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樹》的詞作者三毛對其中幾句歌詞并不認同,,最早三毛的詞寫的是“小毛驢”,只是因為唱起來不夠好聽,,所以李泰祥才跟三毛商量改成“橄欖樹”
齊豫開始唱這首歌是用西洋民歌的唱法來唱的,,但到實際進錄音室的時候,李泰祥就多出了很多想法,。
李泰祥的要求是要把這首歌唱得很寬闊,,不能有虛音,他覺得虛音是靡靡之音,。
三毛的作品由內(nèi)而外地浸染著悲劇的美感,。
她用看上去平和真純的筆觸向人們一點點展示她內(nèi)心的疼痛、生活的艱辛,、平凡人在人間無助的掙扎,,以及對生命的感悟,那些樸素的文字里滿是淚水,。
三毛經(jīng)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diào),。在她少女時代長達七年的自閉生活中,,她蜷縮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里,感受著自己內(nèi)在的碰撞,。
在那樣的封閉和孤獨之中,,三毛不可避免地強烈地關注自我,總是處于非常敏感的狀態(tài),,特別是能夠十分敏銳地捕捉到疼痛的感覺,,并且有意識地將其放大,使自己身陷其中而難以自拔,。
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并對她日后的寫作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
如《夢里花落知多少》是三毛寫給荷西的最悲傷也是最美麗的文字:“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們。盡管“沒有眼淚”,,也“沒有慟哭”,,卻能明顯體會到作者揪心的疼痛和絕望。
正如三毛自己所說:“我的手寫我的口,,以我的口,,表達我的心聲?!?/span>
正如《橄欖樹》里的歌詞一樣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
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
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