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zhàn)役前后,,國共雙方的計劃和前后的應變中,解放軍方面是粟裕指揮,,國軍方面則是杜聿明在實際上指揮,。雖然名義上的徐州剿總總司令是劉峙,但其實國軍上下都清楚,,真正負責指揮作戰(zhàn)的并不是劉峙,,而是杜聿明。國軍上下對所謂徐蚌會戰(zhàn)寄予希望的,,也都在杜聿明身上,,而不在劉峙身上。 杜聿明當時43歲,,比粟裕大兩歲,,出身于黃埔軍校第一期,是所謂的天子門生中的佼佼者,,從黃埔軍校畢業(yè)后,,幾乎無役不從,到抗戰(zhàn)結束后,,更是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率國軍爭奪東北。進入東北的初期,,連戰(zhàn)皆捷,,迫使解放軍只能放棄鐵路干線沿線的大城市,轉向農村地區(qū)發(fā)展,。 濟南戰(zhàn)役后,,國軍在華東的局面急轉直下,被迫收縮兵力,,沿隴海路一字排開,。在杜聿明的主持下,制定了徐蚌會戰(zhàn)計劃,,準備集中邱清泉兵團,,黃百韜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等能夠抽調出來的主力機動兵團,,向北反攻,,奪回濟南,,恢復山東,。但部隊調動剛開始,解放軍發(fā)動遼沈戰(zhàn)役,,國軍一敗涂地,,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杜聿明被抽調去東北指揮撤退,,徐州地區(qū)的國軍就沒人管了,。 就在杜聿明在東北期間,國軍統(tǒng)帥部終于下定決心,,繼續(xù)收縮兵力,,依托徐州,與解放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當時粟裕與中央尚在繼續(xù)溝通下一步的作戰(zhàn)計劃,,雖然已經大體形成了淮海戰(zhàn)役的作戰(zhàn)計劃,但是細節(jié)方面還在商討,,只形成了第一步先打黃百韜兵團的方案,,后續(xù)的作戰(zhàn)計劃并未完全確定下來。 國軍開始撤退的時候,,黃百韜兵團落在了后面,,成為國軍在隴海路沿線上一字排開的長蛇陣的一頭,而在國軍開始撤退后,,黃百韜兵團在最后,,成了孤立突出的局面,于是華野馬上開始追擊,,率先按照預定計劃將黃百韜兵團追上包圍起來了,,并開始殲滅。此時華東戰(zhàn)場的國軍無人指揮,,只能由顧祝同臨時親自指揮,。 等到杜聿明在東北戰(zhàn)場的撤退任務完成的時候,路過北平與傅作義一起吃飯,,才從傅作義那里得知了黃百韜兵團西進被殲滅的消息,,等到他回到南京,已經是一片失敗的氣氛,,原來的反攻計劃已經無從實施,,主要任務已經變成了如何將徐州的邱清泉兵團,孫元良兵團和李彌兵團三個兵團撤出來,,救援黃維兵團,。 國軍最高統(tǒng)帥部堅持認為必須救援黃維兵團,但杜聿明認為要救援,只能先把徐州的三個兵團撤出來,,拉回到蚌埠地區(qū)后,,再依托淮河向北進攻,這樣可進可退,,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也就是說,杜聿明的意思是要找把徐州的三個兵團拉出來,,脫離危險,,然后再談救援黃維德問題。 當時解放軍已經攻占了宿縣,,切斷了津浦路徐蚌段,,杜聿明只能繞路,將三個兵團撤離徐州后,,沿蕭縣,,永城,渦陽,,蒙城路線撤退到阜陽,,再向東轉到蚌埠地區(qū),再向北進攻,,以解救黃維兵團,。按照杜聿明的計劃,如果順利,,應該在七天之內可以完成撤退,,在此期間,黃維兵團只需要就地堅守待援就可以了,。 但這就要求,,第一,黃維兵團必須能夠獨立支持中野個華野兩個野戰(zhàn)軍的全力進攻一星期以上時間,,牽制住解放軍主力,,為杜聿明集團撤退爭取時間。第二,,杜聿明集團的撤退不能出問題,,必須盡快完成撤退任務,否則黃維兵團得壓力太大,,就有全軍覆沒得危險,。但是,按照國軍的習慣,,這實際上就是要以犧牲黃維兵團為代價,,來為杜聿明集團撤退爭取時間,,解救黃維兵團只不過是一句空話。 事實上,,這兩個條件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粟裕置杜聿明集團于不顧,集中華野和中野領個野戰(zhàn)軍的全部兵力五十多萬人進攻,,黃維兵團的十二萬人是不可能支持一星期以上的,。另一方面,杜聿明集團的撤退實際上也不可能那么順利,,一星期就沿著他計劃的路線撤退到蚌埠。尤其是三十萬人的大兵團行動,,杜聿明計劃七天撤到阜陽,,所以只攜帶了七天的阜陽,并且明確說到阜陽之前不補給,,這就高估了國軍的大兵團運動能力,。 結果開始撤退之后,實際上,,撤退只走了兩天,,部隊就亂了,只能停下來,,走不動了,。本該在后面的跑到前面去了,本該在前面的停下來不走了,,孫元良兵團也聯(lián)系不上了,。邱清泉兵團安排的掩護撤退的四十五師被解放軍追上,打起來了,,其他人都要求四十五師自己突圍,,但邱清泉堅持派部隊回去接應,整個部隊就完全亂了,。因此,,到陳官莊、青龍集一帶后,,杜聿明只能同意部隊暫時停下來休整,,主要就是要整理一下,把建制重新理順,。 打順風仗的時候,,一擁而上攻擊,這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并不算太難,,難的就是這種在不利局面之下撤退的時候,,能否做到有組織、有秩序的轉移和撤退,,而不是把撤退變成潰退,,也就是完全失去組織領導,建制完全被打亂,,官找不到兵,,并找不到官。這種例子國軍戰(zhàn)史上不勝枚舉,,從淞滬戰(zhàn)場撤退的時候,,原本也是想有組織的撤退到第二線國防工事陣地的,但因為沒有組織好,,幾十萬大軍就在幾條路上擁擠,,部隊就完全亂了,建制沒了,,重武器丟了,,乃至自相踐踏,把一部分士兵擠到河里淹死,。這種場面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撤退的時候又出現了一次,。 杜聿明的大兵團作戰(zhàn)指揮能力,在國軍黃埔系將領中已經是數一數二了,,而且他制定的撤退計劃不能說太低劣,,但在實施起來的時候,卻亂七八糟,,一地雞毛,。李彌兵團本來是后衛(wèi)部隊,結果反而跑到前衛(wèi)部隊邱清泉兵團前面去了,,孫元良兵團更是關掉了電臺,,拒絕接收杜聿明發(fā)來的電報。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國軍已經士氣非常低落,,高級將領已經無心戀戰(zhàn),只想逃走,。 反觀解放軍這邊,,在追擊的時候,可以不顧疲勞,,不顧減員,,誰先追上了就直接開始攻擊,完全不顧對手兵力比自己多多少,。相比之下,,國軍此時只要聽到解放軍攻擊的槍炮聲就只想逃跑,,完全成了驚弓之鳥,而解放軍則士氣高漲,,信心百倍,。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tài),國軍的失敗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