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詩人,、詞人之間,有許多私交甚好,,還有的則神交已久,。互相“吹捧”之下,他們也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句子,。不過,詩人之間的觀點也不總是相同,,也就不乏一些相互拆臺,、“不給面子”的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那些針鋒相對,、互相拆臺的古詩詞。司馬遷《史記》記載,,秦朝末年,,天下紛爭,群雄逐鹿,。最終,,項羽領兵率先攻入函谷關,殺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隨后自封為西楚霸王,代楚懷王分封諸侯,,一時勇猛無二,。盡管如此,項羽卻最終敗在漢軍之手,,垓下城一場“霸王別姬”,,終在烏江岸邊自刎。劉邦自此問鼎中原,,稱為漢朝高祖,。項羽的故事歷來為人慨嘆,。詩人杜牧曾經(jīng)寫道:言說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一時的得失并不算什么,。如果當年項羽能夠忍辱渡江,,回到江東之后,憑借江東眾多才俊子弟,,未必不能重新奪回失去的江山,。不過,與杜詩的樂觀主義不同,,北宋詩人王安石對項羽能否卷土重來一事,,心中十分懷疑,。北宋致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期已滿,,在趕赴京城的途中路過烏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縣),,想起杜牧對項羽渡江一事的議論,寫下這樣幾句詩:王詩的眼光辛辣,,針對項羽剛愎自用的特點,點出“鴻門宴”之后,,項羽就已經(jīng)失去了殺掉劉邦機會,,到“垓下之圍”時,已經(jīng)面臨著眾叛親離的境地,,天時,、地利、人和盡失,,敗局已定,。因此才有詩中最后一問。北宋女詞人李清照與杜詩觀點亦不相同,,不過立場又是一番光景,,詩曰:李清照寫這首詩時,,正值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后,金兵占據(jù)中原,,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偏安江左。李清照的丈夫本來出任建康(今南京)知府,。后來城中發(fā)生叛亂,趙明誠不想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有感于家國之恥,,遂寫下這首詩,。在項羽究竟要不要渡河這一問題上,,杜詩、王詩和李詩觀點各不相同。仔細考慮起來,,三人各自所處的背景不同,,做出的判斷各有其道理。杜牧之詩,,主要著眼于不拘泥一時勝敗得失,;王安石則審時度勢,以其政治家的敏感,,指出項羽敗局已定,大勢難以挽回,,就算渡江也不會有所作為;李清照在經(jīng)歷了北宋“衣冠南渡”事件后,,反而深感項羽不肯渡江所體現(xiàn)的英雄氣魄,,于是選擇用這幾句振聾發(fā)聵的詩文來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自屈原寫成離騷以來,,香草就和美人一起成了文人騷客筆下的經(jīng)典主題之一。種花,、賞花,、誦花之詩,經(jīng)久不絕,。不過,,究竟哪種花最美?哪種最艷,?哪種又最討人喜歡?詩人心中自有自己的看法,。東晉陶淵明偏愛菊花,,他經(jīng)常一邊飲酒,,一邊賞菊,,因此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詩句廣為流傳,。唐代詩人元稹效仿陶淵明,,在住所附近栽滿菊花,當談到為何偏愛菊花時,他寫道:喜歡蓮花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李白在《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首詩中,,借荷花稱贊韋良宰所作之詩清新自然,,不假雕飾:——李白 《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荷花,又常稱作芙蓉、芙蕖,、菡萏,,是李白詩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種植物。所以他在寫仙女的時候,,要說她“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李白《古風·第十九》),神態(tài)飄搖,。贈人禮物時,,更要“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李白《折荷有贈》),。只因為喜歡鮮艷的荷花,,就要劃著船去江中心采摘賞玩。不過,待到牡丹花開放的時候,,即便是百花爭放,,相形之下卻都失色。劉禹錫寫詩夸贊牡丹,,還不忘同芍藥,、荷花相比:言下之意,芍藥太過妖艷,,芙蓉又太過清凈無情,,只有牡丹花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國色天香。無獨有偶,,白居易也不留余地贊美牡丹,,看輕其他花草:“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藥苦尋?!?/span>(白居易《牡丹芳》),。牡丹之艷麗,可見一斑,。終唐一世,,東都洛陽城里廣種牡丹,詩人徐凝的句子無疑是這一景象的最佳寫照:《牡丹圖》軸,清,,樊圻繪,,絹本設色,縱168.4厘米,,橫46.4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詩中再次將牡丹與芍藥,、玫瑰相比,,凸顯牡丹的美艷壓人。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又出現(xiàn)了對牡丹花不一樣的看法。王溥就寫:詩人秉持著樸素的實用主義思想,,將只開花不結(jié)果的牡丹貶了一通。不過,,這一番批評并不影響后世人們對牡丹花的喜愛,。并且,這番喜愛之情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2019年,,在中國花卉協(xié)會發(fā)出的《投票:我心中的國花》活動中,,牡丹以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得票,力壓荷花,、菊花,、梅花而勝出??梢哉f,,一千多年來,牡丹作為中國人民最喜愛的花卉之一,,一直未曾改變,。自古以來,詩人愛花,,寫花,,不僅是因為其鮮妍美麗,還是因為不同品種的花卉品性不一,,可以成為人們不同品格的寄托,。因此,有所偏愛,,互有褒貶,,也就不足為奇了。時光易逝,,如白駒過隙,。對于十年寒窗苦讀的學子來說,時間總是最寶貴的東西,。因此,,勸說少年珍惜時間的詩文辭句同樣不在少數(shù)。詩里對春日雖好,,一旦秋天來了,所有美好都將不復存在抱有深刻的感嘆,。又提到東流的河水不知何時才能返回,。詩人從自然規(guī)律出發(fā),談到所有這些令人無能為力的自然法則,。時間的流逝同樣無法避免,,人如果少時不努力,到老一無所成,,不免空在這個世界上走一回,,徒增傷悲。唐人寫成的《金縷衣》詩一首,,同樣是勸人須要珍惜少年時光:面對如此珍重時間,一刻不可怠慢,,甚至有些許悲觀的論調(diào),,蘇軾反而顯得十分豁達,一日他游玩至蘄水縣清泉寺,,寺邊蘭溪溪水一反常態(tài),,自東向西流。見此奇景,,他提筆寫道: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一作: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蘇軾畫像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陳著《續(xù)侄溥賞酴醾勸酒二首·其一》),每個人終將老去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guī)律,,但對于蘇軾,,人未嘗不能克服老邁的身體,,而在精神上重新煥發(fā)活力與斗志。這幾句詞,,與王勃“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閣序》)一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關于珍惜時間,,對另外一部分人意味著完全不同的事,。珍惜來的時間也不一定要用來努力讀書,而是可以用在飲酒作樂之上,。詩人李白最喜飲酒,,天寶年間,他正值官場失意之時,,因此終日飲酒,。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正在長安城中,,然不得重用,,只得借酒消愁,寫下月下獨酌四首,,其中說道:說起自己不慕虛名,,暫且飲著美酒,在高臺上一醉方休,。待到其后被“賜金放還”,,于途中遇到岑勛、元丹丘時,,他的詩句更顯豪放: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畫像 唐末詩人羅隱,,十舉進士不第,,感嘆于時局艱辛,,政治腐敗,因此寫詩傾訴:縱觀中國古代詩歌,,主題眾多,。有的寫景、有的寫事,、有的描人,、有的狀物……其中不變的宗旨是借詩寄情,抒發(fā)詩人對于天地,、人生的感悟,。詩人白居易曾解釋說,文章都是為了特定時刻而寫,,詩歌都是為了具體的事情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保?/span>,。不同的詩人在面對同一事物時,因自身所處環(huán)境大不相同,,又因為彼此或同或異的理解與視角,,會吟出大相徑庭的詩句。倘若仔細翻閱那些浩繁的詩卷,,這樣相互拆臺的句子,,恐怕是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 究其根源,,總在于一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