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頓筆下的布朗神父,,生就一張圓臉和矮胖身材,,天性純樸,充滿宗教關(guān)愛情懷,。他一身教士服,,手里總拿一把破雨傘,。他表面沉默寡言,舉止木訥,,但藉著對人性的洞察和對犯罪心理的準確把握,,總能在冷眼旁觀中,尋出隱于當事人一舉一動的些微瑣事中的邏輯關(guān)系和心理蹤跡,,出人意料地揭開案情謎底,。 與罪犯合二為一 布朗神父,為英國作家G.K.切斯特頓筆下的偵探形象,,與愛倫·坡筆下的杜賓和柯南·道爾塑造的福爾摩斯并稱為“世界三大名偵探”,。雖然可以并置而名垂于偵探小說史,但布朗神父的形象處處與福爾摩斯顯出差異,。與福爾摩斯的高瘦不同,,布朗神父身材矮小圓胖、為人脾氣溫和,、舉止沉靜,。他戴著又大又圓的眼鏡,穿著黑色牧師長袍,,手中拿著長柄雨傘,,一幅嚴謹甚至有些刻板的神父打扮;行動上也顯出遲緩笨拙,,往往又言語木訥,,且時常辭不達意,似乎絲毫沒有身為職業(yè)偵探的福爾摩斯那渾身散發(fā)出的精明之氣和機智聰慧,。連作者切斯特頓自己都說過,,“布朗神父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要毫無特色。他的特點就是要看起來平淡無奇……”實際上,,對大多數(shù)讀者而言,,《布朗神父探案集》的魅力就在于布朗神父性格上所具有的“二重性”。如果用英國文學評論家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對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分類,,那布朗神父屬于“圓形人物”,。“圓形人物”相較于“扁形人物”而言,,是指文學作品中具有復雜性格特征的人物,。圓形人物的塑造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刻畫人物形象,更真實,、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復雜,、豐富;人物的性格比較豐滿、復雜,、立體感強,。這種人物往往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性格軸心,同時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性格側(cè)面和性格層次,,構(gòu)成一個獨立自足,、氣象萬千的人物“心理世界”。這么評價布朗神父這一形象,,福爾摩斯迷們也許不樂意,,但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而言,與福爾摩斯相較,,布朗神父也許少了一些高高在上的不可觸及感,,卻多了幾分更近乎常人的平凡與真實,不再那么有“不食人間煙火”之感,?;蛟S,這正是布朗神父的形象未被福爾摩斯形象所籠罩,、掩蓋的原因之一,。 與福爾摩斯探案集中明顯不同的是,布朗神父偵破謎案通常不靠對外在線索的觀察和對具體證據(jù)的掌握,,而是立足于自己的神父身份,,藉對人性心理的深刻了解,透過哲學思維對人類的犯罪行為做出慧黠的洞悉,。此外,,對切斯特頓筆下的布朗神父而言,他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到對犯罪動機的分析上,,而非簡單的還原犯罪情節(jié),。他的探案側(cè)重于探究罪犯的心理, 來了解罪犯為什么會犯下該罪行, 并且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對人性更深刻的認識。而布朗神父之所以能覺察到纖毫細微之處,,正在于他設(shè)身處地的沉入對他人靈魂最深處的體察,,將自身宗教修習中對人性陰暗角落的洞察,設(shè)身處地的融入自身,。在《布朗神父探案集:梅魯神山的紅月亮》里與他人的對話之中,,布朗神父道出了自己破案的“秘密”:原來,布朗神父破案時,,總是把自己置于兇手同等的境地里,。 “我精確地設(shè)想出怎樣才能得手,以及一個人該以何種方式,,或者何種心態(tài)才能萬無一失地辦成,。當我確信我的感覺完全跟兇手一模一樣時,,我自然就知道他是誰了。我會試圖走近謀殺者的內(nèi)心……而且還要更進一步,,你難道不明白嗎?我深入到一個人的內(nèi)心,。我總是深入到一個人的內(nèi)心,,擺動他的胳膊和腿。我會靜待時機,,直到我清楚地意識到我已與一個罪犯合而為一,,想他所想,與他的激情纏斗,;直到我完全能夠感同身受他內(nèi)心涌動的仇恨,;直到我能透過他睥睨、血紅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以他狹隘,、愚笨的眼光,透視近在眼前通向血泊的那一小段清晰的直路,。直到我真的成了殺人犯,。” 與福爾摩斯的故事相比,,布朗神父的探案故事在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上,,也許相對遜色;但色彩斑斕的場景,、匪夷所思的細節(jié),、性格詭異的人物塑造上,則更勝一疇,。例如《達納威家族的厄運》中吸收哥特小說元素,,對環(huán)境的描寫和氛圍的營造;尤其是布朗神父這一角色,,在探案過程中不斷說出的警句哲言,,使得故事別有勝質(zhì)?!豆返纳裰I》中由狗論及人性,;探案中關(guān)于信仰、神秘主義,、唯物主義等的談論……福爾摩斯故事中《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也與狗有關(guān),,但與《狗的神諭》則明顯不同。一個重情節(jié),,一個更注意情節(jié)中類似氛圍的某些東西,,二者區(qū)別,由此可見一斑。大作家博爾赫斯曾對布朗神父的故事作出了相當中肯的評價:“與偵探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愛倫·坡相比,,切斯特頓往前邁進了一步……并非以暴力和血腥吸引讀者,,而純粹是虛構(gòu)環(huán)境下的智力游戲?!?值得注意的是,,切斯特頓作品往往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強調(diào)心理分析與靈感,,與福爾摩斯注重物證和推理完全相反,。布朗神父探案故事中,切斯特頓借主人公之口,,不時流露和展現(xiàn)出對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過分推崇的反思和質(zhì)疑,,這似乎也是其他同類作品所較少見的特質(zhì)。 談布朗神父,,自然離不開其創(chuàng)造者切斯特頓,。作家切斯特頓出生于一個宗教信仰氛圍濃厚的家庭,他曾公開皈依羅馬天主教教廷,,其宗教信仰自然影響了他對布朗神父這一形象的定位和塑造,。雖然偵探小說一向被認為是通俗類型文學的一種,尤其不被正統(tǒng)文學史家列為可登大雅之堂的“陽春白雪”,。但是,,切斯特頓的布朗神父系列卻被眾多文學評論家列為優(yōu)秀文學作品。這與作者本身為英國文壇的“多面手”密切相關(guān),??梢哉f,切斯特頓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全才,。他一個兼小說家,、評論家、詩人,、新聞記者,、隨筆作家、傳記作家,、劇作家和插圖畫家等多個頭銜,,足見其才華之橫溢。而身為作家的切斯特頓,,更是一個“凡是太陽底下的事都可入文”的博學作家,。但是,這也就導致他的作品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保持原汁原味的語言風格,,難度極大,。與他同時代的作家H.勃洛克,在一篇名為《切斯特頓在英國文學中的地位》的論述中就曾經(jīng)說:翻譯切斯特頓的著作很難完美,。在譯言古登堡計劃此次重譯《布朗神父探案集》之前,,已有多個中文版本。由于未涉獵以往譯本進行對比,,所以不敢進行高下優(yōu)劣之評斷,。但在有眾多前人譯本的情況下,古登堡敢于出新譯本,,正顯出古登堡翻譯計劃的勇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學作品正是在不斷的被閱讀和翻譯之中,才能隨著時代的變遷煥發(fā)出新的特質(zhì),,才能維持文本自我的“存在”,,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的“重生”。正像古登堡翻譯計劃的口號:讓經(jīng)典在中文世界重生,。相信這次新譯的《布朗神父探案故事集》,,也能讓我們再次認識到:偵探文學中不僅只有嗜血般的殺害和無休止的謎局,更應該有對具體情境中的人性的洞察與燭照,。人,,為什么會這樣?“文學是人學”這一命題的題中之義,,正在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