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9年底注冊的自媒體賬號,開始寫書評,。查看書評記錄,,發(fā)現(xiàn)一整年時間,正好完成了48篇書評,,2篇影評,一共50篇,。 這個閱讀速度與閱讀數(shù)量當然沒有什么值得吹噓的,,當然這也不是在吹噓。不過作為對“自媒體寫作”一頭霧水,,決定從寫書評著手的小白來說,,這個成績好像還不錯,至少沒有那么糟糕,。 準確的說,,一整年看的書應該不止48本,。因為自己有買過幾十本書,還下載過好多電子版書籍,,當然有的還沒看完,,有的僅僅是略讀,瀏覽一下啦,。 這48篇書評,,都是約的剛出版的新書書評。因為需要完成書評這個“小任務”,,這48本書都是仔細看完的,,我從中挑選出了我最喜歡的7本,分享給大家,。 一,、《窮查理寶典》這本書記錄了查理·芒格一生的智慧,,其中最有價值、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查理·芒格自己書寫的查理十一講,。 書中談論的范圍包括金融投資,、高等教育、經(jīng)濟管理等等,,它們之間的相似處卻指向同樣一點:那就是如何獲得普世智慧,。 查理·芒格講述了跨學科思考、多元思維模型,、人類誤判心理學,、逆向思考、檢查清單等概念,,指出了我們忽視,、不重視、看不到的思維盲區(qū),。 在查理看來,,成功的投資只是他小心謀劃、專注行事的生活方式的副產(chǎn)品,。 二,、《如何成為學霸》這是一本培養(yǎng)“天才”的書籍,,我絲毫不懷疑書中理論的正確性。但正如作者所強調(diào)的那樣,,“自律”恐怕是阻礙成為天才的最大絆腳石,。 成年人的自律性比孩童要強很多,但是由于為了生活而奔波,,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很少有人愿意每天抽出時間進行脫離舒適區(qū)的練習,達成目標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孩童的自律性較差,,除了這本書的理論基礎,其實更重要的是需要成人的監(jiān)督,、計劃安排與針對性教學,。 也許很少有人能夠達到天才的程度,但是了解關于專注力,、記憶力,、速讀、學習方法,、速算等研究成果,,運用一二在生活與學習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三,、《這不科學》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如何科學地思考偽科學,,這是因為作者的最終目的是向我們揭示通靈學,、占卜術、星座學,、陰謀論等領域的秘密,。 但是,這本書的價值可不是僅限于此,。作者花了90%的篇幅在講述的是如何避免錯誤,,以及科學的思維方式是什么? 比如,,作者談論了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統(tǒng)計學謬誤,、訴諸權威、訴諸大眾,、否認證據(jù),、主觀驗證、證實偏見,、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啟發(fā)等內(nèi)容。 讀完后,,相信每個人都會對“理性”有了新的認識,。如何變得理性,幾乎從不犯錯,,究竟有多么難,。 四、《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造火箭究竟有多么難,這個笑話給出了答案:火箭行業(yè),,如何成為百萬富翁,。答案,從億萬富翁做起,。 這本書也是一本講述思維方式的書籍,,不過,獨特之處在于,它是建立在造火箭的案例上的,。包括NASA,、SpaceX等等。 正確的思維方式究竟有多么重要,?如何既保證幾千萬美元不是隨著一聲巨響打了水漂,,又保證能夠足夠創(chuàng)新、足夠大膽,,這里的難度可想而知,。 五、《數(shù)學之美》這是一本把數(shù)學應用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科普讀物,看到大學時期學習的離散數(shù)學中的圖論,、布爾代數(shù),、線性代數(shù)中的矩陣運算、高中時期學習的余弦定理,,分別被用來解決網(wǎng)絡爬蟲,、搜索引擎、網(wǎng)頁排名和新聞分類等難題,,著實感受到了數(shù)學的美妙之處,。 好的教育需要更多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數(shù)學就是彼此的橋梁,。 六,、《操縱心理學》正如書的名字那樣,,這是一本揭露如何操縱人們的心理學書籍。作者討論了試圖操縱人們的那些人善于使用的心理學技巧以及操縱人們的方式,,然后給出了避免被操縱的7個方法,。 讀完后,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如果試圖分析自己周圍的人,,還是能夠分辨出哪些人是在試圖操縱我們的,頓時有種失落感,。 這里說不上好與壞,,總之有些人非常喜歡,也非常善于揣測人的心理,,然后試圖用各式各樣的語言,、情緒,、行為開始表演,試圖從你的軟肋入手,,達到操縱的目的,。 操縱與反操縱,互相揣摩對方心理,,這本書能夠讓你更懂人性,。 七、《后真相時代》這本書的作者是赫克托·麥克唐納,他向我們揭示了真相的運作機制,。這里的操縱真相的方式更多的是指媒體,,因此作者舉的例子也全部來自于《衛(wèi)報》、《經(jīng)濟學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傳媒。 作者并沒有從道德層面進行任何討論,,僅僅是在指出操縱真相,,或者說描述某種競爭性真相的方式。比如運用數(shù)字,、故事,、歷史、背景,、定義等等。而這種操縱的方式除了被運用在壞的方面,,也可能是為了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總之,,這是一本讓你意識到真相并非“真相”,,人與人之間是如何在互相影響、犯錯,、混亂中思考的書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