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紋是指以鼎,、尊,、彝、瓷瓶,、玉件,、雜寶、盆景,、琴棋書畫,、花卉果品等為內(nèi)容進行排列組合而成的一種紋樣,具有清雅高潔,、博古通今的寓意,。 沈紹安蘭記款《四扇博古紋掛屏》 博古之道,早在高古玉石器上業(yè)已萌發(fā),,最初源于先民對于圖騰的描繪,。而以博古一詞指代古器物,最早則出自宋代《宣和博古圖》,。博古紋自宋代定名后,,開始散見于各種工藝美術(shù)品中,明末一度流行,,清代紋樣內(nèi)容逐漸豐富,,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布局模式。晚清民國時期,,博古紋成為福州漆器比較常用的紋飾之一,,既用作畫漆的主題紋飾,也常以漆制博古構(gòu)件的方式來呈現(xiàn),。 博古之由來 北宋大觀年間,,宋徽宗命人編繪《宣和博古圖》,成書三十卷,,收錄了宣和殿所藏商至唐代銅器839件,,集宋代所藏青銅器之大成,并將古銅器的紋飾加以詳細的分類與定名,,甚至詮釋了不同紋飾的含義,,并探索了古人以不同動物作為紋飾的原因和目的。后人因此將圖繪瓷,、銅,、玉、石等各種古器物的畫,,稱為博古,。 林大美款《黑漆彩繪博古紋琴幾》 福州漆器博古紋通常采用組合紋樣,鼎彝爵瓶、琴棋書畫,、文玩花卉隨意組合,,巧妙搭配。博,,有廣而多之意,,紋飾中少則四五件器物,多則八九件,,有的多扇屏風甚至達到十來件,。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物件有鼎、瓶,、香爐,、花幾、如意,、書卷,、古琴、蕉葉,、花卉,、瑞草等,基本上屬于文人喜愛的案頭珍玩,、祥瑞古雅之物。同時,,往往以鼎,、瓶作為畫面設計的中心,寓意萬事平(瓶)和,、安定(鼎)為貴,。這是源于當時文人名士的慕古風尚和文化取向,是借助博古來怡情自樂,、標榜雅好的產(chǎn)物,。 美中奇款《藍漆彩繪博古紋托盤》 《彩繪五套盒》 以畫漆形式表現(xiàn)博古紋,常見之于瓶,、盤,、盒等器物之上,寫實與寫意兩種風格并存,,畫面給人的感覺是琳瑯滿目,、錯落有致。沈紹安蘭記,、林欽安,、美中奇等名店出品的博古紋漆器,通常繪畫較為精湛細膩,構(gòu)圖疏朗俊秀,,線條流暢硬朗,,設色柔和淡雅。 公私合營福州脫胎漆器公司款《金漆博古紋圍屏》 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博古紋漆器屏風,,有掛屏和圍屏兩類,,在正面屏心上鑲嵌各式各樣的漆制博古紋,其形態(tài)逼真,,造型秀麗,,薄料彩漆裝飾,既具有古樸莊重之感,,又彰顯華貴之氣質(zhì),,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成就。 《東南大觀》 1935 年 元旦特刊 晚清民國時期,,博古紋漆器屏風成為了福州漆器中的重器,,常常見諸于各種展會和報刊雜志中。例如,,在1928年中華國貨展覽會上,,姚傳鴻漆器店制作的“大號屏風全堂,正面堆刻彩色博古圖,,后面金漆百壽圖,,橘黃美麗,允推最精之品,,價值可值千元”,;沈幼蘭之出品“另有博古堆花彩色圍屏一堂(單面有花),售價亦須數(shù)百元”,。 新中國成立后,,博古紋漆器屏風更是成為了國禮。1955年,,朱德副主席在出訪朝鮮時贈送了一堂《四扇博古紋掛屏》,;1961年,毛澤東主席將一套精美的《五扇博古漆器圍屏》贈送給尼泊爾王國國王沙阿·德瓦,。 《五扇博古漆器圍屏》(鄭修鈐修復) 觀賞福州博古紋漆器精品,,在感嘆于漆工名匠的高超技藝之余,還可以感悟文人名士的儒雅情懷,,必將會有所收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