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羚 開展讀書會活動,講什么呢,?欣然分享“茶之三味“,,生活在四川,,尤其要品“茶之三味”。因為四川是產(chǎn)名茶之地,,是文人茶代表的故鄉(xiāng),。 第一味,圣賢中的飲者-陸羽,;為什么要講陸羽呢,?除了他是茶的祖師爺外,更由于我在讀李白詩中感受到了一種相遇的發(fā)現(xiàn):“古來圣賢皆寂莫,,惟有飲者留其名”,,飲者,不僅包括酒飲,,當(dāng)然也包括茶飲,。事實上中國的茶業(yè)正是從唐朝走向了一個縱深發(fā)展。為什么茶業(yè)在唐朝興盛呢,?源于當(dāng)時唐朝頒布了《禁酒令》,,但養(yǎng)成飲的習(xí)慣的文人騷客自然要找替代品,所謂是天時地利,,所以陸羽之飲是時代之使然,。羽之于茶貢獻(xiàn),利國利民利人,。正是從飲者與圣賢寂莫中找到了茶之一味,,所以我樂之不疲。我給大家講了陸羽自小在寺院練就的泡茶的功夫,,可謂了得,,不僅尋游山河,而且遍搜好茶好水,,所以才有師傅非陸羽泡制茶不喝之傳奇,。話說當(dāng)年的唐肅宗聽說這一事聽,覺得玄機(jī)無限,,于是,,令人請師傅進(jìn)宮,命人端茶,,說這是陸羽泡的茶,,請他喝,師傅搖頭說,,不是,,我不喝,?;实垡豢?,行我給你請真人來,試一試真假,。當(dāng)陸羽泡的茶通過侍女送到師傅的面前時,,師傅眼前一亮,快快端來,,這才是陸羽泡的茶,。不得不服了吧。做一件事到極致可謂是要傾注心血的,,單就茶本身而言,,要一辯茶、二日水,,三日火,,四日湯,五日器,,六日是擇人,。茶一身都是寶呀,茶樹清香是佳木,。茶水可以飲,,清醒明目。茶可入藥,,專事利腸通順之能,。東坡茶是一例?;槎Y敬茶取得是從一而終之意,。茶花可以嘗玩,清香如梔,;剩茶可燃蚊蠅,。還可把品茶鑒水賞器具當(dāng)作是一種藝術(shù)修養(yǎng)。品茶,,可謂成本最小,,但所獲最多的一種生活方式。 第二味,,文人茶的代表-蘇東坡,;當(dāng)茶喝到一種極致時,我們賦予了它另外一種符號,,文化的價值,,而這個代表我首推東坡居士。為什么我要選這個人呢?除了他是一代文人外,,更以為我們從這個角度認(rèn)識東坡的四川人的情趣,。這來緣于我在品讀林語堂《蘇東坡傳》時的一種疑惑與審視。疑惑是什么呢,?林語堂是一個近現(xiàn)代大文人,,他來寫蘇東坡,當(dāng)然也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把一個多才多情的蘇東坡描寫的十分有畫面感和品質(zhì)感!他是大散文家,,我們學(xué)過他的散文,,他的詩詞,有一種豪放與英雄情懷,。他的書法更是一流,,除王羲之外,行書第二,;他的畫也被陳師曾(陳寅恪之胞兄弟)在《中國繪畫史》中稱之為文人畫的代表,。他也有政績,到過西湖去的人都知道有個蘇堤,,這個人不僅能做事,,關(guān)鍵還有情懷。這是我在讀他的文章和詩詞里讀到的,??赡苡捎诋?dāng)時我正在研讀《茶經(jīng)》吧,越來越生疑惑,,一部歷代《茶經(jīng)》,,引述蘇軾的茶詩茶緣茶故事,無不趣味橫生,,令人傾倒,,眾人皆知的對聯(lián)〈坐請坐請上坐〉〈茶上茶上香茶〉就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這個故事到底寫出了蘇東坡之智慧,。話說一日下班后,,脫去官服,一人信步走向寺廟,,不曾想到主持一看來人相貌平平,,無人左右,略抬了一下嘴,,令小和尚服侍“茶坐”,,蘇東坡心知肚明,,“拿善薄來,我要捐款”,。當(dāng)即寫下100兩,,主持一看,來人有搞頭,,令小和尚服侍“上茶請坐”,,蘇東坡也不言語,,又添一筆,,落款東坡居士。這下子主持終見此人非平庸輩,,趕緊立起,,令小和尚服侍“請上坐上香茶”。既然大名鼎鼎的人物來了,,怎么的也要留下一方墨寶,,寫什么呢?蘇軾會心一笑,,信筆一提,,寫下“坐請坐請上坐,茶上茶上香茶”,??戳诉@個故事是不是讓我們妙趣橫生,生活不就是如此嗎,?所以活要活得出自己呀,。在蘇東坡傳中,林語堂也描寫了蘇東坡對各種各樣事物的熱愛,。由于他不同于其他人,,別人是禍從口出,他是禍從詩出,,所以經(jīng)常被流放,,到處去體驗,但林語堂惟獨不提蘇軾對茶之熱愛,。所以,,我為茶不平而起,講了第二味,。想讓大家在茶中體驗一個平凡而有多情的四川男人,,東坡謫居宜興蜀山講學(xué)時,非常講究飲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惟宜興兼?zhèn)淙摺.?dāng)他面對世間種種不確定的人生時,,他用這些“無用”之用安慰受排斥的生活,,烹茶審味,怡然自得,。只有如他的人,,才會把佳茗當(dāng)佳女,在寂寞的時候,,在孤獨的時候,,在落難之時,不忘笑對人生,。正是在這樣的生活中,,蘇東坡發(fā)揮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我們嘆觀。東坡肉不擺了,,東坡茶和東坡發(fā)明的提梁壺式茶器,,東坡的枕鎮(zhèn)紙都讓我們喜愛上這樣一個多情有生活想像能力之男人。而這正是從蜀山蜀水中走出去的才俊之人,。四川是一個來了就讓你滋生出無數(shù)想像的地方,。 第三味,品茶之火候,。喝茶是需要一種氛圍的,,茶與酒不同,酒喜熱鬧,,茶則喜靜潔,,《茶經(jīng)》說,一人品茶得其神,,二人品茶得其趣,,三人品茶得其味,五六人品茶謂之施茶,。僅從品字而言,,三人足矣。喝茶不僅是一個動詞,,更是一個名詞,。火候是一種境界,,一種情懷,,一種心態(tài)。世人常以貴賤論茶,,實在是對茶之誤讀,。猶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xué)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解其韻”,喝茶是重在品人品心品頭腦的安適,。身體社會學(xué)也是一個需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得到闡釋的一種釋放,。做人要重在修養(yǎng)身心,品茶之佳趣當(dāng)在于此,,所以我以為品茶的愉快就在于:是人與自然(茶是草木之間是一人)之一種交流,,也是人與人的一種溝通,更是人自身內(nèi)心安適的一種再現(xiàn),。茶之趣,,趣在釋放我們對生活的無用之用,,正如日本茶人所說,,品茶是我們對人不完美生活的彌補(bǔ),讓我們生活多點詩意,,人與人之間多點柔軟,,多點理解和真誠,不枉我們有緣相聚,。 從茶文化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日本與中國的文化取向的異曲同工之妙處,中國人喜歡把有德性有文化的人稱之為肚子里有墨水,,日本人把有德性有文化的人稱為肚子里有茶水,。一茶一墨看似不同,實則殊途同歸,。茶墨注定是要相遇的,,東坡居士與司馬光的茶墨之辯就是一例。司馬光云: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須陳,,茶須輕墨欲重,此乃茶墨之差異也,。蘇東坡則從不同中看到了同,,“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從中不難看出茶墨本身是有德有操皆不可分,,在人的身上既要有茶之清香,,也要有墨之氣韻,,這也是真正的一味。生活是何其有味,,我們要善于向茶墨要情趣,,此乃一快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