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之家導(dǎo)讀:方中主藥龍膽草既能瀉肝膽之實(shí)火,又能除下焦之濕熱,、黃芩,、梔子協(xié)助龍膽草瀉肝膽火。那么龍膽瀉肝湯的組成與功效作用,?下面小編給您詳細(xì)介紹下,。 【組成用量】 生地15g,黃芩、車前子各12g,,龍膽草,、當(dāng)歸,、澤瀉,、梔子各9g,柴胡,、木通各6g,,甘草3g。 【服用方法】 水煎服,。丸劑每服9g,,日服2次。 【功效作用】 方中主藥龍膽草既能瀉肝膽之實(shí)火,,又能除下焦之濕熱,、黃芩、梔子協(xié)助龍膽草瀉肝膽火,。澤瀉,、木通、車前子助龍膽草增強(qiáng)清利濕之力,。生地,、當(dāng)歸滋養(yǎng)陰血。柴胡疏達(dá)肝氣,。甘草和中解毒以防膽草黃芩之苦寒傷胃,。全方有瀉肝膽實(shí)火,清化濕熱之功效,。 主藥龍膽草有中樞抑制作用,,能鎮(zhèn)靜,降低體溫,,松弛肌肉,。能促進(jìn)胃液和胃酸分泌,增進(jìn)食欲,,有健胃作用,。本方具有退熱、抑菌,、消炎,、解毒、利尿等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yī)臨床運(yùn)用以目赤,、脅痛、耳聾、耳腫,、口苦,、溺赤、舌紅,、脈弦數(shù)為其湯證之要點(diǎn),。 本方常用于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高血壓病,、冠心病心絞痛、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前列腺炎、附件炎,、急性盆腔炎,、陰道炎、遺精,、陰瘡,、會(huì)陰膿腫、多囊卵巢綜合征,、動(dòng)脈硬化,、急性非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官出血,、習(xí)慣性流產(chǎn)、青光眼,、結(jié)膜炎,、內(nèi)耳眩暈癥、神經(jīng)性耳聾,、中耳炎,、百日咳、夜游癥,、帶狀皰疹,、磺胺藥中毒、白血病,、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柯興綜合征,、尿道炎等病證。而必須癥見(jiàn)脅痛,、頭痛,、口苦,、小便濁、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者之病人。 【現(xiàn)代運(yùn)用與主治疾病】 1.上消化道出血(肝火犯胃型)治宜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以本方去車前子、澤瀉,、木通,,加白茅根15g,茜草,、藕節(jié)、側(cè)柏葉各10g為主治方,。 若口干燥者,,加北沙參、麥冬各12g,。脅痛、胃痛甚者,加玄胡索,、川楝子各12g,。 2.流行性腿腺炎(邪毒內(nèi)蘊(yùn)肝經(jīng)型)治宜清瀉肝膽,通絡(luò)止痛,。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木通,,加玄胡索,、夏枯草、川楝子各10g為主治方,。若脘腹脹痛,、嘔吐者,加竹茹10g,,黃連6g,。大便干結(jié)者,加大黃6g,。 3.急性膽囊炎(肝膽濕熱型)治宜清化濕熱,,理氣通下。 以本方去澤瀉,,加茵陳30g,,大黃(后下)10g為主治方,。 若惡心嘔吐劇甚者,去當(dāng)歸,、生地,,加法半夏、廣陳皮各10g,。嘔吐蛔蟲者,,加烏梅丸8g. 4.慢性膽囊炎(肝膽濕熱型)治宜疏肝利膽,清化濕熱,。 以本方加玄胡索,、川楝子各15g為主治方。 若有黃疸者,,加茵陳30g,,大黃6g。熱多濕少,。大便秘結(jié)者,,加芒硝(沖)、大黃各10g,。濕多熱少者,,去生地,加草豆蔻,、薏苡仁各10g,。 5.慢性支氣管炎(肝火犯肺型)治宜清肝瀉肺,止咳化痰,。 以本方去梔子,、木通,加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10g),,川貝母10g,黛蛤散(包)6g為主治方,。 若口干舌紅無(wú)津者為熱盛傷陰,,加麥冬、玉竹各10g,,丹皮6g,。痰中帶血者,加白茅根10g,,三七粉(沖服)3g,。胸脅痛甚者,加生蒲黃(包煎)10g,,五靈脂,、川楝子各6g. 6.高血壓病(肝火上炎型)治宜清肝瀉火,。 以本方去當(dāng)歸,加雙鉤藤(后下)15g,,菊花10g為主治方,。 若頭痛明顯為肝陽(yáng)亢盛,加石決明(先煎)30g,,夏枯草15g,。手足心潮熱為肝腎陰虛,加女貞子15g,,何首烏10g,。大便秘結(jié)難下者,加熟大黃6g,。 7.腎盂腎炎(肝膽郁熱型)治宜疏肝解郁,,清利濕熱。 以本方為主治方,。 若惡心嘔吐者,,加陳皮12g,法半夏9g,。脅痛者,加郁金12g,。腰痛明顯者,,加桑寄生、川續(xù)斷各12g,。少腹疼痛者,,加白芍、川楝子各12g,。 8.三叉神經(jīng)痛(肝胃實(shí)火型)治宜清肝火,,瀉胃熱。 以本方合芎黃散化裁如下:金銀花,、白芷,、丹皮、川芎,、梔子,、黃芩、羌活各12g,,龍膽草6g,,細(xì)辛3g為主治方。 若煩躁易怒者,,加菊花12g,,雙鉤藤10g,。 9.白塞病(肝脾濕熱型)治宜瀉肝、清熱,、利濕,。 以本方加六一散(包)、生薏苡仁各15g,,蘊(yùn)香,、佩蘭各10g為主治方。 若目赤腫痛甚者,,加青葙子10g,。咽喉痛甚者,加板藍(lán)根12g,,牛蒡子10g,。陰部疼痛甚者,加黃柏10g,。 10.急性腎小球腎炎(邪犯厥陰型)治宜平肝潛陽(yáng),,瀉火清熱。 此型系高血壓腦病,,故以本方合羚角鉤藤湯加減化裁如下:黃芩,、黃梔子、車前子(包),、牛膝,、鉤藤、生地,、夏枯草,、豨薟革各10g,龍膽草5g為主治方,。若血壓高,,甚至抽搐者,加用羚羊角粉,,白芍粉調(diào)服,,或者加服紫雪丹。神識(shí)昏糊者,,加服牛黃清心丸,。胸悶嘔惡者,加代赭石(先煎)12g,,膽南星8g,。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后下)8g,,玄明粉(沖)10g,。 11.遺尿癥(肝經(jīng)郁熱型)治宜清肝瀉火,,導(dǎo)赤泄熱。 以本方去當(dāng)歸,、柴胡,,加知母10g為主治方。 若舌紅質(zhì)干者,,加麥冬10g,,丹皮8g。小便灼熱者,,加黃柏,、竹葉各9g。12.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肝經(jīng)濕熱型)治宜清肝利濕,。 以本方去當(dāng)歸為主治方,。 若帶下量多者,加蒲公英20g,,樗根皮15g,。 13、非特異性外陰炎(肝經(jīng)濕熱型)治宜清利濕熱,。 以本方為主治方,。 若大便燥結(jié)者,加大黃(后下)10g,。 14.非特異性陰道炎(濕熱下注型)治宜清熱利濕,。 以本方為主治方。 若小溲溫痛者,,加滑石20g。陰戶腫痛潰瘍者,,加赤芍,、丹皮各10g,三七粉沖服3g,。 15.滴蟲性陰道炎(肝經(jīng)濕熱型)治宜瀉肝清熱,。 以本方加烏梅、苦參各10g為主治方,。 16.外陰濕疹(肝經(jīng)濕熱型)治宜清肝泄熱,,利濕止癢。 以本方加土茯苓,、赤芍各15g,,白鮮皮、七葉一支花根各10g為主治方,。若陰部紅腫灼熱明顯者,,加忍冬藤20g,,野菊花、紫花地丁各15g,。大便秘結(jié),,為火熱熾盛者,加生大黃6g,。 17.女性性欲低下(肝經(jīng)濕熱型)治宜清肝,、瀉熱、除濕,。 以本方為主治方,。 若大便干結(jié)不通者,加大黃9g,。 18.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心肝火旺型)治宜清熱瀉火,,平肝潛陽(yáng)。 以本方去當(dāng)歸,、澤瀉,、柴胡、木通,,加石決明(先煎)15g,,淡竹葉10g,羚羊角粉吞服0.3g為主治方,。 若煩躁不安者,,加蓮子心5g。 19.梅毒(肝腎濕熱型)治宜利濕解毒,,清熱消瘡,。 以本方加土茯苓30g,萆薢15g為主治方,。 20.網(wǎng)狀淋巴管炎(濕熱毒蘊(yùn)型)治宜清熱利濕,,活血解毒。 以本方去柴胡,、車前子,、生地、澤瀉,、木通,,加土茯苓、生薏苡仁各30g,,七葉一支花根15g,,赤芍10g為主治方。 21.神經(jīng)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礙(肝經(jīng)濕熱型)治宜清利濕熱,泄肝涼血,。 以本方去木通,、澤瀉,加土茯苓30g,,薏苡仁15g,,赤芍10g,肉桂6g,,琥珀粉(分沖)2g為主治方,。 若小便艱澀熱痛者,加石韋,、海金沙各10g,。小便不通,少腹?jié)M痛者,,加穿山甲,、菖蒲、沉香各4g,。手足心潮熱,,唇紅舌赤者,去龍膽草,、黃芩,,加知母、白薇各9g,。大便燥結(jié)難下者,,加生大黃6g。 22.附睪炎(溫?zé)崽N(yùn)結(jié)型)治宜清利濕熱,,活血消腫,。 以本方去生地、車前子,、當(dāng)歸,、梔子、木通,,加土茯苓30g,夏枯草,、連翹,、制乳香各15g,赤芍12g,,萆薢,、僵蠶、生甘草各10g為主治方。 若發(fā)熱口渴者,,加半枝蓮,、金銀花、天花粉各12g,。陰囊腫脹,,水腫明顯者,加木通6g,,車前子12g,。小便短黃刺痛者,加石韋12g,,蚤休8g,,琥珀粉1g沖服。 23.精囊炎(濕熱蘊(yùn)結(jié)型)治宜清利濕熱,,瀉火解毒,,涼血止血。 以本方加減:土茯苓,、白茅根各30g,,生地20g,龍葵15g,,莪術(shù),、茵陳、黃芩,、生赤芍,、車前子(包)、黃柏,、柴胡各10g,,龍膽草6g為主治方。 若火毒熾盛者,,加水牛角粉8g沖服,,金銀花、蒲公英各12g,,丹皮9g,。血精較重、或兼有血淋者,,加小薊15g,,地榆、側(cè)柏葉各10g,。 24.特發(fā)性陰囊壞疽(濕熱壅盛型)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以本方去車前子、當(dāng)歸,、柴胡,,加土茯苓30g,革薢15g,,丹皮,、赤芍各12g為主治方。 25.鞘膜積液(濕熱下注型)治宜清利濕熱,,活血解毒,。 以本方去生地、木通,、梔子,,加金銀花15g,虎杖,、赤芍,、萆薢、豬苓,、茯苓各12g為主治方,。 若發(fā)熱者,加半枝蓮,、丹皮各12g,,水牛角粉8g沖服。小便刺痛.者,,加石韋12g,,琥珀粉1g沖服。 26.陰囊血腫,、鞘膜積血(熱毒蘊(yùn)結(jié)型)治宜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以本方合桃紅四物湯(熟地20g,,白芍18g,,當(dāng)歸12g,桃仁10g,,紅花8g,,川芎5g)為主治方。 27.急性膽囊炎與膽石病(毒熱內(nèi)蘊(yùn)型)治宜瀉火解毒,,通里攻下,。 以本方合茵陳蒿湯加減:茵陳30g,柴胡,、黃芩、梔子、厚樸,、郁金各15g,,生大黃12g,龍膽草,、芒硝(后下)各9g為主治方,。 28.肛門瘙癢癥(濕熱內(nèi)壅型)治宜清熱利濕,祛風(fēng)止癢,。 以本方加蘇梗8g為主治方,。 若癢甚者,加鉤藤15g,。大便秘結(jié)者,,加炒決明子12g,火麻仁10g. 29.單純皰疹(下焦?jié)駸嵝?治宜清利濕熱,。 以本方化裁:板藍(lán)根30g,,車前子(包)15g,澤瀉12g,,生山梔子,、赤白芍、黃芩各9g,,龍膽草6g,,生甘草3g為主治方。 30.帶狀瘡疹(肝火型)治宜瀉肝膽實(shí)火,。 以本方為主治方,。 31.絲蟲病(血熱型)治宜清熱解毒。 以本方為主治方,。 若惡寒發(fā)熱者,,去當(dāng)歸,,加荊芥、防風(fēng)各9g,。 32.丘疹性蕁麻疹(濕熱型)治宜清利濕熱,。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木通,加茵陳,、土茯苓各15g,,炒蒼術(shù)9g為主治方。33.銀屑病(熱毒型)治宜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癢。 以本方合消毒飲化裁:龍膽草,、山梔子、金銀花各12g,,丹皮、土茯苓,、大青葉、生槐花各9g,蒲公英,、生地,、甘草各6g為主治方。 34.脂溢性皮炎(陽(yáng)明濕熱型)治宜清熱化濕,祛風(fēng)通腑,。 以本方去柴胡,,加白花蛇舌草、茵陳,、苦參各6g為主治方,。 35.急性女陰潰瘍(肝火濕熱型)治宜清肝利濕。 以本方去黃芩,,加炒黃連,、胡黃連、青皮各4g為主治方,。 36.包皮龜頭炎(溫?zé)嵯伦⑿?治宜清熱利濕,。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柴胡,,加忍冬藤,、滑石各15g,,萹蓄9g為主治方,。37.皮膚嗜中性白細(xì)胞浸潤(rùn)綜合征(毒邪濕熱型)治宜清熱祛濕,涼血解毒,。 以本方化裁:白茅根30g,,生地15g,龍膽草,、粉丹皮,、丹參,、白鮮皮、車前子,、金銀花,、連翹,、大青葉,、黃芩,、元參各9g,蒲公英6g為主治方,。 38.眼臉帶狀皰疹(肝膽濕熱型)治宜清瀉肝膽濕熱,。 以本方去木通,加板藍(lán)根,、蒲公英各30g,僵蠶,、白芍各10g為主治方,。39.單皰病毒性角膜炎(肝火熾盛型)治宜清肝瀉火,。 以本方為主治方。 40.角膜帶狀皰疹(肝火亢盛型)治宜清肝瀉火,,活血止痛,。 以本方加減:龍膽草、金銀花,、赤芍,、青葙子各15g,丹皮,、當(dāng)歸尾,、大黃、木通,、澤瀉,、梔子、黃芩,、柴胡各10g,,甘草3g為主治方。 41.匍行性角膜潰瘍(肝膽火熾型)治宜清肝瀉火,。 以本方去車前子,,加蒲公英30g,生石膏25g,,大黃6g為主治方,。 42.真菌性角膜潰瘍(濕熱蘊(yùn)結(jié)型)治宜清利濕熱,解毒退騎,。 以本方之意化裁:龍膽草,、土茯苓,、苦參各15g,柴胡,、黃芩,、蒼術(shù)、佩蘭,、藿香,、梔子、紫草,、金銀花,、谷精草各10g,蟬衣6g,,甘草3g為主治方,。 43.角膜基質(zhì)炎(肝膽濕熱型)治宜清熱利濕,消炎解毒,。 以本方去生地,,加蒲公英、土茯苓各30g,,紫草15g.赤芍10g為主治方,。44.角膜穿孔并虹膜突出(肝膽實(shí)火型)治宜清肝瀉火。 以本方去生地,,加蕪蔚子,、白芍各15g,大黃10g為主治方,。 45.角膜瘺(肝膽積熱型)治宜清肝瀉火,。 以本方為主治方。 46.角膜葡萄腫(肝經(jīng)積熱型)治宜清肝瀉火,,活血利水。 以本方加夏枯草15g,,香附10g為主治方,。 47.急性虹膜睫狀體炎(肝膽火盛型)治宜清肝瀉火。 以本方去當(dāng)歸,,加丹皮,、赤芍、大黃各10g,,為主治方,。 48.全色素膜炎(肝火熾盛型)治宜清肝瀉火,涼血解毒,。 以本方加蒲公英,、紫草,、青葙子各15g,丹皮,、大黃各10g,,川黃連6g為主治方。 49.急性閉角性青光眼(肝膽火盛型)治宜清肝瀉火,,降逆明目,。 以宗本方之意化裁加減:檳榔20g,蔓荊子,、車前子,、夏枯草、龍膽草各15g,,柴胡,、黃芩、香附,、澤瀉,、白芷各10g,甘草3g為主治方,。 50.高血壓性視網(wǎng)膜病變(肝火亢盛型)治宜瀉肝清膽,。 以本方去當(dāng)歸,加赤芍,、大黃各10g為主治方,。 51.眼瞼腫瘤(肝膽火盛型)治宜清肝瀉火。 以本方去當(dāng)歸,,加大黃,、青黛各10g,蘆薈5g為主治方,。 52.外耳濕疹(肝膽濕熱型)治宜清泄肝膽,,利濕解毒。 以本方去當(dāng)歸,、澤瀉為主治方,。 若黃水多者,加苦參10g,,黃連6g,。 53.外耳道炎(肝膽濕熱型)治宜清泄肝膽,利濕消腫,。 以本方去當(dāng)歸,,加苦參12g為主治方。 若紅腫痛甚者,,加丹皮,、赤芍各12g,。流膿黃粘量多者,加黃連12g,。 54.真菌性外耳道炎(濕熱型)治宜燥濕,、清熱、止癢,。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澤瀉,、梔子,,加地膚子15g,白鮮皮12g為主治方,。若癢甚者,,加防風(fēng)15g,荊芥12g,。 55.慢性肉芽性鼓膜炎(濕熱蘊(yùn)積型)治宜祛濕,,消腫化腐。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加土茯苓15g為主治方。 56.耳帶狀皰疹(濕熱型)治宜清泄肝膽,,利濕解毒,。 以本方去當(dāng)歸、澤瀉,,加金銀花30g,,赤芍、丹皮各12g為主治方,。 若耳痛甚,,加制乳香、沒(méi)藥各6g,。耳聾甚,,加菖蒲15g。眩暈,、惡心,、嘔吐者,,加半夏12g,,天麻10g。面癱,,加全蟲12g,,白附子6g,,蜈蚣3條。 57.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肝膽濕熱型)治宜清泄肝膽,,利濕通竅,。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澤瀉,,加路路通。絲瓜絡(luò)各15g,,香附12g為主治方,。若耳脹痛者,加赤芍,、丹皮各12g,,川芎10g。鼓室積液者,,加茯苓20g,,澤瀉15g。 58.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肝膽濕熱型)治宜清泄肝膽,,利濕通竅,。 以本方去當(dāng)歸、澤瀉,,加皂角刺,、黃連各12g,炮山甲10g為主治方,。 若流膿黃稠量多者,,加蒲公英30g,苦參12g,。 59.急性乳突炎(濕熱火毒型)治宜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澤瀉、木通,,加赤芍,、丹皮、皂角刺各12g為主治方,。若高熱不退者,,加生石膏30g(先煎)。耳痛劇烈者,,加制乳香,、沒(méi)藥各6g,。60.迷路炎(熱盛動(dòng)風(fēng)型)治宜清熱瀉火,解毒熄風(fēng),。 以本方去生地,、澤瀉、當(dāng)歸,,加(天麻鉤藤飲之意)石決明,、朱茯神、夜交藤各15g,,天麻,、鉤藤各12g為主治方。 61.周圖性面神經(jīng)麻痹(熱毒傷絡(luò)型)治宜清熱解毒,,活血通絡(luò),。 以本方去當(dāng)歸、澤瀉,,加丹皮,、赤芍、僵蠶各15g,,白附子,、全蟲各12g(含牽正散之意)為主治方。 若耳膿引流不暢者,,加皂角刺15g,。 62.中耳癌(濕熱郁結(jié)型)治宜清化濕熱,解毒散結(jié),。 以本方去黃芩,、當(dāng)歸、澤瀉,,加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15g,赤芍,、丹皮各12g,,山慈菇8g為主治方。 63.干酪性鼻炎(濕熱積留型)治宜清熱燥濕,,化腐生肌,。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柴胡,,加土茯苓、半枝蓮各15g,魚腥草12g,,苦參10g為主治方。 若飲食不香者,,加麥芽,、神曲各15g。 64.急性鼻竇炎(肝膽濕熱型)治宜清泄肝膽,,利濕通竅,。 以本方去當(dāng)歸,加蒼耳子,、薄荷各12g為主治方,。 若濕熱盛,黃稠膿涕多者,,加蒲公英20g,,黃連12g。鼻粘膜紅腫甚者,,加丹皮,、赤芍各12g。鼻竇積膿,,或涕出不暢者,,加皂角刺12g。 65.惡性肉芽腫(濕熱熾盛型)治宜清熱燥濕,,解毒化腐,。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柴胡,,加半枝蓮、土茯苓各15g,,蛇毒12g為主治方,。66.游走性舌炎(濕熱上蒸型)治宜清熱利濕,消腫去腐,。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澤瀉,,加生薏苡仁,、香、丹皮各15g,,赤芍12g,,白芷、茯苓各10g為主治方。 67.急性結(jié)膜炎(火眼)(肝火上炎型)治宜清肝經(jīng)濕熱,。 以本方為主治方,。 68.急性肝炎(肝經(jīng)濕熱型)治宜清熱利濕,疏肝退黃,。 以本方加茵陳,、大棗、田基黃為主治方,。 69.陽(yáng)瘺(濕熱下注,,蘊(yùn)結(jié)肝經(jīng)型)治宜清熱利濕,宜通氣機(jī),。 以本方加仙靈脾,、金錢草各15g,黃柏10g為主治方,。 70.鼻妞(肝火刑肺型)治宜瀉肝止血,。 以本方去木通、澤瀉,、當(dāng)歸,,加白茅根30g,沙參15g,,麥冬12g為主治方,。71.牙痛(肝胃火熱型)治宜清肝瀉胃。 以本方去木通,、澤瀉,、車前子、當(dāng)歸,、與清胃散合用為主治方,。 72.急性前列腺炎(肝氣郁結(jié),溫?zé)嵯伦⑿?治宜疏肝理氣,,清熱利濕,。以本方為主治方。 73.急性乳腺炎(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型)治宜疏肝解郁,,通乳散結(jié),清熱解毒,。 以本方加蒲公英30g,,金銀花、連翹各15g為主治方,。 74.多囊卵巢綜合征(肝經(jīng)實(shí)熱,,瘀滯化火型)治宜清肝火,化瘀滯。以本方為主治方,。 75.婦女上環(huán)后陰道出血不止(肝膽濕熱,,下注子宮型)治宜清熱止血。以本方加地榆炭20g,,阿膠(烊化)15g,,荊芥穗炭10g為主治方。 76.急性盆腔炎,、陰道炎(濕熱下注型)治宜清熱利濕。 以本方加減:當(dāng)歸,、苦參各20g,,黃柏、蒼術(shù),、甘草,、木通、白花蛇舌草,、澤瀉,、車前子(包)、生地,、柴胡,、山梔子、龍膽草各15g為主治方,。 77.肛門尖銳濕疣(濕熱下注型)治宜清熱,、利濕、解毒,。 以本方加夏枯草,、蒼術(shù)、紫草各15g為主治方,。 78.甲狀腺功能亢進(jìn)(濕熱型)治宜清熱利濕,,鎮(zhèn)靜安神。 以本方為主治方加減,。 79.淋病(濕熱下注型)治宜清熱利濕,。 以本方為主治方。 80.急性充血性青光眼(肝膽實(shí)火型)治宜清肝瀉膽,。 以本方加枸杞子,、桑椹、制首烏,、桃仁,、丹皮、雞血藤,去掉生姜,、薄荷,、車前子、澤瀉為主治方,。 81.靜脈炎(濕熱阻脈,,氣血凝滯型)治宜清熱、利濕,、活血,。 以本方加丹參20g,蒼術(shù),、黃柏各15g為主治方,。 82.頭皮神經(jīng)痛(肝郁化火,上沖于發(fā)型)治宜清肝瀉火,。 以本方加減:竹茹,、澤瀉各12g,黃芩,、梔子,、木通各9g,丹皮,、當(dāng)歸,、甘草各10g,柴胡,、龍膽草各6g為主治方,。 若失眠者,加酸棗仁30g,,黃連6g,。若心煩、嘔吐者,,加竹茹,、淡竹葉各10g。 83.冠心病心絞痛(相火熾盛,,氣血逆亂,,心脈瘀阻型)治宜疏肝解郁,清肝瀉火,,理氣活血,。 以本方加減:丹參18g,當(dāng)歸,、香附,、柴胡,、山梔子、黃芩,、龍膽草各12g,,生地、郁金,、枳殼各10g為主治方,。 84.神經(jīng)性頭痛(肝膽濕熱型)治宜清肝瀉膽,祛熱利濕,。 以本方加減:石決明20g,,生地、白芍各15g,,枳殼,、車前子、澤瀉,、柴胡,、山梔子,、黃芩,、龍膽草各10g為主治方。 若服藥后,,頭痛減,、睡眠好、口于消失,,二便通暢,,但仍感頭暈者,去當(dāng)歸,、柴胡,,加天麻10g,菊花6g,。 85,、卵巢囊腫(濕熱阻礙,氣血壅滯型)治宜清熱利濕,,活血軟堅(jiān),。 以本方加減:黃芪15g,生地,、當(dāng)歸,、車前子各12g,三棱,、莪術(shù),、夏枯草,、柴胡、山梔子,、木通,、黃芩、龍膽草各10g,,大黃,、甘草各6g,水蛭3g為主治方,。86.神經(jīng)衰弱(肝膽實(shí)火,,濕熱下注型)治宜清肝瀉膽,清熱利濕,。 以本方加減:龍膽草,、黃芩、山梔子,、石菖蒲,、柴胡、遠(yuǎn)志,、澤瀉各15g,,當(dāng)歸、生地各12g,,木通9g,,甘草3g為主治方。 若服藥后,,睡眠有所好轉(zhuǎn)者,,加夜交藤30g。 87.功能性不射精(濕熱型)治宜清化濕熱,。 以本方去當(dāng)歸,、車前子,加黃柏,、杏仁,、知母、烏賊骨,、茜草為主治方,。 88.腎結(jié)石(濕熱型)治宜清熱、利水,、排石,。 以本方藥液沖服琥珀、雞內(nèi)金粉為主治方,。 89.磺胺藥中毒(熱毒型)治宜清熱解毒,。 以本方為主治方,。 90.空洞型肺結(jié)核咯血(木火刑金,陽(yáng)絡(luò)被灼型)治宜瀉木(肝)清金(肺),,和絡(luò)止血,。 以本方去澤瀉、木通,,加制大黃,、青黛(布包)各10g,白及15g,,三七粉(分吞),、桃仁各6g。 91.膽囊炎術(shù)后腹瀉(肝膽濕熱型)治宜清利肝膽濕熱,。 以本方為主治方,。 92.坐骨神經(jīng)痛(肝經(jīng)濕熱下注,閉阻經(jīng)絡(luò)型)治宜清熱瀉火,,除濕通絡(luò),。 以本方加減:生地黃、白芍各15g,,忍冬藤,、龍膽草各12g,山梔子,、黃柏,、澤瀉,、車前子(包),、當(dāng)歸、川牛膝各10g,,柴胡,、甘草各6g為主治方。 93.庫(kù)欣綜合征(肝經(jīng)濕熱內(nèi)郁型)治宜清肝利濕,。 以本方去生地,、當(dāng)歸,加苦參15g為主治方,。 94.傳染性濕疹樣皮炎(濕熱內(nèi)蘊(yùn),,浸淫肌膚型)治宜清熱利濕,消炎解毒,。 以本方加減:白鮮皮,、土茯苓各30g,蒲公英,、苦參,、車前子各15g,,澤瀉、山梔子,、黃芩各10g,,木通、甘草各8g為主治方,。 95.泛發(fā)性濕疹(肝膽濕熱型)治宜清瀉肝膽,。 以本方加土茯苓15g,桑白皮12g,,大黃10g為主治方,。 外用苦參、蛇床子各30g,,蒼術(shù)50g,,黃柏20g,煎水外洗,。 96.藥疹(藥毒內(nèi)中,,濕熱下注型)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以本方加白鮮皮9g為主治方,。 外用黃柏、地榆,、蒼術(shù)各15g,,煎水濕敷患處。 97.接觸性皮炎(藥熱毒邪,,蘊(yùn)于肌膚型)治宜清熱,、除濕、解毒,。 以本方加白鮮皮15g,,大黃10g,土茯苓30g為主治方,。 外用黃柏浸液濕敷,。 98.掌跖膿皰病(濕熱蘊(yùn)久,感染毒邪型)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以本方去澤瀉、柴胡,,加蒲公英,、金銀花各20g,連翹15g,,丹皮10g為主治方,。 99.不孕癥(肝經(jīng)濕熱,,久過(guò)化毒,注于下焦型)治宜瀉火清熱,,利濕解毒,。 以本方去當(dāng)歸、柴胡,,加蒲公英,、敗醬草各20g為主治方。 外用中藥苦參,、蛇床子,、野菊花各30g,黃柏15g,,煎湯熏洗坐浴,。 100.妊娠角膜云翳(濕毒內(nèi)蘊(yùn),胎熱攻目型)治宜清利濕熱,,降火解毒,。以本方加生大黃(后下)、菊花,、谷精草,、密蒙、丹皮各10g,,石決明20g為主治方,。 101.口唇周圍皰疹(肝經(jīng)風(fēng)火,火迫津淫型)治宜清肝火,,養(yǎng)陰血,。以本方去車前子,加生黃芪20g,,連翹15g,,板藍(lán)根10g為主治方,。 102.慢性咽炎(濕熱阻遇,,痰火郁結(jié)型)治宜清利濕熱,化痰散結(jié),。以本方加法半夏,、蘇子各10g為主治方。 103.急性額竇炎(濕熱蘊(yùn)毒,,內(nèi)壅鼻竅型)治宜瀉肝火,,清濕熱,通腑實(shí),,開鼻竅,。 以本方去車前子,、木通,加辛夷花,、香白芷,、生大黃各6g為主治方。 104.急性白血病(熱毒熾盛型)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救陰,。 以本方加夏枯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為主治方,。 【隨證加減】 1.肝火上乘,頭病眩暈,,日赤多眵者加菊花以清肝明目,。 2.木(肝)火刑金(肺)咯血者加丹皮、側(cè)柏葉以涼血止血,。 3.濕熱內(nèi)蘊(yùn)黃疸者加茵陳,、大黃化濕清熱退黃。 【注意事項(xiàng)】 本方藥苦寒,,易傷脾胃,,故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
|
來(lái)自: 文炳春秋 > 《民間驗(yàn)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