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中國歷史政區(qū)

 Tbg-8 2012-02-19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起始于戰(zhàn)國時期),,以郡統(tǒng)縣。

秦朝的政區(qū)

一.都城咸陽附近關中平原由內(nèi)史直接管理

二.立國之初,,設立36郡,。其后南并五嶺以南南越地,置南海  桂林  象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又陸續(xù)分析內(nèi)郡:東海  常山  濟北  膠東  河內(nèi)  衡山等,。郡名及治所如下表所示:
 
 郡   名

治           所

 古  名 

 今           地

  內(nèi)    史  咸    陽  陜西咸陽東
  隴    西  狄    道  甘肅臨洮縣南

  北    地

  義    渠

  甘肅寧縣西北

  蜀    郡

  成    都

  四川成都  

  巴    郡

  江    州

  四川重慶  

  漢    中

  南    鄭

  陜西南鄭東

  南    郡

  江    陵

  湖北江陵

  黔    中

  臨    沅

  湖南常德市西

  南    陽

  宛    縣

  河南南陽市

  長    沙

  臨    湘

  湖南長沙市南

  楚    郡

  陳    縣

  河南淮陽

  九    江

  壽    春

  安徽壽縣

  泗    水

  相    縣

  安徽宿縣西北

  薛    郡

  魯    縣

  山東曲阜

  東    海

  郯    縣

  山東郯城西南

  會    稽

  吳    縣

  江蘇蘇州

  邯    鄲

  邯    鄲

  河北邯鄲市西南

  鉅    鹿

  鉅    鹿

  河北平鄉(xiāng)

  太    原

  晉    陽

  山西太原市西南

  上    黨

  長    子

  山西長子縣

  雁    門

  善    無

  山西左云右玉鎮(zhèn)南

  代    郡

  代    縣

  河北尉縣西南

  云    中

  云    中

  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北

  河    東

  安    邑

  山西夏縣北

  東    郡

  濮    陽

  河南濮陽西南

  碭    郡

  碭    縣

  安徽碭山縣南  

  上    郡

  膚    施

  陜西榆林東南

  三    川

  雒    陽

  河南洛陽市東北

 潁    川

  陽    翟

  河南禹州

  齊    郡

  臨    淄

  山東淄博市東

  瑯    琊

  東    武

  山東諸城

  漁    陽

  漁    陽

  北京密云西南   

  上    谷

  沮    陽

  河北懷來東南   

  右 北 平

  無    終

  河北薊縣

  廣    陽

  薊    縣

  北京市

  遼    西

  陽    樂

  遼寧錦州市西

  遼    東

  襄    平

  遼寧遼陽市   

  九    原

  九    原

  內(nèi)蒙古包頭西南

  南    海

  番    禺

  廣東廣州市 

  桂    林

  桂    林

  廣西貴港境內(nèi)

  閩    中

  閩    中

  福建省福州市

  象    郡

  臨    塵

  廣西崇左縣境


三.秦朝的縣近千個

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1]

1.郡設守(主持民政),、尉(主持軍事),、監(jiān)(主持監(jiān)察事務),郡守下設郡丞,,作為郡守的副職,。
2.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縣令,、縣長之下設縣丞、縣尉等佐屬官員,。

資料來源:
[1] 《中國政區(qū)地理》(劉君德等編,,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80頁)
[2] 《簡明中國歷史地圖冊》(譚其驤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
[3] 《漢書地理志稽疑》,,全祖望
相關評論:【本站論壇


西漢
西漢的政區(qū)

一,、一級政區(qū):郡(國)
  西漢初年有60多個郡。公元2年共103郡,、國[2],。

二、二級政區(qū):縣(侯國,、邑,、道)
  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設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縣級政區(qū),。
  公元2年,共有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qū)1587個[2],。

三,、行部(又稱刺史部)
  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13行部,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jiān)察區(qū),,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qū)[1]

西漢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一,、郡  長官最初稱郡守,,景帝時改稱太守,。
  國  

二、縣  萬戶以上的縣稱令,,萬戶以下的縣稱長,。 


資料來源:
[1] 《中國政區(qū)地理》(劉君德等編,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80-82頁)
[2] 漢書·地理志

東    漢

  州  名
(或都護府)

治    所 

大  致  范  圍

所  轄  郡  國

古名

今    地


  司  州

  洛  陽

  河南洛陽東北

  陜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
  山西西南部

 京兆尹(12) 左馮翊(13右扶風(15)

 弘農(nóng)郡(9)  河內(nèi)郡(18河南郡(21)

 河東郡(20)

  冀  州

  鄗  縣

  河北柏鄉(xiāng)縣北

  河北中南部

 魏郡(15)   鉅鹿郡(15渤海郡(8)

 常山國(13) 中山國(13) 安平國(13)

 河間國(11清河國(11) 趙國(5)

  幽  州

  薊  縣

  北京市

  河北北部,,遼寧大部等地區(qū)

 涿郡(7)    代郡(11)   上谷尹(8)

 漁陽郡(9)  右北平郡(4)遼西郡(5)

 遼寧郡(11玄菟郡(6)  樂浪郡(18)

 廣陽郡(5)  遼東屬國(6)

  并  州


  晉  陽

  山西太原西南

  山西中部,、北部、陜西,、寧夏
  蒙古的一部

 太原郡(16上黨郡(13) 西河郡(13)

 五原郡(10云中郡(11) 定襄郡(5)

 雁門郡(14) 朔方郡(6)  上郡(10)

  涼  州


  隴  縣

  甘肅清水北

  甘肅及寧夏大部

 隴西郡(11) 漢陽郡(13武都郡(7)

 金城郡(10) 安定郡(8)  北地郡(6)

 武威郡(14) 張掖郡(8)  酒泉郡(9)

 敦煌郡(6)  張掖屬國(5)居延屬國(1)

  益  州

  雒  縣

  四川廣漢

  四川,、云南大部,廣東,、陜西
  一部分

 漢中郡(9)  巴郡(14)   廣漢郡(11)

 蜀郡(11)   犍為郡(9)  牂牁郡(16)

 越郡(14) 益州郡(17永昌郡(8)

 廣漢屬國(3)犍為屬國(2)


  交  州

  龍  編

  越南河內(nèi)東

  廣東,、廣西南部等地區(qū)

 南海郡(7)  郁林郡(11) 蒼梧郡(11)

 交阯郡(12) 合浦郡(5)  九真郡(5)

 日南郡(5)

  荊  州

  漢  壽

  湖南常德市東北

  湖北,、湖南二省及陜西,、河
  南、貴州,、廣東的一部分

 南陽郡(37) 南郡(17)   江夏郡(14)

 零陵郡(13) 武陵郡(12) 桂陽郡(11)

 長沙郡(13)


  揚  州

  歷  陽
  壽  春
  合  肥

  安徽和縣
  安徽壽縣
  安徽合肥西北

  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
  蘇,、安徽南部

 九江郡(14) 丹陽郡(16豫章郡(21)

 吳郡(13)   會稽郡(14廬江郡(14)

  豫  州

  譙  縣  

  安徽亳縣

  河南東部,、安徽西部

 潁川郡(17汝南郡(37) 梁國(8)

 沛國(21)   陳國(9)    魯國(6)


  徐  州

  郯  縣

  山東郯城

  江蘇北部、山東東南部

 東???13廣陵郡(11瑯邪國(13)

 彭城國(8)  下邳國(17)

  青  州

  臨  淄

  山東淄博市

  山東北部

 平原郡(9)  東萊郡(13) 濟南國(10)

 樂安國(9)  北海國(18齊國(6)

  兗  州


  昌  邑

  山東金鄉(xiāng)西北

  山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

 陳留郡(17) 陳郡(15)   泰山郡(12)

 山陽郡(10濟陰郡(11東平國(7)

 任城國(3)  濟北國(5)


 西域都護府

  它  乾

  新疆新和縣境內(nèi)

  同西漢

 

  柳  中  新疆鄯善縣境內(nèi)


三 國
魏國(13司隸校尉(6
(河南)
河南郡(13河內(nèi)郡(10河東郡(10弘農(nóng)郡(7平陽郡(12
滎陽郡(8    
荊州(8
(襄陽)
南陽郡(22江夏郡(3襄陽郡(7南鄉(xiāng)郡(8魏興郡(4
新城郡(4上庸郡(5義陽郡(8  
豫州(11
(安城) 
潁川郡(8梁國(6沛國(5陳郡(5魯郡(6
汝南郡(13譙郡(5弋陽郡(5陽安郡(5襄城郡(7
汝陰郡(18    
青州(7
(臨淄)
齊郡(10濟南國(7樂安郡(9東萊郡(6城陽郡(12
北海國(4長廣郡(6   
兗州(8)
(鄄)
陳留郡(14)東郡(8濟陰郡(9山陽郡(7任城國(3
東平國(7)濟北國(5泰山郡(11  
揚州(3
(合肥)
淮南郡(10廬江郡(9安豐郡(5  
     
徐州(6
(彭城)
下邳郡(15彭城國(6東海國(11瑯邪郡(8廣陵郡(9
東莞郡(7    
涼州(10
(姑臧)
金城郡(5武威郡(7張掖郡(3酒泉郡(9)敦煌郡(11
西平郡(4西郡(2西??ぃ?font class="font7">1安定郡(5北地郡(2
秦州(4
隴西郡(7漢陽郡(7南安郡(3廣魏郡(3 
     
冀州(16
(鄴)
趙國(9鉅鹿郡(2安平國(10渤??ぃ?font class="font7">10河間郡(10
清河郡(7中山國(9常山郡(9魏郡(10平原郡(8
樂陵國(5陽平郡(8廣平郡(15朝歌郡(6博陵郡(4
章武郡(4    
幽州(11
(薊) 
范陽郡(8燕國(10北平郡(4上谷郡(6代郡(3
遼西郡(3遼東郡(8玄菟郡(3樂浪郡(6昌黎郡(2
帶方郡(7    
并州(6
(晉陽)
太原郡(14上黨郡(12)西河郡(4雁門郡(4)樂平郡(4
新興郡(6    
雍州(5
(長安)
京兆尹(11)馮翊郡(8扶風郡(7新平郡(2興漢郡(5
     
吳國(5揚州(15
(建業(yè))
丹陽郡(16吳郡(10會稽郡(10豫章郡(16廬江郡(2
廬陵郡(10鄱陽郡(9新都郡(6臨川郡(10臨海郡(7
建安郡(9吳興郡(9東陽郡(9毗陵典農(nóng)校尉(3廬陵南部校尉(6
荊州(14
(南郡) 
南郡(9武陵郡(11)零陵郡(10)桂陽郡(6長沙郡(10
宜都郡(3臨賀郡(6衡陽郡(10湘東郡(6建平郡(6
天門郡(3昭陵郡(5始安郡(7始興郡(7 
5
(江夏)
武昌郡(5蘄春郡(2安成郡(6彭澤郡(4 
     
交州(8
(龍編)
日南郡(5)交阯郡(14)九真郡(6合浦郡(5)武平郡(7
九德郡(6新興郡(4珠崖郡(2  
廣州(7
(番禺)
南??ぃ?font class="font7">6蒼梧郡(11)郁林郡(9高涼郡(3高興郡(5
桂林郡(6合浦北部尉(3  
蜀國(2益州(12
(成都)
蜀郡(7犍為郡(5汶山郡(8越雋郡(6牂牁郡(7
永昌郡(8江陽郡(3漢嘉郡(4朱提郡(5建寧郡(15
云南郡(8興古郡(10   
梁州(10
(漢中)
漢中郡(8廣漢郡(9巴郡(5梓潼郡(5涪陵郡(6
巴東郡(4巴西郡(5宕渠郡(3陰平郡(2武都郡(5
鏈接1 鏈接2 


西晉
西晉初年,,全國分為十九州,公元291年增設十二州,,307年又增設湘州,。
 

州  名

治    所

  轄    境

備    注

古  名

今    地

 郡 國

  縣

洛  陽

    河南洛陽市

  12

 100

 

廩  丘

    山東鄆城西北

   8

  56

 

陳  縣

    河南淮陽

  10

  85

 

信  都

    河北冀縣

  13

  83

 

涿  縣

    河北涿縣

   7

  34

 

襄  平

    遼寧遼陽市

   5

  26

 分幽州置

晉  陽

    山西太原西南

   6

  45

 

長  安

    陜西西安市西北

   7

  39

 

姑  臧

    甘肅武威

   8

  46

 領西域長史府

冀  縣

    甘肅甘谷縣東

   6

  24

 分雍州置

南  鄭

    陜西漢中

   8

  44

 分益州置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

  44

 

滇  池

    云南昆明東南

   4

  45

 分益州置

臨  淄

    山東淄博市東

   6

  37

 

彭  城

    江蘇徐州市

   7

  61

 

江  陵

    湖北江陵 

  22

 169

 

建  鄴

    江蘇南京

  18

 173

 

龍  編

    越南河內(nèi)東

   7

  53

 

番  禺

    廣東廣州市

  10

  68

 

北方十六國簡表

國  名

民  族

    都    城

  古  名

    今    地

  前  趙

  匈  奴

  長  安

  陜西西安西北

  后  趙

    羯

  鄴  縣

  河南安陽市北

  前  燕

  鮮  卑

  鄴  縣

  河南安陽市北

  前  秦

    氏

  長  安

  陜西西安市西北

  西  秦

  鮮  卑

  苑  川

  甘肅榆中北

    夏

  匈  奴

  統(tǒng)  萬

  陜西橫山西   

  前  涼

    漢

  姑  臧

  甘肅武威

  后  燕

  鮮  卑

  中  山

  河北定州

  后  秦

    羌

  長  安

  陜西西安市西北

  后  涼

    氐

  姑  臧

  甘肅武威

  南  涼

  鮮  卑

  樂  都

  青海樂都

  南  燕

  鮮  卑

  廣  固

  山東青州市北

  西  

    

  敦  煌

  甘肅敦煌西

  北  涼

  匈  奴

  張  掖

  甘肅張掖

  北  燕

    漢

  龍  城

  遼寧朝陽

    成

    氐

  成  都

  四川成都


南北朝

朝代

都    城

疆    域

古名

  今    地  

 

建康

  江蘇南京

 長江和珠江流域各省,,黃河以南

建康

  江蘇南京

 長江和珠江流域各省,南鄭,、襄陽以南

建康

  江蘇南京

 長江和珠江流域各省,,北到淮北、漢中

建康

  江蘇南京

 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

北魏

平城
洛陽

  山西大同
  河南洛陽

 北至大漠,,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河,南至淮河

東魏

鄴縣

  河南安陽市北

 洛陽以東北方各省

西魏

長安

  陜西西安市

 洛陽以西北方各省

北齊

鄴縣

  河南安陽市北

 同東魏

北周

長安

  陜西西安市

 同西魏


            
淝水之戰(zhàn)中,,東晉皇朝雖得到了輝煌的勝利,,但朝廷內(nèi)政腐敗,偏安江南,,盜賊四起,,各地民變頻繁。
東晉末期,,大臣桓玄,,劉裕相繼起兵奪位。
    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為帝,,是為宋武帝,這是南朝之始,。此時,,鮮卑族政權北魏于公元439年
統(tǒng)一北方,開始了南北朝對峙,。
    南方四朝都以建康為都,,但它們的統(tǒng)治都不穩(wěn)固,擁兵將領都增加勢力,,以奪取皇位,,建立新的王朝。
標準年份:元嘉26年(449)
州名    州府          今屬
徐州    彭城          江蘇徐州
揚州    建康          江蘇南京
南豫州  姑熟          安徽富涂
江州    尋陽          江西九江
冀州    歷城          山東濟南
湘州    臨湘          湖南長沙
梁州    南鄭          陜西漢中
益州    成都          四川成都
廣州    番禺          廣東廣州
南徐州  京口          江蘇鎮(zhèn)江
南兗州  廣陵          江蘇揚州
青州    東陽          山東青州
荊州    江陵          湖北荊州
秦州    南鄭(寄治)    陜西漢中
寧州    建寧          云南曲靖
交州    龍編          越南北寧
        齊
公元479年,,宋禁軍首領蕭道成發(fā)動政變,,滅宋建齊,是為齊武帝,。這是南朝的第二個朝代,,國都建康。
標準年份:建武4年(497)
州名       州府     今屬
揚州       建康     江蘇南京
南徐州     京口     江蘇鎮(zhèn)江
豫州       壽春     安徽壽縣
南豫州     姑熟     安徽富涂
南兗州     廣陵     江蘇揚州
北兗州     淮陽     安徽淮陽
北徐州     鐘離     安徽蚌埠
青州       郁洲     江蘇連云港
冀州       郁洲     江蘇連云港
江州       尋陽     江西九江
廣州       番禺     廣東廣州
交州       龍編     越南北寧
越州       臨漳     廣西合浦
荊州       江陵     湖北荊州
郢州       夏口     湖北武漢
司州       義陽     河南信陽
雍州       襄陽     湖北襄陽
湘州       臨湘     湖南長沙
梁州       南鄭     陜西漢中
秦州       南鄭     陜西漢中
益州       成都     四川成都
寧州       建寧     云南曲靖
東揚州
<<宋書>>:壬辰,,以王畿諸郡為揚州,,以揚州為東揚州。
東揚州孝建元年置,,大明三年廢,,大明八年復置,,永光元年又廢南齊未再復置。

北魏
    淝水之戰(zhàn)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鮮卑拓跋氏于公元386年恢復代國,同年改國號魏,,史稱北魏,,公元398年
稱帝,439年統(tǒng)一北方,,定都平城(山西大同),。
    公元450年北魏大舉南伐,進入全盛時期,。孝文帝時北魏政府推動鮮卑人與漢人融合,,遷都洛陽,改王族姓
氏為元,。但后來北魏政府歧視北方軍鎮(zhèn)居民,,引起了六鎮(zhèn)之亂。軍隊將領趁機擴充權勢,。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被迫遷都長安,依靠宇文氏建立西魏,。另一位將領高歡在洛陽擁立孝靜帝,,并遷都
鄴,是為東魏,。北魏分裂,。
下表以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作為標準,共41州11軍鎮(zhèn),。
標準年份:北魏太和21年(497AD)
州名    州府    今屬
司州    洛陽    河南洛陽
豫州    汝南    河南汝南
荊州    山北    河南鄧州
洛州    上洛    陜西商州
東荊州  沘陽    河南信陽淮河北岸
東豫州  南新息  河南息縣
南兗州  渦陽    江蘇下邳
兗州    瑕丘    山東兗州
青州    廣固    山東青州
齊州    歷城    山東濟南
徐州    彭城    江蘇徐州
南徐州  宿預    江蘇睢寧
南青州  東安    山東沂水
光州    東萊掖  山東萊州
濟州    碻磝城  山東聊城
相州    鄴縣    河北磁縣
冀州    信都    河北冀州
幽州    薊縣    北京西南
平州    肥如    河北盧龍
營州    和龍    遼寧朝陽
定州    中山    河北定州
瀛州    河間    河北河間
燕州    廣寧    河北涿鹿
安州    燕樂    河北隆化
并州    晉陽    山西太原
肆州    九原    山西忻州
恒州    平城    山西大同
朔州    盛樂    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
汾州    蒲子    山西隰縣
雍州    長安    陜西西安
秦州    上邽    甘肅天水
豳州    定安    甘肅寧縣
夏州    統(tǒng)萬    內(nèi)蒙古烏審旗
東秦州  湃城    陜西隴縣
華州    華陰    陜西大荔
涇州    安定    甘肅鎮(zhèn)原
岐州    雍州    陜西鳳翔
梁州    仇池    甘肅西和
西安州  大興    陜西定邊
河州    枹罕    甘肅臨夏
涼州    姑臧    甘肅武威
軍鎮(zhèn)      今屬
御夷鎮(zhèn)    河北赤城
懷荒鎮(zhèn)    河北張北
柔玄鎮(zhèn)    內(nèi)蒙古興和
撫冥鎮(zhèn)    內(nèi)蒙古四王子旗
武川鎮(zhèn)    內(nèi)蒙古武川
懷朔鎮(zhèn)    內(nèi)蒙古固原
沃野鎮(zhèn)    內(nèi)蒙古五原烏加河北岸
溥骨律鎮(zhèn)  寧夏靈武
高平鎮(zhèn)    寧夏固原
鄯善鎮(zhèn)    青海樂都
敦煌鎮(zhèn)    甘肅敦煌

唐朝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nèi)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為15道,,即將山南道、江南道各分為東,、西道,,又增設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道  名

治    所

    
    所    轄    州    府

古  名

今    地

    

關內(nèi)道

鳳翔府

  陜西鳳翔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河南道

  洛  陽
  汴  州

  河南洛陽
  河南開封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陜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河東道

河中府

山西永濟西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云州,、單于都護府

河北道

魏  州

河北大名東南

  懷州,、衛(wèi)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1]

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陽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
  忠

淮南道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 黃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

蘇  州

江蘇蘇州市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臺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隴右道

鄯  州

  青海樂都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 ,、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
  北庭都護府[3]

劍南道

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嶺南道

廣  州

廣東廣州市

  廣州,、韶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龔州,、潯州,、郁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繡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卅、田州,、嚴州,、山州、巒州
  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
  巖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huán)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赤土國,、丹丹國

[1]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韋部(住在黑龍江上,、中游和額爾古納河兩岸)遣使來唐,。以后,唐朝政府就在這個地區(qū)設置行政機構,,任命室韋部首領為都督等官,。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
靺鞨地區(qū)(松花江上游)設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南的東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領大祚為州都督,,并封他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渤??ね?。此后,粟末靺鞨即專稱渤海,。轄地包括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流域,,東邊直至大海,。
    開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
靺鞨(住在黑江龍中下游地區(qū))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在烏蘇里江口東岸的伯力(今蘇聯(lián)境內(nèi)哈巴羅夫斯克),。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區(qū)設置黑水軍,。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為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為隸屬于都督府的州,。都督府轄地包括黑龍江中下游兩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東臨大海,。
[2] 唐武后長安二年(702年),唐朝政府設置安西部護府,,轄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爾以西地區(qū),。

[3]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設置北庭都護府,,轄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爾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亞咸海)的廣大地區(qū),。

唐玄宗天寶年間,在邊境設十節(jié)度使


節(jié)度使

駐    地

 

  古  名

今    地

安  西

  龜茲鎮(zhèn)

  新疆庫車附近

北  庭

  庭  州

  新疆吉木薩爾附近

河  西

  涼  州

  甘肅武威

朔  方

  靈  州

  寧夏寧武南

河  東

  太原府

  山西太原市西南

范  陽

  幽  州

  北京市  

平  盧

  營  州

  遼寧錦州市西

隴  右

  鄯  州

  青海樂部  

劍  南

  成都府

  四川成都市 

嶺  南

  廣  州

  廣東廣州市

相關:
(1) 試論唐西州都督府與西州政府的關系

五代十國簡表

 朝  代
 (或國名)

都    城

年    代

  古  名

    今    地

后  梁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07——923

后  唐

  洛  陽

    河南洛陽市

    923——936

后  晉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36——946

后  漢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47——950

后  周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50——960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892——937

南  唐

  金  陵

    江蘇南京市

    937——975

前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91——925 

后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925——965

  長  樂

    福建福州市

    893——945

  長  沙

    湖南長沙市

    896——951

南  漢

  興王府

    廣東廣州市

    905——971

荊  南

  荊  州

    湖北荊州市

    907——963

吳  越

  杭  州

    浙江杭州市

    893——978

北  漢

  太  原

    山西太原市

    951——979


   遼

遼朝的行政區(qū)劃體系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根據(jù)《遼史·地理志》,。
遼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并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 治上京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巴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 治中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 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qū)。
南京道 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 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nèi)蒙古交界處。
1007年遼圣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于此,。1044年遼興宗升云州為西京大同府。
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qū),,為同一級別,。
 (1)京府: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2)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zhèn)海府、興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分等,,從高依次為:節(jié)度州,、觀察州、防御州,、刺史州,。
 遼朝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遼政區(qū)簡表如下:


  道  名

直  轄  行  政  區(qū)

 

[1]

  上京道

臨    潢

 祖,、懷、慶,、泰,、長春、烏,、永,、儀坤、龍化,、隆圣,、
 饒、徽,、成,、懿、渭,、壕,、原、福、橫,、鳳、遂,、
 豐,、順等州

  東京道

遼陽、黃龍等

 開、定,、保,、辰、盧,、鐵,、興、湯,、崇,、海等州

  中京道

大定、興中

 成,、宜,、錦、川,、建,、來等州

  南京道

析    津

 順、檀,、涿,、易、薊等州

  西京道

大    同

 豐,、云內(nèi),、寧邊、奉圣,、蔚,、應、朔,、東勝,、金肅等州

[1]多數(shù)州同時設軍

   金

路  名

管    轄    區(qū)    域

  上  京

  會寧

  肇、隆,、信,、韓

  東  京

  遼陽

  澄、沈,、貴德,、蓋、復,、來遠    .

  北  京

 大定,、廣寧、興中,、
 臨潢

  利,、義,、錦、瑞,、懿,、建、全,、慶,、興、泰

  西  京

  大同,、德興

  豐,、弘、凈,、桓,、撫、昌,、宣德,、朔、武,、應,、蔚、云內(nèi),、
  寧邊,、東勝

  中  都

  大興

  通、薊,、易,、涿、順,、平,、灤、雄,、霸,、保、安,、遂,、安肅

  南  京

  開封、歸德,、河南

  單,、壽、陜,、鄧,、唐、裕,、嵩,、汝、許鈞,、亳,、陳、蔡,、
  息,、鄭、潁,、宿等州

  河北東

  河間

  蠡,、莫、獻,、冀,、清、滄,、景,、深

  河北西

  真定、彰德,、中山

  威,、沃、邢,、沼,、磁、祁,、浚,、衛(wèi)、滑    ,。

  山東東

  益都,、濟南

  濱、沂,、密,、海、莒,、棣,、淄、萊,、登,、寧海,、濰

  山東西

  東平

  濟、徐,、邳,、滕、博,,兗,、泰安、曹等州

  大名府

  大名

  恩,、開

  河東北

  太原

  晉,、忻、平定,、汾,、石、葭,、代,、阝奧、寧化,、嵐,、岢嵐、
 保德,、管

  河東南

  平陽,、河中

  隰、吉,、絳,、解、澤,、潞,、遼、沁,、懷,、孟

  京兆府

  京兆

  商、虢,、乾,、同、耀,、華

  鳳  翔

  鳳翔,、平?jīng)?/p>

  德順、鎮(zhèn)戎,、秦,、隴

  鹿阝延

  延安

  丹,、保安、綏德,、鹿阝,、坊

  慶  原

  慶陽

  環(huán)、寧,、邯、原,、涇

  臨  洮

  臨洮

  積石,、洮、蘭,、鞏,、會、河

  咸  平

  咸平

  韓

  

民國

   民國初年,,廢除府州廳一級,,實行三級制。在廢除府,、州,、廳后,“道”仍繼續(xù)保留,,作為介于省,、縣之間的行政單位,以補因省地區(qū)過大,,轄縣較多,,統(tǒng)治不易的困難。
    每道轄縣的數(shù)目,,各因其人口的疏密及政務的繁簡而定,,有的多至三十余縣,少的十余縣不等,。
    1914年,,全國共設有九十二道,后續(xù)有增置,。省的長官稱督軍,,道稱道尹,縣稱縣知事,。地方行政區(qū)劃成為省,、道、縣三級制,。

省名數(shù)量

道      名

直隸4  津海(天津),、保定(清苑),、大名(大名)、口北(宣化)
奉天3  遼沈(沈陽),、東邊(安東),、洮昌(遼源)
吉林4  吉長(吉林)、濱江(濱江),、延吉(延吉),、依蘭(依蘭)
黑龍江4  龍江(龍江)、黑河(瑗琿),、綏蘭(綏化),、海滿(呼倫)
山東4  濟南(歷城)、濟寧(濟寧),、東臨(聊城),、膠東(煙臺)
河南4  開封(開封)、河北(汲),、河洛(洛陽),、汝陽(汝寧)
山西3  冀寧(陽曲)、雁門(大同),、河東(運城)
江蘇5  金陵(江寧),、滬海(上海)、蘇常(吳),、淮揚(淮陰),、徐海(銅山)
安徽3  安慶(懷寧)、蕪湖(蕪湖),、淮泗(鳳陽)
江西4  豫章(南昌),、廬陵(吉安)、贛南(贛),、潯陽(九江)
福建4  閩海(閩侯),、廈門(思明)、汀漳(龍巖),、建安(南平)
浙江4  錢塘(杭),、會稽(鄞)、金華(衢),、甌海(永嘉)
湖北4  江漢(武昌),、襄陽(襄陽)、荊宜(宜昌),、施鶴(恩施)
湖南3  湘江(長沙),、衡陽(衡陽)、辰沅(芷江)
陜西3  關中(長安)、漢中(南鄭),、榆林(榆林)
甘肅7  蘭山(皋蘭),、渭川(天水)、涇原(平?jīng)觯?、寧夏(寧夏)?br>  西寧(西寧),、甘涼(武威)、安肅(酒泉)
新疆8  迪化(迪化),、伊犁(伊寧),、塔城(塔城)、阿山(承化寺),、
  阿克蘇(阿克蘇),、喀什噶爾(疏勒)、焉耆(焉耆),、和闐(和闐)
四川5  西川(成都)、東川(巴),、建昌(雅安),、永寧(瀘)、嘉陵(閬中)
廣東6  粵海(番禺),、嶺南(曲江),、潮循(汕頭)、高雷(茂名),、瓊崖(瓊山),、欽廉(欽)
廣西6  南寧(邕寧)、蒼梧(蒼梧),、桂林(桂林),、柳江(馬平)、田南(百色),、鎮(zhèn)南(龍州)
云南4  滇中(昆明),、蒙自(蒙自)、普洱(思茅),、騰越(騰沖)
貴州3  黔中(貴筑),、鎮(zhèn)遠(鎮(zhèn)遠)、貴西(畢節(jié))
川邊2  邊東(康定),、邊西(昌都)
熱河1  熱河(承德)
察哈爾1  興和(張北)
綏遠1  綏遠(歸綏)
參考資料:

民初一百道
直轄市的變動情況
1914年1月改定各重名縣名清單
行政區(qū)域沿革

1947年6月5日國民政府第二次重劃東北九省行政區(qū)劃
《中國分省新圖》第五版(1948.7)行政區(qū)劃變動

中華民國時期的區(qū),、鄉(xiāng)(鎮(zhèn))制
中華民國時期的市制
中華民國時期的縣與設治局
中華民國時期的省縣之間的行政組織
中華民國時期的特別行政區(qū)制度
中華民國時期的省制     >>更多資料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