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被譽為“美國諾貝爾”的生物醫(yī)學領域重要獎項拉斯克獎(Lasker Award)揭曉,5名科學家及一家機構分別獲得3個獎項,。 其中,,88歲高齡,被譽為現(xiàn)代醫(yī)學之父的墨爾本杰出科學家Jacques Miller和他的研究同伴Max D. Cooper榮獲2019 Albert Lasker基礎醫(yī)學研究獎,。Jacques Miller也成為第八位獲此殊榮的澳大利亞科學家,。 拉斯克獎(Lasker Award)是生物醫(yī)學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旨在表彰在生理學和醫(y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y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 拉斯克獎在生命科學、醫(yī)學領域享有盛譽,,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半數(shù)以上的獲獎者同時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曾于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而后在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2019 年拉斯克獎三大獎項的獲獎者為: 來自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 Max D. Cooper 和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yī)學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簡稱WEHI)的 Jacques Miller 獲得 Albert Lasker 基礎醫(yī)學研究獎。 來自美國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的 H. Michael Shepard,,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 Dennis J. Slamon 和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的 Axel Ullrich(也曾是基因泰克的科學家)獲得 Lasker DeBakey 臨床醫(yī)學研究獎,。 全球疫苗免疫聯(lián)盟 GAVI 獲得 Lasker Bloomberg 公共服務獎。 被授予拉斯克基礎醫(yī)學研究獎的Jacques Miller 和 Max D. Cooper,,發(fā)現(xiàn)了兩類截然不同的淋巴細胞,,B細胞和T細胞。這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成就,,為理解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提供了組織原理,,開啟了現(xiàn)代免疫學的進程,為新?代疫苗,、器官移植、治療?體免疫疾病以及目前用于治療癌癥的免疫療法鋪平了道路,。 澳籍法裔科學家Jacques Miller在1961年發(fā)現(xiàn)胸腺是免疫T淋巴細胞產(chǎn)生的地方,,而這個發(fā)現(xiàn)推翻了當時免疫學界的一個結論——“胸腺是一個退化的組織器官”。他被稱為現(xiàn)代醫(yī)學之父,,盡管幾十年來人們?直深信他會獲得諾?爾獎或拉斯克獎,,卻因種種與其無關的原因始終未能獲得諾貝爾獎這一“一生的榮耀”。 其實,,在Miller教授發(fā)現(xiàn)B細胞和T細胞之初,,一些科學家并不認可他的醫(yī)學發(fā)現(xiàn),甚至有人嘲諷說,,B細胞和T細胞唯一的意義是,,它們是“Bullshit(瞎扯)”一詞開頭結尾的兩個字母。 而Miller教授如今的成就,,無疑是對這些負面聲音最有力的回應,。 Miller教授表示,當?shù)弥@?榮譽時,,“完全驚呆了,!”他最?的收獲則是看到了他的?作所帶來的持續(xù)影響。 “很高興看到人們在有效,、合理地使?這些T細胞,!”他說。 1966年,,Mill爾教授應WEHI所長Gustav Nossal的邀請回到澳大利亞,擔任該研究所實驗病理學部門負責人,。經(jīng)歷了幾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如今他已是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更是2003年澳大利亞勛章獲得者,。 《商圈》采訪過的杰出華人女科學家,清華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吳勵教授和Jacques Miller同在WEHI工作,。 提起Miller教授,,吳勵教授曾表示,Miller教授從未因未能獲獎而不振,,“他并不是為了得獎而工作的,,他持續(xù)的研究成果及對科學的重要貢獻有目共睹,他仍是科研工作者心目中的‘大家’,!” 正如吳勵教授所說,,科研是一件“能讓人用盡畢生精力也不會覺得疲倦的”有意思的事情。 “澳洲醫(yī)學取得重大突破”,,這樣的字眼您一定經(jīng)??吹剑鄶?shù)情況下,,這并非夸大,。澳大利亞的醫(yī)學科研環(huán)境其實非常有利于孕育“一次又一次突破”。 首先,,澳大利亞非常適合做科學研究,,科學家們對于科學研究的執(zhí)著和投入,使得整個學術圈的氛圍不僅單純而且高效,。眾多出色的科學家們,,在這種好的科研環(huán)境下,都能踏踏實實潛心去做科研去做探索,。 其次,,澳大利亞政府對科研工作的經(jīng)費支持相對較好。眾所周知,,澳洲醫(yī)學水平在世界處于領先位置,,這與政府長期以來的資金支持是分不開的。據(jù)吳勵教授介紹,,在其早期進行博士課題研究階段,,WEHI的經(jīng)費是以“私人募集與政府經(jīng)費約1:1的支持”,即當研究所募集到一定數(shù)額的私人捐助時,,政府會予以相應金額的資金支持,。 第三,真正合作,、開放的澳大利亞科研環(huán)境,。以吳勵教授和Miller教授所在的WEHI霍爾醫(yī)學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為例,,“與國內(nèi)的實驗室設置不同,在WEHI,,所有實驗室的門都是敞開式的,,現(xiàn)在因為安全問題還有門禁卡,原來可是都沒有的,,只要你進了大門,,你哪兒都能去?!眳莿罱淌谌缡钦f,,“以前國內(nèi)做研究,有較多工作是互相保密的,,合作的機會較少,。而在這里,很多研究工作都是以合作的形式進行的,。你想知道的或想學習的技術和方法,,只要研究所里有人做過,他就會毫無保留地告訴你,。” 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yī)學研究所(WEHI,,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是一家具有百年輝煌歷史的世界頂尖醫(yī)學研究機構,,不但曾經(jīng)誕生過對免疫學有突出貢獻的諾貝爾醫(yī)學獎得主——Frank Macfarlane Burnet爵士,也是轟動世界,、顛覆傳統(tǒng)癌癥治療方法的抗癌藥物Venetoclax研發(fā)成功的地方,。 作為一所非盈利性醫(yī)療機構,WEHI之所以能夠歷經(jīng)百年磨礪,,經(jīng)久不衰,,除了過硬的科研實力,更少不了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與支持,。來自研究所的Grant?Dewson表示,,多年以來,歐美高校與研究機構都作為海外留學生的首選,,雖然澳洲高校與科研機構同樣擁有雄厚的教育和研究資源,,但由于媒體曝光率相對低,外界人士對澳洲科研環(huán)境了解不足,,認為其科研節(jié)奏緩慢,,相對“悠閑,自在”,,前往澳洲求學的人群總量小于歐美求學人群,。 為了加強同海外尤其與中國的教育交流,,進一步推廣中澳醫(yī)學合作, WEHI攜手中國四所著名高校-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發(fā)起了國際生科研項目“InSPIRE”(International?Student Program?in?Research),。該項目得到了澳大利亞中國教育基金會(Australian?China?EducationFoundation,簡稱“ACEF”)的大力支持,。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之下,, 踏實鉆研,執(zhí)著投入,,不圖名利,。 或許這就是澳大利亞醫(yī)學 能取得一次又一次突破的原因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