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朝花夕拾》 漸新堂 我不喜歡閱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整本書,。 兒童及少年時代,非常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特別是很多的警句,,常常掛在嘴邊,用來斗嘴,。 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后,,更是成為僅次于紅海洋語錄的最最體現(xiàn)文人氣勢的強大斗爭武器。文革之初,,一開始到大學校園抄寫的大字報,,第一篇就是《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心中頓生敬仰之情,,沒有想到除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外,,一代文豪還有如此犀利的筆鋒,什么牛鬼蛇神都肯定招架不住,,只有認輸告饒的,。 串聯(lián)回學校后,趕緊找來魯迅的一些選集閱讀,,最感興趣的是《野草》《吶喊》《彷徨》《熱風》之類的小集子,,那地下底地火……一想起來至今仍然容易熱血噴張。后來則慢慢喜歡《準風月談》《且介亭》之類的充滿火藥味的東西,,常常和一道下鄉(xiāng)的同齡人高談闊論起來,。進入大學后本來已經(jīng)逐漸被時代潮流淡化了的魯味,無意中又被一次學校文藝演出中的朗誦《立論》所深深震撼,,覺得魯老先生太深刻了,,特別是結尾處的“哈哈,哈哈哈哈……”那種對世俗的洞悉與無奈,、幽默與深邃,,在頭腦中久久回響! 沒有想到,200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就將《朝花夕拾》列入課外閱讀建議篇目,,實驗教科書自然就將其作為附錄編入八下的名著導讀之列,。統(tǒng)編本又進一步提前至七上,作為名著導讀的第一本編進教材第三單元之后,。 因為過去的語文教學及考試對此書涉足較少且較淺,,時間受限,也沒有站在少年學生的角度認真讀過,,近二十年了對赫赫有名的這整本《朝花夕拾》竟然不知不覺地就忽略過去了,。 最近因為工作需要,不得不仔細閱讀一遍,,才發(fā)現(xiàn)對這整本散文集子《朝花夕拾》的閱讀仍然喜歡不起來,,尤其是坐在十二三歲少年的凳子上。 學生閱讀為什么不喜歡,,為什么很艱澀,,想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時代隔膜 所寫的時代距離今天已經(jīng)一百多年了,今天的少年兒童連文化大革命,,連1960年代的大饑荒都根本不相信,還說一百年前的事情(辛亥革命,、紹興光復等),,完全難以理解難以相信。不知道當時的民國政府曾經(jīng)通過立法取銷中醫(yī)的行醫(yī)執(zhí)照以及不再開辦中醫(yī)培訓等機構,。更不了解當時的國家民族的危亡,,不了解文壇的已經(jīng)掀開的各種主義之辯派別之爭的刀光劍影。別說孩子們,,就是今天的青年教師閱讀起整本的《朝花夕拾》來也常常不知所云,。 回憶備忘 與學生讀過的其他散文小說尤其是教科書上的散文小說相比,最大的差異太過明顯,。本散文集是回憶性質(zhì)的,,很多地方帶有匆忙之中將一些事情記錄在案以備查詢防止遺忘,因此,,行文就旁逸斜出太多太碎,,有時文章過半還扯不上正題,使得孩子們常常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表述滯澀 魯迅在當時的情況下,,隨時都在使用投槍與匕首,并非順便提及,,而是有意為之,,甚至是一開頭就長篇累牘地擺出戰(zhàn)斗姿態(tài)進行刺刀見紅的肉搏。有對某一派別的格殺,有對某一話語的譏諷,,有對某一大咖的反擊,,有對社會痼疾的痛擊。上下開弓左右出刀,,作為初一的少年,,看得眼花繚亂卻還不曾看見對手是誰。 童趣零散 童趣也是有一點的,,但是,,往往被氣勢洶洶的怒火所遮蔽。要透過文字障礙去尋找童趣的內(nèi)容,,還真的很難,,也因為畢竟太少。當按照一般閱讀習慣從頭開始閱讀的時候,,的確也是久久等不來富有童趣的文字出現(xiàn),,一旦出現(xiàn)了。有靈光一現(xiàn)又轉(zhuǎn)瞬即逝,。再細細思量,,的確有精彩的段落乃至句子,卻實實在在缺少整篇充滿童趣的文字,。給人的感覺是分散的瑣碎的,,除少數(shù)兩三篇已經(jīng)多年入選教科書的以外,很難再見到其他的連貫的成篇的充滿童趣的文章,。 要調(diào)整要修改難度是很大的,。好在僅僅是名著導讀,不必要求像教科書上經(jīng)典課文一樣去深入學習牢固掌握,。只要學生能夠體會到經(jīng)典閱讀是有背景理解難度的,,閱讀起來是可以有選擇性地跳讀的,對自己喜歡的篇段可以仔細閱讀粗知大意,,通過閱讀逐漸有少數(shù)性格頑強的孩子能夠繼續(xù)去挑戰(zhàn)自我啃硬骨頭,,課外還能夠保持閱讀的愛好,也就差不多了,。 教師組織指導下的學生閱讀,,一般情況下,諸如《后記》可以完全不必去要求閱讀,,《狗·貓·鼠》前面一大部分跳過去不必閱讀,,就是教科書上的精彩選篇《五猖會》也可以從第五自然段開始閱讀。 最后還需要提到的是時間概念,。整本書標注出了寫作的時間,,即1926年2月21日至最后一篇回憶文字的寫作是1926年11月18日,,后記的時間是1927年7月11日。歷時九個月寫完兒童少年及青年求學時期的回憶文字,。整理并完成后記又是八個月時間,。第二需要給孩子指明的是入讀三味書屋時的年齡12歲,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七歲,。父親去世時作者的年齡是16歲,,去日本讀書是22歲。這些對理解文章是有一定幫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