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是我們?nèi)梭w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絡及奇經(jīng)八脈之精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我們臟腑之氣貫通經(jīng)絡的感受點和反應點。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穴位與非穴位有很大的不同,。穴位處的皮膚,、皮下,、肌層等不同層次內(nèi)所包含的特異感受器,、游離神經(jīng)末梢、神經(jīng)束和神經(jīng)叢等神經(jīng)裝置比非穴位處豐富得多,。利用質子加速器分析發(fā)現(xiàn),,有7種元素:鈣(Ca),、磷(P)、鉀(K),、鐵(Fe),、鋅(Zn)、錳(Mn),、鉻(Cr)等,,在穴位處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的明顯差異。另外,,一個穴位的直徑約為5~8毫米,,它所含有的這些營養(yǎng)元素儲集約為1微米的厚度,并都存在于骨間膜的表層,。還有,,通過對穴位局部解剖與顯微解剖,發(fā)現(xiàn)通過穴區(qū)的小血管分支多,,微血管相互交叉,,相互吻合,形成致密的毛細血管網(wǎng),。而非穴位處的小血管僅呈樹干樣分支,,多呈稀疏分布狀態(tài)。綜上所訴我們可以認為:穴位就是我們身體自己營養(yǎng)庫,。 穴位的藥性,。最早見醫(yī)古文《推拿代藥賦》“前人忽略推拿,卓溪今來一賦,。寒熱溫平藥之四性,推拿揉掐性與藥同,用推即是用藥,不明何可亂推,。 推上三關,代卻麻黃肉桂。退下六腑,替來滑石羚羊,。水底撈月,便是黃連犀角,。涌泉穴右轉不揉,樸硝何異,一推一揉右轉,,參術無差......”,。 研究人員根據(jù)穴位和中藥不同的特點及功效作了歸經(jīng)納類:大椎穴與桂枝?都有解表發(fā)汗,抗過敏的作用,,在治療單純型流感時,,按摩大椎穴與用復方桂枝氣霧劑效果相同,。灸大椎穴和使用桂枝湯都可以治療風寒感冒,;建里穴與巴豆同有逐水消腫的作用,雖然建里穴常用于益氣和中,,但在治療實癥及腸胃不安時還是要通過重手法促使吐瀉以逐外邪,,這又與巴豆相同,;陰陵泉與烏梅其性同屬肝經(jīng),陰陵泉為全身筋之總會,,有舒筋解攣之功效,,而烏梅對腸胃痙攣效果更為明顯;關元穴與黃芪同為補氣之首,,關元穴為元陰元陽相交之處,,歷來被醫(yī)家稱為聚氣凝神之所,謂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 黃芪注射液對血小板減少癥,慢性白細胞減少癥,,再生障礙性貧血有改善血液和造血功能,。關元穴與黃芪同樣常用與各種虛癥,諸如體虛多汗,,重癥肌無力,,胃下垂,直腸脫垂,,子宮脫垂等,。另有改善腎功能及促進男女性腺功能。其他穴位各有各的藥性就不一一列出,。 以上都是從專業(yè)角度讀解穴位,,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其實不然,,穴位的推拿按摩它源于自然,,來源于我們祖先在不斷地從事勞動和自然界各種不利因素作斗爭時,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種損傷和疾病的困擾,,作為一種本能往往通過自我一些撫摸后疼痛感到緩解或消失,,如此多次的體驗和摸索而來。而我們自己及身邊的人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再做:頭暈,,頭疼時去按按太陽穴,,遇到突然昏迷的人就去掐他的人中穴,看見父母咳嗽馬上去拍拍父母的背(背部的許多穴位有止咳的功效),,可能我們不知道這些地方有穴位更不清楚這些穴位的作用和功效及怎么使用,,但我們確確實實在做了并且有效了。,。,。。。,。 在光緒年間,,徐謙光所著《推拿三字經(jīng)》就提到“獨穴治”“一穴良” 等利用單一穴位治療病痛的觀點。我們知道在古代,,因為沒有方便的記時工具,,推拿計時常常以手法次數(shù)來記時(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專心,更用心,,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精氣神及身體的磁場,,能量場才能通過手法的改變而改善,從而達到保健和治療的效果,。),,如“大三萬”“小三千”“嬰三白”等,因對象的不同而要求時間的長短,;還有“推求速”就是說推拿手法速度要快,,以每分鐘200次為宜,速度快可產(chǎn)生熱量加速氣血運行,,消除疼痛,。推大人時要求手法快且重,推小孩時要求手法輕快而有節(jié)奏,;“推應病”“無苦恙”是說我們推拿是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所取的穴位要與病癥相應,方可起到除痛保健的目的,。 醫(yī)圣張仲景也認為,,用好穴位“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也就是說:用好穴位,,上對父母可盡孝心,,下對平民百姓可治病救人,對自己則可保健養(yǎng)生,。學好穴位,,用好穴位,意義真的很大,。 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有一些病痛或常見的病痛發(fā)作時,不能及時找到醫(yī)生,,或是沒時間或是因外界環(huán)境所致無法就醫(yī),。給人們身心造成很大的困擾和痛苦,甚至發(fā)生意外。這時,,如果我們自己能夠點按相應的穴位,就可以幫助我們輕松走出困境,。 定位:太溪穴位于足內(nèi)側,,內(nèi)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圖1-1991)以一手拇指陷住太溪穴,,由輕到重向上撥動5分鐘,。2)拇指隨鼻腔慢慢吸入清氣,漸漸向下按壓至最酸脹時,,緩緩吐出濁氣,,停36秒,如此9次,。3)拇指在太溪穴作逆時針方向按揉180次,,再順時針方向按揉360次。5)以一手掌心按揉太溪穴3分鐘,,并以掌心熱敷1分鐘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