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在吐谷渾降臣素和貴的內(nèi)應(yīng)下,,吐蕃軍隊大破吐谷渾,,斬殺無數(shù),,吐谷渾末代國主慕容諾曷缽(?~688)和弘化公主(622~698,,唐皇室宗室女,,其父可能是左驍衛(wèi)將軍、淮陽王李道明,,640年受太宗之命下嫁給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為有唐一代第一位和親公主,,后因吐谷渾被吐蕃所滅,,與其夫一道逃至涼州<今甘肅武威>,武則天時,,因避則天長子李弘諱改封‘光華公主’,,賜姓‘武’,晉封‘西平大長公主’,,698年病逝于靈州<今寧夏吳忠市>,,次年在涼州下葬)帶少量殘兵狼狽逃亡涼州,。
我的好友@黃金家族微博
李強先生的史學(xué)新作《西夏王:英雄之生 當(dāng)為王霸》一書書影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唐廷欲扶持恭順的慕容諾曷缽回故國,,遭到祿東贊激烈反對,,雙方在青海湖畔列重兵,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激戰(zhàn),,結(jié)果以吐蕃軍隊的完勝而告終,。
其實,公元7世紀(jì)中葉的唐朝正處在鼎盛時期,,通過設(shè)立安西,、北庭兩個大都護府在中亞站穩(wěn)了腳跟,,軍隊?wèi)?zhàn)斗力也已達(dá)到最高水平,。安西四鎮(zhèn)(唐初的‘安西四鎮(zhèn)’為碎葉、龜茲,、于闐,、疏勒四座城池,調(diào)露元年<679>后的‘安西四鎮(zhèn)’為碎葉、龜茲,、于闐,、疏勒)代表了唐廷對其中亞疆域的完整行政治理體系。
因此,,為了吐谷渾而發(fā)生的唐蕃之戰(zhàn),,以唐軍的全面失利結(jié)束,貌似有些匪夷所思,。其實,,了解了那時的情形,就會明白唐軍失敗的真實原因了:太宗~高宗時期,,突厥人始終是唐廷揮之不去的北方強敵,,和親、鎮(zhèn)壓,、離間,、利誘·····唐廷可謂是機關(guān)算盡,但突厥給大唐的直接的戰(zhàn)爭威脅在很長時間內(nèi)都如影隨形般的存在,,這也是唐廷盡可能對吐谷渾,、吐蕃委曲求全實施和親政策、對黨項羌實施安撫懷柔政策的重要原因,,兩線甚至是多線作戰(zhàn),,這是再強大的國家也是不愿意看到的景象。
更深刻的還有地理原因,,我們知道,,漢族作為農(nóng)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從來就不是擴張性民族,而從地理地形看,,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北方又因幾乎無險可守而被迫修筑長城,,這很容易受到自西向東的攻擊,,一旦西域有失,則河西走廊不保,,河西走廊一丟,,則外敵很快就會兵臨長安城下;從西南方向看,,一旦青海失守,,則狹長的河西走廊與蜀地便危在旦夕,同樣長安也就命懸一線了,。
所以,,唐代初年所面臨的戰(zhàn)略形勢是非常嚴(yán)峻的。為了在戰(zhàn)略上保護長安,,則必須固守河西走廊,,而要固守河西走廊,則必須則必須向西北邊地進(jìn)行戰(zhàn)略延伸,,即控制,、羈縻或者占有西域,同時,,固守河西走廊,,還必須保障青海和青藏高原的安全,因為那里同樣具備從高處“俯沖”沖擊河西走廊與關(guān)中平原的條件,。
---------萬分感謝我的好友@黃金家族微博
所著,、所賜惠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