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地下車庫頂板火災事故加固,、
維修施工方案
說明:大連**地下室加固計算書依據(jù)大連市建筑工程質(zhì)量檢測中心2012-JG-05-006結構鑒定報告,以結構構件燒傷等級為計算依據(jù)無需更改,,計算結果滿足原設計使用要求,。
***地下室加固計算書
一、依據(jù)規(guī)范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①
《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GB50367-2006)②
二,、示意圖
三,、計算信息
1. 原構件信息
截面寬度:
b=600mm
截面高度:
h=800mm
高度:
l=3.1
混凝土等級:
C30
箍筋強度:
HPB235
箍筋面積: Aso=450mm2
2. 加固信息
纖維名稱: 織物I級(重要)
纖維厚度: tf=0.167mm
纖維層數(shù): nf=2mm
纖維寬度: bf=150mm
纖維間距: sf=100mm
3. 荷載信息
抗震等級: I級抗震
剪跨比:
0.10
四、計算系數(shù)
1. 箍筋抗拉強度 fyo=210N/mm2
3. 碳纖維復合材設計計算指標
纖維抗拉強度設計值 ff=1600Mpa
纖維彈性模量 Ef=230000Mpa
纖維抗拉應變設計值 εf=0.007Mpa
五,、計算
1. 混凝土面積
2. 配筋率
3. 環(huán)向圍束體積比
4. 有效約束力
kc=0.42
5. 環(huán)向圍束配箍率
6. 體積配箍率
六,、結論
原配股率 ρve=0.0009
碳布圍束配股率 ρvf=0.0094
抗震要求配箍率 ρ=0.0054
滿足情況 滿足
七、構件加固特殊措施及施工要求
本工程施工過程應嚴格按照《碳纖維片材加固修復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CECS146:2003)的要求施工, 并符合《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GB50367-2006)第9.9節(jié)的構造規(guī)定,。
一,、計算信息
1. 原構件信息
截面寬度: b=300mm
截面高度: h=700mm
混凝土等級:
C30
受拉鋼筋等級:
HRB400
受壓鋼筋等級:
HRB335
受拉鋼筋面積: Aso=1960mm2
受壓鋼筋面積: Aso'=0mm2
受拉鋼筋合力點到邊緣距離 a=35mm
受壓鋼筋合力點到邊緣距離 a'=35mm
受拉鋼筋排數(shù)
1排
2. 加固信息
纖維名稱: 織物I級(重要)
結構等級: 重要構件
纖維厚度: tf=0.167mm
纖維層數(shù): nf=2層
板材類型: 現(xiàn)場粘貼板
梁兩側(cè)粘貼纖維高度: hc=0
3. 荷載信息
是否考慮二次受力: 計算
初始彎矩: Mok=300kN.m
設計彎矩值: M=300kN.m
二、計算系數(shù)
1. 受拉鋼筋抗拉強度 fyo=360N/mm2
受壓鋼筋抗拉強度 fyo'=300N/mm2
受拉鋼筋彈性模量 Es=200000N/mm2
2. 混凝土抗壓強度 fco=14.30N/mm2
混凝土計算系數(shù) α1=1.0
3. 碳纖維復合材設計計算指標
纖維抗拉強度設計值 ff=1600Mpa
纖維彈性模量 Ef=230000Mpa
纖維抗拉應變設計值 εf=0.007Mpa
4. 混凝土凈高 ho=665mm
三,、計算
1. 原受彎構件加固前相對受壓區(qū)高度
2. 原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 【7.2.1-2】①
3. 判斷原結構是否需要加固 【7.2.1-1】①
沒有必要加固
4. 混凝土受拉截面面積 【8.1.2-1】①
5. 綜合考慮受彎構件裂縫截面內(nèi)力臂變化,、鋼筋拉應變不均勻以及鋼筋排列影響等的計算系數(shù)
αf=1.01
查表【9.2.8】②
6. 判斷是否計算二次應力和計算εfo取值
7. 纖維復合材厚度折減系數(shù)
采用現(xiàn)場粘貼, 根據(jù)【9.2.4-2】②
>0.9
Km=0.9
8. 纖維布折算面積
9. 加固后受壓區(qū)高度和纖維實際應變
聯(lián)立下列規(guī)范公式求出加固后受壓區(qū)高度和纖維實際應變
滿足要求
10. 根據(jù)受壓區(qū)高度判斷梁的破壞形態(tài) 【9.2.3-3】
≦ξb
>1.0 準適筋梁, 建議重新設計
11. 加固后最大承載力 【9.2.3-1】②
Mu2≧M
彎矩滿足
12. 纖維復合材粘貼延伸長度
=300×2=600mm
四、結論
原結構承載力 Mok=300.00kN.m
設計彎矩 M=300.00kN.m
加固后彎矩承載力 Mu2=399.34kN.m
加固后梁破壞類型 準適筋梁
粘貼纖維截面面積 Afe=90.18mm2
加固是否滿足要求 滿足
五,、構件加固特殊措施及施工要求
本工程施工過程應嚴格按照《碳纖維片材加固修復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CECS146:2003)的要求施工, 并符合《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GB50367-2006)第9.9節(jié)的構造規(guī)定,。
一、計算信息
1. 原構件信息
矩形梁寬: b1=400mm
矩形梁高: h1=1000mm
混凝土等級:
C20
箍筋形式: 環(huán)形箍
箍筋等級:
HPB235
箍筋面積: Asv=314mm2
箍筋間距:
so=100mm
彎起鋼筋等級:
HPB235
彎起鋼筋面積: Asb=0mm2
彎起鋼筋角度
30度
受壓區(qū)鋼筋排數(shù): 2排
2. 加固信息
3. 荷載信息
設計剪力: V=710kN
預加合力: Npo=0kN
結構形式: 框架梁
荷載形式: 僅配箍筋
剪跨比: λb=0.0
二,、計算系數(shù)
1. 箍筋抗拉強度 fyvo=210N/mm2
彎起鋼筋抗拉強度 fyo=210N/mm2
2. 混凝土抗壓強度 fco=9.60N/mm2
混凝土抗拉強度 fto=1.10N/mm2
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shù) βc=1.00
4. 混凝土凈高 ho1=940mm
三,、計算
1. 截面形狀復核計算 【9.3.2】②
=0.25×1.00×9.60×400×940
=902.40kN≦V
滿足要求
2. 加固前梁的斜截面承載力 【7.5.4】①
=0.05×0.00=0.00kN
3. 加固后承載力的提高值
4. 承載力驗算
V≦Vu=8657.22kN
承載力滿足要求
四、結論
設計承載力 V=710.00kN
承載力驗算 滿足
原結構承載力 Vb=58.58kN
加固后是否滿足要求 滿足
五,、構件加固特殊措施及施工要求
本工程施工過程應嚴格按照《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的構造規(guī)定,。
一、計算信息
1. 原構件信息
截面寬度: b1=400mm
截面高度: h1=1000mm
混凝土等級:
C20
受拉鋼筋等級:
HRB400
受壓鋼筋等級:
HRB400
受拉鋼筋面積: Aso=3920mm2
受壓鋼筋面積: Aso'=0mm2
受拉鋼筋合力點到邊緣距離 a=60mm
受壓鋼筋合力點到邊緣距離 a'=35mm
受拉鋼筋排數(shù)
1排
2. 加固信息
新增混凝土等級:
C35
加固后截面寬度: b=550mm
構件下表面增加高度: t=250mm
新增受拉鋼筋等級: HRB335
新增受拉鋼筋面積: As=3920mm2
新增受拉鋼筋合力點邊沿距: ac=60mm
3. 荷載信息
是否考慮二次受力: 計算
原始彎矩: Mok=765kN.m
設計彎矩值: M=765kN.m
二,、計算系數(shù)
1. 原受拉鋼筋抗拉強度 fyo=360N/mm2
原受壓鋼筋抗拉強度 fyo'=360N/mm2
原受拉鋼筋彈性模量 Eso=200000N/mm2
2. 混凝土抗壓強度 fco=9.60N/mm2
混凝土計算系數(shù) α1=1.0
3. 新增受拉鋼筋抗拉強度 fy=300N/mm2
新增受壓鋼筋抗壓強度 fy'=300N/mm2
新增受拉鋼筋彈性模量 Es=200000Mpa
4. 原混凝土凈高 ho1=940mm
新混凝土凈高 ho=40mm
5. 加固后截面有效高度和新增鋼筋強度利用系數(shù) αs=0.9
三,、計算
1. 原受彎構件加固前相對受壓區(qū)高度
ξbo=0.518
2. 原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 【7.2.1-2】①
3. 判斷原結構是否需要加固 【7.2.1-1】①
沒有必要加固
4. 計算構件增大截面后的相對界限受壓區(qū)高度
5. 加固后受壓區(qū)高度
6. 驗算加固后承載力
≧M
承載力滿足
四、結論
原結構承載力 Mok=765.00kN.m
設計彎矩 M=765.00kN.m
加固后彎矩承載力 Mu2=768.52kN.m
五,、構件加固特殊措施及施工要求
本工程施工過程應嚴格按照《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的構造規(guī)定,。
一、計算信息
1. 原構件信息
矩形梁寬: b=600mm
矩形梁高: h=800mm
計算長度: lo=4.5m
混凝土等級:
C20
鋼筋等級:
HRB400
鋼筋面積: Aso=3054mm2
2. 加固信息
置換過程有無支頂: 有
置換混凝土等級:
C35
寬邊對稱剔除厚度: bt'=100mm
高邊對稱剔除厚度: ht'=100mm
新增鋼筋面積: As'=5100mm2
3. 荷載信息
設計壓力: N=5500kN
二,、計算系數(shù)
1. 原受拉鋼筋抗拉強度 fyo=360N/mm2
2. 新增受拉鋼筋抗拉強度 fy=360N/mm2
3. 原混凝土抗壓強度 fco=9.60N/mm2
4. 置換混凝土抗壓強度 fc=16.70N/mm2
三,、計算
1. 鋼筋混凝土軸心受壓的穩(wěn)定系數(shù)φ
φ=1.00
2. 原柱面積
=600×800=480000mm2
3. 置換不分新增混凝土的強度利用系數(shù)αc
ac=1.00
4. 原柱極限承載力
Nu=0.9×φ×(fco×Aco+fyo×Aso)
=0.9×1.00×(9.6×480000+360×3054)
=5136.70<N=5500.00kN
載力不滿足要求, 需要加固
5. 原柱軸壓比
<λmax=0.70
軸壓比滿足要求, 不需要加固
6. 置換混凝土面積
Ac=2×bt'×h+2×ht'×b-4×ht'×bt'
=2×100×800+2×100×600-4×100×100
=240000mm2
7. 計算加固后極限承載力
≧N=5500.00
加固后承載力滿足要求
8. 抗震驗算
>λmax=0.70
加固后軸壓比滿足要求
四、結論
原結構極限承載力 Nu=5136.70kN
設計承載力 N=5500.00kN
加固后承載力 Nuc=10396.30kN
加固是否滿足要求 滿足
原結構軸壓比 λo=0.69
原結構極限軸壓比 λmax=0.70
置換后軸壓比
λ=0.87
軸壓比是否滿足要求 滿足
五,、構件加固特殊措施及施工要求
本工程施工過程應嚴格按照《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GB50367-2006)的構造規(guī)定,。
大連**地下室加固方案說明
編制依據(jù):
1、 大連市建筑工程質(zhì)量檢測中心2012-JG-05-006《結構鑒定報告》
2,、 大連中和中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火災基本請況
3,、 大連渤海檢測有限公司2012-JG-01-00001《鉆芯檢測報告》
工程概況:
根據(jù)大連**工程火災后的地下室現(xiàn)場勘查,,從建筑火災災后現(xiàn)場情況分析,推斷鋼筋混凝土的性能變化和受損程度,,參照大連市建筑工程質(zhì)量檢測中心評定樓板,、剪力墻、梁,、柱的損傷等級,。我公司建議對受損程度不同的混凝土構件采取不同的加固修復方案,以確保使用安全性,。
鑒定結果:依據(jù)檢測中心鑒定結果,,針對構件灼燒受損嚴重的構件進行加固方案編制,。
梁加固說明:1,、 燒傷Ⅱb級梁—箍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折減系數(shù)取為0.5;
燒傷Ⅱb級梁加固范圍具體如下:
1)R-Q軸交?軸,;2)Q-P軸交?軸;3)?-?/2軸交Q/2軸
2,、Ш級梁—中度燒傷,,尚未破壞,顯著影響結構材料貨結構性能,;
燒傷Ш級梁加固范圍具體如下:
1)R-Q軸交?/1軸,;
2)R-Q軸交?/2軸,;
3)?-④軸交R-Q軸中間梁,;
4)?-?軸交Q軸,;
5)?/1軸交R-Q軸;
6)R-P軸交?/1,;
7)R-Q軸交?/2;
8)R-Q軸交4軸;
9)?-④軸交Q/1軸;
10)R-Q軸交3軸斜梁,。
3、 燒傷Ⅳ級梁—破壞,火災中后火災后結構構件脫落,。
燒傷Ⅳ級梁加固范圍具體如下:
1)?-④軸交Q軸梁
如鑒定報告截圖所示:
柱加固說明:?軸交Q軸柱及④軸交Q軸柱受損級別為Ш級
如鑒定報告截圖所示:
加固方案:
Ⅱb級的梁:粘貼300g碳纖維布,梁底粘貼一層,寬度同梁寬,,兩側(cè)壓條100mm,U型箍寬200mm粘貼一層,,間距100mm,。
Ш級燒傷梁加固:剔鑿疏松,、脆化混凝土,,再用聚合物砂漿抹平恢復原形后,,采用碳纖維布加固
梁:粘貼300g碳纖維布,梁底粘貼二層,,寬度同梁寬,,兩側(cè)壓條100mm,U型箍寬200mm粘貼一層,間距100mm,。
Ⅳ級燒傷梁加固:深度鑿毛剔除堅硬層后采用加大截面處理:
梁:三面加大100mm,鋼筋布置參照原鋼筋配置圖,,剔鑿構件表面至原箍筋鋼筋層,,預埋鋼筋預制模板,,采用高強無收縮灌漿料灌注,。
Ш級燒傷柱加固:剔鑿疏松,、脆化混凝土,,再用聚合物砂漿抹平恢復原形后,,采用碳纖維布加固
(此部分已跟大連理工設計研究院設計師溝通,,原考慮燒傷柱采用粘鋼加固方法現(xiàn)更改為采用碳纖維加固可行,,加固能夠滿足設計要求),。
柱:粘貼300g碳纖維布,,環(huán)形箍寬200mm粘貼二層,間距100mm,;
(3)剪力墻加固措施
考慮受損剪力墻為B2#主體結構墻體,承重大,,為保證該部位墻體滿足原設計強度要求,,采用加大截面加固法,對墻體露筋處進行鏟除鑿毛處理,,后進行8@300間距植筋,,并滿足植筋要求,該植筋強度滿足要求后,,剪力墻外部增設鋼筋網(wǎng)片(配筋同原剪力墻鋼筋),。并澆筑高強無收縮灌漿料,增加墻體厚度80mm(詳見后附施工圖),。
(4)碳纖維處理方法
加固材料寬度為150mm,,按一定間距不知加固(具體間距按專業(yè)加固公司設計方案為準),梁,、柱四周均進行包邊加固,。
(5)熏黑部位情況及處理方法
加固區(qū)以外熏黑部位由于主體結構及設備、設施等未受使用性能要求影響,,故將表面灰垢清理即可,,設備、設施采用專用清洗劑進行清理,,混凝土結構采用打磨機打磨清理,,待清理干凈后再進行設備、設施及混凝土結構的刷油漆及刮素漿處理,,保證原設計要求,。
加固施工方案具體如下:
疊板混凝土施工工藝及方法
1、工藝流程
綠化土清理外排→樓板防水及保護層清除鑿毛→梁板上植筋→鋼筋網(wǎng)片,、模板制作安裝→混凝土澆筑→保溫養(yǎng)護
2,、施工工藝
1)樓板混凝土表面如出現(xiàn)剝落、疏松等損傷嚴重部位混凝土需進行鑿除處理,,下部支設模板,,搭滿堂腳手架。樓板過火脫落部位,,鑿除處理后采用C40微膨脹混凝土澆筑補償,混凝土通過鑿除脆化混凝土形成孔洞進行澆筑,。為保證混凝土結合面質(zhì)量,,混凝土澆筑前,模板上雜物應清理干凈,,并對結合面進行水沖洗和涂刷界面劑處理,。
2)原樓板上部回填土,、防水層清理露出混凝土板后,在原混凝土樓板上增加C40混凝土迭板,,內(nèi)配鋼筋與原設計樓板配筋相同,。錨固植筋由專業(yè)工作人員操作,鋼筋需錨入梁內(nèi),,錨固深度不少于15d,,間距200,滿足鋼筋錨固規(guī)范要求,。(植筋區(qū)域和工藝如下圖所示)
3)據(jù)設計圖紙要求及現(xiàn)場實際情況,,進行鋼筋制作、安裝,。節(jié)點部位需特別注意,,錨固長度和加強筋應符合要求。板面負彎筋容易踩壞變形, 應在水電管線預埋完成后, 再綁負筋,。設置架空通道,,下設鋼筋馬凳,上鋪人員通道,。澆混凝土時混凝土工站在人行走道板上澆混凝土,并有鋼筋工值班, 隨時糾正變形的鋼筋,。鋼筋表面的鐵銹在安裝前清除干凈;鋼筋幾何尺寸、規(guī)格檢驗合格后方可澆筑混凝土,。
4)板支模采用鋼管加可調(diào)式支撐頂托的支撐體系,,該支撐體系可方便地調(diào)整架子搭設高度,有利于控制梁板支模的平整度和穩(wěn)定性,。經(jīng)確認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方可拆模,,拆模需嚴格按拆模順序進行,拆除后的模板按規(guī)格大小,,堆放整齊,,不得任意堆放,扣件,,管材及時回收,。拆除模板時,下方嚴禁站人,,建筑垃圾及時外運,。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撐結構,應在砼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后,,才允許承受全部荷載,,施工中不得超載使用,嚴禁過量或集中堆放建筑材料,,當承受施工荷載大于計算荷載時,,必須經(jīng)過核算并加設臨時支撐,。
5)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為保證工期和質(zhì)量要求,,混凝土內(nèi)加防凍劑和早強劑,。板混凝土澆筑時,澆筑方法應由一端向另一端整體推進,。在有豎向構件的梁板混凝土澆筑時,,先澆筑豎向結構后澆筑板結構。為方便下一步防水施工,,混凝土面層撒1:1水泥砂漿,,隨打隨壓光。澆筑混凝土的同時,,留置同期同養(yǎng)護條件試塊,,控制混凝土強度標準。
6)為保證混凝土的質(zhì)量,,施工過程中應加強振搗,。原樓板補充澆筑時不可一次下料過多,采用小直徑振搗棒振搗密實后方可繼續(xù)澆筑,。為防止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在下料時,應用鐵錘輕敲模板外壁,,以使混凝土在中間不被隔斷,,并且以此方法檢查以澆筑混凝土部分是否飽滿。
7)因氣溫較低,,在養(yǎng)護的過程中要保證混凝土對水分和溫度的需求,,混凝土表面覆蓋塑料布保證其表面長期保持濕潤狀態(tài),上面覆蓋草簾進行保溫,。
梁,、柱碳纖維布施工工藝及方法
(一)工藝流程
混凝土剔鑿 →打磨→砼恢復→涂刷配套樹脂底膠→涂刷找平膠→粘貼碳纖維布
(二)施工工藝:
1、基底處理
1)混凝土表面如出現(xiàn)剝落,、脆化,、疏松等劣化現(xiàn)象的部位應予剔除。
2)對于較大面積的劣質(zhì)層,,在剔除后應用聚合物水泥砂漿進行修復,。
3)用混凝土角磨機、砂輪(砂紙)等工具,,去除混凝土表面的浮漿,、油污等雜質(zhì),構件基面的混凝土要打磨平整,,尤其是表面的凸出部位要磨平,,轉(zhuǎn)角粘貼處要進行倒角處理并打磨成圓弧狀(R>10mm)。
2,、涂底膠
1)按一定比例將主劑與固化劑先后置于容器中,,用攪拌器攪拌均勻,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氣溫決定用量,,并嚴格控制使用時間,。
2)用滾刷或毛刷將膠均勻涂抹于混凝土構件表面,厚度不超過0.4mm,,并不得漏刷或有流淌,、氣泡,等膠固化后(固化時間以現(xiàn)場氣溫而定,,以手指觸感干燥為宜,,一般不小于2小時),在進行下一道工序,。
3,、用整平膠找平
1)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應用刮刀嵌刮整平膠料修補填平,摸板接頭等出現(xiàn)高度差的部位應用整平膠料填補,,盡量減少高差,。
2)轉(zhuǎn)角的處理,應用整平膠料將其修補為光滑的圓弧,,半徑不小于10mm,。
3)整平膠料須固化后(固化時間現(xiàn)場氣溫而定,以手指觸感干燥為宜,,一般不小于2小時),,方可在進行下一道工序。
4,、粘貼碳纖維布
1)按設計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纖維布,,除非特殊要求,碳纖維布長度應在3m以內(nèi),。
2)配置,、攪拌粘貼膠料,然后用滾筒刷均勻涂抹于所粘貼部位,,在搭接,、拐角部位適當多涂抹一些。
3)用特制光滑滾子在碳纖維布表面沿同一方向反復滾壓至膠料滲出碳纖維布外表面,,以去除氣泡,,使碳纖維布充分浸潤膠料。多層粘貼應重復以上步驟,,待纖維表面指觸感干燥為宜,,方可進行下一層 碳纖維布的粘貼,。
4)在最外一層碳纖維布的外表面均勻涂抹一層粘貼膠料。
5)如甲方需對加固部位進行抹灰修復,,施工中將對完工后碳纖維表面進行揚沙處理,,確保抹灰層有效結合。
施工構造要求
1,、基層混凝土強度不低于C15,。
2、碳纖維布沿纖維方向的搭接長度不得小于100mm,。
施工溫度要求
施工現(xiàn)場的氣溫是影響施工的一個主要因素,,根據(jù)工藝要求,現(xiàn)場氣溫應大于等于5℃,,如果氣溫低于5℃,,應使用適于低溫的特殊膠種或采用其它加溫處理措施.
工程驗收
1、工程驗收時必須有碳纖維及其配套膠料廠家所提供的材料檢驗證明,。
2,、每一道工序結束后均應按工藝要求進行檢驗,作好相關的驗收記錄,,如出現(xiàn)質(zhì)量問題,,應立即返工。
3,、施工結束后的現(xiàn)場驗收以評定碳纖維布與混凝土之間的粘貼質(zhì)量為主,,用小錘等工具輕輕敲擊碳纖維布表面,以回聲來判斷粘結效果,,如出現(xiàn)空鼓等粘貼不密實現(xiàn)象,,應采用針管注膠的方法進行補救。
安全措施
1,、登高作業(yè)所用物料,、工具妥善放置,避免墜落傷人,,不得拋扔,。在人員流動的地方,加裝安全網(wǎng)及防護設施,;
2,、裁剪及使用碳纖維布時應盡量遠離電源,尤其高壓電線及輸電線路,;
3,、碳纖維布的配套用膠遠離火源,避免陽光直射;
4,、配置及使用膠的場所必須保持良好的通風,;
5、現(xiàn)場施工人員應采取相應的勞動保護措施,。
梁加大截面處理:
1表面處理:
對原有混凝土梁進行鑿毛施工時按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將表面打成麻面,,原混凝土梁的棱角打掉,,同時除去浮渣,、塵土。
2界面清理:
為了使結合面混凝土的粘結抗剪強度和粘結抗拉強度接近原混凝土強度,,避免結合面過早開裂破壞,,在澆筑新混凝土前用清水沖洗至使表面清潔涂刷界面劑。
3鋼筋制作,、安裝:
1)據(jù)設計圖紙要求的規(guī)格尺寸,,選擇適當?shù)倪M料長度,以免浪費,,并把鋼筋加工成型,。
2)節(jié)點部位需特別注意,錨固長度和加強筋應符合設計要求,。
3)鋼筋表面的鐵銹在綁扎前清除干凈;鋼筋幾何尺寸,、規(guī)格及焊接質(zhì)量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4)電渣壓力焊工人應經(jīng)內(nèi)部培訓,,并在班前焊試件,,試驗合格才能上崗操作。
5)植筋又專業(yè)工作人員操作,。
6)熟悉圖紙,,作好技術交底。
7)模板制作安裝,,梁底預制模板時頂升支撐,。
4加強混凝土的振搗:
為保證混凝土的質(zhì)量,施工過程中應加強振搗,。澆筑時不可一次下料過多,,在下料500mm高度后應停止下料,待振搗密實后方可再次下料,。由于加固部分截面較小,,為防止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在下料時,,應用鐵錘輕敲模板外壁,,以使混凝土在中間不被隔斷,并且以此方法檢查以澆筑混凝土部分是否飽滿。
5加強澆水養(yǎng)護:
因后澆混凝土比較薄,,其背面就是原有混凝土面,,在養(yǎng)護的過程中要保證混凝土對水分的需求,現(xiàn)場要定時灑水,,保證其表面長期保持濕潤狀態(tài),。做好保溫措施,養(yǎng)護期不得小于14天,。
剪力墻加大截面:
剪力墻加大截面的處理過程與梁加固施工步驟相同,。施工部位及施工工藝詳見下圖:
剪力墻表面處理過程前應對此部位原有樓板做承重性支撐。
1)支撐點設立
距離拆除剪力墻端部500mm處樓板作為一個支撐點,,加大截面一側(cè)搭設雙排水平拉桿8根立桿,,3道雙排水平桿,
2)立桿
架子搭設時立桿按雙排水平拉桿布置,,立桿間距控制在1000mm 以內(nèi),,雙排之間的距離以加固剪力墻寬度為準;
3)水平桿
最上一道水平桿布置與樓板底平行間距不大于500mm,水平桿間距不大于1200mm,。同一道水平桿高差控制在150mm以內(nèi),,水平桿的設置不少于3道。用做支撐的橫桿同立桿連接牢固,,不少于兩點,。
4)斜桿
為增加腳手架的穩(wěn)定性,除水平桿外還須設置剪力撐雙向設置,。斷面較大的框架梁下除雙排立桿外,,可增設斜撐,分擔樓板施工時的荷載,。
表面處理:
對原有混凝土剪力墻進行鑿毛,,混凝土表面如出現(xiàn)剝落、疏松等損傷嚴重部位需進行鑿除處理,,施工時按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將表面打成麻面,,同時除去浮渣、塵土,。
界面清理:
為了使結合面混凝土的粘結抗剪強度和粘結抗拉強度接近原混凝土強度,,避免結合面過早開裂破壞,在澆筑新灌漿料前用清水沖洗至使表面清潔涂刷界面劑,。
鋼筋制作,、安裝:
1)據(jù)設計圖紙要求的規(guī)格尺寸,選擇適當長度的鋼筋進行制作,,以免浪費,。
2)節(jié)點部位需特別注意,錨固長度和加強筋應符合設計要求。
3)鋼筋表面的鐵銹在綁扎前清除干凈;鋼筋幾何尺寸,、規(guī)格檢驗合格后方可澆筑灌漿料,。
4)植筋又專業(yè)工作人員操作,植筋深度不低于15d,間距300布置,,錨固在未受損混凝土墻內(nèi),。
灌漿料注入和養(yǎng)護:
樓板開孔進行澆筑,澆筑時不可一次下料過多,,在下料500mm高度后應停止下料,,待振搗密實后方可再次下料。由于加固部分截面較小,,為防止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在下料時,應用鐵錘輕敲模板外壁,,以使混凝土在中間不被隔斷,并且以此方法檢查以澆筑灌漿料部分是否飽滿,。
因后澆灌漿料比較薄,,其背面就是原有混凝土面,在養(yǎng)護的過程中要保證灌漿料對水分的需求,,現(xiàn)場要定時灑水,,保證其表面長期保持濕潤狀態(tài)。做好保溫措施,,養(yǎng)護期不得小于14天,。
大連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2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