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 學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語出漢代王充《論衡·實知》,。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但認識事物都是因為學習,,通過學習才能得到知識,,不請教發(fā)問就不會有所認識。說明人的能力,、知識不是先天就有的,。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 【人之不學,,猶谷未成粟,,米未為飯也】語出漢代王充《論衡·量知》,。人不學習,就像是谷子還沒變成粟米,,粟米還沒變成飯食,。意謂人不學習,百無一用,。粟:粟米,。 【人之有學也,猶木之有枝葉也】語出《國語·晉語九》,。人有學問,,就像樹木有枝葉一樣。意謂學問是人所宜有,,用以充實自身,、幫助別人的東西。下文曰:“木有枝葉,,猶庇陰人,,而況君子之學乎?”學:學問。 【人不可以不聞道,,而道亦未嘗不可聞也,。用一時之力則有一時之功,用一日之力則有一日之功】語出明代吳與弼《與傅秉彝書》,。人不能不領(lǐng)會道理,,而道理也并不是不能領(lǐng)會的。你用上一時的功力就會有一時的收獲,,用上一天的功力就會有一天的收獲,。說明人應當注意學習,學則有成,。聞道:領(lǐng)會道理,。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語出漢代王充《論衡·效力》,。人們有了知識和學問,,也就有了力量。意謂知識就是力量,,說明人們必須注意學習知識,,積累學問。知學,;知識與學問,。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語出唐代孟郊《勸學》詩,。人們經(jīng)過學習,,才能懂得道理,;不學習,是不會懂得道理的,。道:道理,。自然:天然,自然而然,。 【人皆知以食愈饑,莫知以學愈愚】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建本》,。人都知道用食物醫(yī)治饑餓,,不知道用學習醫(yī)治愚昧。說明學習能使人聰明,。愈:病好轉(zhuǎn),,這里有醫(yī)治的意思。 【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語出《管子·形勢解》,。士人勤學不倦,,所以才能成為圣明之人。意謂學習能使人增益知識和智慧。 【士必學問,,然后成君子】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八,。人必須經(jīng)過學習,,才可以成為君子一樣的人,。說明學習是人們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知識素養(yǎng)的必要條件。學問:指學習,。 【才飽身自貴,巷荒門豈貧】語出唐代孟郊《題韋丞總吳王故城下幽居》詩。才學豐厚,,身份自然高貴,;居住窮門陋巷,怎能認為是貧窮?意謂人生的價值在于才學過人,,而不在于生活富足。飽:飽滿,豐厚。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語出三國諸葛亮《誡子書》,。要有才干就必須學習,不學習就不能增長才干,,而沒有堅定的志向也就不能搞好學習,。說明立志是學以成才的必要前提。廣:擴充,,增加,。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語出明代鄭心材《鄭敬中摘語》。遠大的志向不憑借才能是實現(xiàn)不了的,,而如果不學習,,人便不能成為卓越的人才。說明學習是人們成才的必由之路,。就:完成,,實現(xiàn)。 【山致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祿歸焉】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山達到足夠的高度就會興起云團,。水達到足夠的深度就會生出蛟龍,,君子研習學問達到足夠的程度就會獲得福祿。前二句本《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敝缕涞溃褐^研習學問達到足夠的程度。福祿:福分和祿位,。 【口頭說出,,筆下寫出,不如身上做出】語出《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上,。意謂學習的人對于所學得的知識不以能用嘴講出來,、用筆寫出來為可貴,而以能身體力行為可貴,。 【凡欲顯勛績揚光烈者,,莫良于學矣】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贊學》。凡是想建立功績,、成就大業(yè)的人,,沒有比學習更好的了。意謂讀書求知是建功立業(yè)的最有力的保障,。勛績:功績,、功勛。光烈:偉績,,大業(yè),。 【馬雖有逸足,而不閑輿則不為良駿,;入雖有美質(zhì),,而不習道則不為君子】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馬雖然有善于疾馳的蹄子,但如果不能熟練地拉車也不能算作好馬,;人雖然有天生美好的資質(zhì),,但如果不通曉道理也不能算作君子。說明人必須重視學習,,通過學習明白道理,。逸足:捷足,善跑之足,。而:但是,。閑輿:能熟練拉車。閑,,熟練,。輿,車,。美質(zhì):指天生美好的資質(zhì),。習道:通曉道理。習,,通曉,。 【不知理義,生于不學】語出《呂氏春秋·勸學》,。人之所以不知道道理和正義,,原因在于不學習。意謂學習可以使人通曉人情物理,。理義:道理和正義,。 【不學而求知,猶愿魚而無網(wǎng)焉,,心雖勤而無獲矣】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勗學》,。不學習而想獲得知識,,就好比想捕到魚而沒有網(wǎng),,盡管心情很急迫,也不會有收獲,。意謂人要想有知識有學問,,就必須學習。愿魚:想捕到魚,。勤:謂心情急迫,。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語出漢代王充《論衡·實知》,。不學習自己就知道,不請教自己就明白,,從古到今還沒有這樣的事情,。意渭人不能生而知之,人的知識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不學面墻,,蒞事惟煩】語出《尚書·周官》。不學無知,,就像面對著墻壁站立一樣,,什么也見不到;一旦擔當什么事情,;只能給搞得紛亂不堪,。意謂沒有知識和學問就一無所成。不學:沒有學問,。面墻:有如面向著墻,,謂無所睹見。蒞事:臨事,。煩:混亂,。 【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語出《禮記·儒行》,。不求積攢很多財物,,知識富足了就是很富有。意謂多財不為富,,博學多識為富,。祈:請求。多積:指積蓄很多財物,。多文:博學多識,。 【少不諷誦,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語出《荀子·大略》,。少年不讀書,壯年不議論,,雖然資質(zhì)可以,,也不能成才。說明人必須注重學習,,早學勤學,,這樣才可以成為有用之人。諷誦:誦讀,,指讀書,。論議:同“議論”,,指探討學問??桑褐纲Y質(zhì)不錯,。 【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zhì)】語出宋代張載《經(jīng)學理窟·義理》,。讀書學習最大的好處,,在于能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修養(yǎng)。變化:改變,,此指提高,。氣質(zhì):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等素質(zhì)。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語出《禮記·學記》,。玉石不經(jīng)過琢磨,,就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琢:雕琢,琢磨,。道:規(guī)律,,事理。 【生也有涯,,無涯唯智】語出南朝梁代劉勰《文心雕龍·序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世界上真正無限的只有知識,。意謂學無止境,,說明人不可以自滿,而應永遠虛心好學,。語本《莊子·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毖模哼?。智:知識。 【有刀者礲諸,,有玉者錯諸。不礲不錯,,焉攸用】語出漢代揚雄《法言·學行》,。有刀要打磨它,。有玉要磨制它。不打磨不磨制,,有什么用呢?比喻人必須學習,,才能成才。礲(long龍):同“礱”,,磨,。錯:磨制。攸(you悠):語助,,無義,。 【自得者所守不變,,自信者所守不疑】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自己體驗得知的東西,會始終堅持而不改變,;自己確信了的東西,,會始終堅持而不懷疑,。 【扶持資質(zhì),全在學問】語出明代呂坤《問學》,。要提高自己的資質(zhì),,只能依靠鉆研學問。說明鉆研學,、問能帶動人的資質(zhì)的提高,。扶持:攙扶,此為幫助提高之意,。資質(zhì):指人的天資,、稟賦等。 【良田之晚播,,愈于卒歲之荒蕪也】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勗學》,。肥沃的土地即使播種得晚一些,也比讓它終年荒蕪好得多,。喻指從學不厭其晚,,晚學也強似不學。晚播:遲播,,過了當播的時節(jié)才播種,。愈:好,強,。卒歲:終年,。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語出《禮記·學記》,。意謂統(tǒng)治者如果要教化百姓,,培養(yǎng)良好的風俗,,必須興辦教育,使其通過學習,,才能達到目的,。化:教化,。俗:風俗,,指良好的風俗習慣。 【君子貴才學,,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濟世也,,非以夸人也】語出明代呂坤《問學》,。君子之人看重知識和才能,是要用它來修善自身,,而不是用以炫耀自己,;是要用它來成就世事,而不是用以向別人吹噓,。成身:指修善自身,。矜己:炫耀自己。濟世:成就世事,??淙耍合騽e人夸耀。 【知識明,,則力量自進】語出《宋元學案·伊川學案》,。知識熟練地掌握了,那么能力自然就會長進,。意似知識就是力量,。明:明晰,此指精通,。力量:指能力,、本領(lǐng)。 【飾治之術(shù),,莫良乎學】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崇教》,。培養(yǎng)自己的方法,沒有比學習更好的了,。意謂學習是使自己提高知識和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的最有效的途徑,。飾治:修整,引申為培養(yǎng)。飾,,通“飭”,,整治,。 【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務也】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學習,可以使人精神開朗,,思想通達,,心情喜悅,品性得以修養(yǎng),,這是圣人最大的事情,。說明學習對人的精神、感情等方面有重要的陶冶作用,。疏:疏通,。達:通,透,。怡情,;心情喜悅。理性:修養(yǎng)品性,。 【學不貴博,,貴于正而已,正則博】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學習不以廣博為貴,,貴在學得正確,學得正確,,自然會廣博,。 【學術(shù)于事功,猶水之源,、木之本也】語出明代周汝登《郡守拙齋蕭侯崇祀記》,。學問對于事功,就像水源對于水流,、樹根對于樹木一樣,。意謂充足的學識是成就事功的根本保障。學術(shù):學問,。本:此指樹根,。 【學可以為圣賢、侔天地,而不學不免與禽獸同歸】語出明代方孝孺《家人箴》,。努力學習就可以成為圣賢,、與天地同尊,不學習則不免像禽獸一樣,。說明人必須注重學習,。侔:相等。同歸:混同,。 【學則正,,否則邪】語出漢代揚雄《法言·學行》。學習能使人走上正道,。否則,,就會步入歧途。說明學習能修身養(yǎng)性,,使人的品德高尚,。 【學問明則人品真,人品真則事功實,,事功實則惠澤長】語出明代周汝登《郡守拙齋蕭侯崇祀記》,。學問鉆研得透徹了那么人品就會純正,人品純正了那么事功就會扎實,,事功扎實了那么恩澤就會長流不衰,。說明精通學問是塑造純正的品格、建立扎實的事功,、施惠于人民的基礎(chǔ)性條件,。惠澤,。恩澤,。 【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學習好比修飾,器物不修飾就不會美觀,,人不學習就不會有美德,。說明學習是培養(yǎng)美好品德的重要途徑。飾,;修飾,。懿德:美德。 【學者,,心之白日也】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學習,。就好像是心中的太陽。意謂學習能使人心明眼亮,,極言學習之可貴,。 【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一,,如寤寐焉,,久而益足】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學習如同登山一樣,,越向上走就越高,;如同睡覺一樣,,時間越長,,精神越充足。比喻學習可以使人目光遠大,,知識豐富,。寤寐(wu mei悟妹);猶假睡,,不脫衣冠而睡,。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語出《荀子·大略》,。學習的人并不一定是為了做官,,但是做官的人一定要經(jīng)過學習。意謂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yǎng)是領(lǐng)導者的必備條件,。仕:做官,。如學:參加學習。如,,去,。 【學,殖也,,不學將落】語出《左傳·昭公十八年》,。學習就像種植草木,不學習將如草木墜落葉子一樣,,才智會日益減退,。殖:種植。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語出《禮記·學記》,。通過學習,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欠缺,;通過教學,,然后才能感到自己還有疑難不懂的問題。困:指困惑疑難的問題。 【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眾說之小也】語出漢代揚雄《法言·學行》,。看到太陽和月亮,,就知道眾星的微小了,;仰望圣人,就知道普通人的言論微不足道了,。說明圣人學說像日月一樣令人仰慕,。蔑:微小。眾說:普通人的言論,。 【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達旦不睡覺地苦思冥想,,也沒什么用處,,也不如學習。意謂不學而思,,勢必勞而無獲,。《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即化用此意,。 【雖有至圣,,不生而知;雖有至材,,不生而能】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贊學》,。即使再圣明的人,也不會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即使再卓出的人才,,也不會一生下來就有才能。說明人的知識和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過學習獲得的,。至材:最出眾的人才。材,,通“才”,。 【雖有良玉,,不刻鏤則不成器;雖有美質(zhì),,不學則不成君子】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八,。盡管是一塊美玉,不經(jīng)過雕刻也不能成為可用之物,;盡管具備很好的資質(zhì),,不學習也不能成為君子之人。說明學習是人們修身正行,、增長才干的必要手段,。良玉:美玉??嚏U:雕刻,。美質(zhì):很好的資質(zhì)。質(zhì),,資質(zhì),。 【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三,。寶劍雖然十分鋒利,,但是不經(jīng)過密礪就不能截斷東西;人的素質(zhì)雖然很好,,但是不經(jīng)過學習就不能提高,。說明學習是人們提高自己素養(yǎng)的必要途徑。利:鋒利,。厲:同“礪”,,磨刀石,引申為磨礪,。斷:截斷,。材:指人的素質(zhì)。 【耕田不深無高稼,,治學不深無端行】語出明代呂柟《云槐精舍語》卷一,。耕地耕得不深就生長不出很高的莊稼,做學問做得不深就培養(yǎng)不出端正的品行,。說明要樹立良好的德行,,就必須刻苦學習,努力鉆研,。 【耕所以為食,,蓋資之以給其家,;學所以求道,蓋資之以裕其身】語出明代金善《耕讀軒記》,。耕種土地是為了獲取糧食,,利用它來供養(yǎng)家人;讀書學習是為了求得真理,,利用它來充實自身,。資:憑借;利用,。給:供給,;供養(yǎng)。求道:追求真理,。裕:充實,,使豐足。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語出明代張居正《翰林院讀書說》,。根本堅固的,,一定是花兒紛繁,果實累累}源泉深邃的,,一定是水色清澄,,波浪滾滾。喻指修養(yǎng)高,,學識深,,才會卓有成就。根本:指草木之根,。華實:花和果實,。華,通“花”,。光瀾:水色和波浪,。章:彰明。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語出《荀子·勸學》,。學習只要真誠不懈,盡力持久,,就能深入,;學習直到生命終結(jié)才可以停止。真積:真誠不懈,。力久:盡力持久,。入:深入,。沒:通“歿”,死,。 【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語出《顏氏家訓·勉學》。積蓄萬貫家財,,不如學會一種技藝,。說明人應有一技之長。積:積蓄,。伎:通“技”,,技藝,本領(lǐng),。 【胸中無學,,猶如手中無錢】語出北周庾信《擬連珠》之三十。胸中沒有學問,,就像手里沒有錢一樣,。說明有了學問,才能有所作為,,學問會使人“富有”,。語本漢代王充《論衡·量知》:“胸中不學,猶手中無錢也,?!?/p>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語出漢代王充《論衡·別通》。游渡淺水可以看見蝦,,游渡較深的水可以看見魚鱉,,游渡更深的水可以看見蚊龍。喻指在學習上付出的努力越大,,收獲也就越大?,F(xiàn)常說:涉淺水者見魚蝦,涉深水者見蚊龍,。蛟龍: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 【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猶之貧也】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二,。家中雖然有價值千金的玉石,但不懂得雕刻琢磨,,還是照樣貧窮,。比喻即使聰明的人,,不學習,也不會有學問,、懂道理,。治:修治,指雕琢玉石,。 【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語出《顏氏家訓·勉學》,。讀書做學問,,目的就在于開啟心竅,使眼睛變得明亮,,以利于行動,。意謂學習能使人心明眼亮,舉止合宜,。開心明目:開啟心竅,,使眼睛變得明亮。 【黃金未是寶,,學問勝珠珍】語出唐代王梵志《黃金未是寶》詩,。意謂學問遠勝過黃金、珍珠,,是最可寶貴的,。珠珍:珍珠。 【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語出《漢書·董仲舒?zhèn)鳌?。一般的玉石不雕刻,,就不能成為有華美色彩的器物;君子不學習,,就不能成為有美德的人,。說明學習能使人具備好品質(zhì),成為有道德的人?,?zhuan轉(zhuǎn)):雕刻為文,。文章:猶言文采,錯綜華美的色彩或花紋,。 【朝聞道,,夕死可矣】語出《論語·里仁》。早晨聽到真理,,晚上死都可以,。后以“朝聞夕死”說明追求真理,,應有獻身精神,死而無憾,。朝(zhao招):早晨,。道:指真理。 【智也者,,學之事也,;非學,胡智也】語出清代周壽昌《思益堂日札》卷十,。智慧,,是學習的結(jié)果;不學習,,哪來的智慧?事:表示關(guān)系,,意思相當于“緣故”。胡:何,。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語出漢代王充《論衡·實知》,。即便是聰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學習就不會懂得,不求教就不會明白的,。意謂學習是獲得知識,、增長智慧的必由之路。 【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語出《孔子家語·子路初見》,。駕馭狂馬,不能放下手中的馬鞭,;使用弓,,不能不用正弓的器具。比喻人不能放棄學習,。釋;放下,。策:馬鞭,。檠(qing情):矯正弓弩的器具。 【瑤華不琢,,則耀夜之景不發(fā),;丹鍔不淬,則純鉤之勁不就】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勗學》,。美玉不經(jīng)過雕琢,,就不能在黑夜中發(fā)出光亮,;寶劍不經(jīng)過淬火,就不能造就銳利的劍鋒,。比喻人不通過學習,,就不能具備過人的本領(lǐng)。瑤華:一種美玉,,此泛指美玉,。琢:雕琢。耀夜之景:在黑夜中閃耀的光亮,。景,,光。丹鍔:指劍鋒,。淬:淬火,。純鉤:寶劍名。勁:強勁銳利,。 【膏沃之壤,,華實必茂,剛鹵之區(qū),,根荄靡托】語出明代張居正《葬地論》,。在肥沃的土地上,鮮花和果實一定十分旺盛,;在堅硬的堿土中,,草根無所寄托。喻指學識深厚才可取得成就,,心里像是一片荒涼的土地,,什么也做不成。膏沃:肥沃,。壤:土地,。華實:花兒和果實。華,,通“花”,。剛鹵(lu魯):堅硬而含堿性。區(qū):地片,。荄(gai該):草根,。靡托:無所存托。 【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器物不修治,就不能成為美觀的東西;人不學習,,就不能成為有美德的人,。說明學習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飾:修治,,整治。懿 (yi憶)德:美德,。 【璧瑗成器,,礛諸之功;鏌邪斷割,,砥礪之力】語出《淮南子·說林訓》,。璧瑗之所以成為寶物,那是因為它經(jīng)過了礛諸的磨治,;鏌邪之所以成為利劍,,那是因為它經(jīng)過了砥礪的磨礪。喻指人經(jīng)過學習,,才可以成為有用之才,。壁瑗:平圓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孔大者為瑗,,小者為璧。礛(jian肩)諸:治玉之石,。鏌邪:寶劍名,。斷割:善于切割;鋒利,。砥礪:磨石,,細者為砥,粗者為礪,。 好 學 【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語出《顏氏家訓·勉學》,。人有困窮不得志的時候,即使失去了青壯年學習的大好時期,,晚年也應當學習,,不可自暴自棄。說明人應當活到老,,學習到老。坎壤(lan覽),;困窮不得志,。盛:壯。 【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語出《孔子家語·三恕》,。年紀小的時候不學習,長大以后就不會有什么本領(lǐng),。說明人應當趁著年輕多學知識以增長才干,,免得長大以后為一無所能而悲傷愧悔。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建本》。少年時代愛好學習,,像剛升起的太陽,;壯年時代愛好學習,像中午的陽光,;老年時代愛好學習,,像點燃的蠟燭的光亮。說明人不論在什么時候,,只要努力學習,,就會有光明的前途。炳:點燃,。 【好學而不貳】語出《左傳·昭公十三年》,。愛好學習而不三心二意。貳:二心,。 【君子之為學也,,沒身而已矣】語出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夜績》。君子做學問,,生命停息了才可以結(jié)束,。意謂君子活到老,學到老,。君子: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沒(mo末)身;死亡,。 【君子之學,,死而后已】語出清代顧炎武《與人書》之六,。君子求學問,一直到死才算停止,。意謂君子活到老,,學到老。君子:有才學的人,。已:停止,。 【君子不羞學,不羞問】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說叢》,。君子不把學習當作羞恥,,也不把向別人請教當作羞恥。說明獲取知識應當好學好問,,不應以之為恥,。羞:恥辱。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語出《論語·學而》,。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飽足、居住的舒適,,做事勤快,、說話謹慎,還要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才稱得上是好學了,。求:要求,追求,。敏:指做事情靈敏迅速,。正:糾正,匡正,。 【若使魯戈真在手,,斜陽只乞照書城】語出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二百三十一。假若魯陽的戈真的掌握在我手里,,那么我只請求留住西斜的太陽,,照耀我的書城。表現(xiàn)了作者的好學精神,。魯戈:魯陽的戈,,《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gòu)難,戰(zhàn)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為之反三舍?!睍牵盒稳輹葜畷鴺O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出《論語·雍也》,。意謂對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好(hao號):喜愛。 【知無務,,不若愚而好學】語出《淮南子·修務訓》,。人聰明而事業(yè)上無所追求,還不如愚笨而勤奮好學,。說明人不應自恃天資聰明,,而應勤奮好學,自強不息,。知:通“智”,有智慧的。務:致力,。 【學者不長進,,只是好己勝】語出宋代陸九淵《語錄下》。做學問的人之所以不能長進,,就是因為喜歡處處顯示自己的高明,。說明謙虛好學才可以學有所成。 【學,,須是如饑之須食,,寒之須衣始得】語出宋代朱熹《上蔡先生語錄》卷中。學習,,應當像餓了需要吃飯,,冷了需要穿衣才可以。意謂人們必須把學習視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時時不忘,。須:前一“須”字為必須、應當之意,,后二“須”字通“需”,,為需要之意。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語出《論語·公冶長》,。才思敏捷而又喜歡學習,,向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并不認為是羞恥,。這是一種謙虛好學的精神,。好(hao號):喜愛。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也】語出《淮南子·說山訓》。說沒有空閑學習的人,,即使真有了空閑,,他也不會去學習。說明不是真心好學的人,,總能找出不學習的借口,。暇:空閑。 勤 學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語出金代劉祁《歸潛志》卷七,。意謂長時期閉門苦讀,沒有一個人過問,,一旦功成名振,,天下盡知。后常用來形容經(jīng)過長期刻苦的努力終于取得重大成功的情形,。十年窗下:形容閉門苦讀時間之長,。一舉成名:一旦功成名就。 【人之天分有不同,,論學則不必論天分】語出明代王艮《語錄》,。人的先天資質(zhì)各不相同,至于學習則無需講究資質(zhì)高低,。意謂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主要取決于后天努力的程度,,說明人不必因先天資質(zhì)不高而在學習上心灰意懶。天分:指人的先天資質(zhì),。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語出清代顧炎武《與人書》之_。人們讀書做學問,,如果不天天進步就會天天退步,。說明學習必須勤奮不怠,這樣才可以學有所成,。 【人之進學,,不在于志氣進銳之時,而在于工夫有常之后】語出明代章懋《楓山章先生語錄》,。人們學問的長進,,不是在突然要銳意于學習的那一時刻,,而是在持之以恒地學習之后。說明學習不是一日一時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只有這樣,才可以使自己不斷進步,。進學:長進學問,。志氣進銳:謂突然要銳意進取。 【人莫不知學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語出《淮南子·泰族訓》。人們沒有不知道學習對自己有好處的,,然而其所以不學習,是因為貪玩害人啊!說明人不能貪圖玩耍,,這樣才能安心學習,。嬉戲:玩耍。 【大抵為學,,雖有聰明之資,,必須做遲鈍工夫始得】語出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八。大體說來,,做學問即使有很好的天賦,,也必須勤勤懇懇,下許多笨功夫,,才能有所成就,。意謂才學出于勤奮。大抵:大概,,一般,。資:資質(zhì),天賦,。遲鈍:笨,。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建本》,。價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用一只狐貍的皮做成的。比喻學習重在積累,。裘:皮衣,。 【不可怙者天,不可畫者人】語出宋代楊萬里《庸言》,;不可依賴的是人的天資,,不可限量的是人的后天努力,。說明人不應把天賦當作資本,而應當勤奮努力,,這樣才會獲得大學問,。怙(hu戶):依靠,依賴,。天:指天賦,。畫:界限。人:指人的后天努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空Z出《荀子·勸學》。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無法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海,。喻指學習是由少到多的積累過程,。跬(kui傀):半步。 【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語出,;北齊劉晝《劉子·崇學》,。不攀登高山,不知道天的高遠,;不俯視深谷,,不知道地的深厚。喻指不潛心治學,,不知道學問的浩渺無極,。峻-岑(cen涔):高山:岑,小而高的山,。瞰(kan看):俯視,。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語出《荀子·勸學》。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的高遠,;不走進深谷,,不知道地的深厚。喻指知識無涯,,學無止境,。臨:來到。深溪:深谷,。 【勿謂學已足,,大海難掬漱】語出宋代李覯《寄章友直》詩。不要說學問已經(jīng)很充實了,,大海是難以用手捧喝完的,。意謂學無止境。掬漱:用手捧水入口,。 【為山者,,基于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于蘭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語出北齊劉晝《劉子·崇學》,。堆山,始于一筐之土,,而最終形成數(shù)千丈的高山,;挖井,起于三寸深的小坑,,而最終至有萬仞之深,。喻指學問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說明學習必須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簣(kui潰):盛土的筐子。峭:指陡直的高山,??玻盒】印>停撼删?。萬仞(ren認):極言深,。仞,古時八尺或七尺為一仞,。 【為學大病在好名】語出明代王守仁《傳習錄》上,。做學問,最大的病患是貪求虛名,。說明做學問必須扎扎實實,,不可追求虛名,。好(hao):喜歡,求取,。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語出宋代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古時的人們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年輕的時候就很用功,,到年老才能有所成就。說明做學問必須認真刻苦,,持之以恒,,這樣才會學有所成。 【古人重孜孜,,殖學乃菑畬】語出宋代文天祥《題鐘圣舉積學齋》詩,。古人很注重勤學不倦,積累學問就像開墾荒地一祥年年不已,。意謂做學問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年復一年地持續(xù)進行下去。孜孜:勤勉不怠,。殖學:積累學問,。《左傳·昭公十八年》:“學,,殖也,,不學將落?!鼻彯?zi yu資魚):田一歲日菑,,,三歲日畬,,引申為開荒,、耕耘之意。 【圣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語出漢代揚雄《法言·君子》,。圣人對于天下萬物,有一種東西不知道就認為是恥辱,。說明人應好學博聞,,對一切知識,都應有所了解,。恥:以為恥辱,。 【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語出清代顏元《習齋先生言行錄·齊家》。圣人是肯于勤奮用功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勤奮用功的圣人:意謂圣人和庸人并無資質(zhì)上的差別,,只要看誰肯勤奮用功,肯用功者為圣人,,不肯用功者即為庸人,。圣人:指智能極高的人。庸人:無所作為的人,。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边@是孔子對自己的為人的評價,。意謂用功學習便忘了吃飯,快樂時便忘記憂愁,。不知衰老的到來,。形容學習十分勤奮。女:通“汝”,, 你。要:為什么,。云爾:如此罷了,。 【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至于山】語出漢代揚雄《法言·學行》,。意謂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動,,所以不至山,。比喻學習勤奮則有進步,停止不前則無成,。 【有一時之暇,,即一時可學也;有一日之暇,即一日可學也】語出明代薛瑄《論取友為學答周秉忠書》,。有一時的閑暇,,那么這個一時的閑暇就可以用來學習;有一天的閑暇,,那么這個一天的閑暇就可以甩來學習,。暇:閑暇。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語出《詩·衛(wèi)風·淇奧》。意謂有個文雅的君子,,他努力進修學業(yè),,就像切斷骨角制成骨器一樣,又如磨光象牙一般,,似雕琢美玉,,又和磨制石器相同。后以“切磋琢磨”比喻人們在學業(yè)德行上應當互相商討研究,,取長補短,。匪:通“斐”,有文彩的意思,。切:切斷,,這里指把骨角制成器物。磋(cuo搓):磨光,,指磨制象牙器物,。琢:雕琢,指雕刻玉器,。磨,;物件相互磨擦,指磨制石器,。 【歲月不汝延,,努力無暫輟】語出明代況鐘《示諸子》詩。歲月不會為你遲延,,所以必須勤奮學習,,不要有片刻的停頓。這是作者勸誡后輩的話,,可謂語重心長,。此前二句詩:“汝曹俱長成,經(jīng)史未明徹,?!比辏耗?。暫輟(chuo綽):短時間的停止。輟,,停止,。 【仰觀泰山,知群山之卑,;臨視北海,,知眾流之小】語出清代戴震《與方希原書》。舉首仰望泰山,,然后才會知道眾山的低矮l放眼平視北海,,然后才會知道江河的細小。喻指學問無窮,,必須盡力求取,。泰山。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中部,。卑:低下。北海:指渤海,。眾流:指江河水流,。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語出《論語·述而》,。多聽,選擇好的而加以采納,;多看,,而全記住它。說明必須通過多聞,、多看,,才能鑒別好壞,從而做到“擇善而從”,。識(zhi志):通“志”,,記住。 【農(nóng)不怠所業(yè),,而收必倍;士不廢所學,,而就必大】語出明代薛瑄《送國子生黃勉序》,。農(nóng)民不放松耕種土地,那么他的收成就一定會多出一倍}讀書人不荒廢自己的學業(yè),,那么他的成就就一定會非常之大,。意謂勤學不怠便會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所業(yè):所從事的工作。就:成就,。 【進德修業(yè)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義精仁熟在晚年】語出明代呂坤《問學》,。長進道德,、鉆研學業(yè),這是少年時期的事,,明曉事理,、養(yǎng)成美德,這是中年時期的事,,精通道理,、具備純熟的仁德,這是老年時期的事,。說明人應當隨著年齡的增長,,通過刻苦學習和磨礪而使自己的道德學業(yè)不斷進步。進德修業(yè):長進道德,、鉆研學業(yè),。進,使長進,。修,,修治,此指鉆研,。業(yè),,學業(y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語出《論語·為政》,。我十五歲有志于研究學問,;三十歲能夠在社會上自立;四十歲,,由于知識豐富,,善辨是非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理解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一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白它的意旨;七十歲能夠隨心所欲,,不越法度,。啟示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知識,、閱歷也應不斷增多,、加深,要有所前進,,有所提高,。后又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說明人的年齡到了“三十歲”,、“四十歲”。有:同“又”,。立:指在社會上自立,。天命:上天給人的旨令。耳順:一聽即明,,聲入心通,。矩;規(guī)矩,,法度,。 【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語出《荀子·儒效》。意謂人要不斷地求索才能有所收獲,,不斷地實踐才能有所成就,,不斷地積累才能有所提高,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才能成為圣人,。 【求則得之,,舍剛失之】語出《孟子·盡心上》。探索就能得到它,,舍棄便會失掉它,。求:探求,探索,。舍:舍棄,。 【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語出《禮記·學記》,。時機錯過了,,然后再去學習,即使辛勤刻苦,,也難以有所成就,。說明學習不能錯過時機。時:時機,。 【君子之于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亹亹,,沒而后已】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君子對于學習,,堅持不懈就像是上天的運動,,像是日月的運行,一輩子都是勤勉不倦,,直至去世,。動;運動,。亹亹(wei偉):勤勉不倦貌,。沒(mo莫):終,去世,。 【君子之學也,,其可一日而息乎】語出宋代歐陽修《雜說》之三。君子做學問,,哪可以有一天的停歇呢!意謂做學問應當自強不息,。息:停止。 【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語出《荀子·大略》,。意謂君子的學習就像生物脫去皮殼一樣,應不斷地變化更新,。蛻(tui退):脫去皮殼,。幡(fan番):通“翻”,變動的樣子,。遷:變易,。 【君子心不茍愿,必以求學,;身不茍動,,必以從師】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君子心中從來不隨便產(chǎn)生什么別的念頭,,有念頭那就一定是學習,;其身體從來不隨便行動,,要行動那就一定是去拜師求教。意謂君子心無二志,,好學不厭,,勤學不倦。茍愿:隨便有什么意愿,。 【君子莫大于學,,莫害于畫,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棄】語出宋代晁說之《晁氏客語》,。對于君子來說,沒有比學習更重要的了,,沒有比半途而廢更有害的了,,沒有比自以為滿足而更可恥的了,沒有比自暴自棄更令人痛恨的了,。說明人應當以學習為頭等重要的事情,,既不能偷懶,也不能自滿“,,更不能自暴自棄,。畫:停止。?。簮u辱,。罪:環(huán)的行為,可痛恨的行為,。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語出《荀子·勸學》。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天天檢查反省自己,,那就會變得聰明通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參:檢驗,檢查,。省(xing醒):反省,。知:同“智”,聰明,。明:通達,,明白事理。 【刺股情方勵,,偷光思益深】語出唐代孟簡《惜分陰》詩,。睡意襲來,用錐子刺扎自己的大腿,這樣讀書的心情會更加迫切,;無錢買燭,,鑿穿墻壁以借用鄰家的燭光,這樣學得才更為扎實,。二句詩稱贊前人的好學精神,。刺股:用錐子刺扎大腿。本《戰(zhàn)國策·秦策一》所載蘇秦苦學的故事:“(蘇秦)讀書 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蓖倒猓捍栌绵徏业臓T光。本《西京雜記》卷二所載匡衡勤學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語出宋代林逋《省心錄》,。知道自己有不足之處,,就喜歡學習;恥于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就會滿足于已有的成績而不思進取,。說明人應當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恥下問,。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好(hao號):喜歡。恥下問: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辱,。 【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同志】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崇教》。要取得淵博的知識就要孜孜不倦地學習,,要做劐孜孜不倦地學習就要樹立堅定的志向,。意謂立志勤學是取得淵博知識的基礎(chǔ)和保障。廣:廣博,。固志:堅定志向,。 【學無早晚,但恐始勤終隨】語出宋代張孝祥《勉過子讀書》,。學習不在起步早晚,,但可怕的是開始勤奮,最后放任。但:只,。隨:放任,,不努力。 【學不可以已】語出《荀子·勸學》,。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說明學習需勤奮。已:停止,。 【學不博者不能守約,,志不篤者不能力行】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學問不淵博,,就不能掌握要領(lǐng),;志向不堅定,就不能努力實行,。說明博學和篤志的重要性,。守約,掌握要領(lǐng),。篤(du堵):真誠,,純 【學而不已,闔棺乃止】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八,。學習永遠沒有完結(jié),,直到去世才算停止。已:完結(jié),。闔棺:蓋上棺材蓋,,比喻人去世。 _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語出《論語·述而》,。自己學習不感到滿足,教誨別人不感到厭倦,。兩條訓則,,論述了學習態(tài)度和教學態(tài)度,后來用以稱譽勤奮學習,、耐心教人的好作風,。厭:滿足。誨(hui會):教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語出《論語·學而》。學過了,,再在適當?shù)臅r候去溫習它,、實習它,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時:以時,,在適當?shù)臅r候,。習:溫習,也有實習,、演習的意思,。說:同“悅,高興,。 【學者甩功,,須是漸進而不巳】語出明代朱舜水《題安秋覺逐日功課自實簿》。學習的人鉆研學問,,應當是循序漸進,,不能中止。說明學習貴在有恒心,、有毅力,并應注意不能急功近利,,急躁冒進,。不已:不停止。 【學者惡其自足,,足則不復進】語出宋代張載《經(jīng)學理窟·氣質(zhì)篇》,。做學問的人最可惡的是自滿自足,自以為滿足,,就不會再有長進,。說明做學問不能滿足,這樣才會不斷長進,。惡(wu務):憎恨,,厭惡。 【學海迷茫未有涯,。何來捷徑指褒斜】語出清代趙翼《上元后三日藏堂過訪草堂》詩,。知識領(lǐng)域就像廣闊的大海,迷茫而沒有邊際,,哪里來的終南捷徑!意謂學海無涯,,沒有捷徑可走。說明學習必須勤奮刻苦,,才會有所成就,。褒斜:山谷名,在陜西省終南山,,這里代指終甫山,。唐代盧藏用隱居終南山而得到高官,因而人們以終南捷徑喻指謀求官職和名利的捷徑。 【學欲博,,不欲雜,;守欲約,不欲陋】語出宋代胡宏《胡子知言·仲尼》,。學問一定要淵博,,但不能雜亂;守道一定要簡約,,但不能粗疏,。約:簡單,得要,。陋:粗劣,,粗疏。 【學博而后可約,,事歷而后知要】語出明代王廷相《慎言·見聞篇》,。學問淵博,然后可以取其約,,事情經(jīng)得多,,然后可以知其要。說明人必須博學,、多經(jīng)事,。博:廣博,淵博,。約:簡略,。歷:經(jīng)歷。要:重要,。 【繭之不繰,,則素絲蠹于筐籠;人之不學,。則才智腐于心胸】語出北齊劉晝《劉子·崇學》,。蠶繭如果不繅絲,,那么潔白的蠶絲就會在筐籠之中被蛀蝕,;人如果不學習,,那么聰明才智就會腐爛在胸中而得不到利用,。說明人必須勤于學習,,這樣才能發(fā)掘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益于世事,。繭:指蠶繭,。繰 (sao騷):同“繅”,,繅絲,。素絲:白絲,。蠹(du杜):蛀蝕,損害,。,。 【相從勉講學,事業(yè)在積累】語出宋代陸游《送子龍赴吉州掾》詩,。與人交往時要盡力講求學問,,事業(yè)就在于一點一滴的積累。前四句是:“希周有世好,,敬叔乃鄉(xiāng)里,。豈惟能文辭,實亦堅操履,?!毕鄰模号c人交往,詩中指子龍當與陳希周,、杜敬叔交往,。勉講學:盡力講求學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語出《禮記·學記》,。即使有精美的菜肴,,不親口吃,,也不知道它的滋味美,;即使有最好的學說,不去學習,,也不知道它的好處,。旨:美味。至道:最好的學說,。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語出《莊子·秋水》。聽到萬分之一的道理,,就自以為知道了很多,,覺得誰也比不上自己。此語寫出了那些學識淺薄而又自命不凡的人的普遍心理,。莫己若,;即“莫若己”,不如自己,。 【晝短夜長須強學,,學成貧亦勝他貧】語出唐代杜荀鶴《喜從弟雪中遠至有作》詩,。冬季白天的時間短夜晚的時間長,所以必須抓緊學習,;果若能學有所成,,縱使因此而陷于貧困,也強過因為其它原因而貧困,。意謂學習應當勤奮不懈,。強學:勉力學習;抓緊時間學習,。他貧:因為其它原因貧困,。 【莫言大道人難得,自是功夫不到頭】語出唐代呂巖《絕句》詩之六,。不要說至大的道理難以求得,,歸根結(jié)底還是自己甩的功夫不夠。說明人必須勤于學習,。大道:大道理,,至理。 【著述須待老,,積勤宜少時】語出宋代歐陽修《獲麟贈姚辟先輩》詩,。著書立說應當在年老以后著手進行,但是努力學習,、積累學問卻應當從少年時代開始,。著述:撰寫文章,此指著書立說,。積勤:指努力學習,、積累學問。 【惟無不師者,,乃復能為天下師】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內(nèi)篇》卷一,。只有對什么人都拜師求教的人,才能成為眾人的老師,。意謂要想使自己的知識極大豐富,,就必須善于向各種各樣的人學習、求教,。 【隨時觀理,,而天下之理得矣】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時時刻刻都注意觀察事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獲得了。隨時:不拘什么時候,。 【跋遐途而后知力之不任】語出宋代黃晞《聱隅子·道德篇》,。在極長的山路上行走,,就會知道自己的力量還不足。喻指經(jīng)過實際工作的考驗,,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識還有欠缺,。說明人必須努力不懈地學習。跋:在山路上行走,。遐途:長途,。遐,遠,。不任:不能勝任,。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自首方悔讀書遲】語出唐代顏真卿《勸學》詩,。年青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年老的時候才后悔書讀得晚了。告誡人們趁年青早學勤學,。免得遺恨終生,。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語出《荀子·勸學》??處紫伦泳蛠G開,,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喻指學習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總可以學會,。鍥(qie切):刻,。鏤(lou漏):雕刻,。 善 學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語出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人們治學,既不可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可自以為了不起,。意謂治學既應有謙虛的態(tài)度,又應保持充分的自信心,。自?。鹤砸詾槊煨?,自卑。自大:自傲,。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語出《禮記·學記》。人們在學習當中,,有的人的缺點是才識不足而學習貪多,,有的人的缺點是才識探大而所學務少,有的人的缺點是把學習看得過易,,有的人的缺點是不懂不知也不肯向人求教,,停止不前。失:指學習中的過失,,缺點,。止:停止,指畏難不前,。 【人山問樵,入水問漁】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內(nèi)篇》卷一,。到了大山里,就要向打柴的人求教,,到了江河邊,,就要向打魚的人求教,。意謂要善于向有一技之長的人求教,。樵(qiao橋):樵夫,,打柴的人,。漁:漁民,。 【乃知學在少,老大不可強】語出宋代歐陽修《鎮(zhèn)陽讀書》詩,。于是知道學習最好是在少年時期,,年齡大了以后就勉強不得了,。意謂少年時期學習效果最好,,年齡大了以后記憶力下降,、精力分散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強:勉強,。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語出《論語·述而》,。幾個人同行,,里面一定有能當我老師的人。我要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對于缺點,則加以克服,。意謂要虛心向他人學習。 【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語出隋代王通《中說·魏相》,。不貪多務廣,所以就能有收獲;不混雜著學習,,所以就能心明眼亮,。說明學習不能貪多,,不能雜混,。 【不好而學,,勞而罔獲】語出明代方孝孺《學箴》,。心里不愛好而強迫自己從事某方面的學習,,這樣盡管費了力也不會有什么收獲,。說明應當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確定學習內(nèi)容,,不可勉強,。勞:費心費力,。罔獲:沒有收獲。 【不學操縵,,不能安弦】語出《禮記·學記》,。不學會調(diào)協(xié)弦音,就不能熟練地彈奏琴曲,。喻指學習必須循序漸進,而不可好高騖遠,。操縵:調(diào)弦,。安弦:熟練地彈琴。 【為學之道,,志不可滿,,量不可陜,,意不可矜】語出《典故紀聞》卷一(朱元璋語),。學習的大法是,,思想不能滿足,肚量不能狹隘,,態(tài)度不能驕傲。意謂學習貴在能永不滿足、永遠謙虛,。陜(xia霞):“狹”的本字,,狹隘,。矜:驕傲自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語出《詩·小雅·鶴嗚》,。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琢磨玉器。比喻虛心向別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攻,;攻錯,,磨礪。古時治玉要用石頭做錯來磨礪,。 【圣人無常師】語出唐代韓愈《師說》,。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意謂圣人隨時隨地向人學習,。圣人:品格最高,、學識最淵博的人。常:經(jīng)常,,固定,。 【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語出宋代程頤《伊川先生語》卷八上,。極言得人教益之多,。宋代張孝祥《欽夫子明定叟夜話舟中欽夫說<論語>數(shù)解天地之心圣人之心盡在是矣明日賦詩以別》詩:“誰知對床語,,勝讀十年書?!彼未祆洹吨熳诱Z類》卷一百一十七:“共君一面話,,勝讀十年書?!鼻宕钣瘛肚逯易V·傲雪》:“與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爆F(xiàn)常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無法者,人之大殃也】語出《荀子·儒效》,。有老師和法度,,這是人的最寶貴的東西,;沒有老師沒有法度,,這是人的最大不幸。法:法度,。殃:災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語出《論語·學而》,。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情嗎?意謂學須有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析疑解惑,,互相切磋,共同長進,。以文會友,,確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樂:快樂,。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語出唐代杜甫《戲為六絕句》詩之六。要區(qū)分出那些描摹因襲,、華而不實的作品并加以裁汰,,而學習、繼承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多方面地學習,、廣泛地獲得教益,,你可以弓f此為師。謂學習前代作品要棄偽從真,,博采眾長,。別:區(qū)別。裁:裁汰,,拋棄,。偽體;臨摹形式而無實在內(nèi)容的作品,。親:親近,。風雅:風、雅是《詩經(jīng)》中的兩大部分,,古人常以風雅作為詩歌的最高標準,。轉(zhuǎn)益多師:不拘一時、不拘一地,、不拘一家地學習,。汝:你。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語出《札記·學記》,。好的冶匠的兒子,,要把冶煉金屬制修器具的本領(lǐng)學到手,一定要先學縫制皮衣的技術(shù),;好的弓匠的兒子,,要把制作良弓的本領(lǐng)學到手,一定要先學習用木條做簸箕的技術(shù),。此句說明學習應先易后難,,打好基礎(chǔ)。冶,。指冶煉金屬制修器具的匠人,。裘:皮衣。弓:指弓匠,?;呼せ?/p>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語出《論語·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最聰明的,。說明對待學問應當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切忌不懂裝懂,。 【知學未也,,知學之難可也;知學之難猶未也,,知學之蔽可也】語出宋代葉適《贈薛子長》,。只知道學習還不可以,知道了學習的艱難才算可以}只知道學習的艱難還不可以,,知道了學習易犯的毛病才算可以,。蔽:毛病。 【河以逶蛇故能遠,,山以陵遲故能高】語出《淮南子·泰族訓》,。河因為彎彎曲曲所以能很長,山因為坡度緩延所以能很高,??捎髦笇W習如能循序漸進則終將有所成就。逶蛇《wei yi威夷》:彎曲而延續(xù)不斷貌,。陵遲:緩延的斜坡,。 【學問之法,不畏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語出漢代王充《論衡·問孔》,。做學問的方法,不怕沒有才能,,困難的是拒絕老師的錯誤主張,,而能核實事實,看它符合不符合道義,,并且能證實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意謂做學問應該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要迷信,。距:通“拒”,,拒絕。核:核實,。實:查實,,證實。 【學者工夫,,寧下而勿高,,寧沉而勿浮,,貴博而不貴雜,貴精而不貴玄】語出明代胡居仁《居業(yè)錄·學問》,。學者治學,,寧可居于下位也不可處于高位,寧可沉迷也不可虛浮,,以廣博為可貴而不以龐雜為可貴,,以精通為可貴、而不以玄妙為可貴,。沉:指沉迷于其中,。玄:玄妙。 【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語出《宋史·程顥傳》,。學習的人不愿學習身邊淺顯易懂的事理而一意追求渺遠高深的學問,最終也不會有什么成就,。說明學習應當腳踏實地,,由淺入深,而不可好高以騖遠,。卑近:指身邊的知識和學問,。騖:追求。高遠:指渺遠高深的學問,。卒:最終,。 【學者有二病:積學未厚而用之遽,,養(yǎng)德未足而談有余】語出明代崔銑《松窗寤言》,。學習的人有兩個毛病:一是知識還不豐富就急著應用,,二是德行還未達到盡善就信口開河,。說明治學養(yǎng)德須耐得住寂寞,不能急躁,。 【學者貴好學,,尤貴知學】語出明代呂坤《問學》。學習的人可貴的是能熱愛學習,,但更可貴的是能懂得如何學習,。說明善于學習對于學習的人來說尤為重要。知學:懂得學習,,指善于學習,。 【學非師而功益勞,友非人而過益滋】語出宋代黃唏《聱隅子·生學篇》。求學而沒有求到好老師只會疲于用功,,交友沒有交上好朋友只能增發(fā)過錯,。說明必須慎于求師、交友,。益:越發(fā),,更加。勞:疲勞,。友:交友,。過:錯誤。滋:多,。 【學莫大于知本末終始】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做學問,最重要的莫過于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 【獨是之語,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眾之書,愚者欣頌,,賢者逃頓】語出漢代王充《論衡·自紀》,。有獨到見解的話,高尚的人不舍棄,,庸俗的人不喜歡,;迷惑眾人的書,愚蠢的人喜歡讀,,而賢能的人遠避之,。意謂有價值的著作,不迎合世俗人的心理,。獨是之語:指有獨到見解的話,。逃頓:猶逃遁。 【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多而學易成】語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見的多,、聽的多,,就會耳聰目明腦子活,好朋友多,,就很容易做成學問,。 專 致 【人心不可二用】語出《宋元學案·伊川學案》。謂學習、做事心志必須專一,,不能分散?,F(xiàn)常說:一心不可二用。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語出宋代張載《經(jīng)學理窟·義理篇》。人如果志向和情趣不遠大,,精力不集中,,即使學習,也不會有什么成就,。說明人要學有所成,,必須樹立遠大的志向,并且在學習的時候?qū)P闹轮?。若:如果,。志趣:志向和情趣。心不在焉:心思不在這里,,喻指精力不集中,。焉,于此,,在這里,。 【三月不知肉味】語出《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边@是孔子描述自己欣賞音樂的情景。意謂聽到《韶》的樂章,。長時間食肉而不知味,。透出儒家對樂教的重視。后用以形容專注于某一事物而忘記其它事情,,即朱熹所謂“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語出《列子·說符》,。大道因為岔路很多而走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到處用功而荒廢了年華。說明做學問不能什么都搞,,而必須專攻某科,,這樣才會有所成就。歧:指岔路,。多方:方向眾多,,指學習的目標不專一,。喪生:指失去年華。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語出《荀子·勸學》,。沒有精誠專一的志向,,就不會有明辨事理的智慧;不能專心一志,,苦干一番,,也不會有顯著的功績。冥冥(ming明):精誠專一,。昭昭:明辨事理,。恬恬(hun昏):專心一志。赫赫:顯著,。 【少則得,,多則惑】語出《老子》二十二章。對于知識,,少學反而有收獲,,貪多反而造成迷惑。這是少與得,、多與惑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說明學習知識應少而精。不宜多而雜,。得:獲得,,收獲?;?;迷惑。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語出《禮記·大學》,。心思不在這里,,看到了就像沒看見,聽到了就像沒聽見,,吃食物也不知道它的滋味,。原指心意不正造成的后果,后用以說明思想不集中,,不能專心致志。焉:這里。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語出《荀子·勸學》,。眼睛不能同時看清楚兩種東西,耳朵不能同時聽清楚兩種聲音,。喻指一心不可以二用,,說明學習必須心志專一,這樣才可以學有所成,。兩視:同時向兩處看,。兩聽:同時向兩處聽。 【行衙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語出《荀子·勸學》,。徘徊在歧路上的人走不到目的地,同時侍奉兩個國君的人,,雙方都不容納他,。意謂學習要專心致志。衢(qu渠)道:猶歧路,。事:侍奉,。 【多能者鮮精,多慮者鮮決】語出明代劉基《郁離子·一志》,。什么都會的人很少有一門精通的,,整天沉心思慮的人缺乏決斷能力。說明人不能貪圖懂得多,,更要有所精通,;不能只會思考,更要有決斷能力,。多能:指對什么都知道一些,。鮮:少。精:精通,,熟知,。多慮;什么事都考慮,。決:判斷,,決斷。 【進學不誠則學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搞學問不專心,學到的東西勢必雜亂無章}做事情不專心,,事情非做壞不可,。說明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地做,,否則徒勞無功。誠:專一,。 【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志向是學習的老師,,才干是學習的徒弟,。意謂志向能引導著學習不斷進步,通過學習才能積累和增長才干,。說明求學一定要有志向,。 【君子之學貴一,一則明,,明則有功】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君子做學問貴在專一,專一就能諳于事理,,諳于事理便會取得成效,。一:專一。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語出《荀子·大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學生專心致志地學,,很快就會有所成就。壹:專一,。亟(ji及):急,。 【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學習的人不怕才智不富足,,就怕志向不堅定。意謂只要樹立了堅定的志向,,就能豐富知識,,增長才智。贍(shan善):豐富,,富足,。 【學貴專,不以泛濫為賢】語出宋代程頤《為家君作試漢州學策問》,。學習貴在專一,,不能把到處涉獵當作高明之舉。泛濫:水漫溢橫流,,此喻指學習不專一,。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語出《孟子·告子上》,。即使天下有一種很容易生長的東西,如果有一天曬它,,十天凍它,也不能生長了,。后以“一暴十寒”,,喻指學習沒有恒心。暴(pu鋪):同“曝”,,曬,。 【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語出《孟子·告子上》。下圍棋是一種技藝,,雖然只是一種小技藝,,但不一心一意地學,也會無所得,。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學好。弈(yi意):下圍棋,。數(shù):技術(shù),,技藝。 【善學者窮于一物,,不善學者窮于物物】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內(nèi)篇》卷四,。善于學習的人對一事一物抓住不放,深入探究,;不善于學習的人則什么東西都要摸一摸,,都想學會。說明心志是否專一,,是判斷人是否善于學習的一個標志,。窮:尋求到盡頭。物物:各種事物,,一切事物,。 思 問 【人之于學,避其所難而姑為其易者,,斯自棄也已】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人對于學問,,回避自己所不懂的東西而去搞很簡單的東西,這是自暴自棄,。說明學習不能回避困難,,而應當知難而上。斯:這,。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語出清代王夫之《周易外傳》卷四。才干因為實踐而天天增長,,思維因為抽引而生生不已,。說明只有參加實踐,才會增長才干,。鍛煉頭腦,。引:抽引,指尋緒深究,。 【廣識未必皆當,,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講未必吻合,,而習之純熟者妙】語出明代王廷相《慎言·潛心篇》,。多方面地學習不一定都很得當,只有經(jīng)過思考,,變成自己懂得的才算真切,;空泛地講說不一定都很貼理,只有經(jīng)過實踐,,使自己熟練地掌握起來才算高妙,。說明學問貴在自得和熟練應用。廣識:無所不學,。當:正確,,得當。自得:自已有所體會,。吻合:指合乎事理,。習:運用。純熟:至為熟練,。 【不丑不能,,不惡不知,尚矣】語出《呂氏春秋-用眾》,。不因自己不能而感到羞恥,,不因自己不知而感到慚愧,這就好了。意謂“不能”,、“不知”并非羞恥之事或是值得愧慚,,只要好學好問,就可以變“不能”為能,,變“不知”為知,。丑:羞恥。惡:慚愧,。尚:上,。 【不知而不能問,非智也】語出《國語·魯語上》,。不了解而又不問,,不是聰明的人,智:智慧,,聰明。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莫知】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不用心思考,,所以就有疑惑,;不刻意探求,所以一無所得,;不虛心好問,,所以百事不知。宋代晁說之《晁氏客語》有言:“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被螅阂苫?,疑難問題。 【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不潛心思考問題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學業(yè),。說明學習必須用心思考。造:造就,。 【為學息無疑,,疑則有進】語出宋代陸九淵《語錄下》。做學問最可擔心的是不能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能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學問就會有長進,。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語出《孟子·告子上》,。,心的功能就是思考,,思考就能有所得,,不思考就不能有所收獲。心:古人誤以為是思考的器官,。官:功能,,職能。 【訊問者,,智之本,;思慮者,智之道也】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建本》,。詢問,,是增長智慧的根本;思考,,是增長智慧的途徑,。說明“問”和“思”對促進學習、增長智慧的重要作用,?!墩f苑·談叢》又言:“問訊者,知之本,;念慮者,,知之道也?!庇崋枺涸儐?。道:途徑,方法,。 【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語出明代湯顯祖《智志詠示子》詩。有了志向才可以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夠有志向,。二句詩論述了志向與智慧的辯證關(guān)系。說明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語出清代鄭燮《題隨獵詩草花間詩草》,。只知道埋頭學習而不知道探問,,即使讀上一萬卷書,也不過是一個笨蛋,。說明做學問必須把學和問結(jié)合起來,,不能死讀書。鈍漢:愚笨的人,。鈍,,笨,。 【問訊者,,知之本;念慮者,,知之道也】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談叢》,。向別人請教,,這是獲得知識的根本;認真思考,,這是獲得知識的渠道,。說明學習知識必須勤于求教、善于思考,。問訊:指向人請教。念慮:指思考,。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語出《書·仲虺之誥》。喜歡請教別人的,,所得就多,,自以為是,不虛心向人請教的,,所得就少,。裕:寬綽。自用:只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不虛心請教別人,。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語出《易·乾》,。君子通過學習來積累知識,,通過詢問來辨別是非真假。聚:集會,。辨:辨別,,識別。 【學不進,率由于因循】語出明代薛瑄《薛子道論·上篇》,。學問沒有長進,,大抵都因為死守前人的結(jié)論。說明要學有所成,,就必須勤于思考,,大膽探索,而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窠臼,。率(shuai帥):大概,。一般。因循:遵循舊有的東西,。 【學而不化,,非學也】語出宋代楊萬里《庸言》。學習但不能融會貫通,,稱不上學習,。化:融會貫通,。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語出《論語·為政》。只知道學習而不進行思考,,就得不到真知,;只知道憑空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很危險了,。論述學習與思考的密切關(guān)系,,說明必須將學習與思考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罔(wang網(wǎng)):迷惑,。殆(dai代):危險,。 【學而思則學因思而益精,思而學則思因?qū)W而有據(jù)】語出明代孫應鰲《四書近語》,。學習的同時注意思考,,那么學習就會因為思考而越發(fā)精熟;思考的同時注意學習,,那么思考就會因為學習而更有依據(jù),。二句話講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說明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學貴心悟,守舊無功】語出宋代張載《經(jīng)學理窟·義理篇》,。學習貴在自己內(nèi)心能有所領(lǐng)悟,,抱守舊有的東西是不會有功效的,。意謂學習應當能夠從中懂得一些道理,而不能囫圇吞棗地接受,。悟:感悟,,受到啟發(fā)。 【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語出明代陳獻章《與張廷實主事》。學習貴在能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發(fā)現(xiàn)小的疑難問題就小有進步,,發(fā)現(xiàn)大的疑難問題就大有進步。 【思索生知,,慢易生憂】語出《管子·內(nèi)業(yè)》,。勤于思索,就能增長智慧,;疏忽大意,,就會生出煩憂。說明人應當多動腦筋,,這樣才可以求得智足謀多,。知:同“智”,智慧,。慢易:輕慢疏忽,。 【思慮熟,則得事理】語出《韓非子·解老》,。經(jīng)過深思熟慮,,才能了解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事理:指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 【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圣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語出宋代張載《正蒙·中正篇》。大鐘原來不曾有聲音,,因為敲擊才發(fā)出聲音,,圣人原來不曾有學問,因為求教才有了學問,。說明人要想豐富自己的知識,,就必須不斷地向人請教。洪鐘:大鐘,??郏呵脫?。圣人:人格品德最高的人。知:知識,、學問,。 【恥不知而不問,終于不知而已,;以為不知而必求之,,終能知之矣】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恥于沒有知識而又不向別人請教,,最終也只能是沒有知識,;認為自己沒有知識便去向別人請教,終究會獲得知識,。 【善學者,,當求其所以然之故,不當誦其文,,過目而已也】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會學習的人,應當是探求事物為什么會如此的道理,,而不應當以讀一遍,、隨便看一眼為滿足。所以然:為什么會這個樣,,這個樣的道理,。 躬 行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語出明代林鴻《飲酒》詩,。一句話也不能實踐體驗,,即使讀上一萬卷書,也是毫無意義的,。說明讀書貴于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死讀書、讀死書是不足取的,。踐:實踐,,體驗。徒:枉然,??仗摚簺]有實際意義。 【人生患弗聞教也,,既聞之,,患弗由也,既由之,,患弗習也】語出明代吳廷翰《教問》,。人生在世就怕聽不到教誨,,聽到教誨則怕不能根據(jù)它去做,根據(jù)它做了則怕不能始終如此,。說明人們得到教誨貴在能一以貫之地身體力行,。由:用;照著做,。習:慣常,;始終堅持。 【人莫欲學御龍,,而皆欲學御馬,;莫欲學治鬼,而皆欲學治人,,急所用也】語出《淮南子-說林訓》,。人們沒有想學怎樣駕馭龍的,而都愿意學怎樣駕馭馬,,沒有想學怎樣管理鬼的,,而都愿意學怎樣管理人,這是為了學習急需實用的東西啊,。意謂學習應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 【力學而得之,必充廣而行之】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經(jīng)過努力學習而獲得的知識,,一定要拿到更廣泛的范圍里去加以實踐。充:塞,,放進,。 【上吐下瀉之疾,雖日進飲食,,無補于憔悴,;人耳出口之學,雖日事講究,,無益于身心】語出明代呂坤《問學》,。得了嘔吐、腹瀉的病,,即使每天都不住地吃喝,也不能改變憔悴的容色,,用耳朵聽來接著又用嘴巴講出去的學問,,即使每天都在探討,也對自己的修養(yǎng)無益,。意謂學問貴在能體行于自身,。講究:議論研究,;探討。 【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語出漢代劉向《新序·節(jié)士》,。沒有財物叫做貧窮,學習了知識但不能在行動中實踐叫做弊病,。說明學以致用的重要,。病:弊病,。 【不學而好思,,雖知不廣矣;學而慢其身,,雖學不尊矣】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六,。不愛學習而專好思考,這樣即使能懂得一些知識也不會太多,;注重學習而忽視修身,,這樣即使能獲得淵博的學識也不會尊貴。說明學習貴在能結(jié)合修養(yǎng)身心來進行,,這樣才能相得益彰,。廣:多。慢:忽視,。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語出《荀子·儒效》,。說明對知識沒聽到不如聽到,聽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了解,,了解不如去實行。 【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語出清代顏元《存學編》卷二,。心里清楚,嘴上能說,,紙上能寫,,如果不親身加以體行,就都無用處,。說明知識貴在能應用于實踐,。醒:醒悟,,明白。習:習用,;體行,。 【為學無別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便有益】語出明代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卷五,。讀書學習沒有別的方法,只要能做到知道一點,,就實踐一點,,知道一些,就實踐一些,,就可以漸有長進,。說明讀書學習貴在身體力行。 【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語出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只有眼睛沒有雙腳就不能走路;只有雙腳沒有眼睛就不能看清方向,。喻指必須把學習和實踐結(jié)合起來,,不能只強調(diào)一個方面。 【生而不知學,,與不生同,;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語出宋代黃晞《聱隅子·生學篇》。生活在世上卻不知道學習,,這與沒有出生并無兩樣}學習了卻不能從中懂得一些道理,,這與不學習也沒有什么區(qū)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實行,,這仍舊等同于沒有學到道理,。說明人生在世必須學習,從中懂得道理并貫徹在自己的行動中,。道:道理,。行:實踐。 【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語出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九,。意謂知識與實踐二者,,掌握知識是首先要做到的,但它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進行實踐,。亦即知先行后,知輕行重,。躬行實踐,,這是朱熹的一個基本思想。知:知識,。行:實踐,。 【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語出《禮記·學記》,。君子對于學習,,內(nèi)則銘記于心,外則體現(xiàn)于身,,休息時不忘卻,,游玩時不廢棄。意謂君子時時處處不忘學習,。藏:指存于內(nèi)心,。修:指體現(xiàn)于自身。息:休息,。游:游玩,。 【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語出清代顧炎武《與人書》之二十五,。君子做學問,目的在于辨明道理,,救助世間之難,。意謂做學問應當是為了經(jīng)世致用。明道:辨明道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出宋代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光是從書本上學到知識終究還很淺薄,要真正做到學問精通,,還必須親自去參加實踐,。說明了實踐對于掌握知識的重要。紙上:書本上,。終:終究,,畢竟。淺:不深厚,。絕知:徹底弄通,,精通。此事:指學問,。躬行:親自實踐,。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語出《書·說命中》,。意謂懂得道理并不困難,,實行它才是最困難的。艱:困難,。 【知之不為難,,守之為難;守之不為難,,行之為難,;行之不為難,久之為難】語出宋代石介《送龔鼎臣序》,。懂道理不算難,,信守道理為難;信守道理不算難,,實踐道理為難,;偶爾實踐道理不算難,持之以恒地實踐道理為難,。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語出《荀子·儒效》。意謂懂得不少道理但不去實行,,雖然知識豐厚,,但一定會受到困厄而不能進步。敦:厚,。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語出明代王守仁《傳習錄》上。求知是實踐的開始,,實踐是求知的實現(xiàn),。說明知和行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割裂的。行:行動,,實踐,。 【知貴精,行貴果】語出明代胡居仁《居業(yè)錄·學問》,。知識貴在精通,,體行貴在果決。意謂一知半解的學問不算學問,,獲得了知識但不去積極體行也不可貴。精:精審,,精通,。果:果決。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語出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學得廣博,,不如能掌握住要點;掌握住要點,,不如能把它貫徹到實踐當中去,。說明要學以致用,不能為學而學,。未若:不如,。要:要點。行:貫徹,,體現(xiàn),。實:實踐,具體行動,。 【學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達,,要之無愧】語出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學仕》,。學識不一定多么廣博,但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官位不一定特別顯要,,但要能夠問心無愧。仕:做官,。 【學者有過,,患無能改,不息無能言者】語出清代陳確《志喜篇》。做學問的人有了過錯,,值得擔心的是不能改正,,而不擔心不能承認。說明有了過錯貴在能改而不貴在承認,?;迹簱模瑧n慮,。 【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語出《顏氏家訓·勉學》,。學習就像種樹一樣,春天欣賞它的花,,秋天收獲它的果實,;研究討論文章,就像觀賞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指導自己的行動,,就像取得果實。這里以“華”,、“實”比喻學與用,,說明學習一方面是為了求得知識,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和指導自己的行動,。玩:欣賞,。華:同“花”。登(de德):通“得”,,得到,。 【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語出宋代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做學問的人貴在能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而不貴于僅僅知道這些東西。行:實踐,。 【學非言之難,,用之為難】語出明代張居正《贈畢石庵先生宰朝邑敘》。學習,,從嘴里說出來并不難,,能在實踐中運用才是難的,。說明必須重視運用學習到的知識,而不能滿足于會講,。 【學易而好難,,行易而力難】語出清代王夫之《俟解》。做到知道學習很容易,,但能做到愛好學習就很難了,;做到知道體行很容易,但能做到全力體行就很難了,。意謂學習以能好學,、力行為最可貴。好(hao號):愛好,。行:實踐,,體行。力:盡力,。 【學貴乎成,既成矣,,將以行之也】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學好,;學好了,,就要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成:完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語出明代董其昌《畫旨》。說明作畫一方面要勤于學習,,另一方面還要深入生活,,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也可泛指做一切學問,,必須學習和實踐并行,。 【謹身事一言,愈于終身之誦】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九,。伏下身子恭敬地體行一句話,,也要比一輩子不住地誦讀強得多。說明對于學得的知識貴在能在實踐中加以體現(xiàn),。謹身:使自身恭敬,。事:實踐,體行,。 讀 書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語出宋代劉過《書院》詩,。努力學習就像努力耕作的道理一樣,,到底應該勤奮還是應該懶惰你自己就明白了。只要書讀得很多,,總會有大獲豐收的那一天,。說明只有勤學,才會有所收獲,,有所成就,。力:努力,盡力,。勤惰:勤奮和懶惰,。爾:你。種 (zhong眾):種植,,喻勤學,。稔(ren忍):莊稼成熟,喻成功,。 【三日不讀,,口生荊棘;三日不彈,,手生荊棘】語出清代朱舜水《答野節(jié)問》之四,。三天不讀書,嘴里就像長了荊棘一樣,;三天不彈琴,,手上就像長了荊棘一樣。說明做事不可時停時做,,而必須堅持經(jīng)常,。荊棘:叢生的多刺植物,比喻阻逆之事,。彈(tan談),;指彈琴。 【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贊學》,。一個人要想明曉大義,必須先坐下來讀書,。意謂讀書能使人明理,。宣:通,引申為明曉,。 【萬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讀書之樂也】語出明代薛瑄《薛子道論·上篇》,。家有萬斤黃金的富有,也不能換去我一天讀書的樂趣,。意謂讀書是自己最大的樂趣,。易:換。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語出宋代汪洙《神童詩》,。一切的一切都是沒有出息的行當,只有讀書才是最值得看重的,。意謂只有讀書能使人出人頭地,。二句詩表現(xiàn)了舊社會剝削階級的偏見。明代高則誠《琵琶記》第十出:“[丑]世上萬般皆下品,。[末]思量惟有讀書高,。”萬般:一切,。下品:下等事,。 【不覽古今,論事不實】語出漢代王充《論衡·別通》,。不歷覽古今圣哲的著作,,講論事情就不能切近事理。說明人必須博覽群書,。古今:指古往今來圣哲們的著作。 【文學之于人也,,譬乎藥,。善服,有濟,;不善服,,反為害】語出唐代皮日休《鹿門隱書》。書籍對于人,,好比是藥,。能夠正確服用,則有益,;不能正確服用,,反而會造成損害。說明應當正確地讀書,。文學:文章,,書籍。善:正確,。 【書不可不讀,,尤貴于善讀】語出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讀書》,。書不能不讀,但尤其以會讀為可貴,。說明讀書必須講究方法,。 【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語出宋代朱熹《性理精義》卷七,。書的內(nèi)容記不住,反復讀上幾遍就能記住了書的意旨理解不透,,細細思量一番就能理解透了,;只是如果不能樹立堅定的意志,那便無從入手了,。說明讀書貴在有恒心,,有毅力。精:精通,,此指理解透徹,。著力;猶“著力”,,入手,。 【玉屑滿篋,不為有寶,;詩書負笈,,不為有道】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相刺》。碎玉裝滿了箱子,,不能算有財寶,;讀了成箱子的詩書,不等于掌握了治國方法,。說明讀書雖多,,但于國于民無益,也不行,,貴在可用,。屑(xie泄):碎末。篋(qie竊):箱子,。笈(ji及):背在背上的竹制書箱,。 【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語出宋代朱熹《讀書之要》,。前面的沒有領(lǐng)會,就不要急著去看后面的,;這個地方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去記另一個地方的。說明讀書的方法是,,要從前往后按著順序讀,,弄通一個問題之后,再去弄其他的問題,。得t獲得,,弄懂。志:記,,記住,。 【古人力文學,所務安疲甿,,今人力文學,,所務惟公卿】語出唐代邵謁《送徐群宰望江》詩。古時候人們致力于學習文獻經(jīng)典,,追求的是讓勞苦大眾安居樂業(yè),;現(xiàn)在人們致力于學習文獻經(jīng)典,追求的是得到高官厚祿,。四句詩慨嘆人心不古,。力:致力。文學:指文獻經(jīng)典,。務:求,;追求。安:使安定,。疲虻(meng盟):疲民,,勞苦大眾,。甿,,同“氓”,田農(nóng),。公卿:泛指高官厚祿,。 【圣賢之書不是教人專學作文字求取富貴,乃是教天下萬世做人的方法】語出明代高攀龍《讀書法示揭陽諸友》,。圣賢之書不是為了教人們學習如何寫文章以求取富貴的,,它是要教給天下世世代代的人做人的方法。說明讀先賢的著作不能是為了求取高官厚祿,,而應當是為了正確地做人,。作文字:寫文章,。 【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yè)】語出《顏氏家訓·勉學》。要珍惜時間,,因為時間就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所以博覽群書應當抓住綱要,,才能有利于事業(yè)的成功,。說明讀書應當專精,才于事業(yè)有益,,而貪多無厭,,于事無補,徒耗光陰,。機要:精義要旨,。濟:成功。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語出《論語·子罕》,。這是顏淵贊嘆老師孔子及其學說的話。意謂越是抬頭看,,就越覺得高遠,;越是用勁鉆研,就越覺得深邃,。后常用以對偉人或某種學說的贊嘆,、仰慕之情。彌:更加,。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F(xiàn)多指不迷信書本,不做書的奴隸,。書:指《尚書》,。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語出晉代陶潛《五柳先生傳》。愛好讀書,但不要求在字句上下太多的功夫,,而只是領(lǐng)會要旨,,每逢有心得體會,就高興得忘記了吃飯,。說明讀書應抓住要旨,,不要死摳字眼。后用“不求甚解”指讀書態(tài)度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好(hao號):愛好。會意:體會,。欣然:高興的樣子,。 【醫(yī)俗無別方,惟有讀書是】語出明代王夫之《示侄孫生蕃》詩,。醫(yī)治俗氣沒有別的方法,,只有讀書一途。說明讀書是使人們明理和去掉俗識陋見的唯一途徑,。醫(yī)俗:醫(yī)治俗氣,。俗,俗氣,。此指世俗之人那種淺短鄙陋的見識,。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語出元代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讀書的時候多下些氣力,,寫起文章來就十分輕松了。說明善寫必須多讀,。勞:勤苦,。逸:安閑,輕松,。 【束書不觀,,游談無根】語出宋代陸九淵《語錄上》。一束書也不讀,,與人談起話來就會漫無所據(jù),,不能服人。說明讀書之重要,。束書:一捆書,。束,,捆,,把。游談:與人談論。 【但求寡悔尤,,焉用名炳炳】語出清代李果《示兩兒》詩之一,。讀書學習,只是為了使自己在為人處世時少一些悔恨,,哪里是為了求取顯赫的名聲呢?二句詩說明讀書的目的應在于明達事理,,以少犯錯誤,而不能用以沽名釣譽,。但求:只求,。悔尤:悔恨,。炳炳:顯赫貌,。 【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也】語出清代朱舜水《送林道榮之東武序》,。只擔心不讀書,,不擔心讀了書派不上用場。說明讀書即有用,。 【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語出唐代杜荀鶴《書齋即事》詩。賣掉房屋旁邊的三畝地,,添置成窗戶下面的一架子書,。二句詩將作者對書的迷戀和嗜好簡潔而又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賣卻:賣掉,。床:指書架,。 【非讀書不能作文,非熟讀不能作文】語出清代朱舜水《答安東守約問》之二十,。不讀前人的書就不能寫文章,,不熟讀前人的書同樣不能寫文章。說明作文必須以讀先人之書為基礎(chǔ),。 【學者觀書,。每見每知新意則學進矣】語出宋代張載《語錄中》。做學問的人看書,,看一遍便能知道一些新的道理,,這就算是學問有長進了。 【居近識遠,,處今知吉,,惟學矣乎】語出《文中子·禮樂篇》。住在近處而能知道很遠地方的事,,處在當代而能知道古時候的事,,這只有靠讀書學習才能做到啊,。意謂只有學習才能知道天下事、了解歷史,。 【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語出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chǎn)立高名》。意謂只有學通古書,,才能明白古往今來的世道滄桑,。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語出宋代蘇軾《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詩之一,。終日悶頭寫作,,筆頭磨掉了,筆桿堆積起來有如山高,,這也不值得稱道,;只有多多讀書,才能悟得個中的竅門,。二句詩說明多讀才能善寫,。退筆:寫禿了頭的筆,。如:一作“成”,。珍:以為貴,,稱道。通神:弄通奧妙,。 【讀十遍,,不如寫一遍】語出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手寫九經(jīng)》。意謂寫比讀更能加深記憶,。 【讀書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莫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語出宋代陸九淵《語錄上》,。讀書最忌諱的就是匆忙馬虎,如果能沉下心來仔細體味,,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無窮的樂趣,;一時理解不了的不妨權(quán)且放過,但攸關(guān)自身的必須立即動腦,,認真思索,。四句詩講讀書方法?;拿Γ杭椿琶?。涵泳:深入體會。權(quán):暫且,。切身:與自己直接有關(guān),。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語出《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注引《魏略》,。說明讀書必須反復地讀,這樣才能弄懂弄通,。義:意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語出宋代朱熹《訓學齋規(guī)·讀書寫文字》之四,。講讀書要領(lǐng),,說明讀書的時候必須心、眼,、口并用,,即心思要專一,眼睛要看清,,嘴里要誦讀出聲,。 【讀書非特修身正行,適所以益人神智也】語出清代朱舜水《與奧村庸禮書》,。讀書不僅僅能夠修養(yǎng)身心端正品行,,恰好還可以增強人的聰明才智。非特:非但,,不僅,。適:正好,恰好,。神智:指人的聰明才智,。 【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語出清代徐洪鈞《書懷》詩,。讀書貴在領(lǐng)會其精神實質(zhì),,不要死拘其章節(jié)和句子。二句詩講讀書要領(lǐng),,可謂允當,。神解:指領(lǐng)會意旨。無事:不要做,。事,,從事,做,。章句:章節(jié)和句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出唐代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學深學透上萬卷書,,寫起文章來就會下筆成章,,如有神助。這是作者的經(jīng)驗之談,。說明多讀書對于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性,。破:指透徹理解。 【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語出宋代王安石《寄吳沖卿》詩,。自己覺得書已經(jīng)讀得很多了,一旦做起事來,,便又感到不足,。二句詩寫出了古往今來眾多的人的共同感受。撫事:做事,。撫,,摸,觸及,。 【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語出明代鹿善繼《四書說約》。意謂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讀書,,更重要的是要從中懂得為人處世的大道理,。 【惟書有色,艷于西子,;惟文有華,,秀于百卉】語出唐代皮日休《目箴》。只有書籍有姿色,,這種姿色甚至比西施還要美艷,;只有文章有光采,這種光采甚至比百花還要秀麗,。極言書文的可愛,。西子:西施,春秋時期越國的一位美女,。百卉:各種花卉,。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語出宋代朱熹《讀書之要》,。要按著順序讀,,從前往后慢慢延進;要一遍又一遍地讀,,并且認真思考,。講讀書方法。 【道理書盡讀,,事務書多讀,,文章書少讀,,閑雜書休讀,邪妄書焚之可也】語出明代呂坤《問學》,。闡發(fā)事物之理的書要全讀,,講述治理眾事的書要多讀,探討文字辭句的書要少讀,,專供消遣的閑雜書要不讀,,宣揚妖異怪誕之事的書一把火燒掉即可。 工 作 謹 慎 【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語出《鶡冠子·天則》,。一片樹葉擋住眼睛,就看不見泰山,;兩粒豆子塞住耳朵,,就聽不到暴雷。比喻被小事所蒙蔽,,而看不見大的,、遠的。蔽:遮擋,。太山:同“泰山”,。霆:暴雷,劈雷,。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語出宋代蘇洵《心術(shù)》。忍一忍就可以戒除種種魯莽行為,,沉靜一下就可以克制種種沖動,。說明遇事要沉著冷靜,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支:分散,,消除。 【一事茍,,則無不茍矣】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在一件事上馬虎,那就沒有什么不馬虎的事了,。說明任何事情都必須認真對待,、一絲不茍。茍:隨便,,馬虎,。 【人求多聞善敗,,以監(jiān)戒也】語出《國語·楚語下》。人總是想法多聽到一些成功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來作為鑒戒,。監(jiān):通“鑒”。 【力能勝貧,,謹能勝禍】語出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序》,。努力從事生產(chǎn),就能戰(zhàn)勝貧困,;處世謹慎,,就能避免災禍。說明事在人為,。力:努力,。謹:謹慎。 【三思而后行】語出《論語·公冶長》,。做事情要經(jīng)過再三考慮才行動?,F(xiàn)在也說“三思而行”。告誡人們考慮問題要周到,,做事應謹慎,。 【于安思危,危則慮安】語出《戰(zhàn)國策·楚策四》,。在安定的時候要想著可能出現(xiàn)的危難,,在危難的時候要思慮怎樣實現(xiàn)安定。意謂安定之時不可放松思想警惕,,危難之時不可消沉奮爭的斗志,。 【工拙由人,得喪者命】語出唐代王定?!短妻浴ろf莊奏請追贈不及第人近代者》,。事情做得好壞,這取決于人,;是獲得還是失去,,那不能全由自己做主。說明要著眼于盡人事,。工拙:精巧,、粗笨。得失:得和失,。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語出《荀子·解蔽》。人在思想認識上的毛病,,往往是被局部所蒙蔽,,而對全面的道理則不明白。蔽:遮蔽,,蒙蔽,。曲:局部。暗:不清楚,,不明白,。大理;指全面的道理,。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語出《資治通鑒·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大凡一切事情的成功,,都在于能嚴肅認真地對待它,;之所以失敗,一定是因為輕視了它,。說明要想把事情辦好,,就必須嚴肅認真,,毫不馬虎,。敬:看重,重視,。慢:輕慢,。 【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語出《后漢書·朱浮傳》,。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使親人感到痛心,仇人感到高興,。后以“親者痛,,仇者快“、“親痛仇快”,,說明做事情不顧立場,、原則,使自己人痛心,,使敵人高興,。見仇者:敵對的人,仇敵,??欤嚎煳俊?/p> 【天下之事,,不可盡知,,而以臆斷之,。不可任也】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論仙》。天下的事情,,不可能全部了解,,而憑主觀斷定它,是不可取的,。說明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可主觀臆斷。臆斷:主觀推斷,。任:用,。 【天下之事,以為無足慮,,則必有大可慮者】語出明代張居正《與操江宋陽山》,。天下之事,若是認為沒有什么值得憂慮的,,就一定會有極可憂慮的事情,。說明對任何事情都不能掉以輕心,而應當認真對待,。 【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jù)之者,,誣也】語出《韓非子·顯學》,。不對事物進行比較和檢驗就作出判斷,是愚蠢的,;沒能斷定的事物就用它作根據(jù),,那是欺騙。參驗:比較和檢驗,。誣:欺騙,。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語出《論語·子路》,。這是孔子論政的話。意謂不要貪圖快,,不要只顧眼前的小利,。只想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的小利,,就辦不成大事,。后多以“欲速則不達”泛指做任何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語出《荀子·正名》,。無從查核的言論,,沒有見過的行為,沒有聽到過的計謀,,君子都要慎重地對待它,。稽:查核,。謀:計謀,。慎:慎重。 【不遠復,,無祗悔】語出《易·系辭下》,。迷路不要走得太遠才回頭,就不會造成大的后悔,。二句謂做事情要及時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行動,否則就會造成大的失誤,,后悔莫及,。祗(qi奇)悔:大悔,。祗,,大。 【不知戒,,后必有】語出《荀子·成相》,。對過去受的挫折不知道警惕,以后必定重蹈覆轍,,再受同樣的挫折,。戒:警惕。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語出《淮南子·主術(shù)訓》,。不要把湖沼的水汲干了捕魚,不要焚燒樹林打獵,。比喻做事要留有余地,,要有遠慮。涸(he河):水千,枯竭,。 【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語出《詩·小雅·小旻》。不敢空手打虎,,不敢徒步渡河,。意謂這不是不勇敢而是謹慎小心。后以“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的冒險行為,。暴虎:空手打虎,。暴。徒手搏擊,。馮(ping憑)河:涉水過河,。 【予其懲,而毖后患】語出《詩·周頌·小毖》,。我要警戒過去的錯誤,,而以后謹慎些,防止招來禍患,。后以“懲前毖后”說明把以前的錯誤作為教訓,,使以后可以謹慎些,不致重犯,。懲:警戒,。毖:謹慎。 【以死心處死地者成,,以生心處死地者敗】語出清代唐甄《潛書·利才》,。人處在死亡的困境中,如果懷著拚死一搏的心愿,,事情反而會成功,;面對著死亡,如果心里還時時思念著生還,,事情一定要失敗,。說明危難當頭之際,必須從最壞處著想,,這樣往往還能爭得理想的結(jié)果,。死心:必死的念頭。生心:生還的念頭,。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語出《莊子·逍遙游》。如果積水不深,。那它就沒有力量把大船浮起來,。比喻基本條件達不到,,事情就不能成功。負:運載,。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語出《顏氏家訓·慕賢》,。世間的人往往好受蒙蔽,,他們重視耳朵聽見的,而輕視眼睛看見的}重視遠處的,,而瞧不起近處的,。告誡人們凡事不可輕信,而應考察比較,,然后再下結(jié)論,,才能不受蒙蔽。蔽:蒙蔽,。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語出宋代蘇洵《管仲倫》,。事情的成功,,并不是成功于成功的當日,一定有其起始,;災禍的發(fā)生,,并不是發(fā)生于發(fā)生的當日,也一定有其前兆,。意謂事情的成敗都有其最初的根源和自始至終的發(fā)展過程,,說明做事必須慎始謹初。由起:緣由起因,。作:發(fā)生,。由兆;緣由先兆,。 【失之豪厘,差以千里】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引《易》語),。一厘一毫的失誤,,會造成巨大的差錯。比喻因細小的錯失,,而終鑄成大錯,?!洞蟠鞫Y記·保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焙览澹洪L度單位,十毫為一厘,。豪,,通“毫”。 【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語出《孟子·盡心上》,。餓了的人覺得什么食物都是香甜的,,渴了的人覺得什么飲料都是甘美的,這是他沒有嘗出食物和飲料的真正滋味,,原因是受了饑渴的損害,。喻指急需時,如不加以辨別,、選擇,,會受到危害。甘:甜,。正:正常,,這里指食物和飲料的真正滋味。 【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語出《孟子·梁惠王上》,。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指凡事應權(quán)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權(quán):指秤,,這里是稱一稱的意思。度:計算長短的標準,,這里是量一量的意思,。 【有以餿死者,欲禁天下之食,,?!空Z出《呂氏春秋·蕩兵》,。有因為吃飯而噎死的,就禁止天下的人吃飯,,這是荒謬的,。后以“因噎廢食”比喻因小廢大,或怕出問題,,索性不干,。饐:同“噎”。悖(bei背):荒謬,,不合情理,。 【先憂事者后樂,先傲事者后憂】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談叢》,。做事之前就憂慮的人,,事后會得到快樂;做事之前就驕傲的人,,事后就會有憂患,。說明做事應深謀遠慮,不可掉以輕心,。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語出《詩·豳風·伐柯》??撤渲Ξ敻?,手中拿的斧柄就是要砍取的斧柄的標準。后以“伐柯”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準則,。伐:砍伐,。柯:斧柄,。則:法則,。 【任情終有失,執(zhí)法永無差】語出清代李玉《清忠譜·囊首》,。憑著感情辦事終究會出現(xiàn)失誤,,依照法則辦事永遠也不會有差錯。說明做事必須嚴格遵循規(guī)章,,切不可憑一時的感情沖動,。 【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仰望高空的人不能忽視地下,,往前方觀看的人不能忽視背后。喻指做事必須周密考慮,,謹慎而為之,。仰:舉頭往高處看。瞻(zhan沾):往前看,。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語出《孟子·盡心上》。做一件事,,卻不明白為什么做,,習慣了但不明確習以為常的原因。說明一般人對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著:明白。察:明了,。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語出《易·系辭下》。自知危險而保持戒備的人,,能夠平安,;自以為平安而失去警惕的人,則會傾覆,。危:危險,。易;平易,。傾:傾覆,。 【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語出《論語·為政》,。要多聽,有疑問的寧肯暫時不說,,沒有疑問的也要謹慎地說,,這樣就可以減少過失。要多看,,有疑問的寧肯暫時不做,,沒有疑問的也要謹慎地去做,這樣就可以減少懊悔,。說明對不了解的事情不做主觀臆測,,就會少犯錯誤。闕疑:有懷疑的地方暫置不論,。尤:過錯,。闕殆:與“闕疑”同義,。 【汗辱難湔灑,敗失不復追】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九,。蒙受的恥辱難以洗刷,,即成的過失難以挽回。說明必須慎重行事,。汗(wu烏)辱:恥辱,。汗,同“污”,。湔(jian尖)灑:洗滌,;洗刷。敗失:過失,。追:追回,,挽回。 【弄刀者傷手,,打跳者傷足】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陰察》,。舞弄刀子的人容易把手割傷,蹦蹦跳跳的人容易把腳跌傷,。喻指常做某事,,一旦疏忽,就會招致災禍,。 【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妄言】語出《大戴禮記·禮察》,。聽人說話的方法,,必定根據(jù)他的行事來觀察他,那么說話的人就不敢亂說了,。說明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妄言:亂說。 【狃于利而必為者,,害至而不思,;懲于害而必不為者,利必有所遺】語出宋代楊萬里《論兵下》,。貪圖好處而一心去做,,災禍發(fā)生了也不思慮;因受災禍懲罰而立意不做,,好處也一定會失掉,。說明做事不可只想好處不想害處,也不可只想害處不想好處,而應當通體考慮,,權(quán)衡利害,,這樣。事情才會做好,。狃(niu紐):貪戀,。懲:苦于,。 【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復也】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君子的行為,,要考慮結(jié)果,考慮以后能再這樣做,。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語出《易·艮》,。君子考慮問題,不超出他的職位范圍,。后指做與自己本職工作無關(guān)的事情叫“思出其位”或“出位之思”,。思:思考,位:職位,。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語出《國語·晉語四》,。您以為容易,那么困難也就要到來了,;您以為困難,,那么容易也就要到來了。意謂凡事只要思想上重視,,再難做的也容易做成,;思想上輕視,再好做的也難以做成,。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語出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做事之前不再三考慮,,最終一定會后悔,;人如果能遇事忍讓,自然不會有煩憂,。說明人必須動必三思,,遇事忍讓。三思:再三思考。百忍:極度忍讓,。 【事以急而敗者,,十常七八】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事篇》 (程頤語)。事情因為操之過急而辦壞了的,,十件里面總有七八件,。說明做事必須穩(wěn)妥。?。菏?。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語出《韓非子·說難》,。事情由于保密而成功,,說話因為泄露機密而失敗。 【事雖易,,而以難處之,,未有不治之變;息雖遠,,而以近處之,,未有不及之謀】語出明代王廷相《慎言·小宗篇》。事情雖然很簡單,,而如果用對待難事的態(tài)度和辦法來對待它,,就不會有不能克服的災變;禍患雖然很遙遠,,而如果用對待眼前的禍患的態(tài)度和辦法來對待它,,就不會有考慮不到的計策。說明做事必須認真,,防患必須及早,。易:平易,簡單,。處:對待,。患:災禍,。 【事前而恐懼則畏,,畏可以免禍;事后而恐懼則悔,,悔可以改過】語出宋代林逋《省心錄》,。做事情之前心里不踏實就會有所戒備,有戒備就可以避免發(fā)生災禍,;事情做完之后心里不踏實就會反復悔思,,悔思就可以把錯誤改正過來。說明做事之前必須恭敬細心。事完之后必須多加考慮,,這樣才能避免發(fā)生或者及時地糾正錯誤,。畏:有戒心?;冢夯谀?,悔思。 【奔驥不能及既往之失,,千金不能求斯言之玷】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廣譬》,。跑得飛快的駿馬也無法挽回已經(jīng)鑄成的過失,花上一千斤黃金也不能糾正說錯了的話,。說明人應當謹言慎行,,不然的話,稍有差遲,,追悔莫及。奔驥:飛馳的駿馬,。斯言之玷:《詩·大雅·抑》中的詩句,。玷,污點,;錯誤,。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語出《莊子·逍遙游》,。廚子雖不做菜,,主祭的人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職位去代做。后以“越俎代庖”指越出自己的職權(quán)范圍去代替別人做事,。庖人:廚子,。尸祝:主持祭禮的官。樽:酒器,。俎(zu阻):祭器,。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語出南朝宋代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瞎子騎著一匹瞎馬,,半夜行至深水旁邊。比喻盲目亂闖,,非常危險,。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語出《老子》六十三章,。輕易地許諾別人的要求,,必然失去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勢必會困難重重,。說明看問題應全面,;任何事情,如果只看到它容易的一面,,忽視其困難的一面,,就會造成損失。諾,;允諾,,同意。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語出《詩·小雅·小旻》。小心謹慎,,就像走近深淵,,就像踏上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毛傳:“戰(zhàn)戰(zhàn),,恐也;兢兢,,戒也,。”臨:到,。履(lv旅):踩踏,。 【臨事而懼,希不濟】語出《尸子·發(fā)蒙》,。面對事情而心懷戒懼,,這樣來做事情極少不能成功。說明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謹慎小心,,而不可粗心大意,。懼;恐懼,;戒懼,。希:通“稀”,少,,罕有,。濟:成功。 【思難而難不至,,忘患而息反生】語出北齊劉晝《劉子·利害》,。想到危難,,危難就不會出現(xiàn);忘卻災禍,,災禍就一定發(fā)生,。說明人必須時時事事多考慮不利的方面,做到思想上有準備,,這樣,,就可以避免災禍發(fā)生。難:危難,,困難,。患:災患,,災禍,。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語出《呂氏春秋·察傳》,。聽到傳言而詳加審察是會有好處的,聽到傳言不加詳察,,不如不聽到好,。審:詳察;細究,。 【前人躓,后人戒】語出明代張居正《帝鑒圖說述語》,。前面的人絆倒了,,后面的人就要小心謹慎。喻指前人的失敗,,后人要引以為教訓,。躓(zhi至)。被絆倒,。戒:戒懼,,謹慎。 【前車已覆,,后未知更何覺時】語出《荀子·成相》,。前面的車已經(jīng)翻了,后來的人不知道改正,,什么時候能夠覺悟呢!更:更改,,改正。覺:覺悟,。 【前車覆而后車不誡,,是以后車覆也】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前面的車翻了,而后面駕車的人不引以為戒,,因此后面的車也會翻,。比喻后人應以前人的失敗為教訓?!稘h書·賈誼傳》作“前車覆,,后車誡”。覆:翻,。誡,;警戒。 【前車覆,,而后車戒】語出漢代賈誼《新書·保傅》,。前面的車子翻了,后面的車子應當戒備,?!稘h書·賈誼傳》作“前車覆,后車誡”,。后概括為“前車之鑒”,。比喻前人的失敗,后人可引為教訓,。覆:翻,。戒:警戒。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語出《戰(zhàn)國策·趙策一》,。記住以前做事的經(jīng)驗教訓,就可以作為后來做事的借鑒,。師:老師,,引申為“借鑒”。 【前事之失,,后事之鑒】語出宋代石介《唐鑒序》,。以前做事失敗的教訓,可以作為以后做事的鑒戒,。 【晝之所為,,夜必思之】語出宋代林逋《省心錄》。白天干的事,,到晚上一定要好好思考一番,。說明對自己的所做所為,要及時回顧,,以便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晝:白天。 【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語出《韓非子·十過》,。貪圖小的利,就會使大利受到危害,。說明做事應著眼于大局,。殘:傷害,危害,。 【乘舟,,舟漏而弗塞,則舟沉矣,;塞舟漏而輕陽侯之波,,則舟覆矣】語出《戰(zhàn)國策·韓策二》,。乘船航行,船有了漏洞如果不堵塞,,那么船就會沉沒,;堵塞了漏洞如果不重視驚濤駭浪,,那么船就會傾覆,。喻指做事應當小心謹慎,。塞:堵塞。陽侯之波:大的波濤,。陽侯,,傳說中的波神,能掀起大浪,。 【眼見方為是,,傳言未必真】語出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親眼見到才算真實,,聽人說的不一定真有?!缎咽篮阊浴ぬK小妹三難新郎》:“眼見方為的,,傳聞未必真?!薄毒Y白裘·風箏誤·逼婚》:“眼見是實,,耳聞是虛?!爆F(xiàn)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鋌而走險,,急何能擇】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疾走而至險途,,危急之時,哪能選擇?此句形容走投無路的時候會被迫采取冒險行動,。鋌(ting挺):疾走的樣子,。 【矯枉者過直,古今同之】語出《漢書·外戚傳下》,。糾正彎曲的東西時,,往往使其歪向另一方,古今都是這樣,。比喻糾正錯誤時,,往往都是矯枉過正。矯:糾正,。枉:彎曲,。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要想得到好處,,一定要考慮一下可能出現(xiàn)的害處,;要想辦成一件事,一要考慮一下可能造成的失敗,。說明作計劃,、辦事情,一定要充分考慮不利的方面,。 【寄言人世司民者,,莫恃官清膽氣粗】語出清代袁枚《新齊諧·真龍圖變假龍圖》。我提醒世間主宰人民命運的官吏,,切莫自恃為官清廉就膽大氣粗,。意謂領(lǐng)導者不可因為不貪不沾就自高自傲,如果不能認真對待和審慎處理職事,,照樣可以做出有害于人民的事來,。司民者:指官吏。 【禍之所生,,必由積怨,;過之所始,多因忽小】語出北齊劉晝《劉子·慎隙》,。災禍的釀成,,一定是由于怨苦的積聚;錯誤的肇始,,大都因為在細微方面有所疏忽,。說明事無大小,,都必須認真對待,這樣才能避免發(fā)生過失或者災禍,。過:錯誤,。忽:忽視,疏忽,。 【敬則未有不勝者矣,,不敬則未有能勝者矣】語出清代朱舜水《勝齋》。從思想上非常重視,,就沒有不能勝任的事情,;思想上不重視,就沒有能勝任的事情了,。說明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態(tài)度認真,,而不能隨便應付。敬:敬事,,謹慎處事,。勝:勝任。 【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后必無獸】語出《淮南子·人間訓》。焚燒樹林打獵,,越是得到的野獸多,,以后就必然不會再有野獸。比喻做事情只顧眼前利益,,就會損害長遠利益,。 【鑒于水者見面之容,鑒于人者知吉與兇】語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以水為鏡,,可以照見自己面容的俊丑;以人為鏡,,可以推知事情的福禍,。說明借鑒別人的經(jīng)驗教訓,會對事情有所裨益,。鑒:鏡子。 【遇事之易者未足喜,,遇事之難者未足憂】語出宋代呂祖謙《東萊博議·楚莫敖屈瑕》,。碰上容易做的事不值得高興,碰上難做的事不可以憂心忡忡,。說明看起來容易做的事不一定能做好,,似乎難做的事不一定就做不好,。說明對易做之事不可掉以輕心,對難做之事不可喪失信心,。 【智者見利而思難,,暗者見利而忘患】語出北齊劉晝《劉子·利害》。聰明的人在看到好處的同時就會考慮到危難,,昏愚的人看到好處也就忘記了災患,。通過智暗兩種人面I臨好處時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說明人不能見利忘害,。難:指害處,。暗:糊涂,昏愚,?;迹簽幕肌?/p> 【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zhuǎn)敗為功】語出《史記·蘇秦列傳》。聰明的人做事情,,能把禍轉(zhuǎn)化為福,,將失敗轉(zhuǎn)化為成功。說明要善于把不利因素化為有利因素,。智者:聰明的人,。舉事:做事。 【善漁者不泄?jié)?,善田者不竭卉】語出明代王廷相《慎言·保傅篇》,。會打漁的人不把水全部排干,會種田的人不把草全部拔除,。意謂真正會做事的人不光看到眼前利益,,還要為以后著想。漁:捕魚,。泄:排泄,。澤:水洼。田:指種田,。竭:除盡,。卉(hui會):草的總稱,。 【道在無伊郁,,天將奈爾何】語出唐代韓偓《信筆》詩。只要做事合乎常理。就不要有什么憂煩,,老天也不會把你怎么樣的,。伊郁;憂愁煩悶,。奈爾何:把你怎么樣(否定語氣),。 【緩必有所失】語出《易·序卦》。松懈一定會招致?lián)p失,。緩:松懈,。 【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語出戰(zhàn)國屈原《離騷》,。瞻望將來回顧過去,,觀察人民的意圖要周全。說明考慮問題應全面周到,,要了解人民擁護什么,,不擁護什么。后以“瞻前顧后”指考慮問題細心,、慎重,,或指做事顧慮重重,猶疑不定,。相觀:觀察,。極:窮盡。 扼 要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語出《淮南子·覽冥訓》,。求取火種不如有凹鏡向太陽取火,從別人家提水不如自己打上一口井,。喻指做事情應從根本處著手,,抓住要害。乞火:求取火種,。取燧:用凹鏡向太陽取火,。寄汲:謂從別人家提水。 【川流潰決,,必問為防之人,;比戶延燒,必罪失火之主】語出清代唐甄《潛書·遠諫》,。長河大江決了口,,一定要問罪于修筑堤防的人;一戶連著一戶地被火焚燒,,一定要問罪于釀成火災的那個人,。說明有了問題一定要從根本上找原因,。川流:河流。潰決:堤壩決口,。問:問罪。為防:修筑堤防,。防,,堤壩。比戶:戶戶相挨,。延:蔓延,。罪:治罪。 【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語出唐代李商隱《富平少侯》詩,。不去將彈出去的金彈拾回,任其拋落林外,,卻對井上的轆轤架倒有幾分憐惜,。寫富平少侯的昏愚無知,可用來比喻輕重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形,,意同“揀芝麻丟西瓜”。不收金彈:系用韓嫣故事,。韓嫣喜歡彈射,,總用金子制作彈 丸,每天要射發(fā)十幾顆,。附近的兒童一聽說他要外出,,就爭相跟隨,以拾取彈丸(見《西京雜記》),。銀床:井上的轆轤架,。 【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語出《鄧析子·無厚》,。不治理根本而忙著對付細枝末節(jié),就好比是垂下一塊石頭去拯救落水的人,、扔上一捆柴禾去撲滅烈火,。喻指做事不得要領(lǐng)。拯溺:拯救落水者,。溺,,指落水的人。錘:垂懸,。薪,;柴禾。 【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語出《列子·說符》??淳鸵磻斂吹?,不要看不應當看的;觀察就要觀察應當觀察的,,而要拋開不應當觀察的,。說明對事情不要不分巨細地察看,而應當有所區(qū)分,,選取重要的詳加考察,,無關(guān)緊要的則須放過,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住事情的特性,。遺:漏掉,。 【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系鈴人】語出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回,。要想治好心頭之病,,必須使用治心病的藥;要想把鈴鐺解除掉,,還要請來拴鈴鐺的人,。喻指哪里出的問題就在哪里解決,誰造成的問題就由誰來解決,。 【引沼以益池,,池滿則沼竭;鑿源以取泉,,用無窮而泉不涸也】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外篇》卷一,。引沼中水以增添池中水,池子滿了,,沼也枯竭了,;開挖水源以取地下水,即使不停地取用,,其水也不會干涸,。喻指解決問題應從根本處下手。沼(zhao,。找):水池,。益:增加,增添,。竭:干涸,。涸(he核):積水無存,。 【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qū)蠅,,蠅愈至】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拿肉轟趕螞蟻,,螞蟻反而會越趕越多}用魚驅(qū)逐蒼蠅,,蒼蠅反而會越逐越來。喻指對于可憎的事情必須采取正確的措施加以消除,,否則會弄巧成拙。 【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語出《呂氏春秋-盡數(shù)》。用熱水來制止水的沸騰,,沸騰愈不能止,,去掉它下面的火,沸騰就會止住了,。比喻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入手,才能奏效,。湯:熱水,。 【末流之竭,當窮其源,;枝葉之枯,,必在根本】語出明代葉子奇《草木子·雜俎篇》。河流下游之水枯竭,,應當從河流的發(fā)源地找原因,;樹木的枝葉干枯,問題一定出在樹根上,。喻指凡事要從根本上找原因,。末流:河水的下游。竭:干涸,。窮:尋求到盡頭,。 【成大功者,不小苛】語出漢代劉向《說苑·政理》,。成就大事業(yè)的人,,在小事上不苛求。說明做事應從大處著眼,,不要因小失大,??粒嚎量獭?/p> 【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語出《后漢書·馬援傳》,。聽信傳聞,不如親自觀看,;看影子,,不如觀察本體。說明應注意調(diào)查研究,。探求本源,。景 (ying影):影子。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語出《國語·晉語一》??撤淠静粡乃母幙撤?,一定會再生;堵水不從它的水源處堵,,一定會再流,;對禍患不從根本上消滅,一定會再生亂子,。說明做事要抓住根本,,抓住關(guān)鍵?;焊?。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語出唐代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要使樹木長高,,就必須加固其根本,;要使河水遠流,就必須深挖其泉源,。比喻做事要抓根本,,抓關(guān)鍵???jun俊):深挖,。 【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生】語出清代唐甄《潛書·去奴》。斬除雜草如不挖掉其根,,它依舊會發(fā)出新芽,,重新生長。喻指禍患如不從根本上加以消除,,還會重新出現(xiàn),。說明除惡務盡。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斬草除根,,萌芽不發(fā),;斬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發(fā),?!?/p> 【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語出《史記·魏世家》。抱著柴禾去救火,,柴禾燒不完,,火就不會熄滅。喻指做事應當講究方法,,抓住要領(lǐng),,不然,只會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薪:柴禾。 【秉綱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語出晉代楊泉《物理論》,。抓住網(wǎng)綱撒網(wǎng),網(wǎng)眼自然就會張開,;控緊根本以帶動枝末,,枝末自然就會跟從。說明做事貴在抓住關(guān)鍵和根本,。秉綱:抓住網(wǎng)綱,。秉,持,。綱,,網(wǎng)綱。目:網(wǎng)眼,。執(zhí)本:抓住根本,。執(zhí),,抓。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語出《孟子·告子上》。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就舍掉魚而選取熊掌,。原比喻“生”和“義”不能同時得到的時候,,應舍生取義,亦可引申為當所需要的發(fā)生矛盾時,,應舍掉次要的而取主要的,。 【拾穗雖利,不如躬耕】語出清代施閏章《警志》詩,。在收割后的莊稼地里尋拾殘穗雖然便利,,但終究比不上自己親身下力耕作。言下之意是:尋拾殘穗只能接濟一時,,而躬耕隴畝則是久生之計,。喻指做事不能茍且應付,而應當從根本上下手,,求得徹底解決,。利:便利。躬耕:親自下力耕作,。 【將治大者不治細,,成大功者不成小】語出《列子·楊朱》。將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的人不去做瑣碎的事情,,成就大功勛的人不求取小的成績,。意謂大功和小績不可兼求,必須舍小績而確保大功建成,。細:指小事情,。 【舉網(wǎng)以綱,千目皆張,;振裘持領(lǐng),,萬毛自整】語出漢代桓譚《新論·離事》。提起網(wǎng)綱撒網(wǎng),,所有的網(wǎng)眼自然都會張開,;手持衣領(lǐng)拂拭皮衣,,所有的毛自然都會整理順當。喻指做事只要抓住了關(guān)鍵,,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前句本《呂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迸e網(wǎng):提起魚網(wǎng)。綱:網(wǎng)綱,,即魚網(wǎng)的總繩,。振裘:拂拭皮衣。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語出唐代杜甫《前出塞》詩之六,。要想射倒人,必先射倒他所騎的馬,;要想逮住敵人,,必先逮住敵人的首領(lǐng)。說明做什么事情都要找好突破口,,抓住要害,。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療暑莫如親冰】語出漢代徐干《中論·虛道》。御寒沒有比多穿幾件皮衣更好的了,,制止毀謗沒有比修養(yǎng)自身更起作用的了,,去掉暑氣沒有比靠近冰塊更有效的了。說明做事應找出根本的解決辦法,,方能成功,。重(chong蟲):多。裘:皮衣,。 【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清其流者,,必先潔其源】語出唐代陳子昂《上軍國利害事·出使》,。要想使樹梢端正,必須首先端正樹根,;要想使水流清潔,,必須首先使源頭清潔。比喻糾正錯誤必須從根本上抓起,。 【欲紓?cè)酥畱n,,先念憂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語出唐代白居易《興五福銷六極策》,。要消除人們的憂慮,,先要想一下其憂慮從何而來;要治好人們的疾病,,先要想一下其疾病從何而來,。說明處理問題要抓住要害,對癥下藥,。紓(shu書):解除,。自;從,,由,。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語出《呂氏春秋·用民》,。一提網(wǎng)的綱繩,,許多網(wǎng)眼就會張開。比喻做事情要抓住關(guān)鍵,。綱:網(wǎng)上的總繩,。目;網(wǎng)眼,。 【善治病者,,必醫(y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語出宋代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善于治病的人,一定是醫(yī)治患病的地方,;善于匡救事弊的人,,一定是堵塞弊病產(chǎn)生的根源。受?。韩@病,,患病。救:匡救,。塞:一作“尋”,。起弊:發(fā)生弊病。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語出唐代白居易《興五福銷六極策》。善于消除禍害的,,總是先察尋其原由,;善于治療疾病的,總是先斷絕疾病發(fā)生的根源,。喻指要革除弊事,,須從弊事本身下手。本:事物的根本,,根源,。理:醫(yī)治。疾:疾病,。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語出明代方以智《東西均·疑何疑》,。善于提出疑問的人,,不是在別人也懷疑的事情上提出疑問,而是在別人都不曾懷疑的事情上提出疑問,。說明不能盲從眾人,,而應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問題,。 【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非鞅》,。愚蠢的人,,翻穿著皮衣背柴,這是為了愛惜皮衣的毛,,但沒想到它的皮卻磨壞了,。比喻做事舍本逐末,不顧根本利益,。裘:皮衣。負薪:背柴,。 【辟邪不得其情,,則邪愈肆;攻疾不對其癥,,則病愈劇】語出明代呂坤《呻吟語·談道》,。排除邪惡如果不能把握住其內(nèi)情,那么邪惡就會愈加放 肆,;醫(yī)治疾病如果不能對癥下藥,,那么疾病就會愈加嚴重。說明除弊必須事先洞悉此弊,直戳其要害,。辟:排除,。肆:猖狂。攻:除病,,治療,。劇:嚴重,。 因 宜 【三人牧一羊,,羊不得食,人亦不得息】語出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二》,。三個人一起放一只羊,,羊吃不到食物,人也得不到休息,。比喻人浮于事,,應當精減。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銖而稱之,至石必過】語出《淮南子·泰族訓》,。一寸一寸地量,,量到一丈肯定會出偏差;一銖一銖地稱,,稱到一石肯定會有過失,。說明對事物過細地計較反而不利于從整體上進行全面準確地把握。下文曰:“石秤丈量,,徑而寡失,;簡絲數(shù)米,煩而不察,?!倍龋毫俊c彛汗糯鷺O小的重量單位,,一兩等于二十四銖,。石:古重量單位,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 【無法勢,,雖賢人不能以為治;無甲兵,,雖孫吳不能以制敵】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申韓》,。沒有法令,、權(quán)力,即使是賢人也不能治理好國家,;沒有武器,、兵士,即使孫武,、吳起也不能制敵取勝,。說明做任何事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勢:地位,、權(quán)力,。甲;武器,。孫吳:指孫武和吳起,。孫武,春秋時兵家,,字長卿,,齊國人,其著作有《孫子兵法》,,為中國最早最杰出的兵書,。吳起:戰(zhàn)國時兵家,衛(wèi)國人,,善用兵,。《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系后人所托,。制敵:制服敵人,。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語出《韓非子·五蠹》,。袖子長才好舞蹈,。本錢多才好做買賣。意謂條件好,,事情容易成功,。賈(gu古):做買賣。 【反水不收,,后悔無及】語出《后漢書·光武帝紀》,,水潑出去,,就收不回來,,后悔也來不及。比喻應當做的事情不去做,則后悔莫及,。反水:覆水,。 【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趨之,唯恐弗及】語出《國語·越語下》,。善于抓時機的人,,就像救火、追趕逃跑的人一樣,,急急地奔跑還唯恐不及,。說明做事貴在適時,時至即為,,不能遲緩,。亡人:逃跑的人。蹶(gui貴):行急貌,。趨:疾走,。弗:不。 【為可為于可為之時則從,,為不可為于不可為之時則兇】語出漢代揚雄《解嘲》,。應當做的事情在應當做的時候做了就吉利,不應當做的事情在不應當做的時候做了就不吉利,。意謂做事情應當先看該做不該做以及什么時候做最好,,這樣才會百做百成、有益無害,。從:順,,引申為吉利。兇:不吉利,。 【穴蟻沖泉,,未知遠慮;玄禽巢幕,,何能支久】語出北周庾信《擬連珠》之六,。螞蟻對著泉水營穴,不知道向遠處考慮,;燕子在帳篷上筑巢,,怎能支持長久?比喻做事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沖:對,,向,。玄禽:燕子。巢幕:筑巢于帳篷,。支:支撐,,支持。 【圣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于時者其功大】語出《呂氏春秋·召類》。圣人不能創(chuàng)造時勢,,但能夠使所做的事情適應時勢,。做事情能適應時勢的人,取得的功績就大,。說明做事情只有符合客觀規(guī)律,,符合時代潮流,才能取得成功,。時:時勢,,時機。 【西施宜笑復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語出唐代李白《玉壺吟》詩,。西施笑起來可愛。皺眉頭的時候也頗動人,,丑姑娘依樣模仿,,只能反受其害。意謂美的總是美的,,丑的死板模仿,,益顯其丑。它告訴人們,,凡事不可生搬硬套,,否則就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西施:傳說是春秋時期越國的一位美女,。古書記載,她大概患有心痛病,,時常微皺著眉頭,,捂著胸口走路。人們見了,,覺得別有一番美感,。鄰居家有位丑姑娘,也學著西施的樣子走路,,結(jié)果人人為之扭頭(見《莊子·天運篇》),。宜:適合,。顰(pin貧):皺眉頭。累:連累,,損害。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語出《論語·八佾》。已經(jīng)做的事情不再去解釋它,,已經(jīng)完成的事情不再去糾正它,,已經(jīng)過去的事情不再去責備、追究它,。三句話說明對既成事實不必強行更改,,對過去的錯誤不要抓住不放。遂事:已經(jīng)完成的事,。諫:糾正,。咎:追究罪過。 【時未至而為之,,謂之躁,;時至而不為之,謂之陋】語出明代劉基《郁離子·井田可復》,。時機還不成熟就急著去做,,這叫急躁;時機已經(jīng)成熟但還不去做,,這叫愚陋,。說明做事必須掌握好時機。陋(lou漏):見識不廣,。淺陋,。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語出宋代林逋《省心錄》,。好處可以大家一起享受,,而不能自己獨占,計謀可以和少數(shù)人商議,,而不能和眾多的人商議,。說明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辦法來對待。利:利益,,好處,。共:共享。 【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語出《呂氏春秋·序意》,。為了一己去看,就會使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為了一己去聽,,就會使耳朵什么也聽不清;為了一己去考慮,,就會使心智狂亂,。說明做事情只要從私心出發(fā),就會失去正確的標準,,從而造成混亂,。慮:思考,考慮,??瘢嚎駚y。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渡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語出《楚辭·漁父》,。滄浪江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帶。滄浪江水渾濁啊,,就洗我的雙腳,。這是古代流傳楚地的民歌,比喻人的行為應適合客觀環(huán)境條件,。這里有漁父勸屈原明哲保身的意思,。滄浪:古水名,在湖北境內(nèi),。濯(zhuo濁):洗,。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頷下的帶子。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語出《易·系辭下》,。君子一旦洞察到事物細微的跡象,就立即行動,,不等到一天結(jié)束之后,。幾:細微。作:行動,。俟(si似):等待,。 【取果半青黃,不如待自落】語出清代顧炎武《子房》詩。在果子半青半黃的時候摘下來,,不如等著它自己掉落,。喻指做事情不可急于求成,而要順其自然,。 【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語出《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痹谶@個時候,,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實行仁政,,老百姓高興得就像倒掛的人被解救了一樣,。所以事情做的比古人少一半,功績必定比古人多一倍,。說明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做事情,,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zhí)舊譜,;國醫(y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語出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劉羽沖泥古》,。技壓一國的棋手不廢棄陳舊的棋譜,,但也不死守舊譜;名震一國的醫(yī)生不拘泥于古老的驗方,,但也不撇開古方,。喻指對前人的經(jīng)驗既不可隨意否定亦不可盲目照搬。國弈:技壓一國的棋手,,國手,。執(zhí):固守,,死守,。國醫(yī):名震一國的醫(yī)生。泥:拘泥,。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語出《莊子·齊物論》,。那里有那里的是非,這里有這里的是非,。意謂各有各的是非標準,。彼:那,。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語出《楚辭·九歌·湘君》,。到水中采取陸地生長的薜荔,,上樹梢去攀摘在水中生長的荷花。此句喻指用力雖勤而徒勞無功,。薜荔(bi li幣歷):一種生長在陸地的蔓生香草,。搴(qian千):摘取。芙蓉:荷花,。木末:樹梢,。 【魚乘于水,鳥乘于風,,草木乘于時】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建本》,。魚借著水游動,鳥借著風飛翔,,草木在一定的季節(jié)生長,。比喻做事要善于利用有利條件?!背耍簯{借,,趁著。時:季節(jié),。 【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語出明代張居正《答宣大巡撫吳環(huán)洲策黃酉》,。細細地研究,、反復思考時下的需要,等考慮妥當之后再去做,。那么天下就沒有不能做成的事情,。說明事前必須周密考慮,不可輕舉妄動,。審度(duo奪):細究和忖度,。時宜:時下的需要。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語出《孟子·公孫丑上》,。雖然有智慧,,但不如適應形勢,雖然有鋤頭,但不如等待農(nóng)時,。說明時勢不可違逆,。镃(zi資)基:鋤頭。 【舉事而不時,,力雖盡,,其功不成】語出《管子·禁藏》。興辦事情如果時機不當,,即使用上全部的力量,,也不能把事情辦好。說明做事貴在抓住時機,,見機而行,。舉事:興辦事情。舉,,興辦,。不時:不合時令,不合時宜,。功:事功,;事情,。 【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語出《國語·越語下》,。得到有利的時機,不要懈怠,,時機一去,,不會再來,天賜的良機不利用,,反而會遭受災難,。怠:松懈:疏忽,。 【深則厲,,淺則揭】語出《詩·邶風·匏有苦葉》。涉深水就脫衣而渡,,涉淺水可以把衣服提起來過去,。后以“深厲淺揭”比喻行動要因時、因地制宜,。厲:裸,。揭(qi氣):提起。 【智者棄其所短而采其所長。以致其功】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實貢》,。聰明的人能夠放棄自己不擅長的方面,,而發(fā)揮運用自己的長處,使事業(yè)獲得成功,。說明善于揚長避短,,才能使事業(yè)取得成功。 【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風而馳易以遠】語出《淮南子·主術(shù)訓》,。船順流而下容易到目的地,馬順風而跑容易奔馳到遠方,。說明做事借助于有利的自然條件,,就容易成功。循:順著,。背,;以背依附。 【縷因針而人,,不因針而急】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善說》,。線依靠針進入布帛中,而不急于先針而入,。比喻做事要等時機成熟,,不可急于求成??|:線,。 【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語出《韓非子·解老》,。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辦事,,沒有不成功的。緣:沿,,順,。道理:指規(guī)律、法則,。 果 決 【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語出《荀子·修身》,。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后退,一會兒往左,,一會兒往右,,六匹好馬拉車也到不了目的地,。喻指做事不專心、認真,,條件雖好,,也是不容易成功的。六驥:謂六匹好馬拉車,。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語出《戰(zhàn)國策·楚策四》。羊逃跑了再修補羊圈,,并不算遲,。比喻事故發(fā)生后再來彌補,還來得及,。后以“亡羊補牢”比喻做錯了事情,,要及時想辦法補救。亡:逃跑,。牢:關(guān)牲口的圈,。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語出《戰(zhàn)國策·楚策四》,??匆娨巴迷倩仡^喚獵狗,并不算晚,。比喻事情雖然緊急,,但趕快想辦法還來得及。顧:看,。 【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作計劃的時候疑慮重重,,就沒有能夠確定下來的事情;做事情的時候疑慮重重,,就沒有能夠順利建成的功業(yè),。說明思考問題、做事情,,必須要善于決斷,,而不能畏首畏尾。 【白日探得珠,,不待驪龍睡】語出唐代曹鄴《杏園即席上同年》詩,。白天探明了寶珠的所在,就不要等到晚上,、待驪龍睡了以后再去取,。喻指做事情不可遲誤時機,,應該得做則做?!肚f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此為二句詩所本,。驪龍:傳說為居于深淵中的動物,,頷下有千金之珠,取之甚難,。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語出《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時機不可以錯過,,錯過了它就不會再來了,。意謂做事務必果決。一旦機會到了,,就應立即動手,。機:時機。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斬斷》,。應當作出決斷的時候不決斷,一定會為此而遭受禍害,。說明必須適時決斷,,決不可遲緩。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前佚書《十六經(jīng)·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齊悼惠王世家》,、《漢書·霍光傳》,、《后漢書·楊倫傳》等,亦有“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之語,。斷:決斷。亂:禍害,。危害,。 【自得者所守固,而自信者所行不疑】語出宋代晁說之《晁氏客語》,。自己得知的東西往往抱守得很牢固,,自己相信的事情往往做起來毫不猶豫,。說明事以自得、自信為貴,。自得:自己獲得,。 【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語出《國語·吳語》,。意謂狐貍才埋藏了一種東西,,又挖出來看看,所以不會成功,。后以“狐埋狐搰”比喻像狐貍一樣多疑的人,,不會成事。搰(hu胡):發(fā)掘,,挖出,。 【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下棋的人如果拿著棋子主意不定,,就不能戰(zhàn)勝對方。比喻做事猶豫不決,,就不能取得成功,。耦 (ou偶):指下棋的對方。 【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語出《后漢書·皇甫嵩列傳》,。難以得到而又容易失去的,,是時間;在一定時候出現(xiàn)卻又轉(zhuǎn)瞬即逝的,,是機會,。意謂時機難得易失,必須善于掌握,,以成就事功,。不旋踵:來不及轉(zhuǎn)身,,比喻時間極短,。幾:機會;時機,。 【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局躅,,不如駑馬之安步】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猶豫不決的猛虎,,不如敢用毒刺刺人的蜂、蝎,;躑躅不進的千里馬,,不如穩(wěn)步向前的劣馬。比喻果敢善斷是可貴的,,而行動遲疑,、猶豫不決,則不能使事業(yè)獲得成功,。蠆(chai):蝎類毒蟲,。螫(zhe遮、又讀shi式):蜂蝎用毒刺刺人,。局躅(zhu燭):徘徊不前,。騏驥:千里馬。駑馬:劣馬,。 【謀夫孔多,,是用不集】語出《詩·小雅·小曼》。出計謀的人太多,,就不會成功,。孔:很,,太,。集:就,成就,,成功,。 【謀貴眾,斷貴獨】語出宋代辛棄疾《美芹十論·自治第四》,。計議事情貴在人多,,決斷事情貴在專一。意謂籌劃事情的時候要多與人商量,,決斷事情一個人最好,。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謀在于眾,斷在于獨,?!敝\:計議。斷:決斷,。 【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就智慧而言足可以察知,,但是不能當機立斷,、果敢執(zhí)行,這是一切事情失敗的禍根,。說明做事貴在能當機立斷,、毫不猶豫。智:智慧,。決:決斷,。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語出《商君子·更法》,。行動遲疑不決,,就不會有成效;做事優(yōu)柔寡斷,,就得不到成功,。疑:遲疑。成:成功,。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語出《三國志·魏志·陳泰傳》。勇士的手被蝮蛇咬傷,,他就立即把手腕截斷,。比喻做事應當當機立斷,不能遲疑不決,。蝮蛇:一種毒蛇,。螫(shi士):毒蟲刺人。壯士:勇武之士,。解腕:截斷手腕,。解,分割,。 【蝮螯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何者?為害于身也】語出《史記·田儋列傳》,。蝮蛇咬了手,,就把手腕截斷,咬了腳,,就把腳腕截斷,。什么原因呢?因為它將危害全身。比喻對有害者,,應堅決消滅之,。蝮:即蝮蛇,別稱“草上飛”,、“土公蛇”,,一種毒蛇。螫(shi士):蜂,、蝎等刺人,,這里指毒蛟咬人。 善 終 【一不做,,二不休】語出元代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三折,。謂不做便罷,既然做了,,就索性做到底,。語本唐代趙元一《奉天錄》卷四:“傳語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p> 【千里之早,一雨或能救其將枯,;綿年之病,,丸藥或能救其少死】語出宋代黃晞《聱隅子·揚名篇》。天下大旱,,下上一點小雨也可能會把即將枯死的禾苗救活,;多年之病,給他一丸藥也可能會將其從死亡線上拯救過來,。說明在事情還沒有發(fā)展到絕對不可挽回之前,,必須竭盡努力以爭取理想的結(jié)果?;颍阂苍S,。綿年:連年。綿,,綿延,。丸藥:一丸藥。少:即將,。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語出《老子》六十三章,。天下困難的事情,必須從容易之處開始做起,;天下的大事情,,必須從細微的地方開始做起。講難和易、大和小的辯證關(guān)系,。說明對困難的事情,、大事情,先從容易處,、小處著手,,就易于成功。細:細小,。 【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語出《淮南子·泰族訓》。不擴大根基卻增加它的高度的會傾倒,。比喻做事應打好基礎(chǔ),,方能成功。廣:擴充,。覆:傾倒,。 【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語出《韓非子·喻老》。不讓小事情妨礙自己的專長,,所以能有大名聲,,不過早地顯示出來,所以能建立大功業(yè),。謂做事要沉著,、穩(wěn)重。害:妨害,。善:擅長,。蚤:通“早”。見(xian縣):同“現(xiàn)”,,顯露,。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語出《書·旅獒》,。堆筑很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謂做事應慎終如始,,才能成其大德,。后以“功虧一簣”比喻一件事情只差最后一點沒有完成,表示惋惜,。仞: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尺為一仞,。虧:差,欠,。簣(kui潰):盛土的筐,。 【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一個人還不會用刀就叫他去切割東西,,多半是要損傷自己的,。比喻沒有學會本領(lǐng),,就去從事重要工作,只會有弊無利,。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語出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回。意謂只要認真去做,,就沒有什么做不出來的事情,。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p> 【執(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也】語出《孟子·盡心上》,。主張中道如果沒有變通,,就同執(zhí)著一點一樣。意謂做事應有靈活性,,善于變通,。執(zhí)中:主張中道。所謂中道,,是指對楊子“為我”,、墨子“兼愛”兩種學說的折衷。權(quán),;變通,。 【先立于不敗以求勝,何事不可為乎】語出明代張居正《答劉總督》,。意謂做事應當積極穩(wěn)妥,、一步一步地提出奮斗目標,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多為少善,,不如執(zhí)一】語出《顏氏家訓·省事》。做得多,,做好的少,,不如專心致志,把一件事情做好。說明做事必須專心致志,。執(zhí)一:專心一志,。 【事無終始,無務多業(yè)】語出《墨子·修身》,。做一件事情尚且有始無終,,就不要從事多種事業(yè)了。說明做事情應善始善終,,要專心于一種事業(yè),。務:從事,致力,。多業(yè):多種事業(yè),。 【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壞】語出宋代歐陽修《偃虹堤記》,。興辦一件事情不擔心不能成功,,而擔心成功之后,容易衰敗,。說明做事未成功時應努力,,成功后更應戒慎,不使事業(yè)毀于一旦,。 【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語曲漢代桓寬《鹽鐵論·擊之》。做事半途而廢的不會有成功,,種地懶于耕耘的不會有收成,。說明做工作必須勤奮不懈,善始善終,,這樣才能做出成績,。輟:停,中止,。?。簯卸瑁尚?。 【學際者先見輿薪,,學聽者先聞撞鐘】語出《列子·仲尼》。練習視力的人,,要先學看滿車柴禾,,練習聽力的人,要先學聽撞鐘的聲音,。比喻做事情要由易而難,。際:同“視”,。輿薪:滿車柴禾。 【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語出宋代晁說之《晁氏客語》,。做學問不專心致志,,學問就會雜亂;做事情不專心致志,,事情就非做壞不可,。說明做什么都需要一心一意。修學:研習學業(yè),,做學問,。誠:誠一,,心志專一,。 【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語出《三國志·魏志·王昶傳》,。完成得快,,喪亡得也快;成就得慢,,則會長保完好,。說明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須扎扎實實,,慎重穩(wěn)妥,。疾:迅速。就:成就,。完成,。 【患誠不至,而不患功難就】語出宋代石介《宣化軍新橋記》,。擔心的是心不夠篤誠,,而不擔心事功難就。意謂只要用心篤誠,,就能成就功業(yè),。就:成就,完成,。 【銳始者必圖其終,,成功者先計于始】語出明代張居正《答中丞孫槐溪》。急于開始的一定要考慮其結(jié)局,,能成就功業(yè)的總在開始的時候就精心設(shè)計,。說明做事必須善始善終,。銳始:急于開始。銳,,迅疾,。圖:謀劃。 【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謂開始和終結(jié)都很謹慎,結(jié)局就不會受窘,。說明做事情自始至終都謹慎小心,,才能取得好 的結(jié)果。敬:戒慎,。困:窘迫,,受窘。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語出《老子》六十四章,。做事情如果到結(jié)束時仍如開始時那么慎重,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告誡人們做事應謹慎小心,,堅持始終如一,才不致功敗垂成,。 群 力 【一木難支圮廈】語出清代朱舜水《中原陽九述略·虜勢二條》,。一根木頭難以支撐住將要倒塌的大廈。喻指依靠個別人的力量不能挽回危難的局勢,。說明只有充分相信并利用群眾的力量,,才能排險紓難、轉(zhuǎn)危為安,。語本隋代王通《中說·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敝В簱巫?。圮(pi痞)廈:坍塌的大廈。圮,,坍塌,。 【人眾則食狼,狼眾則食人】語出《淮南子·說山訓》,。人多了就能吃掉狼,,狼多了就能吃掉人。原喻指正直人多了就能治服邪曲人,,邪曲人多了就將吞噬正直人,,現(xiàn)可用以說明眾則強,、孤則弱的道理。眾:眾多,。食,;吃掉。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釋難》,。大鵬鳥直上九天,,不是因為一只翅膀輕輕用勁;千里馬跑得很快,,不只靠一只腳的力量,。喻指事物相輔相成。騏驥:千里馬,。 【千鈞之重,,烏獲不能舉也;眾人相一,,則百人有余力矣】語出《淮南子·主術(shù)訓》,。重達千鈞的物體,即使是烏獲這樣的大力士也不能獨力舉起}如果大家齊心協(xié)力,,那么有一百個人也就綽綽有余了。意謂人多力量大,,說明做工作必須群策群力,。千鈞:三萬斤。一鈞等于三十斤,。烏獲:古代著名的大力士,。相一:謂齊心協(xié)力。 【天下無難能不可為之事,,而有能為必可成之人】語出宋代辛棄疾《美芹十論·久任第九》,。天下沒有什么難以實現(xiàn)、不可做到的事情,,而有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夠做好的人。說明只要充分調(diào)動起人的積極性,,用人之長,,就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情。 【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語出《呂氏春秋·用眾》,。天下沒有純白的狐貍。但是有純白的狐裘,,這是從眾多的白狐貍皮中取來的啊,。比喻發(fā)動群眾就可以建功成名。粹:純,,不雜,。裘:皮衣。 【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群智用則庶績不足康也】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務正》,。匯聚眾人的力量那么重達萬鈞的東西也不難舉起來,運用大家的智慧那么各項事業(yè)都不難做好,。意謂群策群力威力無敵,。并:合并,匯聚,。萬鈞:形容極重,。鈞,古代重量單位名,,一鈞等于三十斤,。不足:不難。庶績:各種事功,??担喊玻缓?。 【塊土不能障狂瀾,,匹夫不能正頹俗】語出宋代林逋《省心錄》。一塊泥土不能阻擋住洶涌的波濤,,一個人不能把頹敗的風氣扭轉(zhuǎn)過來,。意謂實現(xiàn)社會風氣的好轉(zhuǎn),需要許多人的共同努力,。障:阻擋,。狂瀾:洶涌的波濤,。匹夫:一個人,。正:端正。頹(tui退)俗:衰敗的風氣,。 【明堂所贛者唯一柱,,然眾材附之乃立;大勛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謀濟之乃成】語出宋代石介《上范經(jīng)略書》,。明堂靠的是一根大柱的支撐,,可是只有當各種材料加以輔助的時候它才能矗立起來,大的功業(yè)只是由一個人擔任,,可是只有經(jīng)過群策群力才能完成,。說明個人力量再大,沒有眾人的幫助,,也不能把事情辦好,。明堂:古時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語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八》,。獨自一個高飛,難以飛起,;許多人一塊行走,,則容易走得快。喻指單槍匹馬不能成事,,只有大家齊心協(xié)力才可以把事情辦好,。說明必須注重發(fā)揮眾人的力量。孤舉:單飛,。舉,,起飛。趨:疾走,,快步而行,。 【雖有堯之智而無眾人之助,大功不立】語出《韓非子·觀行》,。雖然有堯一樣的智慧,,但沒有眾人的幫助,大的功業(yè)也不能建立,。堯:我國遠古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又稱唐堯,,傳說中的圣君,。 【餌巨魚者,垂其千釣,,而得之在于一筌,;捕高鳥者,張其萬置,,而獲之由于一目】語出唐代劉知己《史通·敘事》,。誘釣大魚的人,放下許多魚鉤,,而捕到魚的只有一個竹籠,;捕飛鳥的人,,設(shè)下許多羅網(wǎng),而捉到鳥的只有一個網(wǎng)眼,。原是比喻寫文章要留精華,,去繁蕪,現(xiàn)常用來說明,,做事情必須多用力,,才會成功。餌(er耳):用東西誘捕,。筌(quan全):捕魚用的竹籠,,此指籠中的細竹做成的倒須。置(ju居):羅網(wǎng),。目:網(wǎng)眼,。 【獨視不若與眾視之明也,獨聽不若與眾聽之聰也,,獨慮不若與眾慮之工也】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一個人看不如許多人看看得清楚,一個人聽不如許多人聽聽得真切,,一個人考慮不如許多人考慮考慮得精密,。說明做工作應當注意依靠眾人的智慧和力量。與:語助詞,,無義,。工:精密。 【獨思則滯而不通,,獨為則困而不就】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治學》,。一個人思考,思維就會凝滯而不得通達,;一個人做事,,手腳就會被束縛住而不能如愿。說明做工作應當注意集思廣益,、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滯:凝滯。困:受窘,。 【洞庭鏡面平千里,,卻要君山相發(fā)揮】語出宋代陳與義《又登岳陽樓》詩。洞庭湖碧波千里,,水平如鏡,,但它的迷人秀姿,是離不開君山的襯托的。意同“紅花還須綠葉扶”,。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君山:山名,,在洞庭湖中,。發(fā)揮:顯揚。 【桃紅李白皆夸好,,須得垂楊相發(fā)揮】語出唐代劉禹錫《楊柳枝詞》之二,。桃花粉紅、李花雪白,,人們都嘆賞它們的顏色,;但是只有得到低垂的楊柳枝的襯托,它們才能充分顯示誘人的豐姿,。意同“紅花還須綠葉扶”,。須得:需要有;離不開,。發(fā)揮:顯揚,。 【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語出《淮南子·主術(shù)訓》。利用眾人的智慧,,那么就沒有做不好的事情,;憑借眾人的力量,那么就沒有取不得的成功,。意謂只要注意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就能百為百成。乘:利用,。任:勝任,,做得好。勝:謂成功,。 【積力之所舉,,無不勝也;而眾智之所為,,無不成也】語出《淮南子·主術(shù)訓》。集中大家的力量行動,,沒有不勝利的,;集中大家的智慧做事,沒有不成功的。說明做事情群策群力,,就會取得勝利,,獲得成功。舉:行動,。 【傾廈非一木之支也,,決河非捧土之障也】語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八》。傾斜的大廈不是一根木頭就能支撐得住的,,決了口的大河不是一捧土就能堵塞得住的,。喻指要挽救危局,光靠個別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群策群力,。傾廈:歪斜的大廈。廈,,高大的房子,。決河:決口的河。捧土:一捧土,。障:堵塞,。 【高樹靡陰,獨木不林】語出《后漢書·崔駟傳》,。高樹沒有樹蔭,,一棵樹不能成樹林。古樂府《紫騮馬》題解引《古今樂錄》:“梁曲曰:”獨柯不成樹,,獨木不成林,。一比喻力量單薄,不能成大事,。靡:無,。陰:通“蔭”。 【得眾動天,,美意延年】語出《荀子·致士》,。得到眾人的支持,就能改天換地,;精神愉快,,就能延年益壽。動:改變,。美意:指精神愉快,。延年:延長壽命。 【斷金俟同志,,抱玉難自宣】語出明代何景明《種麻篇》詩,。要截斷金塊,,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一個人即使有真才實學,,自己也難以顯示出來,。喻指要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yè),必須團結(jié)很多有志之士群策群力,;一個人才于再大,,單憑自己的力量也是不行的。斷金:截斷金塊,,比喻艱巨的任務,。抱玉:懷抱玉璧,比喻有真才實學,。宣:顯示,。 【謀及下者無失策,舉及眾者無頓功】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刺議》,。遇事多同下屬商議就不會失策,;做事調(diào)動起眾人的積極性就不會不成功。說明群眾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成功之本,。頓功:廢功,敗功,。頓,,困敗。 【稽于眾,,舍己從人】語出《書·大禹謨》,。考察眾人的看法,,然后舍棄自己的偏見,,服從別人的正確意見?;?ji機):查核,。 【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飛鳥成列,,鷹鷲不擊;眾人成聚,,圣人不犯】語出漢代劉向《說苑·雜言》:麋鹿只要成群,,虎豹也會躲避它們;飛鳥只要成行,,鷹鷲也不敢追擊,;眾多的人只要聚集在一起,,帝王也不敢冒犯。說明同心同德,,力量就大。鷲(jiu舊):雕,。圣人:指皇帝,。 務 實 【一壺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一杯之水,,不能熄車薪之火】語出清代朱舜水《中原陽九述略·致虜之由》。喝一壺酒,,不能品嘗出一條河的水的味道,;澆一杯水,不能熄滅滿滿一車柴禾燃燒的大火,。喻指做事不能裝樣子,,而應當扎實努力。醪lao勞):濁酒,,此泛指酒,。味:品味。熄:熄滅,。車薪:一車柴禾,。薪,柴禾,。 【人之情,,于利中則爭取大焉,于害中則爭取小焉】語出《淮南子·說山訓》,。人的性情是在利益當中爭取較大的好處,,在禍患當中力求最小的損失。說明做事應從實際出發(fā),。害:禍患,。 【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語出《呂氏春秋·貴公》。高明的木匠不親自動手砍削,,高超的廚師不親自排列食器,。真正勇敢的人不親自格斗,正義之師不去劫掠侵害百姓,。比喻居高位者應抓大事,,不糾纏細枝末節(jié),。斫(zhuo酌):砍削。豆:食器,??埽航俾樱址?。 【與狐議裘,,無時焉可】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述赦》。同狐貍商量,,用它的皮做狐皮袍子,,沒有商量成的時候。后有成語“與虎謀皮”,,原作“與狐謀皮”,。據(jù)《太平御覽》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皮……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北扔鞅囟ㄞk不到的事情或不切合實際的幻想,。 【習心太約者,不可以致遠,;習身太謹者,,不可以犯難】語出清代唐甄《潛書·敬修》。心思習慣于拘謹?shù)娜?,不可能任大事}行動謹小慎微的人,,不可能冒風險。說明思考問題不能受框框束縛,,做事不能畏首畏尾,,而應當敢想敢干。習心:用心思考,。習,,習用。約:約束,,拘束,。致遠:謂堪當重任。習身:用身體做事,,行動,。謹:謹慎。犯難:冒險,。 【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語出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天下的事情,,斟酌計議貴在詳備,,具體去做的時候貴在竭力。行:操辦,,實行,。力:盡力。 【木之有根,,無長不實;人之有心,,無運不成】語出清代唐甄《潛書·辨儒》,。樹木有了根須,如果不生長,,就不能結(jié)出果實,;人有心智,如果不運用,,就不能獲得成就,。說明人光有心智是不行的,還必須經(jīng)常運用,,這樣才能建立事功,。長(zhang掌):生長。實:結(jié)出果實,。運:運用,。 【不人虎穴,不得虎子】語出《后漢書·班超傳》,。不到老虎窩里去,,就得不到幼虎?!度龂尽侵尽げ蓚鳌罚骸安惶交⒀?,安得虎子?!焙蠖嘤米鳌安蝗牖⒀?,焉得虎子”。比喻不避危難,,激流勇進,,才能獲得成功?;⒆樱河谆?。 【失火之家,,豈暇先言大人而后救火乎】語出《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家中失了火,,哪里來得及先告訴家長然后再去救火呢!喻指遇到非常之事不必拘守常規(guī),,應采取有效辦法應急。暇:空閑的時候,。大人:指家長,。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語出《韓非子·說林上》。失了火而從遠處的大海中取水,,海水雖然多,,但火必定不會被撲滅,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喻指做事應求實效,。 【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語出《呂氏春秋·貴公》,。處在高位的人,不要在小事上苛求,,不要在小處玩弄聰明,。意謂身居高位,不應苛察為明,。欲:要,,應該。察:苛察,。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語出漢代劉向《說苑·政理》,。耳朵聽見不如親眼看見,,親眼看見不如親自去做,親自去做不如親手把它辨別清楚,。謂認識事物越徹底越可貴,。辨:辨別。 【百言百當,,不如擇趨而審行也】語出《淮南子·人間訓》,。說一百句話一百句恰當,也不如選定方向而謹慎地實行。說明應注重實踐,,少說多做,。 【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yī)】語出唐代劉禹錫《學阮公體》詩之一,。打一百次勝仗,,不一定能把敵人的全部計謀研究清楚,幾次折斷胳臂,,則可以成為高明的醫(yī)生,。說明挫折失敗更能鍛煉人,使人增長本領(lǐng),。后句本《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倍湓娨蛔鳌鞍賱賾]無敵,,三折乃良醫(yī)”。 (百戰(zhàn)百勝,,則謀略天下無敵;多次折斷胳臂,,則可以成為高明的醫(yī)生)說明實踐經(jīng)驗之重要,。慮:思考,認識,。 【馳思于千里,,不若跬步之必至;瞼喁于豢豹,,不若糲糒之充腹】語出明代張居正《賀云溪翁汪老先生八十壽序》,。只是心里向往著奔馳到千里遠的地方,不如一步一步地走肯定能到達,;只是心里思慕著吃到食谷的肥豹,,不如張開嘴吃著粗米干糧能填飽肚子。喻指人不能沉心幻想,,而應當腳踏實地,,奮發(fā)努力。不若:不如,。跬(kui傀):步:半步,,相當今之一步,喻數(shù)量很小,。瞼喁:即“瞼喁”,,魚在水面張口呼吸貌,比喻企求,?;勘菏彻鹊谋?。糲糒 (li bei厲備):粗米做的干糧。糲,,粗米,。糒,干糧,。 【言之非難,,行之為難】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非鞅》。說話容易,,做起來就不容易了,。意謂要多做實事,少講空話,。 【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語出《呂氏春秋·察今》,。好劍,只要求它能砍斷東西,,不要求它有鏌铘那樣的美名,;好馬,只要求它能日行千里,,不要求它有驥驁那樣的美稱,。比喻做事情要講求實效,不務虛名,,不追求形式,。期:希望;要求,。鏌铘:一作“莫邪”,,古代寶劍名稱。驥驁(ao傲):兩種千里馬的名稱,。 【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語出《墨子·公孟》,。聰明的人,一定估量自己的力量能做到的事情才去做,。說明做事應量力而行,,不勉強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知:通“智”,。量:估量,,衡量。 【春花無數(shù),畢竟何如秋實】語出宋代陳亮《三部樂》詞,。春天里,,鮮花漫山遍野,不可計數(shù),,但它究竟在哪些方面能和秋天的累累果實相比呢?意謂秋實比春花價值高得多,。喻指做事情要講究成效,不可浮夸,。畢竟:究竟,,到底。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語出《漢書·董仲舒?zhèn)鳌?。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去織網(wǎng)打撈,。比喻只有愿望,,于事無補,不如想法去實現(xiàn)它,。羨:思慕,。 【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語出《左傳·隱公十一年》,。忖度德行如何,,從而決定怎樣處理事情,估量力量大小,,從而決定怎樣行動。度(duo奪):估計,,推測,。 【射幸數(shù)跌,不如審發(fā)】語出《三國志·蜀志·譙周傳》,。懷著碰運氣的心理盲目射箭以致數(shù)次不中,,還不如停一下,等瞄準以后再射,。喻指做事不能僥幸蠻干,,而必須扎實穩(wěn)妥。幸:僥幸,。數(shù)跌:幾次失敗,。審發(fā):看準以后發(fā)射。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語出《史記·外戚世家》。洗澡不一定非在江海中,,主要的是能夠洗去身上的污垢,;騎馬不一定是千里馬,主要是能夠善于行走,。比喻不務虛名而講求實效,。垢:塵垢,臟物,。騏驥:千里馬,。 “ 【救餓者以圓寸之珠,不如與之橡斗,;貽溺者以方尺之玉,,不如與之短綆】語出北齊劉晝《劉子·隨時》。救助饑餓之人,,給他一顆直徑一寸的渾圓珍珠,,不如給他一顆橡子;對于落水之人,,給他一塊一尺見方的美玉,,不如給他一截繩子。喻指救助人應當注重簡便實效,。圓寸:直徑一寸的圓體,。橡斗:橡實,俗稱橡子,,櫟樹的果實,。《晉書·摯虞傳》:“糧絕饑甚,,拾橡實而食之,。”貽(yi移):贈給,。溺(ni逆)者:落水者,。方尺:一尺見方。短綆(geng 耿):短繩,。綆,,汲水用的繩子。 【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后履之】語出《國語·吳語》,。計謀必預先看到一定可以成功,然后才去實行,。意謂做事要講實效,。素:預先,。履:執(zhí)行,實行,。 【量力而動,,其過鮮矣】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年》。做事先衡量自己的力量然后行動,,過錯就會少,。量:衡量。鮮(xian顯):少,。 【量力而行則不竭,,量智而謀則不困】語出清代唐甄《潛書·審知》。根據(jù)自己的體力去做,,體力就不會衰竭,;根據(jù)自己的才能策劃,頭腦就不會感到吃力,。說明想問題,、做事情,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可能出發(fā),。量:估量,。竭:用盡(指體力)。困:貧乏,。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語出《墨子·魯問》。根據(jù)自己的肚量吃飯,,比量自己的身體穿衣,。比喻做事應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量:估量,。度(duo奪):量,。 【智若禹湯,不如嘗更】語出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序》,。有夏禹和商湯一樣的智慧,也不如親身經(jīng)歷,、親自實踐,。說明智慧再高,不去實踐也不會有所建樹,。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作用,。禹:傳說為古代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亦稱大禹,、夏禹,。據(jù)后人記載,,他曾領(lǐng)導人民疏通江河,治理洪水,,發(fā)展農(nóng)業(yè),。湯:又稱成湯,商朝的創(chuàng)始人,。嘗更:經(jīng)歷,。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語出《荀子·修身》。路雖然近,,不走不會到達,;事情雖然小,不做不能成功,。謂做事應從一點一滴認真做起,。邇(吾r耳):近。 【觥飯不及壺飧】語出《國語·越語下》,。意謂沒有準備好的豐盛的宴席不如一壺水泡飯救饑,。喻指做事應珍惜時機,講求實效,。觥(gong公):大,;豐盛。飧(sun孫):用水泡飯,。 【遭一蹶者得一便,,經(jīng)一事者長一智】語出《五代史平話》。遭受一次挫折,,就得到一次便利,;經(jīng)歷一件事情,就增長一分智慧,。意謂實踐可以增長才干和智慧,。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有言;“經(jīng)一失,,長一智,。”蹶:跌倒,,比喻挫折,、失敗。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明,;粗于事者,,其言費而昏】語出宋代楊萬里《庸言》。熟知事理的人,,他的話說得平易而又明了,;對事情一知半解的人,他的話說起來就會噦嗦而又混亂,。說明人要解釋清楚一件小事情,,就必須研究透徹事情本身。易而明:平易而又明白,。粗:粗疏,,不精通。費而昏:噦嗦而又混亂,。 預 慮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語出南朝梁代蕭繹《纂要》。一年的工作要在春天安排好,,一天的工作要在早晨安排好,。意謂凡事應抓緊時間,及早打算,。明代無名氏《白兔記·牧?!罚骸耙荒曛嬙谟诖海簧嬙谟谇?,一日之計在于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人不作長遠考慮,必然會有眼前的憂患,。告誡人們凡事應深謀遠慮,,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慮:思考,,謀劃,。憂:憂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工匠要把活干好,必須先準備好工具,。原是孔子回答子貢問怎樣培養(yǎng)仁德的比喻,后多用來說明先準備好精良的工具,,才能把活干好,。工:工匠,。器:工具。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語出《禮記·中庸》,。不論做什么事情,如果事先有所準備,,就能成功,;沒有準備,就不能成功,。說明做任何事情,,必須態(tài)度認真,預做準備,。豫:通“預”,,事先有所準備。 【天下之事,,慮而作者患恒少,,不慮而作者息恒多】語出明代陳獻章《復江右藩憲諸公》。天下的事情,,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以后再去做問題總是很少,,不經(jīng)過深思熟慮就去做問題總是很多。說明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須周密計慮,,探明利害,,然后才可以付諸行動;盲目動手,,勢必后患無窮,。作:同“做”。 【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語出漢代劉向《說苑·敬慎》。事先不詳細計慮,,等到發(fā)生危難以后才想辦法,,不也太晚了嗎!說明凡事應當在事前周備考慮,這樣才能遇事不慌,。謀:謀劃,,想辦法。 【不困在于早慮,,不窮在于早豫】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談叢》,。不陷入困頓在于能及早計慮,不淪落絕境在于及早預備,。說明有備則無患,。困:困頓,。窮:困窘。早豫:及早預備,。豫,,通“預”,預備,。 【未忘法而用劍者,,臨戰(zhàn)斗而死于劍;未忘訣而習泅者,,臨江湖而死于泅】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內(nèi)篇》卷一,。不能忘掉劍法用劍的人,一旦參加戰(zhàn)斗則必定死于劍下,;不能忘掉訣竅游泳的人,,一旦到了江湖則必定死于游泳。意謂劍法不熟練的人,,持劍去戰(zhàn)斗必定要被殺死,;游泳不熟練的人,去江湖中游泳必定要被淹死,。喻指做事情必須預先把準備工作做好,,達到完美的程度,否則,,只會把事情做壞,。未忘法:指不能自然地運用法則。未忘訣:指不能自然地運用訣竅,。習泅(qiu囚):游泳,。 【先機失所豫,臨事徒嗟嘆】語出明代何景明《種麻篇》詩,。如果對事情發(fā)生的先兆沒有察覺和防備,,一旦出現(xiàn)事情,則只會嘆息悔恨,。說明必須嚴密注意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跡象,,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不致手足無措,。先機:先兆,。機,征兆,。豫:防備,。臨事:遇到事情。嗟嘆:追悔嘆息。 【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yōu)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語出《荀子·大略》,。在做事之前就考慮事情應該怎樣做叫做敏捷,敏捷就會把事情做得好,;在禍患出現(xiàn)以前就考慮可能出現(xiàn)的禍患叫做預見,,有預見就會使禍患不致于發(fā)生。接:通“捷”,,敏捷,。豫:通“預”,預見,,事先有所準備,。 【先謀后事者逸,先事后圖者失】語出唐代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先謀劃后行動,,這樣就會高枕無憂;先行動后謀劃,,這樣就會失敗,。說明為事之道,必須謀劃在先,,行動在后,。謀:謀劃。事:做,,行動,。逸:安閑,。圖:計議,謀劃。 【利一者,,害半之;利十者,,害敵之,;利百者,害倍之,;利千萬者,,害十之】語出清代周壽昌《思益堂日札》卷十。有一分利,,就有半分害}有十分利,,就有十分害;有一百分利,就有二百分害,;有一千,、一萬分利,就有一萬,、十萬分害,。意謂利多害更多,說明人不應當見利忘害,。敵:相當,。 【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君子有長遠的考慮,,小人只看眼前。邇(er耳):近,。 【事不豫辦不可以應卒,。內(nèi)無備不可以御敵】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世務》。做事情不預先有準備,,就不能夠應付突然發(fā)生的情況,;內(nèi)部沒有防備,就不能抵御敵人的入侵,。說明做事有備才能無患,。豫:事先有準備。卒 (cQ猝):通“猝”,,突然,。御:抵御。 【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計,則應之常不足】語出宋代辛棄疾《美芹十論》,。事情還沒到來就預先考慮對策,,一旦到來,解決起來就非常從容了,;事情已經(jīng)到來才開始考慮對策,,解決起來往往有力不從心之感。說明必須預先準備,,不可坐等事情發(fā)生之后才制定措施,。預圖:預先籌劃。計:打算,。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語出《詩·豳風·鴟鶚》。趁著還沒有陰天下雨,,取來桑樹皮,,緊緊纏縛好窗戶。后以“未雨綢繆”比喻事先把準備工作做好,。迨(dai代),;趁著。徹:通“撤”,,取,。桑土:桑樹皮。土,,借為“者皮”(du杜),樹皮,。綢繆:緊緊纏縛,。牖(you友):窗。 【持索捕風幾時得,,將刀斫水幾時斷】語出唐代韋應物《難言》詩,。拿繩子逮風,什么時候曾把風逮住過?用大刀砍水,,什么時候曾把水砍斷過?喻指方法不對,,就永遠不能達到目的。索:繩索,。斫(zhuo茁):砍,。 【促耕不解其饑,疾蠶不救其寒】語出三國曹植《諫伐遼東表》,。急忙耕種不能解決當時的饑餓,,馬上養(yǎng)蠶難以解救眼前的寒冷。比喻事前不作準備,,臨時才想辦法,,則不能解決問題。促:急,。疾:速,。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語出《戰(zhàn)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個洞穴,,才得以保全一條命。比喻藏身之處應多加營造,,以便于避禍,。窟:洞穴。 【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二,。災難臨頭了才呼天喊地,不也太晚了嗎?說明做事情必須先進行周密的思考和準備,,這樣才能遇事不慌,、應對合宜。 【偷安者后危,,慮近者憂邇】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結(jié)合》,。只顧眼前安逸的,以后的處境必然危難,;只考慮眼前利益的,,憂患會很快地到來。說明人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能深謀遠慮,,就會遭受危難和憂患,。偷安:只顧眼前的安逸。偷,,茍且,。邇:近。 【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語出漢代劉向《說苑·敬慎》,。得到它的便利,,一定要想到它的危害;高興它的成功,,一定要顧及它的失敗,。意謂對任何事情都必須從正反兩個方面通盤考察,不可見利忘害,。顧:顧及,,念及。 【深念遠慮兮,,勝乃可必】語出漢代馬融《圍棋賦》,。思謀得周密,考慮得久遠,,取勝才會有絕對的把握,。二句話原是作者針對弈棋來說的,亦可泛指做任何工作都必須詳為謀慮,,唯其如此才會百為百成,。深念遠慮:深謀遠慮,。念,思謀,。必:肯定做到,。 【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談叢》,。做事之前先進行謀劃就能成功,,事情開始以后才進行謀劃必定失敗。說明做事貴在能先行計慮,。先:早于,。昌:興盛;成功,。 【渴而后穿井,,饑而后殖種,可以圖遠,,難以應卒也】語出三國曹植《諫伐遼東表》,。渴了而后去挖井,,餓了而后去種植,這樣可以作為長遠的考慮,,但難以應急,。比喻不早作準備,倉促從事,,難以奏效,。殖:通“植”,種植,。圖,;考慮。卒(cu促):通“促”,,急,。 杜 防 【一指之寒弗燠,則及于其手足,;一手足之寒費燠,,則周于其四體】語出明代劉基《郁離子·亂幾》。一個指頭感到寒冷而不將它暖和過來,,寒氣就會達到雙手雙足,;手和腳感到寒冷而不將它暖和過來,寒氣就會遍及整個四肢,。喻指小患不除,,必將釀成大禍,。說明必須防微杜漸。燠(yu郁,,又讀(ao奧):暖,。周:遍及。四體:四肢,。 【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語出《呂氏春秋·慎小》。人之常情往往如此,,誰也不會被山絆倒,,卻常因螞蟻洞口的小土堆跌跤。比喻忽視小事,,會造成大禍,,所以人應注意杜漸防萌。蹶:跌倒,。垤(die迭):螞蟻洞口的小土堆,。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語出《韓非子·喻老》。千丈長的堤壩,,因為螻蟻的洞穴而決口,;百尺高的房屋,因為煙囪縫隙冒出來的煙火而被燒毀,。后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比喻小事故不認真處理,,會釀成大災禍,。《淮南子·人間訓》:“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漏)百尋之屋,,以突隙之熛焚?!鼻д桑河肿鳌扒Ю铩?。螻蟻:螻蛄和螞蟻。潰,;崩潰,,指堤壩決口。突:煙囪,。煙:又作“熛”(biao標),,迸飛的火焰,。 【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突泄一熛,,而焚宮燒積】語出《呂氏春秋·慎小》。大堤中藏著一個螻蛄,,就會引起水災,,吞沒城邑,淹死百姓,;煙囪里飛出一個火花,,就會引起火災,燒毀宮室,,焚毀積聚的財物糧食,。比喻小事不慎,會釀成大禍,。巨防:大堤,。突:煙囪。熛(biao標):火焰,。積:聚,,指積蓄的財物糧食。 【勿謂微過,,當絕芽蘗,;勿謂小息,當窒孔穴】語出宋代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不要說是細微的過錯,,應當把它斬除在萌芽之中,;不要說是微小的災患,,應當把它窒息在初成之中。意謂必須防微杜漸,。芽蘗(nie涅):比喻初發(fā),。蘗,樹木砍伐后重生的枝條,。窒:堵塞,。孔穴:洞穴,,比喻出現(xiàn)之前,。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語出《老子》六十四章,。做事情應在它還沒有發(fā)生之前就著手辦理,,對國政應在其沒有混亂之前就著手治理,。這里老子以變化發(fā)展的觀點說明做事應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語出《國語·吳語》。毒蛇在小的時候不毀掉它,,等長成大毒蛇了,,將會怎么樣呢?虺(hui毀):小毒蛇。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煙泄突,致灰千窒】語出北齊劉晝《劉子-慎隙》,。短小的蚯蚓鉆透河堤,,河水就會沖決而出淹沒一邑;絲絲煙塵從煙囪里發(fā)散出來,,久而久之就會把成百上千潔凈的房子弄污,。喻指隱患不除,必成大害,。說明必須防微杜漸,,除患于未然。蚓:蚯蚓,。泄突:從煙囪中發(fā)散出來,。突,煙囪,?;遥号K。 【弗備難,,難必至】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貴德》,。不防備災難,災難必然到來,。說明應防患于未然,。弗(fu伏):不。 【圣賢之謀事也,,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語出晉代江統(tǒng)《徙戎論》。圣人賢人謀劃事情,,在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就著手去做,在混亂之前就加以防治,。說明謀事應有預見,,注意防患于未然,。謀:商量,計議,。為:干,,做。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語出唐代杜甫《除草》詩,。芒刺扎進眼里,怎么可以等到深秋?謂除惡務速,,不能猶豫,、拖延。高秋:八,、九月份(此詩作于正月),。 【朽索當手,覆車在眼】語出宋代王禹偁《端拱箴》,。手中握的是腐爛了的韁繩,,那么翻車就不過是眼前的事了。說明隱患不除,,必將招致大禍,。本意于《尚書·五子之歌》:“若朽索之馭六馬?!毙嗨鳎盒酄€了的繩子,。索,繩索,。覆車:翻車,。 【灰不死,恐還要燃,;木不槁,,恐還要發(fā)】語出明代徐渭《歌代嘯》雜劇第一出?;覡a如果不死滅,,恐怕還會重新燃燒,;樹木如果不枯干,,恐怕還會重新發(fā)芽。喻指壞事如不徹底杜絕,,就會繼續(xù)出現(xiàn),。說明除惡務盡。槁:枯干,。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語出《易·坤》,。臣子殺他的國君,,兒子殺他的父親,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其所以這樣,,是逐漸造成的。說明事件的形成都有一個過程,,應當注意防微杜漸,。弒:臣殺君,子殺父為弒,。漸,;逐漸。 【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地真》,。最有修養(yǎng)的人,能夠在災禍沒有發(fā)生之前就排除掉,,在沒有生病之前就防治它,。說明凡事應當注意防患于未然。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衣缺不補則日以甚,,防漏不塞則日以滋】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申韓》。衣服破了如果不及時縫補,,就會越破越厲害,;堤壩有了漏洞如果不及時堵塞,就會越漏越厲害,。喻指應當防微杜漸,,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立即采取措施補救,。缺:破損,。防:堤防,堤壩,。滋:長,。 【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語出《后漢書·丁鴻傳》,。壞事一開始就不讓它發(fā)展,在萌芽狀態(tài)就加以防止,這樣兇惡的人就會消滅,,災禍就會消除,,幸福也就會到來了。后用“防微杜漸”說明一開始就不能讓壞事擴大,、發(fā)展,,應該把禍害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杜:堵塞,。漸:逐漸,,指事物的擴大、發(fā)展,。銷:消除,。湊:奔赴。 【壞崖破巖之水,,原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蔥】語出《后漢書·丁鴻傳》,。沖壞山崖穿破巖石的大水,,是從涓涓細流發(fā)展起來的;直上云霄遮天蔽日的大樹,,是從青綠的幼芽長成的,。喻指必須防微杜漸。涓涓:細流,。干云:高入云霄,。青蔥:蔥綠色,比喻幼芽,。 【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語出《易·既濟·象》,。意謂君子在災禍未發(fā)生時想著災禍,注意防患于未然,。 【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息于將來】語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吳書》。聰明之人防救災禍于尚未萌發(fā)之時,,睿智之人設(shè)法對付禍患于即將來臨之時,。意謂明智之人總是及早排除事情的隱患。圖:謀,,設(shè)法對付,。 【明者慎微,智者識幾】語出《后漢書·陳忠傳》,。賢明的人重視微小的事端,,聰明的人善于覺察細微的跡象。說明能察覺事物萌芽狀態(tài)的人,,才稱得上是聰明的人,。明:賢明。識:識別,;覺察,。幾(ji機):細微的跡象。 【明治病之術(shù)者,,杜未生之疾,;達治亂之要者,遏將來之患】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用刑》,。精通治療疾病的方法的,,都是杜絕還沒發(fā)作起來的疾病,;通達治理混亂的原則的,,都是遏制還沒來臨的災難。意謂除患務早,。杜:杜絕,。要;要則,、原則,。遏;遏制,。 【使除患無至,,易于救患】語出《戰(zhàn)國策·燕策二》。消除隱患,,使之不形成大禍,,這要比等災禍發(fā)生了再去解決容易。說明必須防患于未然,。易:容易,。 【熒熒不滅,能焚昆山,;涓涓不絕,,能成江河】語出北齊劉晝《劉子·慎隙》。星星之火如不滅掉,,就能燒遍昆侖山,;涓涓細流如不阻止,就能積成大的水流,。喻指必須除患于初萌之時,。熒熒:星火微弱的樣子。昆山:即昆侖山,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西藏自治區(qū)之間,。涓涓:細水慢流的樣子,。 【將失一令,而軍破身死,;主過一言,,而國殘名辱】語出《呂氏春秋·慎小》。將領(lǐng)下錯一道命令,,就會造成兵敗身死,;君主說錯一句話,就會使國破名辱,。說明在上位的人應慎于小事,。主:君主。過:過失,。 【頑根易滋蔓,,敢使依舊丘】語出唐代杜甫《除草》詩。蕁(qian錢)草生命力很強,,很容易滋長,,哪能除掉后仍把它留在原來的地方?謂斬草要除根,不留后患,。舊丘:蕁草原來生長的地方,。 【惡猶疾也,攻之則益悛,,不攻則日甚】語出漢代徐干《中論·虛道》,。惡劣的行為就像疾病,同它斗爭,,就會逐漸改正,,不斗爭,就會越來越嚴重,。說明對邪惡行為只能斗爭,,不能放縱。悛(quan圈),;改過,。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語出《戰(zhàn)國策·魏策一》,。羽毛積累起來能把船壓沉,,輕的東西多了能把車軸壓斷。比喻積小患可以釀大禍,。 【涉泉者溺,,遇水者渡】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陰察》,。從泉眼上趟過的人往往淹死,面臨一片大水的人則能渡過,。喻指小惡不加警惕,,足以害命;大惡觸目,,心有所戒,,故可避免,。說明對小惡不能掉以輕心,。溺(ni逆):淹沒。 【涓涓不塞,,將為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語出《六韜·文韜·守土》,。細小的水流如果不加以堵塞,,終將會成為大江大河;微小的火焰如果不加以撲滅,,發(fā)展成沖天大火就無可奈何了,。喻指必須防微杜漸?!逗鬂h書·何敞列傳》注引《周金人銘》:“涓涓不壅,,終為江河?!变镐福杭毿〉乃?。熒熒:微小的火焰。炎炎:形容火光強烈,。 【救非當在早,,巳暴何由斂】語出宋代歐陽修《答原父》(一作《答劉廷評》)詩。糾正錯誤應當盡早下手,,不然暴露于世以后就無法挽回了,。原是指修撰史書時要認真仔細,有錯即改?,F(xiàn)可用來說明:必須把錯誤消除在萌芽當中,。非:不正確,錯誤,。已暴:一作“暴惡”,。暴,暴露,。斂(lian臉):收起,,收回,。 【救焚當豫籌于曲突之先,支柱必無補于棟撓之后】語出清代朱舜水《答源光國問先世緣由履歷》,。救火應當預備籌劃于事發(fā)之前,,房梁折斷之后才用柱子支撐一定無濟于事。喻指必須防患于未然,,否則,,釀成大禍就無法補救了。焚:燒,,失火,。豫籌:預謀籌備。豫,,事先準備,。曲突:把煙囪改建成彎曲的。突,,煙囪,。用“曲突徙薪”故事:《漢書·霍光傳》:“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睏潱悍课莸恼骸希簭澢?,折斷,。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難圖】語出唐代白居易《紫藤》詩,。壞人壞事出現(xiàn)之始如果不能及早分辨清楚,,那么,到它滋長蔓延開來以后就著實難以對付了,。說明要防患于未然,。毫末:喻極細微的跡象。信:著實,。圖:設(shè)法對付,,謀取,。 【鴻毳性輕,積之沉舟,;魯縭質(zhì)薄,,疊之折軸】語出北齊劉晝《劉子·慎隙》。大雁的絨毛本來很輕,,但累積起來足可以壓沉舟船,;魯?shù)爻霎a(chǎn)的絲絹質(zhì)地非常薄,但重疊起來足可以壓斷車軸,。喻指小的過失聚合起來,,就能造成大禍。說明必須防微杜漸,。鴻毳(cui脆):大雁的細毛,。魯縞(gao搞):魯?shù)爻霎a(chǎn)的絲絹,??c,未經(jīng)染色的絹,。疊(die蝶):折疊,。軸(zhou妯):車軸。 【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早絕之】語出《荀子·大略》。意謂災禍產(chǎn)生的細微的地方,,君子要及早地杜絕它,。纖纖:細微的東西。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語出宋代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大災大禍往往是由微小的苗頭積聚而形成的,有才干有膽量的人大都因為自己的偏愛而受到困窘,。說明必須防微杜漸,,戒除偏愛。忽微:忽和微,,均為極小的計量單位,,極言細微。困:受到困窘,。溺(ni逆):偏愛,。 【綿綿不絕,必有亂結(jié),;纖纖不伐,,必成妖孽】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亂》,。連綿不盡的東西不加剪斷,一定會出現(xiàn)死結(jié),;細小的苗頭不加鏟除,,一定會長出怪物。喻指對壞事如果不盡早解決,,勢必釀成大禍,。說明必須把禍患消滅在萌芽當中。綿綿:連續(xù)不斷,。絕:斷,。亂結(jié):因雜亂而結(jié)成的疙瘩。纖纖:細微的東西,。伐:砍伐,。妖孽(nie聶):怪異的事物。 【堤潰蚊孔,,氣泄針芒】語出《后漢書·陳忠傳》,。堤壩會因為一個螞蟻窩而被水沖毀,氣體會從針眼大的孔中全部泄出,。比喻小禍害不加以防止,,就會釀成大災難。潰:水沖毀堤壩,。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語出宋代王安石《風俗》。把事情抑止在發(fā)生之初很容易,,等事情鬧大了再采取措施,,處理起來就相當困難。說明必須防微杜漸,。 【聚蚊成雷,,群輕折軸】語出唐代劉知幾《史通·敘事》。大量的蚊子聚在一起,,發(fā)出的聲音就會像雷鳴一樣,;眾多的輕東西裝在車上,可以把車軸壓斷,。比喻壞事雖小,,如果任其滋長,也能造成大的惡果,。前句首見《漢書·中山靖王傳》,。后句首見《戰(zhàn)國策·魏策一》。 【墻之崩隤,,必因其隙,;劍之毀折,,皆由于璺】語出北齊劉晝《劉子·慎隙》。墻頭裂縫倒塌,,一定是因為里面有孔隙,;寶劍折斷報廢,無不是由于其中有裂紋,。喻指大禍都是由細微的隱患發(fā)展而成的,。說明必須防微杜漸。崩隤(tui頹):崩裂倒塌,。陵,,墜落。隙:小孔,。璺(wen問):器皿上的裂紋,。 【爝火之方微也,一指之所能息也,,及其燎原,,雖江河之水,弗能救矣,;鴻鵠之未孚也,,可俯而窺也,,及其翱翔浮云,,雖蒲且之巧,弗能加矣】語出明代張居正《人主保身以保民論》,。小火把剛剛?cè)计鸬臅r候,,一個指頭也能把它熄滅,等到它成為燎原大火,,即使傾盡長江大河之水,,也不能再把它撲滅了;鴻鵠還沒孵化出來的時候,,俯下身子就可以窺見它,,等到它在云空中展翅翱翔,即使有蒲且這樣的神射手,,也不能射下它來了,。喻指必須防微杜漸,否則,,漸積成大,,改也晚了。爝(jue爵)火:小火把,。方:剛剛,。息:熄滅,。燎原:大火延燒原野。雖:即使,。弗能:不能,。鴻鵠:鳥名,即天鵝,,善高飛,。孚(佃膚):通“孵”,禽鳥孵卵,。蒲且(ju拘):古楚國之善射者,,《列子·湯問》:“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鸧于青云之際?!?/p> 事 業(yè) 立 業(yè) 【人生天地間,,如何不植立】語出宋代陸九淵《語錄下》。人生臨世界,,為什么不有所建樹?意謂人生在世,,應當有所作為。 【人生有不死,,所貴在立功】語出明代張羽《清口》詩,。人世上有些人之所以千古不朽,是因為人們重視這些人為國家建立了功勛,。說明只要能為國家建功立業(yè),,就能流芳百世。 【人生何必同?要在有所立】語出清代歸莊《顧寧人去冬寄詩次韻答之》詩,。人生在世,,何必非要與眾人茍同?最要緊的是能夠有所建樹。意謂人不能隨波逐流,,而應當志向堅定,,爭取干出一番事業(yè)來。要:關(guān)鍵,。立:建樹,。 【人生富貴駒隙過,唯有榮名壽金石】語出清代顧炎武《秋風行》詩,。人世間,,富貴就像白駒過隙,轉(zhuǎn)瞬即逝,只有美名可以與金銀玉石一樣歷久不沒,。說明人生在世不能貪求富貴,,而應當建功立業(yè)以求得美名。駒隙過:駿馬從孔隙中穿過,,比喻極為短暫,。駒,少壯的馬,,駿馬,。榮名:美名。壽:壽命,,長壽,。金石:金銀玉石。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語出《孟子·離婁下》,。人有所不為,然后才能有所作為,。說明人不能什么都要做,,而必須有所舍棄,這樣才能干出一番事業(yè),。 【丈夫無所恥,,所恥在無成】語出明代宋懋澄《送洪二北上》詩。大丈夫沒有什么感到恥辱的,,唯一的恥辱就是一事無成,。意謂人生在世,就應當有所成就,;一事無成,,這是最大的恥辱。丈夫:大丈夫,,有志氣有作為的人。 【小謹者不大立,,飺食者不肥體】語出《管子·形勢》,。謹小慎微的人不能成就大事業(yè),就像不愛吃飯的人身體不會胖起來一樣,。立:建樹,,成就。飺 (ci詞)食:嫌食,,不愛吃,。 【仁人志士所植立,橫絕地維屹天柱】語出宋代文天祥《言志》詩。志士仁人所要建立的,,是頂天立地的事業(yè),。二句謂人應有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植立:建立,。橫絕:橫渡,。地維:地的東西南北四極(盡頭)。天柱:比喻最高的山,,可擎住天,。《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 柱折,地維絕,?!?/p> 【丹樓碧閣皆時事,只有江山古到今】語出宋代王安石《金山》詩之三,。紅紅綠綠的樓閣都是一時之物,,只有江山萬古長存。喻指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云,,只有豐功偉業(yè)不可磨滅,。丹樓碧閣:泛指華麗建筑,喻功名利祿,。時 事:一時之事,。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語出唐代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自古以來史書記載的事情誰不知道?我看今人建樹的功績和得到的名望,,一定能超過古人!青史:史冊,古時以竹簡記事,,因竹為青色,,故稱青史。功名:功績名位,。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語出唐代杜甫《蜀相》詩。諸葛亮大舉北伐,,未及克捷便病死軍中,,此一憾事使那些后來的英雄俊杰一想起來就淚流不止。兩句詩寫得凄愴感人,,催人淚下,,后常用來說明英雄面I|缶身死而壯志未酬的遺恨,。出師:指公元234年諸葛亮出兵伐魏之事。長:永遠,。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語出《莊子·達生》。意謂用心專一,,才能使精神集中,。指做任何事情,必須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方有所得。凝:專注,,集中,。 【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語出明代薛碹《薛子道論·下篇》,。一定能夠忍受得住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冒犯,,才能夠做得出一般人所不能做出的功業(yè)。說明人必須學會克制自己的感情,,不為非禮行為而失去理智,,這樣才能夠一心一意,干出一番事業(yè)來,。觸忤(Wu午):冒犯,。斯:這樣,于是,。事功:事業(yè),,功業(yè)。 【安能逐時態(tài),,坐取素餐尤】語出明代姚汝循《郡齋詠懷》詩,。怎么能追隨現(xiàn)時的人情世態(tài),自取無功食祿的罪端?意謂既然在其位,,就要謀其政,,踏踏實實干一番事業(yè),絕不能尸位素餐,。作者有這種思想,,確實是十分可貴的。安能:怎么能,。逐:追隨。時態(tài):時下的情勢,。素餐尤:無功食祿之罪,。素餐,不勞而食。尤,,罪過,, 【青春如不耕,何以自結(jié)束】語出唐代孟郊《贈農(nóng)人》詩,。年輕的時候如果不辛勤耕耘,,用什么來安排自己晚年的生活呢?喻指青年人應當奮發(fā)上進,爭取有所作為,,而不要碌碌一生,。青春;年輕的時候,。何以:用什么,。 【居不隱者,思不遠也,,身不危者,,志不廣也】語出北齊劉晝《劉子·激通》。處境不窮困的人,,思慮不會很遠,,自身不危難的人,志向不會太大,。說明越是地位低下,、處境困難的人,越會有深謀遠慮,、雄心壯志,,亦即說,困苦能促使人發(fā)奮圖強,。居:指處境,。隱:困窮。危:艱危,,危難,。廣:遠大。 【善不以名而為,,功不以利而功】語出宋代胡宏《胡子知言·好惡》,。好事不因為出名而去做,功業(yè)不因為獲利而爭建,。意謂做好事,、建功業(yè),不能為了出名和獲利,。名:名聲,,指獲得美名,。功:功業(yè)。勸:鼓勵,,指受到鼓勵,。 【道不同,不相為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彼此主張不一樣,。不互相商議。說明從事某種事業(yè),,彼此應志同道合,。如果思想觀念不同就不會有共同語言,也就商量不到一塊去,。謀:計議,,商量。 勤 苦 【人一己百,,雖柔必強】語出宋代何坦《西疇老人常言》,。別人做一次,自已就做一百次,,這樣下去,,即使原來很柔弱,也會變得十分強壯,。說明要有過人的本領(lǐng)就得肯用過人的氣力,。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語出《禮記·中庸》。別人一次能做好的事情,,我做一百次也定能做好,;別人十次能做好的事情,我做一千次也定能做好,。說明做任何事情,,只要下苦功,肯努力,,即使愚笨的人也能獲得成功,。 【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語出元代范槨《王氏能遠樓》詩,。人生在世,,一切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只要堅持不懈,一步一步地走也能走出一片廣闊的天地,。說明人必須奮發(fā)努力,,這樣做了,,就一定會有巨大收獲,。自為:自己親身做,。跬(kui傀)步:半步,跨一腳,。相當于今之一步,。寥廓 (liao kuo遼括):高遠空曠。 【乃知事貴奮,,形勢非所拘】語出清代歸莊《在韭溪草堂阻風雨不能歸主人出元人畫殺虎圖觀之因與諸公同賦》詩,。于是知道,做事貴在發(fā)奮努力,,不要為形勢所拘束,、所左右。意謂只要奮發(fā)努力,,就可以干出一般情況下干不出來的事情,。奮:奮勇。拘:限制,。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寒沙始到金】語出唐代劉禹錫《浪淘沙》詞之八。千淘萬漉雖然頗為辛苦,,但是一旦泥沙除盡,,就會得到金子。原是喻指正直的人雖然蒙受冤屈受盡辛苦,,一經(jīng)真相揭破仍可被人重視,。后也常喻指任何事情只有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功。漉(lu路):濾,。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語出《孟子·告子下》。上天將要把重大責任落到某個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經(jīng)受苦惱,,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身體消瘦,,使他受到貧困之苦,,使他的行為總不順心。這樣,,就可以使他的心靈震動,,性格堅韌,增長他的才能,。任:責任,。空乏:財物缺乏,。拂:違背,。動心:使心靈受到震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曾:通“增”,。 【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語出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二回,。意謂經(jīng)不住艱難困苦的磨練,,就不能出人頭地。說明要有所成就,,就必須能吃苦,。 【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語出元代高明《琵琶記·旌表》,。梅花如果不是經(jīng)過一番徹骨嚴寒的考驗,,怎么會有撲鼻的芳香!喻指只有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難,才可以有所成就,。徹骨:透到骨頭里,,形容程度極深。徹,,通,,透。爭得:怎么會得到,。爭,,怎么。 【少不勤苦,,老必艱辛,,少能服勞,老必安逸】語出宋代林逋《省心錄》,。年輕的時候不勤勞刻苦,,年老之后日子一定很難過;年輕的時候能夠吃苦耐勞,年老之后日子一定過得很安閑舒適,。說明人必須從小就勤苦做事,,這樣,晚年才會幸福,。少(shao哨):年輕時,。服勞:做事勤勞。 【日月有常運,,志士無安辀】語出宋代曾鞏《送徐竤著作知康州》詩,。太陽和月亮有其固定的運行軌道,有志之士沒有舒適的車子乘坐,。意謂有志之士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艱苦奮斗,。常運:固定的軌道,。運,轉(zhuǎn)動,;軌道,。安辀 (zhou周):舒適的車子。辀,,車轅,,車子。 【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語出元代白樸《喜春來·題情》曲,。從來都是天降好事的時候很少,自古以來瓜兒總是先苦后甜,。喻指做什么事情都不是輕而易舉的,,而必須經(jīng)過波折,付出辛勤的努力,,然后才能實現(xiàn),。儉:少。 【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語出《書·周官》,。立下的功勞高是因為有大的志向,做出的業(yè)績大是由于勤懇不怕辛苦,。崇:高,。惟:因為。廣:大,。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語出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北海雖然十分遙遠,,只在乘上旋風,,仍然可以達到,。比喻只要奮發(fā)努力,什么目標也能實現(xiàn),。賒(she奢):遠,。扶搖:盤旋直上的暴風?!稜栄拧め屘臁罚骸胺鰮u謂之飚,。”接:靠近,,達到,。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語出唐代韓愈《進學解》,。學業(yè)因為勤奮而精通,,因為漫不經(jīng)心而荒廢;做事因為思考而成功,,因為因循隨俗而失敗,。說明做事必須勤奮刻苦,肯動腦筋,。嬉:玩耍,,漫不經(jīng)心。行:行為,,辦事情,。毀:毀壞,失敗,。隨:因循,。 【百圍之木,始于勾萌,;萬里之途,,起于跬步】語出清代歸莊《贈小兒醫(yī)王君序》。一百抱粗的大樹,,是從剛剛破土的幼芽開始長起的,;萬里遠的路途,是從最初的一步開始走起的,。喻指人和一切事物都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必須從小加以愛護和培育,。百圍:一百抱,。圍,合抱。勾萌:剛剛露出地面的幼芽,,彎的叫勾,,直的叫萌。跬(kui傀)步:邁一步的距離,。 【伎工于習,,事成于勉】語出明代宋懋澄《九龠別集·與曹大》。技藝因為不斷練習而熟練,,事情因為勤奮努力而成功,。說明要達到技藝熟練并把事情辦好,離不開勤學苦練和努力工作,。伎:同“技”,,技藝。工,;精通,,熟練。習:練習,。勉:努力。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語出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朱文公帖》 (引諺語),。人要有所成就,就不能放任自己,;放任自己,,便不會有成就。說明必須刻苦努力,,才會干出一番事業(y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語出《老子》六十四章,。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開始長成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塊塊泥土累積起來的;千里行程,,是從走第一步開始的,。說明凡事應從細小做起,逐步積累,打好基礎(chǔ),。合抱:一抱粗,。毫末:極微小。累:積累,。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語出《書·大禹謨》。能夠辛勤地為國家效力,,能夠節(jié)儉持家,。成語“克勤克儉”本此,意思是既能勤勞,,又能節(jié)儉,。后也用作“勤儉建國,勤儉持家”,??耍耗軌颉0睿汗糯T侯封國之稱,,后指國家,。儉:節(jié)儉。 【懷重寶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輕敵】語出《戰(zhàn)國策·趙策二》,。懷揣貴重寶物的人,,不在夜間走路;要建立大功業(yè)的人,,不對敵人掉以輕心,。意謂只有敬謹于事,重視敵人,,才能建立殊異的功業(yè),。重寶:貴重的寶物。任:擔當,,承擔,。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語出宋代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憂患勞苦,,可以使國家興盛起來;安閑逸樂,,可以把自身一同葬送,。說明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必須勤苦操勞,而不能貪圖安逸,,肆情享樂,。憂勞:憂患勞苦。逸豫:安樂,。 【所施不鹵莽,,其報必有余】語出唐代白居易《歸田》詩之二。付出的勞動只要不是草率應付,,就一定能得到豐厚的報答,。意謂做事認真,才會有好的結(jié)果,。施:付出,。鹵莽:草率。報:報答,。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語出《論語·陽貨》,。整天吃飽了飯什么事也不做,,對什么也不關(guān)心,這種態(tài)度是不行的,。用以斥責好逸惡勞,,整日無所事事的人。難矣哉:猶言“不好啊!”難,,意謂不行,不好,。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閨門之內(nèi);垂大名于萬世者,,必先行之于纖微之事】語出漢代陸賈《新語·慎微》,。對國家建立大功的人。一定要先在小范圍內(nèi)修養(yǎng)自己,;使名聲流傳千古的人,,一定先從一些細微的事情做起。說明人能建功立名,,必然要先經(jīng)過一個修養(yǎng),、鍛煉的過程,并且要先從小事做起,,不可好大喜功,。閨門:內(nèi)室的門,,也指家門。垂:流傳,。 【春無遺勤,,秋有厚冀】語出宋代蘇軾《和陶勸農(nóng)》詩之五。如果春天的時候能努力耕耘,,那么秋天就會得到大豐收,。喻指付出多大的努力就會得到多大的報償,說明人應當勤奮工作,,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成績,。遺勤:謂不肯使出全部力量而有所保留。厚冀:好的盼頭,,指大豐收,。 【勉之期不止,多獲由力耘】語出宋代歐陽修《送唐生》詩,。希望你永不松勁,,豐碩的成果是由于努力耕耘而獲得的。意謂勤勞則多獲,,說明人只有奮發(fā)努力,,才能取得巨大的成績。不止:不停止,。力耘:努力耕耘,。 【駿馬不勞鞭】語出唐代李白《贈友人》詩之二。真正的好馬用不著鞭打自會奮蹄飛奔,。喻指勤奮認真的人做事不用督促也會干好,。 【惟日孜孜,無敢逸豫】語出《書·君陳》,。天天努力不怠,,不敢安閑游樂。孜孜(zi資),;努力不怠,。逸豫:逸樂不勤。 【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八,。巴望別人如何如何一定不會如愿,依賴他人一定不能長久,。意謂人應當自己奮發(fā)努力,,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望:盼望,,巴望,。不至:指不會達到自己的理想,。恃:仗恃,依賴,。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來開發(fā)山林。后以“篳路藍縷”形容創(chuàng)業(yè)艱難,。篳(bi畢)路:柴車,。藍縷:破衣服。 【富貴本無根,,盡從勤里得】語出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富貴并不是固定地屬于某些人的,它們都是由勤奮努力得來的,。說明人必須勤奮行己,。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語出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把腳上的一雙鐵鞋都踏破了也找不到,,但偶然找到時卻一點功夫也沒有費。意謂有心求之不得,,無心求之卻很容易得到,。語本元代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雜劇第四折“踏破鐵鞋無覓處,算來全不費工夫“及元代張國賓《相國寺公孫汗衫記》雜劇第四折:“踏破鐵鞋無覓處,,得其全不費工夫,。”踏破鐵鞋:形容尋找之勤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