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古以來便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富饒之地,,三面環(huán)山,東畔臨海,,其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讓它成為一個區(qū)域特征十分明顯的省份,。由于福建內河流自成體系,境內崇山峻嶺,,省內人忙著對外貿易,也極少與內陸省份聯(lián)系,。 這種半封閉性的環(huán)境,,使福建無論人文風情、宗教信仰還是宗教造像藝術,,皆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地方風貌。本文將以福建觀音為例,,探討福建歷史發(fā)展對其造成的影響。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215/210774326_2_20201222032545608)
唐代以前,,福建還不叫福建。朝廷曾將其部分區(qū)域劃歸江西,,也曾歸管于嶺南,歷史上它還曾是江浙一部分,。這種“四海為家”的狀況持續(xù)到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朝廷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設立了福建經略使,自此以后,,福建便作為一個獨立的地方行政體系存在,簡稱“閩”,。 古代商業(yè)發(fā)展,以水運為基礎,,而福建臨海,,位置優(yōu)越,故長期以來都是國內對外貿易輸出的主要省份,。中國對東南亞,、日本等周邊國家輸出的貨物,,基本都是由福建人經手,。正因為長期不間斷對外交流,,福建人的見識和審美對國內外文化發(fā)展皆產生了重大影響。 南宋時期,,福建人口劇增,省內糧食供不應求,,福建人民不得不向廣東、江浙等地區(qū)求糧,,并同時向這些地區(qū)出口木材等商品作為交換,。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215/210774326_3_20201222032545791)
元末年間,,戰(zhàn)火燃及福建每一寸土地,泉州在內的沿海城市亦在劫難逃,,幾百年來的發(fā)展成果毀于一旦,,經濟嚴重受挫,不少福建人于此時紛紛選擇外遷,,其中不乏商人,、學者、手藝人等,。
真正使福建走向下坡路,,是在清代。清朝初期,,福建仍保持與日本等國家的貿易來往,同時也不斷向國內輸入木材等商品,。可到了中葉,,清政府徹底統(tǒng)治福建后,,福建貿易優(yōu)勢不再。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215/210774326_4_20201222032546149)
清代 德化窯白釉送子觀音像 故宮博物院藏 自唐朝年間,,福建一路開掛,,讓他百年來屹立不倒的,除了海外貿易,,自然少不了手工業(yè)的功勞,。說到福建手工業(yè),自然不能不提它名揚海外的陶瓷業(yè),。其中德化白瓷,,歷來深受國際市場重視,據悉,,德化“送子觀音”像甚至被日本天主教徒視為圣母瑪利亞像,。 雖長期以往,佛教和道教依然是閩人的主要信仰,,但福建這個“國際化”省會,,還出現了不少民間本土信仰,如媽祖,、臨水夫人、吳夲等神祗,。福建百姓信奉神靈更追求實用功利性,,他們傳播范圍不廣,但在民間卻有很大的影響,。 也正因為各行各業(yè)的百姓都希望擁有一個落到實處的“保護神”,福建神像較其他地區(qū)多了一份隨意性,,造像規(guī)范較少,,每一尊像的表現方式都有其獨到之處,種類和題材五花八門,,常出現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的作品。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215/210774326_5_20201222032546540)
佳士得1988年拍品 成交價:USD 90500 標注宋代 木胎彩繪觀音菩薩像 較為可惜的是,,元末戰(zhàn)亂之際,,大量成果被毀,,導致如今高古作品存世量較少。此尊閩作觀音坐像,,佳士得標注是宋代,,個人認為應下限為元代,也是福建地區(qū)極為罕見年份較早的作品,。觀音橢圓臉型,是典型的早期造像開臉,,五官刻畫貼近當地婦女容顏,溫婉的笑容給人一種超越凡人的親切感,;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215/210774326_6_20201222032547274)
額頂發(fā)絲根根分明,這種形制一直流傳至后世,;胸前瓔珞似纏繞于藤蔓盛開的鮮花,,裝飾性極強;菩薩雙手交疊,,呈懸裳坐姿,,衣褶翻卷自然流暢,注重剛柔并濟和虛實對比,,南方韻味十足,。 ![7.jpg](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215/210774326_7_20201222032547493)
元明 晉作木胎髹漆觀音菩薩像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215/210774326_8_20201222032547868)
元明 晉作木胎髹漆觀音菩薩像(側臉)
再看這尊元明觀音坐像,,發(fā)髻高束,,垂發(fā)挽結搭于雙肩,;面容偏中性,,嘴角笑意似有若無,,神秘且極具魅力,讓人覺得崇高神圣,,對比前一尊觀音,少了一份世俗氣韻,,多了一份距離感,。我們不妨大膽推測,這種區(qū)別,,或許與供養(yǎng)人的主觀意愿有莫大關聯(lián)。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215/210774326_9_20201222032548212)
上述兩尊觀音坐像雖年份不同,,但整體風格極為相近,。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215/210774326_10_20201222032548446)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215/210774326_11_20201222032548696)
特別是她們佩戴的瓔珞,,顯然是一脈相傳,。顆粒狀串飾牡丹花,,藝術感極強,,但元明這尊款式明顯較為簡潔,,主要強調中心花瓣,。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元明 閩作木胎髹觀音菩薩像 115cm
值得一提的是,,此尊造像整體刻畫精致寫實,衣褶線條流暢,,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在南方慣有的細膩溫婉中融入了北方的簡練大氣,??梢詫⑺醋?strong>福建造像南北風格糅合的雛形,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代早期,一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為福建造像帶來了北方風貌,。古代每逢王朝末期戰(zhàn)亂,,社會滿目瘡痍之時,統(tǒng)治者總會通過人口遷徙來恢復社會發(fā)展,。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元末明初之際,,山西洪洞大槐樹迎來了一次舉世罕見的人口大遷徙,,這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策劃“移民”,涉及人口多達百萬,,福建便是其中一個移民分布區(qū),。 進入福建地區(qū)的山西移民中,,不乏技藝精湛的佛像雕刻師。如此一來,,山西造像大氣,、簡練的風格也被帶入此地,。南北流派交匯糅合,,取長補短,,從而豐富了閩工造像的特點。 ![_DSC1491.jpg](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明早期 閩作木胎髹漆觀音菩薩坐像 53cm
如此尊明早期菩薩坐像,,是典型北方風格的具現。頭戴風帽,,發(fā)髻高束,發(fā)絲梳理整齊細密,,沿襲了早期風格,;頂上飾一小化佛,,是其觀音菩薩身份的象征。 ![_DSC1506.jpg](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國字臉型,,面相豐頤圓潤,,肅穆靜美的臉龐露出淺淺的笑意,給人神圣卻又慈祥親切之感,。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衣裙褶皺處以刀代筆,,刻畫連貫,干脆利落,,簡練中透露出一股無聲勝有聲的古樸大氣之美,,將北方豪邁氣概展露無遺。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從存世作品中可見,,福建明代伊始便出現了不少白衣觀音,,無論木雕還是瓷塑,抑或其他材質,,白衣觀音的流行頗有點復古的味道,。白衣觀音是佛教三十三觀音之一,一般將頭罩風帽與衣袍一體的觀音造像統(tǒng)稱為白衣觀音,。 大約在晚唐五代,,中國南北方幾乎同時出現了白衣觀音的造像和信仰,但遼代之后就極少在北方造像出現,。此尊北方風格明顯的白衣觀音,可以說是南北風格糅合的最佳見證,。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麥積山44窟 明早期 西魏 菩薩像 閩作木胎髹漆觀音菩薩坐像
此外,這尊明早期觀音造像還帶有不少早期造像的遺風,。麥積山44窟一尊西魏菩薩像佩戴的寬邊桃形項圈與本尊造像如出一撤,,簡練大氣,古樸氣韻濃重,。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明清時期,,是福建木雕藝術的全盛時期,彼時不少雕刻師都敢于創(chuàng)新,、鉆研,,于是便出現了以廈門蔡氏為代表的,,用漆線工藝裝飾佛像的民間藝術,,早期被稱為“漆線妝佛”,。 所謂的漆線工藝,,就是以精細,、浮凸、華美等特點裝飾佛像,,別有一番華貴韻味,,十分契合閩南人的精神需求及審美取向,。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明中晚期 閩作木胎髹漆懸裳菩薩 52cm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如這尊明中晚期福建觀音菩薩坐像,雕刻師通過立體的五官,、豐腴的雙頰及微抿的嘴唇,,賦予了她當地貴婦的面容,世俗化的容顏拉近了神佛與百姓間的距離,。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此尊觀音造像工藝風格顯然偏向南方的婉約細膩,,敞口U領、內裙束腰處及天衣下擺皆散布花卉,、卷草、祥云等漆線雕花紋,,技藝精湛,,盡顯華貴典雅,。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全跏趺坐于山石之上,,山石鏤空,天衣下擺自然垂落,,恍若騰云駕霧,。以層層堆疊的方式處理衣紋褶皺,凸顯服飾輕柔,,為觀音菩薩增添了幾許溫婉,、幾許柔美。 清朝年間,,福建內憂外患,,特別中后期,經濟蕭條,,不少民間老百姓日常溫飽都成問題,,福建人們對宗教藝術也不如前朝那般投入,。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清代 閩作木胎髹漆觀音像
即便如此,,福建整體藝術水平依舊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例如這尊白衣坐像觀音,,額頂發(fā)絲的表現方式沿襲了早年風格,,五官刻畫精致致,,彎眉細眼,,臉頰修長,,體現出南方女子的溫潤;衣紋線條簡練流暢,,褶皺翻卷自然,,層疊間傳遞出衣物的絲滑柔美,堪稱清代閩作觀音典型代表,。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清代 黃楊木持珠立像觀音 52cm
德化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他材質的風格審美,。例如這尊水黃楊持珠立像觀音立像,上半身微微向右前傾,,姿態(tài)優(yōu)美,;發(fā)辮、衣擺和觀音手上珠串似迎風飛揚,,動態(tài)感十足。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與一尊德化窯白釉觀音立像無論開臉,,還是姿態(tài)都極為相似,。這兩尊同時期觀音,雖材質不同,,卻有不少相互借鑒的地方,,可見,這種立像形態(tài)是清代閩地較為流行的觀音形式之一,。 福建作為國內對外貿易主要省份,,是四方交匯的集合點,各國各地的文化在這里融會貫通,,自然也增強了當地雕刻藝術家的見識,,讓他們對宗教造像藝術有了不一樣的理解,這些獨到的見解悉數體現在每尊造像的細節(jié)里,。 以福建歷史背景為基礎,,從歷代觀音探討閩工造像風格更迭,讓我們對閩作造像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