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節(jié)氣剛過,,北京的天氣是越來越冷,最低氣溫早已過了零下,,好在北京的暖氣還比較給力,。但是在過去沒有暖氣的時代,您還記得老北京人是怎么取暖的嗎,?那個時候,,不管您是住四合院還是大雜院,取暖的方式大多都是燒蜂窩煤,。一進院子,,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門過道、窗根底下那一座座煤垛,。在過去,,卸蜂窩煤可以說是北京冬天的一景兒。滿大街都是蹬著平板車,、拉著蜂窩煤的師傅,,誰家要是買煤,就喊一聲:嘿,,賣煤噠,。這時候師傅就會往您家走,街坊鄰居也都出來湊熱鬧,,東一句西一句的問著賣煤的師傅,,“這煤好燒嗎”“怎么賣的啊”“哪兒的煤啊”諸如此類的。小孩子們也不閑著,,就在旁邊盯著師傅卸煤,。師傅們有一個特制的工具,一塊帶把兒的木板,,把蜂窩煤齊整地放上,,摞的特別高,師傅搬著煤一搖三晃地往院里走,,從正面望去,,就能看見師傅的一雙腿,不知道的還以為蜂窩煤成精了呢,。這些煤都會整整齊齊的碼在門過道,、或者自家的窗根兒下,,在用幾塊塑料布扇在上面,每次不多拿,,夠當天用的就得,一般拿個五六塊放在爐子邊,。新買來的蜂窩煤都不會直接用,,而是現(xiàn)在院子里晾幾天,為的是干透了好燒,。蜂窩煤最早出現(xiàn)在50年代,,是由一個叫郭文德的山東人發(fā)明的,早些年間,,家里的條件都不是很富裕,,相比起來,還是燒煤球的多,。過去在北京有很多煤廠,,專門生產(chǎn)這種煤球,煤鋪工人先把煤沫子摻上黃土,,為什么用黃土呢,,因為黃土有粘合的作用,不用黃土,,煤球不成個,,所以要把煤渣和黃土進行一定比例的調和,為什么有的廠子做的好燒,,有的不好燒,,這也是有秘方的,這些配方都掌握在老板的手里,。之后調和好的煤沫子平鋪在地上,,用剁子剁成小方塊,再搖成煤球,。搖煤球需要用到兩樣特別的工具,,大篩子和小花盆?;ㄅ璺旁诤Y子底下正中間的位置,,為的是掌握好篩子的中心點,然后把切好的煤繭鏟入篩中,,逐漸變成光滑勻整的球形,。有人說這些煤廠大多都是河北定興人開的,其實這話說的不是很嚴謹,,伙計大多都是定興人,,老板還是北京人居多,。因為搖煤球需要用到黃土,后來北京還衍生出一個一本萬利的行業(yè),,賣黃土,。那時候到處都是黃土,都不要錢,,你只要有個平板車就能做?,F(xiàn)在北京有名兒的涮肉館子東來順,他們家在開飯館前,,掙的第一桶金,,干的就是這賣黃土的買賣。那時候,,除了去各大煤廠,、煤鋪買煤球,那些沒錢的人怎么取暖過冬呢,?還有個招,,您可以自己買點煤面兒,自己摻黃土做煤球,,雖然做出來的模樣不那么個頂個的圓,,但也好燒,關鍵是便宜,。家里自己做煤球就不那么講究了,,也不需要篩子、花盆什么的,。首先拿把鐵鍬,,把煤沫子和黃土摻在一起,然后堆成個小山,,中間刨個坑,,稍微兌點水,不能太稀,,最后用手一個個團成球,。說是球,有時候想偷懶的話,,它也可以是個方塊,。不用手攥,直接將煤泥平鋪在地上,,用瓦刀橫一刀豎一刀的進行切割,,總而言之實用就行。當然這做煤球可不光是大人的活,,小孩兒們也覺得新鮮,,經(jīng)常和大人一起忙乎,,有時候中小學校還會給學生安排勞動課,發(fā)動學生自己攥煤球,。說到煤,,那自然少不了燒煤的爐子。最早的時候,,很多人家用的都是那種非常簡易的爐子,,用鐵板和鉛絲鉚接而成,制作非常簡單,,因為省工又省料,所以這種爐子的價格也都很便宜,,一般家庭都消費得起,。但是這種爐子買回去之后不能直接用,還得自己搪爐子,。什么叫搪爐子呢,,就是在爐子內壁抹上一層搪爐料,這種搪爐料是由黏土,、沙子,、青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既能起到保溫的作用,,也可以延長爐子的使用壽命,。火爐曾經(jīng)在老北京人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除了冬天生活取暖,,平時燒水做飯也都靠它,。偶爾還可以在爐子邊熥個饅頭片、烤個白薯,,鄰里鄉(xiāng)親的來串門,,就圍在爐子旁嘮嘮家常,如今這些溫馨的畫面也隨著火爐的消失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