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過億的河南省,總人口只有70多萬的濟源市無疑是一個“袖珍小城”,,它是河南面積最小的市,,也是唯一的省直轄縣級市,。 歷史上的濟源是個熱鬧的地方,。少康遷原,、帝杼居原,夏,、商、周,,這里均是京畿內陸,;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濟源因“軹邑”富庶而聞名。 這里也是愚公的故鄉(xiāng)、中國“四瀆之一”濟水的發(fā)源地,。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曾在其境內的王屋山頂祭天,,戰(zhàn)勝蚩尤,統(tǒng)一華夏,。 這里還是中國最大的白銀生產基地,,年產白銀3600噸,。 最近,,濟源因為一個“巴掌”火了,,其實由古至今,,這座中原小城從不缺少“流量”,。 愚公精神,一個城市的魂 幾千年前,,一個交通不便的山村里有位叫愚公的老人,,下決心將擋在家門口的兩座大山王屋與太行移開。親戚和朋友都說不可能,,有個叫智叟的人更是對他冷嘲熱諷,。但他力排眾議,,帶著子孫日復一日挖土移山。他說,,山不會加大增高,,人卻子孫無窮,只要持之以恒,,總有一天會把大山搬走,。 這就是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這則故事的發(fā)源地,,就是被稱為愚公故里的河南濟源,。如今王屋與太行兩座大山依然巍峨聳立,但人們同外界的互聯(lián)互通業(yè)已實現(xiàn),。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愚公移山最早是見于《列子·湯問》的一則古老寓言,,講述的是愚公鍥而不舍、挖山不止的故事,,詮釋的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發(fā)圖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 愚公移山在濟源人骨子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它的發(fā)源地可能也不止一個地方,,但老愚公就是我們濟源人?!睗词械胤绞分巨k公室主任馬東海說,。提起愚公,濟源人更習慣在這個詞的前邊加個“老”字,,透著故鄉(xiāng)人特有的親切,。 1945年6月,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奪取最后勝利的重要關頭,,毛澤東以《愚公移山》為題作了黨的七大閉幕詞,,號召全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愚公移山精神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思想引領,。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愚公移山精神在濟源有著更多更生動的詮釋。 20世紀50年代,,由于飽受蟒河肆虐之苦,,濟源人民自備干糧,用镢頭,、鐵鍬和籮筐一點點馴服蟒河,,一度成為全國和友好國家學習的榜樣。 20世紀60年代,,濟源人民在一沒專家,、二沒材料、三沒機械設備的情況下,,憑著“愚公移山”的韌勁,,在崇山峻嶺間開鑿出“人工天河”——引沁濟蟒渠。為紀念那段歷史,,后人曾把引沁濟蟒渠改為愚公渠,。 進入21世紀,濟源人民用8年時間,,相繼修建布袋溝、天壇山,、大峪東山等供水工程,,解決了14萬山區(qū)人民的飲水難題;在多石少土的南太行山上,,“扎針繡花”,,石上種樹,造林10多萬畝,,讓荒山變成了林海,。 從傳說走進現(xiàn)實,愚公移山精神凝結成了濟源城市精神,,成為城市的奮斗底色,。2017年開始,濟源將每年6月11日設立為“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走進濟源,,愚公移山城標、愚公移山群雕和愚公路,、愚公村等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印記隨處可見,。愚公移山干部學院、愚公移山精神紀念館等,,更成為傳播愚公移山精神的主陣地,。 在王屋山腳下的愚公移山紅色教育基地極目遠眺,,王屋、太行二山,,層層疊疊,,連綿不絕。大山巍巍,,似在訴說當年愚公移山的動人一幕,。 已故濟源籍詩人王懷讓,曾在他的詩作《一個今天的遙遠的故事》中寫道:“我們的感覺,,感覺這個故事很真實,,它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我們的視覺,,視覺這個人物,,很生動,你就生活在我們中間,?!?/p> 一則寓言,一種精神,,傳承千年,。愚公移山精神作為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成了濟源的城市精神,。 四瀆之一,一條被封“公”封“王”的河 濟源,,因濟水發(fā)源地而得名,。 進濟源,就是進了太行,、王屋的深處,。前人除了騎馬或駕車,還有可能駕河而來,。 河叫濟水,。古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爾雅·釋水》中記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fā)源注海者也,。”“四瀆”,,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四條由西向東,、獨流入海的河流。在古代,,天子為表功德或祈福,,往往會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五岳和四瀆便是最主要的祭拜對象,。 歷史上,,這條河被唐玄宗封為“清源公”,宋徽宗封其為“清源忠護王”,,元仁宗封其為“清源善濟王”,。 可這么細的濟水,怎么能與長江,、黃河,、淮河一起并列四瀆呢。 唐太宗也曾有過這樣的疑問,,他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 許敬宗這樣回答:“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币馑际钦f濟水雖然細微,卻能獨流入海,,濟水這種不達于海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就是它始終位列四瀆的原因。 在古人看來,,濟水很神奇,、神秘,一直有著“穿黃不濁,,三伏三見”的說法,。越黃河而不渾,遇高山而不餒,平原而出,,絕地則伏,,一路三隱三現(xiàn),堅韌不拔,。人們崇尚濟水這種“出濁水而不染”,、雖小卻奮力獨流入海的頑強。 但這樣的回答,,還不能全面地解釋濟瀆被尊奉千年的理由,。濟源籍作家姜燕認為,關于濟水的品質,,從歷代皇帝對濟水的封賜名號上也能略見,,幾乎所有的封號里,都有一個“清”字,。這個“清”,,一方面闡述了濟水水質之清,也從另一方面顯示出古人老早就從濟水身上衍生出的一種“清潔高尚”的情懷,。 中國古代文字中關于濟水較早的記載應該是《詩經》:“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描繪出濟水四季清流的模樣,。 《春秋說題辭》和《風俗通》則直接用通透直白的兩句話將濟水尊到一種人格高度:“濟者,,齊也,齊其度量也,?!薄皾R也,;齊,,度也,貞也,?!鼻辶魅缭S的濟水,早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認為是一條有禮有節(jié),、張弛有度的河水,。 白居易在濟水源頭詠唱:“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唯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在詩人眼里,,亙古洪荒中,,再沒有比濟水更高潔的河流了。 讓人可惜的是,,1855年,,黃河銅瓦廂決口,造成黃河第六次大改道,,奪濟入海,,濟水從此消失。但在濟源,,濟水仿佛一直都在,,潺潺不息。 作家王劍冰曾寫道:我知道皇帝是敬山的,,卻沒想對一條水也如此敬重,。實際上,濟水一天都沒有消失,,黃河什么模樣,,它什么模樣。當黃河兩岸歡唱豐收的時候,,濟水或在暗處笑著,。 上下七千年,一座被歷史“選中”的城 讓濟源人津津樂道的,,遠不止這一山一水一精神,。 歷史是眷顧濟源的。 早在7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居住,,裴李崗、仰韶,、龍山等文化遺址,,見證著古城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久遠的歷史;夏,、商、周,,這里均是京畿內陸,,成為那個時期皇家鐘情的后花園;春秋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這里曾數(shù)度分封侯國,;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之后,歷代帝王皆在此或設郡、或設州,、或設縣,,使這里成為享譽一方的“富邑”。 在濟源,,還能夠見到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傳說的許多原型物:女媧補天的五彩石,、銀河谷,摶土造人的黃河,、黃土,、娃娃崖,皇帝祭天的天壇山,,大禹治水的八里霞,,神農采藥的藥柜山…… 濟源境內的古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其中,,夏都原城遺址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滿足人們對夏朝的猜想,。軹國故城興于戰(zhàn)國,,盛于秦漢,曾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沁河棧道,,延綿百里,至今猶可想見當年轉運糧草,、戰(zhàn)馬嘶鳴的場景,。橫亙于黃河王屋山間的北齊長城,上演過無數(shù)次刀兵血刃爭奪戰(zhàn),。枋口古代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fā)揮著惠澤利民的作用。 在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中,,濟源始終沒有被薄待,。 這里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就有40多種,。擁有亞洲最大的鉛金冶煉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白銀生產基地,,白銀年產能3600噸?!皾窗足y生產最早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相傳在太行山南端萬山叢中的姑嫂山,人們開山挖礦,,提取白銀等金屬,?!瘪R東海說。如今,,濟源有色金屬產業(yè)產值將突破千億元,。 年關將至,這個豫北小城家家戶戶已經開始張羅起來,,在濟源人的年貨清單里,,食物往往是排在第一位的。而濟源人對吃的講究,,從出土的文物可見一斑:西周獸面紋銅尊,、漢釉陶燒烤爐、漢代宰羊陶俑,、漢代魚鴨池……這些足以滿足人們對古人年夜飯的遐想,。 欄目主編:秦紅文字編輯:盧曉川題圖片編輯:朱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