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錦溪古鎮(zhèn)的名字,還是來自一張網(wǎng)紅的照片--就是圖中的這座廊橋,。我總覺得,,無論思緒是如何地波瀾壯闊,抑或浪濤洶涌,,最后還是應該回復于靜如止水,。沉靜下來,是一種更為強大的力量...
所以我來了,。
錦溪古鎮(zhèn),,隸屬于江蘇省昆山市,東臨淀山湖,,西依澄湖,,南與上海市青浦區(qū)金澤鎮(zhèn)相接壤,北與蘇州市吳中區(qū)甪直鎮(zhèn)和昆山市張浦鎮(zhèn)相毗鄰,,屬于江蘇省的南大門,,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素有“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xiāng)”的美稱,。照例先說說前世。
錦溪鎮(zhèn)歷史悠久,,早在5500多年前的崧澤文化時期,,錦溪就有先民存在。
吳越春秋時期,,錦溪成為集鎮(zhèn),,地屬會稽郡。
三國到唐代地屬吳郡,,五代屬蘇州,。
北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名錦溪,屬蘇州,。
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錦溪更名為陳墓。河西(上塘)屬長洲縣,,河東(下塘)屬昆山縣,。
直至1952年,吳縣境內陳墓劃入昆山縣,,原昆山縣,、吳縣兩地陳墓合并上升為昆山縣直屬陳墓鎮(zhèn)。1992年,經(jīng)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陳墓鎮(zhèn)復名為錦溪鎮(zhèn),屬昆山市管轄,。
從上面可以看到,,錦溪古鎮(zhèn)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名為陳墓,。以“墓”為鎮(zhèn)名,作為比較講究意頭的中國人而言,,其實并不多見,。這其中還包含了一個歷史故事。南宋紹興年間,,金主完顏亮奪位不久,,即調集60萬大軍大舉南下入侵。南宋皇子趙瑋(立太子后改名趙昚shen),,領軍由杭州出發(fā),,沿運河北上鎮(zhèn)江,準備與金兵一戰(zhàn),。戰(zhàn)船途經(jīng)錦溪時,,一位姓陳的愛妃不幸病故,死后只能水葬錦溪,。后來趙瑋登基當上了皇帝,,下旨把“錦溪”更名為“陳墓”,以紀念那位死去的陳妃,。另外一個版本更是有聲有色,,說的是金兵南下,趙昚面見趙構,,慷慨陳詞,,表示愿意率領軍隊與金兵決一死戰(zhàn)。陳妃武藝嫻熟,,精通兵法,,善于布陣,故要求跟隨趙昚到疆場殺敵立功,。最后,,趙昚率軍與金兵在蘇州黃天蕩一帶展開了一場激戰(zhàn),陳妃為了救趙昚擋了一記暗箭,,香消玉殞,,葬于錦溪。
陳妃歿于錦溪,,這大抵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傳說故事終究還是夸張了點,而且與歷史事實完全不符,。趙瑋(趙昚)并非高宗趙構的親生子,,而是正兒八經(jīng)的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原名趙伯琮,。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被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趙構選中育于宮中;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jié)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五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昚,;同年七月,宋高宗讓位于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是為宋孝宗。他是南宋第二位皇帝,,也被后世普遍認為是南宋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后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至于上面所說的陳妃故事,,完顏亮率金兵南犯發(fā)生于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當時宋朝廷中多數(shù)大臣都主張?zhí)优埽粫r年三十五歲的趙瑋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軍決戰(zhàn),。但經(jīng)老師史浩的提醒,為了避免高宗疑心(記得岳飛的故事嗎),,趙瑋再次上書,,請求在趙構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其實,,真正讓完顏亮完蛋的,,是宋、金戰(zhàn)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zhàn)役--采石(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之戰(zhàn),,主要將領為虞允文,、李顯忠,基本上將金兵在淮西的主力殲滅了,;后來完顏亮又想從瓜州渡江奪取京口(今鎮(zhèn)江),,卻被部下兵變所殺,金兵遂拔營北還,。黃天蕩戰(zhàn)役,,則是更早些時候韓世忠梁紅玉所打的。所以,,這一仗趙瑋并沒參加,,當然是否有參與準備就另當別論了。
景區(qū)入口廣場,,外面就是明鏡蕩,,離周莊僅僅五公里之遙。錦溪古鎮(zhèn)不收大門票的,,我就不享受免費待遇了...
入口處有新修石牌坊一座,,上刻“水鄉(xiāng)佛國”。后面臨水的寺院建筑屬于蓮池禪院,,南宋孝宗皇帝(之前所說的趙昚)御賜建造的廟宇,。當年從隆興二年(1164年)到嘉泰三年(1203年),足足花了近40年時間,,殿堂廊廡,,樓閣亭臺,水榭畫舫一應俱全,。今蓮池禪院內所有的建筑,,則是1996年重新建設的。禪院石埂,,兩片明鏡般的湖面,,人稱古蓮池、菱塘灣,。
當時正在修繕中,,居然圍起來沒得看。
外側(南側),,就是傳說中的古蓮池--菱塘灣了,。是不是很夢幻,?
內側(北側)是一個游船碼頭。
水上人家,。
菱塘灣美景,。廊橋的西側就連著蓮池禪院。
過了前面的槃亭橋,,左邊就是正在修繕中的蓮池禪寺與文昌閣,,右側就是錦溪古鎮(zhèn)的鎮(zhèn)區(qū),。
節(jié)壽橋,,單孔石平梁橋,始建于明崇楨三年(公元1630年),,里人捐資所建,。清雍正年間,里人孫德明為母氏六十大壽重新修整,,該橋名圍“節(jié)壽”,,取以節(jié)制德、長壽之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陸九德重修,,2002年錦溪鎮(zhèn)人民政府移建于古鎮(zhèn)區(qū)南首現(xiàn)址。
東西走向的南市河,。楊柳岸,,扁舟斜倚,枕水人家,。
古官踏渡,。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一點,江南水鄉(xiāng),,保存得最原味,、最精華的部分,一定是水埠駁岸--一經(jīng)確定,,就基本上定下了整個水鄉(xiāng)村鎮(zhèn)的格局,。房子塌了又建不知多少回了,古老的石堤駁岸卻一直靜靜地守護著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百姓,。
向西行進,,前面水道的柳枝掩映之中,出現(xiàn)一座弧線幾近是完美半圓的石拱橋,。
一路廊棚相伴,。
石拱橋名為“里和橋”。
里和橋,,俗稱“南觀音橋”,,又稱南塘橋,,單孔石拱橋,拱券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置,;橋長22.4米,,寬3.1米,凈跨9米,,矢高4.8米,。該橋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后世多有重修,,現(xiàn)存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里和橋為錦溪諸古橋中跨度最大、最高之石拱橋,,也是明代“錦溪八景”之一--“古井風亭”所在地,。舊時橋邊有井亭一座,亭中井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高啟有詩曰:“南塘橋下水泠泠,橋畔長堤柳色青,,一勺清泉涵古井,,十分涼思滿風亭。”明代大書法家文征明有詩稱贊:“改邑何妨舊井存,,苔花翦翦玉欄春,。轱轆聲聲千年澤,不是郵亭閱古人,。”
之前在周莊古鎮(zhèn)的帖子里提到過,,陳逸飛曾經(jīng)為聯(lián)合國設計過一枚首日封叫《故鄉(xiāng)的回憶》,一直被認為是以周莊雙橋為原型的,。錦溪這里的說法是--其實畫中的橋梁,,正是錦溪古鎮(zhèn)的南塘橋。
橋身兩側設有石欄板,,每側各有望柱四根,,前端設抱鼓石。
望柱頭雕刻蓮花狀,,中間欄板刻有重建年份,。
南市河美景。
老百姓仍然日復一日地辛勤勞動,、生活...
重回節(jié)壽橋,,開始向北進入古鎮(zhèn)。路口的陳墓郵局,。
從小巷子走到中市河邊,,可看見河道南端有一座古橋--普慶橋,,俗稱“俞家橋”。當時正在封閉修繕,,無緣一見全貌,,只能這樣遠觀了。該橋為花崗石單孔石拱橋,,始建于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橋長18.7米,,高4.1米,,跨度6.6米,橋面寬3.1米,。橋柱有聯(lián)為:“兩岸煙飛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河。”六十年代以前該橋北側兩堍建有橋樓一幢,,在橋面上可直接上東西橋樓。此橋的石拱券據(jù)說是標準的半圓形,,與水中倒影剛好構成滿月,。
這張其實是回程時從另一邊拍攝的。
接著就沿著中市河西側的上塘街行進,。
路邊的古董鋪子,。
張省美術館,收費景點,。
河道邊的涼亭,。
錦溪壺文化館,收費景點,。
古董博物館,,收費景點。
前面又出現(xiàn)一座古橋--眾安橋,,俗稱“牌樓橋”,,因舊時該橋西堍有一座牌樓而得名。該橋為花崗石單孔平梁橋,,始建于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里人顧克讓捐資修建;清雍正十年(1732年),、道光年間歷有重修,。
橋身兩側設有石欄桿,下面砌以磚墻,;每側各有望柱四根,,前端設戧鼓石,,十分古樸、厚重,。
前面出現(xiàn)一條東西向的河道,,分叉處就是中和雙橋,,沒錯,名字叫作“雙橋”,。
中和雙橋,,是單孔花崗巖石平梁橋,始建于元代元統(tǒng)初年(公元1333年),,橋長13米,,跨度4.05米,橋寬3.9米,。橋畔桃李紛披,,兩岸綠波掩映,中流網(wǎng)影參差,,亦是舊時錦溪八景之一,。
往西行,中市河上還有一座古石拱橋--太平橋,,稍外有新建的公路橋,,算是景區(qū)西邊界了。
太平橋,,單孔石拱橋,,位于錦溪古鎮(zhèn)中市街,南北走向,。該橋始建于北宋太平元年(公元976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度重修,。橋長20.4米,,橋高4米,跨度11.3米,,橋面寬3.4,;米橋身為青石,橋面為花崗石,,拱券分節(jié)并列砌置,。橋柱有二副橋聯(lián),分別為“東迎薛淀金波遠,西接陳湖玉浪平”和“數(shù)疊漁歌傳鵲橋,,一彎溪水達龍門”,。
回到中市河繼續(xù)北行,中和雙橋稍前,,有一座單孔石平梁廊橋--周公橋,。
周公橋,俗稱西街橋,,始建于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由里人陸允中捐建;至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里人集體捐資重修,。
同樣是保留得很好的原生態(tài)生活。
前面又是一座小巧的石拱橋--溥濟橋,。
溥濟橋,,俗稱“陳家橋”,為束腰并聯(lián)式單孔石拱橋,。該橋始建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里人陸溥、陸濟兄弟所建,,故名,;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重修。橋長15.4米,,高3.25米,跨度5.8米,,橋面寬2.95米,;橋欄原為木欄,解放后改為砌磚欄,,端部有戧鼓石,。這是錦溪古鎮(zhèn)最矮的一座石拱橋。
從溥濟橋上向遠處觀看,,隱約可見周家橋的身影,。
溥濟橋再往北,就是一條東西橫跨古鎮(zhèn)的大馬路--長壽路,。這也讓老牛產(chǎn)生一個錯覺,,以為這是古鎮(zhèn)的北界線,所以選擇開始回程,。
事實上,,繼續(xù)往北還有北市河,上面還架有四座古石橋--麗澤橋、天水橋,、具慶橋和隆福橋,。
只能以網(wǎng)上圖片簡單介紹一下,按照從西到東的順序,。
一是麗澤橋,。麗澤橋,系花崗巖單孔石平梁橋,,位于北市河西側,,始建于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重修于清乾隆中期,。橋長15.6米,,跨度9.3米,橋高4.25米,,寬3.5米,。
天水橋,俗稱“北觀音橋”,,位于中市河與北市河交界處東側,,為單孔花崗巖石拱橋,始建于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由郭子敬捐資修建,;清順治四年(1647年)里人出資重修。橋長17.4米,,高3.5米,,跨度8.8米,橋面寬3.3米,。橋柱有楹聯(lián)兩幅,,分別是“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和“愿天常生好人,,愿人長做好事”,。
天水橋再往東,有具慶橋,,單跨石平梁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里人陸安吾捐建,;清代后期有重修,。
再往東,有隆福橋,。隆福橋,,俗稱“福壽橋”,,同樣是單跨石平梁橋,始建于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橋長13.7米,高2.4米,,跨度9.6米,,橋面寬1.6米,橋身兩側設磚石混砌圍欄,。
書歸正傳,,回程中重新來到周家橋,橋上的廊屋與岸邊的廊棚連成一片,,真有雨不濕衣,、日不嗮人的效果。
涼亭過去就是中市河分叉口,。
市河東側為下塘街,,前面路面高起部分就是黃公橋,這里有中市河向東的分支,。
向東瞧瞧,。
精致的牛鼻形拴船石。
牛鼻拴船石與壺形排水口,,古人對于房屋建筑的規(guī)劃面面俱到,。
中市河東向水道,一樣精美的河埠,。
河道東邊有一座石平梁橋--青龍橋,。
重回下塘街。
再次經(jīng)過眾安橋,。
中國古磚瓦博物館,,收費景點。這個可能是收費景點里我唯一覺得有點意思的,,畢竟可以學到一些知識啊。
這也是收費景點...
出來就是菱塘灣的游艇碼頭,。
錦溪之行,,當時的我其實是略有失望的。后來仔細回想了一下,,由于蓮池禪院在修整之中的不開放,,讓我至少損失了三分之一的景區(qū)內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老牛覺得有必要結合網(wǎng)上圖片讓大家對錦溪有較為全面的認識。航拍圖,石堤與廊橋圍起的菱塘灣,,西岸寺院建筑就是蓮池禪院,,白色重檐四角攢尖建筑為文昌閣。
禪院南側水中小島就是著名的陳妃水冢,。南宋隆興二年(公元1163年),,陳妃為保護趙昚中箭病歿后,在五保湖中修筑水冢,,埋藏其間,,水冢也成為錦溪歷史的標志。陳妃水冢四周長滿蘆草,,神奇的是--不管水位多高,,陳妃水冢總是露在湖面上,。
水冢的西側,,兩塊陸地連接處,還有錦溪古鎮(zhèn)最長的一座古石橋--十眼橋,。
十眼橋,,架于錦溪古鎮(zhèn)南邊墳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該橋系花崗石多孔平梁橋,,九墩十孔,由一孔較高的平梁與九孔較低平梁橋連接而成,,橋長52米,、寬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橋墩采用條石整齊疊砌,結構堅固,,造型優(yōu)美,,素有“小寶帶橋”之美稱。該橋始建于南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重建,,后又幾經(jīng)修繕,至今仍發(fā)揮作用,。
錦溪古鎮(zhèn)歷來河道縱橫,、橋梁眾多,素有“三十六頂橋,、七十二座窯”之美譽,。最后,,還是以一張網(wǎng)上的廊橋圖片作為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