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承忠委,、馬繼松,、彭紹榮 黃芪首見于《神農本草經》,稱戴糝,,被列為上品,,謂其:“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后世通過臨證,,發(fā)覺其可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藥性溫和,,可主治各科虛勞之疾,為補藥之長,,故改名之,。 王好古《湯液本草》言:“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謂中州藥也,。……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藥,。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p> 然這些不同功效的發(fā)揮,,取決于不同的配伍所致。筆者根據(jù)數(shù)十年來學習前人經驗,,并結合自己臨床,,現(xiàn)將運用黃芪之心得,歸納為十配,,供同道參酌,,希冀能對急性病、疑難證的治療,,有所裨益,。 配桃紅益氣活血起偏癱 《丹溪心法》日:“氣血沖和,則百病不生,,一有怫郁,,則諸病生焉。”故王清任極喜將走而不守,,峻補元氣的黃芪與活血化瘀藥桃仁,、細花相配,以治氣虛瘀阻導致的半身不遂和癱痿,。 他強調“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這種補氣活血,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之治法予后世極大啟迪,。筆者不僅遵其旨,將三藥合用起偏癱,,治痿痹,,且引伸治氣虛血瘀引起多種心血管疾患,婦產科的月經過多,、崩漏,、閉經、或不可避免之流產及各種良,、惡性腫瘤之明顯氣虛患者,。 周某,男,,59歲,。1976年10月16日初診?;颊哐獕核馗?,1個月前因中風后遺半身不遂。西醫(yī)診為腦血栓,。但疊治效不顯,,故爾求治于余。 診見面色萎黃,,氣短神恍,,舌謇難言,口角流涎,,右側肢體不用,,舌黯邊多瘀點,苔厚,,脈弦細,。證系氣虛血滯,,瘀阻脈絡所致之偏癱。 藥用:生黃芪50克,,桃仁,、丹參、川牛膝各15克,,紅花,、地龍、當歸尾,、赤白芍,、路路通、刺蒺藜,、土鱉蟲各10克,川蜈蚣三條(研吞),。 藥服7劑,,神志略清,舌謇,、口角流涎好轉,,右下肢稍有知覺。續(xù)服7劑,,下肢已能活動,,但不可隨意自主。原方損益,,又連服半月,,已能扶杖跛行。 以十劑藥量成蜜丸,,服后腿行頗穩(wěn),,上肢亦可隨意運動。又服一劑,,漸趨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