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涉及到艾灸的書籍或者是艾灸的宣傳資料,,都會引用一句話:“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來證明自古重視艾灸的功效。
這句話出自南宋的竇材著有《扁鵲心書》一書,,該書尊崇“扶陽”思想,,以“灸法”為主要治法,提出“治大病”必用灸法,。在該書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穴位,叫命關穴,聽這名字,,就知道,,這個穴位不簡單!
《扁鵲心書》載:“命關二穴在脅下宛中,,舉臂取之,,對中脘向乳三角取之。 此穴屬脾,,又名食竇穴,,能接脾臟真氣,治三十六種脾病,。凡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氣,灸此穴二三百壯,, 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屬脾者并皆治之。蓋脾為五臟之母,,后天之本,,屬土,生長萬物者也,。若脾氣在,,雖病甚不至死,此法試之極驗,。 ”
看來竇材對這個穴位的應用肯定有相當?shù)慕?jīng)驗,。他的大病灸法中49種大病,有16處應用到大灸命關位,,其重視程度可想而知,。
在治療大病、重病時,,竇材主張灸臍下(關元,、氣海、丹田)三百壯,,命關穴二三百壯,,固其脾腎,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急救方法,。
按原文,命關穴應該位于側胸部,,以中脘與乳頭連線為一邊,,向外作一等邊三角形,其外角是穴,左右計2穴,。
我之所以說我們“命關”丟了,,基于兩點:
第一、后世醫(yī)書中很少提到“命關穴”,,針灸醫(yī)生也很少用“命關穴”,、我查了能查到的艾灸專著,除了《扁鵲心書》有記載,,其他書籍中連轉載,、引用也沒有。
第二,、由于“命關穴”別名“食竇穴”,,而“食竇穴”又別命“命關穴”,后世醫(yī)家直接就把脾經(jīng)的“食竇穴”當成了“命關穴”,,更有甚者,,有所謂的專家注解《扁鵲心書》時,也直接把“命關穴”定位在脾經(jīng)的“食竇穴”上,。
在中醫(yī)穴位的命名中,,一穴多名,或多名一穴情況很多,,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從這也可看出,,當今的中醫(yī),,灸法之道,失之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