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存的地球,是一個直徑12756公里的龐大球體,。假設(shè)我們開車以80公里每小時的時速穿越地球,,需要大概160個小時,也就是六天半還多,。這么漫長的穿越地心之旅,,你會看見什么呢,?長久以來,人們對地心探秘一直有很多猜測和想象,?;蛟S,在地球的深處,,有一個侏羅紀時代的世界,,可以看到遠古已經(jīng)滅絕的恐龍;又或許,,有高度文明的王國深藏在地心,,比如被歷史淹沒的神秘的亞特蘭蒂斯帝國。媽媽小時候看過一個叫《地心游記》的電影,,描述了在地心看到的各種神奇瑰麗的世界,,還專門提到通往地心的途徑——冰島的火山口。那么,,地心到底有些什么呢,?地球是橢圓形的球體,外面有厚厚的大氣層包裹著,。地球自身的結(jié)構(gòu)由外到內(nèi)分為四部分:地殼,、地幔、外地核,、內(nèi)陸核,,好像一個溏心兒雞蛋。我們所處的地方好像雞蛋殼,,叫做“地殼”,,很堅硬,厚度大概2-50千米,,即使地球上最深的人造洞穴,,也遠遠沒有鉆破這個蛋殼。地殼內(nèi)部是“地?!保穸却蟾?800千米,,全都是巖漿,。這里溫度高達1400度,幾乎所有金屬都處于融化狀態(tài),,據(jù)我所知,,只有“鎢”能承受住這里的高溫。巖漿大多數(shù)是橙色的,,少量是白色,。被噴發(fā)出來后,,巖漿會隨著空氣冷卻,而慢慢顏色變深,;顏色越深,,溫度越低。深紅色巖漿溫度只有500度,,最熾熱的白色巖漿高達2500度以上,。地幔內(nèi)部,是“外地核”,,這里也是熔融狀態(tài),,溫度高達5000-6000度,組成物質(zhì)主要是液態(tài)的鐵,、鎳,、以及少量硅和硫。地球的最中心,,是“內(nèi)陸核”,,厚度大約為1200千米,是固態(tài)的鐵鎳合金,,溫度可達4000-4500度,,可以融化地球上任意一種自然形態(tài)金屬。假設(shè)我們在地球上打通一條隧道,,物體掉下去后,,會依靠慣性沖過地心,一直掉到地球的另一端,,但并不會沖出去,,而是會被地心引力拉回來,好像搖籃一樣,,一直來回搖擺,,直到慣性徹底被地心引力損耗掉,最終靜止在地心附近,。當然,,要想在這樣的隧道里安全通過,首先需要能夠抵抗極限高溫的保護殼,,才能真正欣賞到地球內(nèi)部的神奇景象,。媽媽從小就夢想能找到凡爾納筆下的羊皮書,希望能找到通往地球內(nèi)部的火山口,,但她一直也沒能如愿,。我想,地心其實不一定有凡爾納筆下的神奇世界,,對這些未知世界的探索,,是要以我們對自然科學的了解和掌握為依據(jù)的,,而不僅僅是幻想。現(xiàn)在,,我們對自然世界的了解還非常少,,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人類或許真的有一天,,能實現(xiàn)地心探秘的夢想呢,!
作者簡介:李長澤,男,,2011年3月生,,三年級“求知少年”?!盒⌒∩倌暾f』周六專欄小作者,。自2019年10月19日起,每周一篇,,紀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