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需要載體的,,古人刻在甲骨上的是甲骨文,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文字最多,,所以過去的學(xué)者又將其稱之為“鐘鼎文”,。 鐘鼎是用來做什么的呢?鼎,,最初是食器,,到商周時期逐步演變?yōu)橐环N禮器,成為權(quán)利與財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quán)力的大小,。鐘,是古代的樂器,,當(dāng)然,,這種樂器主要用于祭祀、盛典等重要場合,,所以它和禮器的使用密不可分,。 金文有什么特點,?由于金文多見于鐘鼎之上,,而鐘鼎又與帝王貴族的重要活動有關(guān),它記錄多是祀典,、賜命,、詔書,、征戰(zhàn)、圍獵,、盟約等等,,所以金文在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一種端莊規(guī)矩、凜然雄渾的氣派,。 早期的金文與甲骨文是并存的,,有的文字形象比甲骨文還象形,就如同栩栩如生的一幅畫,。 金文的象形字與甲骨文對照表 早期金文的象形字 金文之始,,是在盤庚遷殷之后,。最初的鐘鼎銘文只有寥寥數(shù)字,到了周代,,金文漸興,,東周時乃是金文全盛時期。成熟期的金文與甲骨文相比,,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zhuǎn)折處多為方形,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脫去板滯,,變化多樣,。 金文的書體,一般稱為大篆或籀書(今存的石鼓文字體是大篆的代表作),?!棒Α笔侨嗣侵苄鯐r的史官,,籀書即為他所寫的字書,。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庇址Q:“學(xué)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九千字,,乃得為史,?!庇纱丝芍?,籀文即大篆,。是周宣王時太史籀編的一部識字課本,共十五篇,,9000字,。 國之重器——后母戊方鼎(原稱司母戊方鼎)后母戊方鼎(原稱司母戊方鼎),,是商王文?。ㄓ姓f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目前出土的商代最大的青銅器,,也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F(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zhèn)館之寶,。 這尊方鼎腹內(nèi)壁鑄有“后母戊”三字的銘文,,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對于這個“司”字,,是“司”還是“后”,,學(xué)術(shù)界有爭議,這已經(jīng)是延續(xù)幾十年的公案了,。在出土后,,官方命名一直是“司母戊”,直到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將其正式更名為“后母戊”,。 博物館里的后母戊方鼎 銘文到底是“司母戊”還是“后母戊”,? 后母戊方鼎的出土,充滿了傳奇色彩,。 1939年3月19日的晚上,,河南安陽市武官村吳培文等人,在自家祖墳地里挖出來一個像馬槽的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這正是震驚后世的青銅器國寶后母戊方鼎,。 當(dāng)時中國最大的古玩商肖寅卿從北平專程來到安陽看這大鼎,肖寅卿看后出價20萬大洋要買這尊大鼎,,但又提出一個要求,,為了運輸方便不被日本人知道,,要將鼎切割成10塊。由于大鼎非常結(jié)實,,鋸條都斷了也沒切割成,,這尊方鼎逃過粉身碎骨的命運。由于無法將鼎切分,,吳培文重新將它埋在地下,,并進行了偽裝。 吳培文挖出寶物的消息,,很快被占領(lǐng)安陽的日寇知道,,日本人派軍隊到吳家搜查。吳培文從古玩商處買了一個青銅甌的贗品,,藏在自家炕洞里,。日本兵又進村,直撲吳家后院,,扒開吳培文的睡炕,,搶走了那件贗品青銅甌。此后,,日本人一直盯住吳培文的行蹤,。吳培文無奈,只得遠離家鄉(xiāng)避難,,直到抗戰(zhàn)勝利才回到安陽,。 1946年,國民黨安陽政府獲悉了藏鼎的準確位置后將鼎挖出放在了縣政府,,后來一位國民黨軍官將鼎運到南京,,當(dāng)作壽禮送給蔣介石,存放在當(dāng)時國民黨政府的中央博物館,。南京解放前夕,,蔣介石準備將鼎運到臺灣被解放軍截獲。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成,,這尊鼎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即現(xiàn)在的國家博物館)。 2005年,,大鼎回歸安陽“省親”。已經(jīng)83歲的吳培文時隔59年后,,終于再次見到了大鼎 西周金文作品選析大孟鼎 大孟鼎 大孟鼎銘文拓片 大孟鼎銘文的內(nèi)容大意:周康王向盂講述文王、武王的立國經(jīng)驗,,要孟一定要很好地輔助他,,同時記載給孟的賞賜。 大孟鼎銘文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用筆方圓兼?zhèn)?,筆畫有顯著的波磔和粗細變化,整體風(fēng)格端嚴凝重,,雄壯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飭中又見靈動,,并達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 史墻盤 史墻盤 史墻盤銘文拓片 史墻盤為西周中晚期器物,,銘文前半部記載西周各王的功績并歌頌當(dāng)世天子的文功武德,后半部記載做器者史墻一家列祖的主要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銘文。 史墻盤銘文字體為西周時期的標準字體,,其字形整齊劃一,,較周初金文而言,線條粗細變化不明顯,,且筆畫勻稱,、圓潤,字的結(jié)構(gòu)也較為簡化,。風(fēng)格體式趨于平實質(zhì)樸,,開后世小篆筆意的先河,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佳作,。 毛公鼎 毛公鼎 毛公鼎銘文拓片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器物,,是現(xiàn)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銘文的內(nèi)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nèi)外的大小政務(wù),并飭勤公無私,,最后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毛公鼎銘文字勢開張,,氣勢維偉,,結(jié)體莊重,,筆法端嚴,章法縱橫寬松疏朗,,錯落有致順乎自然而無做作,,呈現(xiàn)出一派天真爛漫的藝術(shù)意趣。該銘文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是西周金文中的典范之作,,以至于出土以后,清末書法家們?yōu)橹畠A倒,。 散氏盤 散氏盤 散氏盤銘文拓片 散氏盤,,乃西周晚期周厲王時期器物,。內(nèi)容記載當(dāng)時散、矢兩國和談之事,。記述矢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并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記載舉行盟誓的經(jīng)過,。散國將約書鑄于盤上,,作為散國寶器。 散氏盤銘文作為西周晚期文字,,在字形上呈現(xiàn)出稍扁的風(fēng)格特征,。銘文筆畫靈動、率性十足,,字形構(gòu)架并非是固定不變,,許多長短線條之間,不再呈現(xiàn)對稱,、均勻,、排比的規(guī)則,卻展現(xiàn)出種種不規(guī)則的趣味,;字間呼應(yīng),,隨勢生發(fā),字形開張,,顯得奇古生動,,已有“草篆”之意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