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云南當?shù)厝嗽诓铇渖喜烧枞~ 云南勐??h被稱為普洱茶發(fā)祥之地,,在這里處處都有茶人的身影,他們踏遍名山,,遍訪名茶,只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從勐宋古茶山上一千三百年歷史的茶王樹,,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的古茶樹,再到賀開山上全世界最大的連片古茶園……讓我們在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樣。 逶迤的瀾滄江從這里穿流而過,,巍峨的怒山山脈在這里延伸,,山巒起伏,云霧彌漫,,聚天地始和之氣,,孕育出無盡的寶藏。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種茶民族,,有最古老的茶樹王,、最古老的古茶園、最古老種茶山寨,、最醇厚的普洱茶,,這就是世界茶樹之源,、普洱茶發(fā)祥之地、中國普洱茶第一縣——云南勐??h,。 普洱茶的世界猶如一個江湖,山頭林立,,各有派別,。每年4月春茶采摘季節(jié),勐??h就上演著真實版的“華山論劍”,。4月中旬,第8屆勐海(國際)茶王節(jié)開幕,,來自各大普洱茶區(qū)的“茶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斗茶”比賽,。經(jīng)過采茶、炒茶,、做茶等環(huán)節(jié)比拼,,評選出了2016年“勐海茶王”。 熙熙攘攘的人群打破了這個小縣城的寧靜,,來自全國各地的茶人“高手”在這里過招,,當鮮亮的茶湯觸碰舌尖的那一瞬間,百般滋味,,萬種風(fēng)情,,是有著“王者風(fēng)范”的“老班章”更霸氣剛烈,還是南糯山的古樹茶更勝一籌,? 與此同時,,在南糯山、勐宋,、賀開、布朗山,、巴達等瀾滄江以南的五大古茶山,,以及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賀松、曼糯,、帕真,、帕沙、班盆,、章郎,、那卡等聞名遐邇的古茶園,,處處都有茶人的身影,他們踏遍名山,,遍訪名茶,,只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 我也背起行囊,,開始了勐海的尋茶之旅,。從勐宋古茶山上1300年歷史的茶王樹,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古茶樹,,再到賀開山上全世界最大的連片古茶園……當我仰望那一株株經(jīng)歷了歲月風(fēng)霜的古老茶樹時,,時空仿佛凝固了。歲月無聲,,千年的古茶樹,,像一個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永遠用它的寬容和慈愛,,滋養(yǎng)著一方兒女的舌尖和心靈,,而匆匆過客的我們,又怎能記錄和還原這樣一幅奇?zhèn)サ纳嬀恚?/span> 茶,,這片神奇的樹葉,。伴隨著時空的轉(zhuǎn)換、歷史的嬗變,,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興盛與沉浮,。今天,茶馬古道的馬幫已經(jīng)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百年以來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勐海茶企業(yè)集群,,創(chuàng)造的產(chǎn)值一直獨尊云南普洱茶產(chǎn)業(yè)第一。就讓我們泡上一杯釅釅的普洱,,在氤氳的茶香中,去勐?!璧睦霞铱纯?,茶,最原始的模樣,。
勐海,,傣語譯名為“勇敢者居住地方”。勐??h位于云南最南端,,總面積5511平方公里,總?cè)丝?0多萬人,,世居著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數(shù)民族,。這里距州府景洪45公里,,距省府昆明684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與緬甸接壤。 “高山云霧出好茶”,,茶乃嬌貴之物,,茶樹這種對自然環(huán)境極為挑剔的植物選擇勐海絕非偶然。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的氣候特點,,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勢地貌為茶樹的起源和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宋朝宋子安在《東溪試茶錄序》說,“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可見,,高山,、早陽、陰霧是種出好茶的必備自然條件,,這也是中國古今茶人,、茶商、茶客判別,、選擇好茶的普遍標準之一,。勐海縣古茶區(qū)各古茶山的地理,、氣候和土壤等自然條件,,恰與上述描述一致。 勐海地處東經(jīng)99°56′-100°41′,,北緯21°28′-22°28′之間,,古茶山海拔均在1200米至1600米之間,最高的勐宋華竹梁子古茶園達1800米,。屬亞熱帶高原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露重霧濃,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8℃,;河流縱橫交錯,屬瀾滄江水系,;土壤為花崗巖母質(zhì)發(fā)育而成的磚紅壤性紅壤,,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結(jié)構(gòu)良好,,有機質(zhì)含量高,植被茂盛,,空氣濕度大,,動植物適生范圍廣,正好滿足了茶樹生長發(fā)育對自然環(huán)境的要求,。 得天獨厚的“高海拔低緯度”地理和氣候環(huán)境,,孕育出了天生麗質(zhì),形,、湯,、香、味的要素俱佳的勐海大葉種茶,,均為普洱茶的上好原料,。 勐海,就是一個茶樹資源博物館,,來到這里一定不能錯過古茶園,。勐海縣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園面積最大,、茶樹品種最多的古茶區(qū),,勐海縣古茶樹群落共計4.8萬畝,,占西雙版納州的一半以上,,全縣各個山區(qū)均有古茶樹分布。多數(shù)樹齡在200至500年間,,少部分達600年以上,遍布境內(nèi)的古茶園是茶葉發(fā)展歷史的“活化石”,。勐海古茶群落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樹,,包括部分野生型古茶樹和近緣植物,是先民留給子孫后代的一筆厚重而珍貴的財富,。 據(jù)清朝《滇海虞衡志》記載,,西雙版納州瀾滄江北岸有攸樂,、倚邦、曼莊,、莽枝(革登),、曼撒、易武等江內(nèi)六大茶山,。同期形成的古茶山還有瀾滄江南岸的江外六大茶山,,即勐海境內(nèi)的南糯山、勐宋,、巴達,、布朗山、賀開5座古茶山和景洪勐宋古茶山,,組成了西雙版納12座古茶山,。 勐海尋茶之旅,就從那些隱藏在大山深處,、歷經(jīng)歲月滄桑的古茶山開始,。
勐宋古茶區(qū)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區(qū)之一,位于勐海北部勐宋鄉(xiāng)境內(nèi),,面積2000多畝,,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壩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區(qū)內(nèi)有被譽為“西雙版納之巔”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5米,,是西雙版納境內(nèi)最高的山峰,。 勐宋古茶區(q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卡古茶,可以與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拉祜族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遠近聞名,,每年都要進貢車里(今景洪市)宣慰,。這里曾是緬王的貢茶園,同時也是中緬貿(mào)易的主要通道,。千百年來,,茶馬古道上,成千上萬隊辛勤的馬幫,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在風(fēng)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將深山中的古樹茶源源不斷地運往各地,。 尋茶的第一站,,就是勐宋古茶山。我跟隨雨林茶山行的車隊,,一行人十幾輛皮卡車,,從勐宋大本營出發(fā),浩浩蕩蕩地開進茶山,。雖說茶山近在咫尺,,但崎嶇不平的盤山土路,加上劇烈顛簸,,仍然讓人疲憊不堪,。“在所有的茶山上,,這條路可以算做高速公路了,!”司機師傅一邊熟練地駕駛車輛,一邊跟我們開玩笑,。在顛簸中足足開了一個小時,,終于到達山腰上的南本老寨。 據(jù)說,,南本老寨村民,,都是馬幫的后裔。大理的李氏三兄弟帶領(lǐng)著自家的馬幫,,跋山涉水來到勐宋,,遭遇意外,騾馬貨物損失不少,,馬隊無法再回大理,,于是在南本老寨安營扎寨,開荒種茶,。成片的古茶林綿延不絕,,李氏趕走了原本的拉祜族人,在這里有了立足之地,,自稱“高山漢族”,。 車隊在南本老寨的雨林古茶坊勐宋一坊稍事休息。這是一個茶葉精制加工廠,,工人正將剛剛殺青的古樹新茶進行晾曬,,制作成干毛茶,。泡一杯當?shù)禺a(chǎn)的古樹茶,香氣悠長,,回甘持久,頓時打起精神來,。 接下來的步行上山,,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穿行于熱帶雨林之中,,踩著前人走過的路,,紅土飛揚,稍不留神就會滑倒,。好在一路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雨林中植被茂密,,物種豐富,,漫山遍野都是上百年的古茶樹。在豐富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成片的栽培型古茶樹與蕨類,、地衣、多種熱帶雨林草本植物共生,,和平共處,。古茶樹長得很慢,雖然已經(jīng)幾百年高齡,,但是高度并不高,,在熱帶雨林中并不起眼。仔細看,,一棵棵古茶樹新葉已經(jīng)萌出,,一個茶農(nóng)正攀在茶樹上采摘茶葉。 車隊向?qū)яR世榮在一片古茶樹前停下來,,向我們介紹說:“勐宋的古茶樹都是清朝中期種下的,,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一家茶農(nóng)要管理兩三百棵古茶樹,,古樹茶一年只采摘春秋兩季,,采摘標準是‘一芽兩葉’,一棵樹的采摘量只有兩公斤的鮮葉,,四公斤鮮葉只能做出一公斤茶葉,。不標準的鮮葉,也就是黃片,,會被挑揀出來,,茶農(nóng)自己喝,。因為古茶樹上有很多寄生植物,可以克制蚊蟲,,所以古茶樹沒必要施肥,、打農(nóng)藥,完全原生態(tài),,非常健康,。樹有多高,根有多深,,古茶樹因為根系深厚,,吸收土壤養(yǎng)分更多,因此內(nèi)涵物質(zhì)豐富,,滋味更醇厚,,也因其稀有而備受追捧?!?/span> 翻過一道道山梁,,穿過一大片山頂臺地茶園,勐宋深山一處陡坡處,,我們終于看到了勐宋最古老的茶王樹,。這棵茶王樹于唐朝時期種下,距今已1300年,,被譽為古茶樹“活化石”,。茶王樹高約18米,與周圍的矮小灌木形成鮮明對比,,“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而茶王樹硬是深深在土壤中扎根超過20米,,吸取土壤中的營養(yǎng)成分,。沒有任何人為干預(yù),茶王樹完全呈現(xiàn)自然的生長形態(tài),,主干直徑約40厘米,,其余枝干分散向四面八方,采摘難度極大,。為了保護茶王樹,、方便采摘,茶農(nóng)搭好了攀爬的竹架,。每年4月份采摘一次,,促進其生長。 馬世榮說:“每一年僅采摘一次的茶王樹,,即使是很熟練的采摘能手,,四五個人,,歷時4個小時,也只采得茶王樹鮮葉僅三四公斤而已,。每次約能得到800克毛茶,,每一年所得都是限量版,珍貴至極,。2014年的采摘,,共制成茶王餅3片,每片280克,,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為懂得好茶的茶友呈現(xiàn)原生態(tài)古茶,?!?/span>
勐海尋茶的第二站,是有著“古茶第一山”之稱的南糯山,。勐海被公認的茶王樹有兩株,,一株是巴達山深山密林中的“巴達野生茶王樹”,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樹,,另一株則是生長在南糯山古茶山中的“西保二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樹。這兩棵茶王樹,,奠定了勐海在整個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南糯山系傣語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筍,,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鄉(xiāng)東面,,隔著流沙河與勐宋茶山相望,。由于霧多,茶山?;\罩于云霧之中,,所產(chǎn)茶葉品質(zhì)極佳,具有“香氣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點,全國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產(chǎn)生于此,,是眾多古老茶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車輛從勐海縣出發(fā),,一路向東,,行進20多公里就進入南糯山地界,。一路沿著南糯山蜿蜒直上,進入山里后,,雖是狹窄悠長的山路,,卻是水泥路,與去勐宋的土路天壤之別,。終于,,前方山谷中出現(xiàn)了幾戶人家,半坡老寨到了,。老寨共有27戶人家,,家家都是一棟別墅兩輛轎車,普洱茶給這個哈尼山寨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南糯山最早什么時候開始種茶已不可考,。但南糯山一直流傳著“武侯遺種”的故事。據(jù)山寨老人說,,當年諸葛亮南征,,路過南糯山時,士兵水土不服,,紛紛病倒,,諸葛亮將手杖插地化為茶樹,士兵摘葉煮水,,飲之病愈,,南糯山因此也被稱為孔明山,成為瀾滄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茶山,。傳說畢竟是傳說,,有人質(zhì)疑諸葛亮南征時沒有到達滇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里種茶歷史非常久遠,,直到南昭時期,布朗族的先民還在此種茶,;后來布朗族遷離南糯山,,遺留的茶山被哈尼族人繼承,根據(jù)哈尼族人父子連名制可推算出,,他們已經(jīng)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已經(jīng)歷1100多年的時間。 如今,,南糯山茶園總面積21600多畝,,其中古茶樹面積1.2萬畝,古茶樹主要分布在9個自然村,。其中,,半坡老寨的古茶樹樹齡大都在200-500年之間,。這里是西雙版納乃至云南省面積最大的古茶區(qū),也是云南省機制茶的發(fā)祥地,。 無數(shù)的茶人奔赴南糯山,,試圖揭開茶樹栽培的神秘歷史。上世紀50年代,,科技人員在山中考察時發(fā)現(xiàn)了一株樹齡800年的“茶王樹”,,但由于考察人增多,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破壞,,1995年不幸仙逝,。2002年,人們在半坡老寨的密林中又發(fā)現(xiàn)了兩株樹齡在800年的新茶王樹,。這兩株栽培型古茶樹,,見證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的歷史。 在南糯山村委會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我們找到了那棵樹齡為800年的“新茶王樹”,。這棵樹高5.3米,樹姿開張,,樹幅寬大,,生機勃勃。茶王樹的旁邊加了護欄,,經(jīng)過老茶王樹的仙逝之痛,,人們痛定思痛,對古茶樹加倍愛護,。 在格朗和鄉(xiāng)的另一個山頭,,與南糯山遙遙相望的就是帕沙古茶區(qū)。沿著村間小道一路前行,,就到達帕沙村古茶區(qū),,寨子周邊全是茂密叢林。翠色環(huán)繞中,,全是樹齡都在500-800年的古茶樹,,樹直徑都在30厘米以上,圍徑90厘米左右,,最粗的茶樹王甚至需要四人才能合抱,。資料表明,帕沙古茶樹園面積大約為5650畝,,其中2987畝為年份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樹園,。 帕沙,,屬于格朗和鄉(xiāng)所轄的村委會,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與勐混鎮(zhèn)賀開古茶區(qū)交界,。帕沙村委會有5個哈尼族村寨,包括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其中帕沙老寨已經(jīng)有500年的歷史。以前,,哈尼族寨子住戶達到100戶左右便要分新寨,,從帕沙老寨分出來新建寨的已有七八個,大名鼎鼎的布朗山的老班章,、新班章也是從帕沙老寨分出來建寨的,。 帕沙古茶園分布于半山腰,面積2000多畝,,因為祖輩辛勤地開山種植,,給帕沙的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盡的財富,。在帕沙,,家家戶戶的門前屋后,處處都有古茶樹,。帕沙的古茶樹長勢很好,,繁茂蔥綠、葉面光亮,,枝干很高,,一派大喬木的勢貌。哈尼人古時沒有矮化茶樹的習(xí)慣,,所以一直保持著古樹茶的長勢,。隨手摘一芽古茶樹的新葉,嚼一嚼,,一種甘甜頓時侵入舌尖,、從兩頰到喉嚨,回味悠長,。 在帕沙老寨,,生長著一棵高2.1米的茶王樹,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為“帕沙一號”。這棵茶王樹樹齡上千年,,被人們用護欄圍著,,歷經(jīng)千年仍然郁郁蔥蔥。領(lǐng)隊說:“帕沙茶雖然沒有南糯山,、賀開,、老班章的名氣大,但是在平均樹齡和茶樹密度上卻有優(yōu)勢,,從價格上也比較親民,。”
賀開,,地處勐混鎮(zhèn)境內(nèi),,距勐海縣城20公里,。古茶區(qū)海拔在1400到1800米之間,,這里常年云霧圍繞,是西雙版納州迄今保存較好,,連片面積最大,、最具觀賞價值的古茶園。古樸的拉祜族風(fēng)情村寨錯落分布于山林中,,更使這片茶園增添了童話色彩,,是當之無愧的“最美的茶山”。 車輛在布朗山巔的公路中穿行,,相比前幾日的行程,,去賀開的路非常順利,。這里古茶樹生長在村寨附近,,“林中有茶,茶在寨中”,。在木制的民居前,,拉祜族一家人正圍坐在一起,將殺青好的新茶里的黃片一一挑揀出來,,他們把最好的茶葉上交到加工廠,,剔除的茶葉自己喝。 在寨子不遠處,,就是這里最古老的古茶樹“西保四號”,,至今已經(jīng)有1400年的歷史。雖然經(jīng)歷了千年的滄桑,,但它依然郁郁蔥蔥,,生機勃勃,遒勁樹干上附著著厚厚的寄生植物,新鮮的綠葉正從枝頭伸展,。 攀登到山頂,,一幅熱帶雨林壯美的畫卷猝不及防地在眼前展開。在微風(fēng)中極目遠眺,,青山翠谷中,,拉祜族村寨的屋頂在陽光下閃耀,熱帶叢林中,,成片的古茶樹綿延不絕,,樹枝高低錯落,樹形奇美,,生物的多樣性在這里和諧統(tǒng)一,。深吸一口氣,清新的氣息中夾雜著茶葉的清香,,沁人心脾,,頓感神清氣爽。 賀開村委會古茶樹面積1.7萬畝,,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邁,、曼囡等拉祜族村寨,。拉祜族是勐海的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羌人,,原本是狩獵為主的民族,,有“獵虎的民族”之稱,拉祜的意思就是“火烤虎肉”,。賀開的拉祜族主要為公元10世紀從瀾滄縣遷入,。 在曼弄新寨的合作社,24歲的拉祜族漢子扎帕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他給我們泡了一杯當年的新茶,。我們一邊喝茶,一邊跟這個羞澀的小伙子聊起來,。聽扎帕說,,他家里兄弟兩個,要管理幾十畝古茶樹,,每天起早貪黑,,辛苦養(yǎng)護著祖先留下的茶樹。采鮮葉賣給茶葉初制所加工成干毛茶,,4公斤鮮葉只能做成一斤干毛茶,。今年一公斤鮮葉能賣120元,好一點的家庭年收入能達到幾十萬元。 對于拉祜族人來說,,一天也離不開茶,。拉祜族有語說“不得茶喝頭會疼”,他們的火塘終年不息,,因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拉祜族最愛的火焯茶,。我也想嘗嘗當?shù)氐耐练ɑ痨滩瑁谑窃涟盐覀儙У阶约以鹤永?,隨手在院子里的古茶樹上摘下一撮老葉子,,用火鉗夾著放在火塘里烤,然后放在鐵壺里煮,。扎帕說,,這還不是最傳統(tǒng)的做法,古老的火焯茶是將茶葉放在瓢內(nèi),,隨后把火塘中灼熱的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搖動,,待茶葉烤出香味時放入陶罐沖上沸水。 不一會,,濃郁釅香的火焯茶就做好了,,這種帶著煙火氣息的茶果然更加濃郁甘甜,有一種原始風(fēng)味,。不過,,這種當?shù)厝撕鹊牟桦m然很香,對我們不常喝的人來說太烈了,,我一連喝了三杯,,下山的路上就感到胃部不適。 帶著對賀開茶山的依依不舍,,勐海的茶山行結(jié)束了,。三天的茶山行,讓我親眼見證了上千年的古茶樹如何滋養(yǎng)著后人,,深山中的民族又是如何守護著先祖的茶園,,傳承著古老的制茶手藝,。 當一片茶葉經(jīng)過采摘,、加工、陳化,、長途運輸,,最終變成一杯清亮的茶湯,在舌尖打轉(zhuǎn)時,,醇厚美妙的滋味中又蘊含著多少歷史的傳承和茶人艱辛,!
圖為:賀開茶山的茶王樹。
上世紀六十年代,劉獻榮等幾名茶葉科研所先驅(qū)在中緬邊境巴達賀松大黑山深處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一株樹齡達一千八百多年的野生茶樹王,,且伴隨著巨大群落,,“茶樹王”的發(fā)現(xiàn)為茶葉起源于中國說提供了證據(jù)。勐海之行的最后一天,我拜訪了巴達山野生茶樹發(fā)現(xiàn)者,、八十四歲的劉獻榮老人。 帶著對普洱茶的好奇,,我進入了勐海,,這個普洱茶的國度。對于初次踏進勐海的我來說,,普洱茶對我來說,,不過是一款口味醇厚的茶。而當你深入到茶山深處,,看到成片成百上千年的古茶園,,去感受一片茶葉如何從鮮葉,變成一杯清亮的茶湯,,就能體會到,,對于勐海人來說,茶葉絕不是一片樹葉那么簡單,,它是上天的饋贈,,是生活的必需,是心靈的寄托,,茶已經(jīng)融入勐海人的血液和基因,。 在采訪中,不時有人提到老茶人和“勐海茶王樹”的故事,,這引起了我的興趣,。 1952年,一株長在勐海南糯山深山密林中的古老茶樹,,被著名植物學(xué)家蔡希陶和云南茶葉專家周鵬舉首次考察確認為“人工栽培型茶樹”,。1957年,經(jīng)過我國茶葉專家和蘇聯(lián)茶葉專家聯(lián)合考察和科學(xué)測定,,這株茶樹樹齡約800年,,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型茶樹。當年的《中國茶葉》雜志公布后,,世界茶界為之震驚,! 但這僅僅是開始,九年之后,,劉獻榮等幾名茶葉科研所先驅(qū)在中緬邊境巴達賀松大黑山深處調(diào)查時,,再次發(fā)現(xiàn)一株樹齡達1800多年的野生茶樹王,,且伴隨著巨大群落,“茶樹王”的發(fā)現(xiàn)改寫了英國茶葉專家認定的世界大葉種茶起源于印度的論斷,,為茶葉起源于中國說提供了證據(jù),。
圖為:84歲的劉獻榮老人是巴達山野生茶樹發(fā)現(xiàn)者之一。 勐海之行的最后一天,,我拜訪了巴達山野生茶樹發(fā)現(xiàn)者,、84歲的劉獻榮老人。老人坐在自家院子里的躺椅上,,悠然自得,。雖然已經(jīng)進入耄耋之年,但是一提到野生茶王樹,,仍然思路清晰,,侃侃而談,眼里迸發(fā)出犀利的光芒,。 劉獻榮老先生是四川人,,大理的農(nóng)學(xué)院學(xué)茶葉專業(yè)畢業(yè),后分配到云南省茶葉研究所工作,。他被分配在品種組,,負責對全省大葉種茶的品種進行研究?;貞浧鸩柰鯓浒l(fā)現(xiàn)的過程,,劉老操著濃重四川方言道,“當時對于茶葉的起源有很大爭議,,(前)蘇聯(lián)專家認為是產(chǎn)自印度的,,我們認為是產(chǎn)自中國的,日本人認為是日本的,。當時茶科所就下達任務(wù),,讓我們弄清楚茶葉的原產(chǎn)地?!?/span> 1961年10月,,當?shù)毓嶙迦嗽谫R松附近山林中發(fā)現(xiàn)一株大茶樹。1962年2月,,云南省茶科所時任所長派劉獻榮前往調(diào)查,。劉老回憶說,巴達賀松大黑山海拔1800米,,山高林密,,原始森林中連小路都難以辨認,。從勐海到巴達整整走了兩天,,由于森林中土匪,、野獸出沒,他們身背槍支,、干糧,、行李,在整整一個民兵班的護送下才進入大黑山,。當時一共同時發(fā)現(xiàn)了四棵大茶樹,。世人熟知的茶樹王只是這幾棵古樹中比較容易測量的一棵,其他幾棵由于枝干太高太筆直而無法采樣,。劉獻榮回去匯報后,,第二次進山采樣,茶樹王樣品在浙江中國茶葉研究所鑒定之后得出結(jié)論:樹齡1800年,!屬植株喬木野生型,,樹高32.12米,主干直徑1米,。它的發(fā)現(xiàn)震驚茶壇,,被譽為“茶樹王”。 “當時《中國茶葉》雜志封面發(fā)表文章宣布:茶葉原產(chǎn)地在中國,,整個世界都轟動了,,各國專家絡(luò)繹不絕來考察,承認茶葉原產(chǎn)地在中國,,我的任務(wù)終于完成了,,為國家爭口氣!”劉獻榮說,。 2012年,,隨著考察的人越來越多,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野生茶樹王終因歲月滄桑轟然倒地,。劉獻榮倍感遺憾,但是他指出,,巴達賀松大黑山的古茶樹是一個群落,,與茶樹王“同齡者”比比皆是。2004年,,云南省茶葉研究所根據(jù)巴達大黑山野生茶樹資料進行考察,,證實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古茶樹群落6000畝。 說起勐海茶的味道,,劉獻榮感嘆道,,“勐海自然資源獨特,非常適合云南大葉種茶,,這是上天的饋贈,,誰也搶不走,。外面把我們的茶引出去種出來的色澤、茶質(zhì),、產(chǎn)量都不行,。我們這個地方葉子很大的,毛白白的,,但是拿到云南的其他地方去種葉子就變小了,,味道就變苦了。所以我們要保護好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保護好祖輩留下的寶貴資源,。” 研究了一輩子的茶葉,,劉老的一生也與茶有著不解之緣,。年輕時,他就全省各地地跑,,跑到鳳慶以后聽見茶山有個采茶姑娘的采茶歌唱得太好了,,就以茶為緣,以歌為媒,,成為佳偶,。后來愛人在勐海茶廠工作,孩子們從小在茶廠出生,,聞著茶香長大,。 生活中的劉老也是不可一日無茶。老人年輕時負責輔導(dǎo)巴達鄉(xiāng)村民茶葉栽培種植技術(shù),,整天起早貪黑,,顧不上吃早點,落下胃病,、膽結(jié)石,。這些年做過手術(shù)后,身體恢復(fù)很好,,再也沒有復(fù)發(fā)過,,身體各項指標正常。 老人拿出上世紀90年代的大益茶招待我,,自己喝的還是濃濃的老茶,,他說:“我喝的茶很濃,淡淡的不過癮,,喝茶能提神醒腦,,利尿、興奮神經(jīng),,每天總要喝茶,,不喝茶就覺得沒精神,!我從不刻意喝什么名山名茶,每天泡一杯勐海茶就足矣,!”
勐海古稱“佛?!?,種茶,、制茶、用茶,、貿(mào)茶的歷史悠久,,始于西漢、興于唐宋,、盛于清民,。當?shù)夭祭省⒐岬壬贁?shù)民族把孔明敬奉為茶祖,,稱茶樹為“武侯遺種”,,倍加崇敬。 唐代樊綽的《蠻書·云南管內(nèi)物產(chǎn)第七》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彼f“銀生城”,,即今普洱市景東縣,是當時南詔六節(jié)度之一銀生節(jié)度的所在地,,管轄范圍包括今普洱,、西雙版納等地區(qū),而產(chǎn)茶的“界諸山”就是西雙版納,、普洱境內(nèi)各大茶山,。當時西雙版納稱“茫乃道”或“茫部”,居住的民族“茫乃”即傣族先民,,“濮人”,、“濮滿”就是今布朗族的先民,即史學(xué)和茶學(xué)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種茶的先民之一,,如今就集中聚居在勐??h布朗山、巴達等山區(qū)鄉(xiāng),,布朗山布朗族鄉(xiāng)是我國唯一的布朗族鄉(xiāng),,布朗族人口1.2萬多人,,茶業(yè)傳襲千余年。 據(jù)上世紀50年代中期云南省茶葉科研所組織的古茶樹資源調(diào)查,,當?shù)毓嶙灏础案缸舆B名”順序推算,,其先民遷徙到南糯山已有56代,先民到達時山上已有被驅(qū)走的濮滿人種植的大片茶園,,植茶歷史千余年,。此后,由中蘇專家聯(lián)合對南糯山一株古茶樹進行年輪測定,,認定此古茶樹樹齡為850年以上,,命名為栽培型“茶樹王”,成為勐海是世界茶樹原產(chǎn)地中心的活見證,。 勐海普洱茶生產(chǎn)與江內(nèi)“六大茶山”同時期,,通過滇藏茶馬古道銷往西藏,普洱茶產(chǎn)銷在清末民初達到鼎盛,。勐海大葉種茶制作的傳統(tǒng)普洱茶,,滋味釅厚,香高耐泡,,很適合游牧民族的藏族口味,,深受藏族同胞偏愛,因此有“藏人非車(里)佛(海)茶不過癮”之說,。到清朝末年,,由于連年戰(zhàn)亂和匪患嚴重,普洱茶加工銷售中心逐步南移到勐海,。清光緒末年(1908年),,石屏張?zhí)碾A兄弟三人到勐海創(chuàng)恒春號茶莊;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自勐海經(jīng)緬甸,、印度到西藏的運輸線路開通之后,,勐海傳統(tǒng)普洱茶迅速發(fā)展。 據(jù)李拂一《佛海茶業(yè)概況》(1939年)記載,,到1936年,,勐海的茶莊、茶坊有20多家,,當年生產(chǎn)普洱茶3萬多擔,,其中出口的“圓茶”、“磚茶”,、“緊茶”及“散茶”等普洱茶16500擔,,產(chǎn)量最大的洪記茶莊為4000擔,其次是可以興2000擔、恒盛公1700擔,,由佛海打洛關(guān)和經(jīng)孟連中緬邊境出口,,銷地遍暹羅、緬甸,、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及中國西藏等各地,,其中以西藏之銷量為最大。由滇藏茶馬古道馱運銷往西藏,,全程需100天,,改由緬甸走海路經(jīng)印度再到西藏,,就僅需35天,。茶號茶莊承載了昨天普洱茶歲月的輝煌。 1939年5月,,民國政府財政部采納時任佛??h代縣長李拂一的建議,委派茶葉專家范和鈞率領(lǐng)技術(shù)人員到佛海成立官辦“中茶公司佛海茶廠”,,佛海茶廠于1940年正式成立,。茶廠從國外運來茶葉揉捻、壓茶等機械設(shè)備,,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開啟了云南機械加工傳統(tǒng)普洱茶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后,,歷屆勐??h委、縣政府都把茶葉作為重要的支柱產(chǎn)業(yè)堅持不懈加以扶持,,不斷培育提升,、壯大。1973年,,勐海茶廠借鑒廣東“發(fā)水茶”技術(shù),,試驗出人工發(fā)酵工藝,使普洱茶加工技藝發(fā)生了飛躍性變革,;1989年,,勐海茶廠的“大益”牌成為云南茶產(chǎn)業(yè)中唯一的國家級馳名商標。勐海茶廠于2004年通過重組成立大益集團,,“大益”穩(wěn)居普洱茶第一品牌地位,,其“普洱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與此同時,一批品牌普洱茶企業(yè)迅速健康成長,。知名度較高或年產(chǎn)普洱茶千噸以上規(guī)模生產(chǎn)精制茶企業(yè)有:福海茶廠,、興海茶廠、勐海七彩云南茶廠,、陳升茶廠等10多家,。如今,勐海普洱茶產(chǎn)品暢銷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遠銷英國,、日本,、美國、俄羅斯,、波蘭等20多個國家及中國臺灣,、香港地區(qū),知名度,、美譽度日益提高,。
聚居在勐海這片古茶區(qū)的傣、布朗,、哈尼,、拉祜、彝,、漢等10余個世居民族,,千百年來,愛茶,、用茶,、敬茶、祭茶,,各少數(shù)民族人民視茶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靈性之物,涉及人們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哲學(xué),、醫(yī)藥等各個方面,人們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際交流、走親訪友等等,,都少不了茶,。
在漫長的種茶、飲茶,、貿(mào)茶等茶事活動中,,各民族的制茶工藝、飲茶習(xí)俗彼此滲透,、相互學(xué)習(xí),、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飲茶習(xí)俗和民族茶文化,,也成為內(nèi)涵豐富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少數(shù)民族的茶藝、茶俗是受特殊的地理與社會環(huán)境,、生活習(xí)俗等因素影響而形成,。在此,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少數(shù)民族飲茶習(xí)俗: 傣族“竹筒茶”,?!爸裢膊琛?,屬于緊壓茶類,。勐海竹類資源豐富,傣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都離不開竹子,,除用竹子建房,、做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外,,還喜歡用竹子來燒竹筒飯,、加工竹筒茶。 常用來加工竹筒茶的有香竹,、甜竹兩種,。香竹又叫糯竹,皮薄內(nèi)空,,節(jié)間長,,一般30-40厘米,竹膜清香濃郁,,是做竹筒香茶的首選,。加工工序,先把剛新砍來的竹子鋸成一端帶節(jié)的竹筒備用,,把新鮮茶葉在鐵鍋內(nèi)殺青,、反復(fù)揉捻,再把揉捻好的茶葉裝入竹筒中,用木棒舂實,、壓緊,,最后用青竹葉把竹筒口堵上,在火塘邊均勻烘烤15-30分鐘后,,取下涼放,。待冷卻后,剖開竹筒,,即成一節(jié)一節(jié)的竹筒茶,。 另外還有一種做法是,將曬青干毛茶分3-5次塞入新鮮竹筒內(nèi),,再將竹筒放到炭火上烘烤,,受熱的竹筒內(nèi)壁溢出水氣使筒內(nèi)的曬青毛茶回軟、吸香,,然后用木棒將竹筒內(nèi)的茶葉舂實,、壓緊。這樣反復(fù)幾次后,,即可制成一筒香竹筒茶,。 竹筒茶外形呈棒狀,白毫多,,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并有馥郁的茶香和獨特的竹香,,令人陶醉,。竹筒茶貯藏多年,通過自然陳化,,演變成獨特的普洱茶品質(zhì),。 哈尼族“土鍋茶”。勐海哈尼族好飲濃茶,,“土鍋茶”,、“烤茶”是他們常用的飲茶習(xí)俗。 “土鍋茶”,。制作時將盛有清澈山泉水的土鍋置于火塘內(nèi)三腳鐵架上煨煮,,待水煮沸后,把干毛茶放入開水中煨煮半小時左右,,即可倒入茶杯中飲用,。茶湯金黃明亮、香高覆郁,、滋味濃醇,,苦而回甘,。也可用新鮮茶葉放入土鍋煨煮,待土鍋的水煮沸騰,,放入新鮮茶葉,,再經(jīng)一個多小時不斷加水煨煮后,即可倒出來飲用,。 布朗族“酸茶”,。布朗族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飲“青竹茶”的習(xí)俗,。酸茶制法: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葉及較嫩的對夾葉、單片葉,,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風(fēng)、陰涼處7天,,晾干,,再裝入較粗長的竹筒內(nèi),壓實,、封好口,,然后埋入干燥的土里,以土蓋實,,埋一個多月后即可取出直接嚼食,,也可拌上適量辣椒、鹽巴等佐料再食用,。這種茶酸澀,、清香,喉舌清涼回甜,,具有助消化、解渴,、提神,、除疲勞等功效,堪稱布朗人的美味與保健食品,。 拉祜族“土罐茶”,。做法:將曬青毛茶放入小土罐中,在火塘邊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動,,使茶葉均勻受熱。待罐內(nèi)的茶葉散發(fā)出陣陣熱香味時,,再注入開水,,罐內(nèi)發(fā)出噼叭噼叭的水響聲,,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飲用。茶味濃醇,,回味無窮,。(資料來自云南日報社西雙版納分社社長趙汝碧)
本文轉(zhuǎn)自東方早報·身體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