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稱零陵,,宋時雅稱瀟湘,。華夏大地上最美、最撩人情思的兩條河流——瀟水和湘江源于永州,,并在此交匯,,“錦繡瀟湘”由此而生。清代名人王士禎曾評贊:“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 浯溪,,是發(fā)源于雙牌縣陽明山的一條小溪,流經(jīng)祁陽盆地后,,最后流入湘江,。這里溪水兩側(cè)和湘江的南岸山峰陡峭,古樹茂盛,。走進浯溪,,極有可能觸摸到中國古代文人內(nèi)心的隱秘世界。 唐朝文人元結(jié)被貶為永州刺史時,,曾乘舟逆湘江而上,路過浯溪,。 聽著清脆的水流聲,,元結(jié)本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但當他順著溪流望去時,,忽地驚呆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綠葉成蔭,、怪石鱗峋,,他灰暗的心情也隨著絢麗的景色為之明亮。 這個小小的地方,,依傍湘江,,納天地于芥子,容萬物于方寸,,天地間的大美,,就在綽綽數(shù)畝之間。 元結(jié)看見了自己的博大,,也看見了自己的渺小,大徹大悟,。于是,,他把家安在了這個地方。把無名小溪命名為浯溪,,意在“旌吾獨有”:又將“浯溪東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為峿臺,,還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異石上修筑一亭,命名“痦亭”,,合稱“三吾”,。意思是我的溪,我的亭,,我的臺,。 公元764年,,唐王朝的一場變亂打破了詩人元結(jié)內(nèi)心的平靜,他奮筆抒懷,,寫下了《大唐中興頌》,。元結(jié)死后,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刻于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文,、顏字,加之宛若天成的峭巖,,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 歷代文人學士不避地僻路險,夢寐以求地來浯溪游歷瞻仰及吟詠題刻,,自唐,、宋、元,、明、清以來,,留下的詩,、詞、賦,、文等摩崖石刻505方之多,,形成了揚名中外的詩海碑林。 相傳大書法家黃庭堅,,從鄂州貶至宜州,,風雨中路過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后,,在中門碑右側(cè),,題七言長詩十四韻《書摩崖碑后》: 筆法圓勁蒼老,,古茂清道,深得蘭亭風韻,,自稱“佳詩妙墨”,。 歷經(jīng)一個朝代的更迭,,黃庭堅與元結(jié)相遇,,不知是命運的捉弄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陳從古,、李若虛,、邢恕、米芾,、張孝祥,、吳潛、范成大,、秦少游,、陳與義、汪藻等宋代文人墨客追隨前賢先哲的腳步紛至沓來,。面對浩瀚詩林,,聆聽湘水泛波,或感時傷懷,,或壯懷激烈,。 后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始,,已經(jīng)六次修建“三絕亭”,。“三絕亭”臨江而立,、依崖而建,。亭分上下兩層,由八根石柱支撐,,其中正面兩根石柱還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清代楊翰刻“地辟天開其文獨立”,下聯(lián)為“山高水長此石不磨”,。唐以后歷代書家無不為之傾倒,。 在碑林里流連大半天,總舍不得離去,,一遍遍撫摸懸崖峭壁上的文字,,一股股溫熱透入掌心,原來文字都是有溫度的,。怪不得,,文人騷客們,,看見最愛的碑刻,結(jié)廬共眠,,數(shù)日不忍離去,。 編輯/爾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