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0/1421/204542547_1_2020101409495985)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0/1421/204542547_2_20201014094959178)
炳靈寺石窟是中國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中以169窟內(nèi)十六國西秦時期的造像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早期佛教藝術(shù)的特色??邇?nèi)造像大部分為公元四世紀(jì)末到五世紀(jì)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為主。![](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0/1421/204542547_3_20201014094959381)
169窟北壁 西秦—北魏造像
我國傳統(tǒng)的雕塑藝術(shù),,特別注意作品的神采和意境的表現(xiàn),。炳靈寺169窟內(nèi)西秦造像,,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分地體現(xiàn)了這一藝術(shù)特色,。其中如第18,、23、6,、7,、9等龕內(nèi)的造像,就是最突出的作品,。18龕內(nèi)的造像,,是窟內(nèi)最早的造像,為石胎泥塑,。盡管石胎上的泥塑大部分脫落,,也由其身軀的矯健,輪廓的清晰和一絲不茍的風(fēng)格,,反映出古代工匠們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認(rèn)真,,23龕內(nèi)的佛像,也是窟內(nèi)較早的造像之一,。五尊佛像,,并排而坐,由其豐滿的體量,、挺拔的身姿和莊重的神情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佛的威嚴(yán)與神秘,,使觀者自然地產(chǎn)生一種肅然起敬之情。第6龕內(nèi)的一佛二菩薩像,,佛的身姿健偉,,勻稱和諧,剛健中透出英武智慧的氣概,,與菩薩的溫婉慈祥形成強(qiáng)烈的對比。從佛與菩薩的風(fēng)韻神采中,,顯示著巨大的力量和生命感,。第9、7諸龕內(nèi)的立佛像,,輕薄透體的通肩大衣,,使軀體的輪廓充分地暴露,挺拔瀟灑,,剛勁有力,。體現(xiàn)了人體的美感。![](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0/1421/204542547_4_20201014094959725)
169窟西秦建弘元年一佛二菩薩像
由炳靈寺十六國時期造像可知,,當(dāng)時的雕塑作品,,不僅注意到了作品神態(tài)的表現(xiàn),,同時也注意到了造像軀體各部分的構(gòu)造和對肌肉的表現(xiàn)。強(qiáng)調(diào)雄偉剛勁和矯健飽滿的氣質(zhì),。這些佛,、菩薩形象,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但作者在進(jìn)行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從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出發(fā),給它們賦予了人的感情,,每尊造像所流露出來的神情,,也都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典型人物性格的特征。古代的工匠們賦予自己的作品以各種性格,,說明了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感受之深,,也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們對生活深刻的觀察及優(yōu)良的技巧。十六國時期的雕塑作品,,也可以說是秦漢雕塑藝術(shù)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炳靈寺石窟內(nèi)的早期作品,就是當(dāng)時富有才華的工匠們,,在積累了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和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之后,,有選擇地吸收了外來藝術(shù)的營養(yǎng),并把它融合在我國雕塑藝術(shù)之中,。![](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0/1421/204542547_5_2020101409500085) 炳靈寺石窟內(nèi)的北魏造像,,無論就其內(nèi)容的豐富、形式的多樣和造像技巧的純熟諸方面,,都大大地超越前代,。在造像內(nèi)容上,除了十六國時期通常出現(xiàn)的近似圓雕的佛,、菩薩等形象外,,又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表現(xiàn)佛傳或佛本生故事的大面積的浮雕。這些浮雕作品,,一方面豐富了佛教雕刻藝術(shù)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裝飾了窟龕的壁面,使北魏時期窟龕更加莊嚴(yán)輝煌,,藝術(shù)風(fēng)格也由十六國時期粗獷奔放轉(zhuǎn)而成為細(xì)致入微,。宗教的神秘色彩逐漸地趨于淡薄,無論是造像的神情氣派,,衣著裝飾,,都出現(xiàn)了面目為之一新的氣象,同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使其成為典型的具有中國民族氣魄的佛教石窟寺藝術(shù),。![](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0/1421/204542547_6_20201014095000350) 炳靈寺石窟中,,西魏、北周,、隋代的作品數(shù)量不多,,但這一時期,對佛教藝術(shù)風(fēng)格的逐步突破與改革,,使雕塑以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于各石窟內(nèi)而使人耳目一新,。特別是北周和隋代雕塑藝術(shù)家及工匠們,在他們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使雕塑藝術(shù)取得了很高的成就,。![](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0/1421/204542547_7_20201014095000725) 唐代的雕塑,無論是石雕,,還是泥雕,,都以其飽滿富麗、熱情奔放和充滿活力為特點,。這些風(fēng)格的形成與發(fā)展,,從某種角度來說,也體現(xiàn)了一種意氣奮發(fā)和蒸蒸日上的時代精神與社會風(fēng)尚,。炳靈寺石窟的唐代造像,,也是這種時代風(fēng)尚的具體反映。唐代的雕塑家和工匠們,,以對生活強(qiáng)烈的愛,,創(chuàng)作了一尊尊多彩多姿、端莊秀麗和充滿生命活力的宗教偶像,。炳靈寺第64龕內(nèi)的一佛二菩薩像,,是最能反映當(dāng)時造像技藝水平的代表之作。龕內(nèi)的佛體態(tài)豐滿,,通過面部眼眉的微妙動態(tài)和身軀及雙手的姿態(tài),,體現(xiàn)了一種寧靜與安祥的神情,具有胸懷開闊和豁然大度的氣派與風(fēng)度,。兩側(cè)的菩薩,,身段優(yōu)美,由其傾斜的肢體,、輕舉和下垂的手擘和均衡、對稱富有豪華的動態(tài)中,,雕造出具有女性特征的溫柔與高雅的典型形象,。第38龕內(nèi)的一佛二菩薩像,也是非常成功的上乘之作,,其中北側(cè)的菩薩比例勻稱,,動作舒展,,流露出一種高尚典雅的情操,袒露的上身,,肌肉極富彈性,,婀娜的身段,具有唐代造像中的曲線美,。這些造像以其結(jié)構(gòu)的準(zhǔn)確,,技巧的成熟,造型的完美以及情感的充沛,,反映了唐代工匠們雕刻技藝之高超,。成為我國古代美術(shù)作品中理想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的成功的重要范例。![](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0/1421/204542547_8_20201014095001131) 炳靈寺石窟內(nèi)唐代雕塑的藝術(shù)成就,,首先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者們的寫實能力的普遍提高,,創(chuàng)作者們已能正確地掌握人體比例以及解剖學(xué)方面的知識,使作品比例協(xié)調(diào),。在藝術(shù)風(fēng)格上理想的追求和手法的真實,,相互統(tǒng)一,完美結(jié)合,,具有傳移感情的無限魅力,。炳靈寺石窟中的宋代雕塑,數(shù)量不多,,在雕塑技藝上注重寫實,,十分接近實際生活中的人物。![](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0/1421/204542547_9_20201014095001381) 炳靈寺石窟雕塑,,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千百年來雕塑創(chuàng)作的偉大成果,,也是我國歷代各族勞動人民辛勤血汗和聰明才智的高度結(jié)晶。同時,,它們也是我國藝術(shù)史上的精華?,F(xiàn)在,產(chǎn)生這些藝術(shù)作品的時代和社會制度,,早成為過去,,但這些藝術(shù)作品卻并不因此而消亡,古代勞動人民的這些偉大創(chuàng)作,,曾經(jīng)豐富和推進(jìn)了當(dāng)時文化和思想的發(fā)展,,今天,仍能給予我們以美的享受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的巨大啟迪,。(文:董玉祥,、岳邦湖)![](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4龕菩薩立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22龕 佛菩薩立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22龕 佛立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9龕三佛立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9龕 佛立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9龕 佛立像(局部)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16龕 佛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17龕 舒相菩薩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17龕 菩薩立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20龕 佛苦行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9窟第8龕 佛坐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33窟北魏 釋迦多寶佛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26窟左壁 彌勒菩薩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26窟左壁 北魏 彌勒菩薩(局部)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28窟北魏 坐佛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28窟 北魏 舒相菩薩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28窟 北魏 釋迦多寶佛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28窟 北魏 菩薩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32窟 北魏 佛涅槃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32窟 北魏 彌勒菩薩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32窟 北魏 釋迦多寶佛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32窟 北魏 坐佛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32窟 北魏 交腳菩薩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6窟 北周 菩薩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8窟 隋代 佛坐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8窟 隋代 菩薩立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64龕 唐代 佛菩薩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64龕 唐代 菩薩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64龕 唐代 菩薩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3窟 唐代 菩薩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92窟 唐代 菩薩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8窟 唐代 菩薩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8窟 唐代 菩薩頭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68窟 唐代 迦葉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10窟 唐代 天王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10窟 唐代 天王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10窟 唐代 北壁菩薩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10窟 唐代 南壁菩薩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10窟 唐代 阿難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21窟 唐代 菩薩像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4窟 唐代 菩薩像(明代重繪)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第4窟 唐代阿難像(明代重繪)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431316505675053465.jpg](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