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微信公眾號:luojijieguwen 沖是形容道的,是說到道個容器一樣,,是有內(nèi)部空間的,,里面容納了一些東西。做個簡單點的比喻,,道就像一個酒瓶子,。那么這個酒瓶子能裝多少酒呢?“用之或不盈”,,就是不管往里面倒多少酒都無法把這個瓶子裝滿,,那這個瓶子到底就多深呢?“淵兮似萬物之宗”,,這個瓶子深的可以把萬物的本源,、萬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都包容在里面,。道把萬物之宗都包含在里面,那么道跟萬物之宗又有什么區(qū)別,這種情況下道就是萬物之宗,。舉個例子,我們看過很多跟鬼魂有關(guān)的電影,,里面不乏一些借尸還魂的橋段,,比如張三祖先的靈魂寄托的李四的身體上,那么對張三來說,,李四就是他的祖先,。而如果所有人祖先的靈魂都寄托在了李四的身體上,那么李四就成了所有人的祖先,。李四的肉身對大家沒有什么意義,,但是李四是所有寄托在他身上靈魂的一個集合。道也是這樣,,道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正是因為它包含了萬物之宗,所以道這個名字就代表了天地萬物的本源,。和借尸還魂還有一點類似點的地方就是,,一個人他只認(rèn)可李四身上他祖先的那個靈魂,別人祖先那個靈魂他就不認(rèn)了,,每個事物也是只遵循的是道中對應(yīng)它自己的那個部分,,而不是道里面全部的內(nèi)容。這是道與萬物整體以及個體的關(guān)系。也正因為道包含了萬物之宗,,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掌握整個的道,,就能夠在到這個整體中去找到每一個個體所遵循的部分,利用這一部分去達(dá)到這一部分所能達(dá)到的結(jié)果,,這便是無為的邏輯,。 莊子在《逍遙游》中也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于無窮,,是謂逍遙”,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掌握天地的本源,,掌控六氣的變化,就可以無所不能,,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他們并不是沒有功利心的,,相反,,他們有的是最大的功利心,他們是想掌控世界并無所不能,。但是老子,、莊子所追求的無所不能和我們平常所說的隨心所欲無所不能并不是一個概念。老子,、莊子認(rèn)為世界上的每一條規(guī)律都有它的一個對應(yīng)的結(jié)果,,一個人如果想要掌握所有的結(jié)果,就要先去掌握所有的規(guī)律,,掌握所有的規(guī)律才是無所不能,。 到“似萬物之宗”為止,本章的前四句話都是在講道是什么,,是用一個比喻的方式闡述了道的本質(zhì)是萬物之宗的集合,。那么知道了道的本質(zhì)之后,我們就會好奇道究竟長什么樣子,?“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這五句話描述了道的樣子,。這句話前面我就不翻譯了,,做一個類比,去理解一下這句話的大概意思,,說江蘇有一道名菜叫作叫花雞,,其制作方法如下:首先用荷葉把雞包起來,然后外面包一層錫紙,,接著用泥包成一個泥蛋,,扔進(jìn)火里,過上一兩個小時,,從火堆里拿出來,。如果我們想吃到叫花雞,就得先把火滅了(和其光),,然后把泥蛋子拿出來,,把干了的泥打掉(同其塵),接下來就是把錫紙揭開(挫其銳),,把荷葉打開(解其紛),,接下來我們就能看到要吃的那只雞了。同樣的原理,,“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之后,,就能夠觀察到道最真實的樣子了,道是啥樣的呢,?“湛兮似或存”,,道看起來是透明的,好像有東西吧,,又好像沒東西,,透明的,若隱若現(xiàn),。 前面說了道的本質(zhì)是什么,?然后又說了道的樣子?那么接下來人們肯定會問,,道是從哪里來的呢,?是誰創(chuàng)造的?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答案就是“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誰創(chuàng)造了道,也不知道它是從哪里來的,,但是在有這個萬物萬象被創(chuàng)造出來之前,,道就已經(jīng)存在了。這里有一個“象帝”,“象”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所看到的大千世界,,“帝”是創(chuàng)造者,、是主宰者,“象帝”可以理解為現(xiàn)在所說的造物主,。道誕生于于造物主之前,,所以道存在于萬物萬象之前。這種表達(dá)的技巧,,現(xiàn)在很常見,,比如一些鑒寶節(jié)目,很多人在介紹自己的寶貝的時候會說,,這件東西是老輩傳下來的,,從他爺爺?shù)臓敔斈菚r候家里就已經(jīng)有這件寶貝了,是用他老輩來證明這件東西最起碼的年代,。但是“象帝之先”這個論據(jù)是立不住腳的,,具體原因后面一起說。 接下來綜合梳理一下本章的內(nèi)容,,本章是對道的一個詳細(xì)介紹,,一共說明了三點:一是道的本質(zhì),二是道真實的樣子,,三是道的來源和存在時間,。除此之外,“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這段話給了我們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啟示: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現(xiàn),,而未必是它的本質(zhì),只有排除外在表象的干去找到事物的本質(zhì),,才能夠最真實的了解事物本身,。這是從主觀認(rèn)識客觀或者自己認(rèn)識別人的角度來說的;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想被別人看透,,我們可以利用一些表象來掩飾自己。前一種是認(rèn)識他物的本質(zhì),,叫做無為,;第二種是偽裝自己本質(zhì),叫做術(shù),,術(shù)帶有很強(qiáng)的目的性,,是一種誤導(dǎo),,老子不提倡術(shù),他提倡的是主觀認(rèn)識客觀的方面,。 讀完第四章,,我個人感覺《道德經(jīng)》這本書的作者并不是老子本人,而是有人借老子之口或者以老子之名來寫了這樣一本書,,而且這本書是有意給別人看的。原因就是本章把道介紹的太詳細(xì)了,,反而像是編造的,。解釋一下具體原因:我們每個人說話的方式離不了三種時間的狀態(tài),過去時,、進(jìn)行時和將來時,,過去時可以表示已經(jīng)完成的事情,進(jìn)行時可以表示已經(jīng)完成或者正在進(jìn)行的事情,,而將來時是還沒有做的事情,。如果老子真的能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或者說他達(dá)到了道的高度,,看到了道的樣子是“湛兮似或存”,,是過去時,他可以這么說,,但是《道德經(jīng)》后面的章節(jié)里說了“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顯然老子并沒有達(dá)到道的高度,,道對他來說是將來時。他為什么這么描述道的樣子呢,?因為道是他自己提出來的一個概念,,他自己并沒有見過道,但是他要說給別人聽,,而且又要讓別人相信,,所以要把東西描述的高深一些。 最后兩句吾不知誰之子“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象帝不同于老祖宗,就算不知道老祖宗是什么年代的人,,最起碼他是個實實在在的活過的人,,是可以推測的,,而象帝本身就是個虛的,沒有人見過,,沒有人知道他從哪里來的,,也沒人知道象帝誕生有多久了,而本文用“象帝之先”來證明道的久遠(yuǎn),,用一個沒證明過的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論點,,看著高大上,其實是立不住腳的,。 所以這一章對道的介紹太過清楚了,,反而讓人覺得目的性很強(qiáng),好像并不是在介紹道,,而是為了給道一個較高的身份和地位來顯示道的高大上,,讓讀者感覺到道的偉大和自己的渺小,來制造一種心理優(yōu)勢,,讓讀者更容易接受這一套關(guān)于“道”的理論體系,。這種利用心理優(yōu)勢的例子特別多,比如微商發(fā)展下線,。很多微商在發(fā)展下線跟人聊天的時候,,總是在刻意的顯示自己掙了很多錢,比如穿名牌,、消費大方,、朋友圈里發(fā)去各種地方旅游,除了吸引別人加入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給他要發(fā)展的下線一個心理暗示,那就是我比你有錢,,我比你過得好,,你不如我,是為了制造一種心理優(yōu)勢,,這樣的話,,只要下線覺著自己不如他,就可以方便他給下線灌輸思想,、進(jìn)行洗腦,,提高發(fā)展下線的成功率。 |
|
來自: 邏輯解古文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