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和散【處方】羌活(去蘆)、紫蘇(莖葉.去粗梗),、沉香,、宣州木瓜(薄切.焙干)、大腹皮(炙焦黃),,各一兩,。川芎、甘草(炒),、陳皮(去白)、木香,、檳榔(面裹.煨熟.去面),、白術(shù),各三分,。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五臟不調(diào),三焦不和,,,,一腹痞悶,脅肋脹,,風(fēng)氣壅滯,,肢節(jié)煩痛,頭面虛浮,,手足微腫,,腸胃燥澀,大便秘難,,雖年高氣弱,,并可服之。 又治背痛,,脅痛,,有妨飲食,及腳氣上攻,,胸腹?jié)M悶,,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三和散【處方】羌活(去蘆)紫蘇莖葉(去粗梗)沉香 宣川木瓜(薄切,、焙干)大腹皮(炙焦黃)各30克 芎藭勞 甘草(炒)陳皮(去白)木香 擯榔(面裹偎熟,,去面)白術(shù)各22.5克 【制法】上藥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五臟不調(diào),,三焦不和,,心腹痞悶,脅肋膨脹,,風(fēng)氣壅滯,,肢節(jié)煩疼,頭面虛浮,,手足微腫,,腸胃燥澀,大便秘難,;背痛脅痛,,不欲飲食;腳氣上攻,,胸腹?jié)M悶,,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溫服,,不計時,。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雜病源流犀燭》:三合湯【處方】麻黃 陳皮 烏藥 川芎 僵蠶 白芷 桔梗 枳殼 甘草 干姜 茯苓 半夏 香附 蘇葉 蒼術(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原書云:"此即烏藥順氣散、二陳湯,、香蘇散,,三方合而成劑,故名’三合’。三方之外,,需要再加羌活,。"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 《王渭川方》:三粉擦劑【功能主治】清解邪毒。主邪毒蘊結(jié)肌膚,。 【用法用量】三種藥物共研成細粉,,用涼開水調(diào)如稀糊漿,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處,,隨干隨擦,。 【摘錄】王渭川方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分散【別名】三合散(《醫(yī)學(xué)綱目》卷三十五)。 【處方】白術(shù) 茯苓 黃耆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當(dāng)歸各30克 柴胡48克 黃芩18克 人參48克 半夏18克 甘草18克 【制法】上藥研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 30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日一服。 【摘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