巖,。高1 英尺8 英寸,。來自天龍山。 讓·拉蒂格(Jean Lartigue)收藏,,巴黎,。 菩薩頭像。戴寶冠,。由于風化的緣故,,造像的特征減弱,迷人的表情變得模糊,。寶冠上的植物紋樣是典型的唐朝風格,。灰色砂巖,。高1 英尺,。來自天龍山。拉加德收藏,,巴黎,。 ——《西洋鏡:5-14世紀中國雕塑》《西洋鏡:中國早期藝術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