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流司馬坊趙氏是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后代,,這一點各方?jīng)]有公開的異議。
廣西北流司馬坊趙氏的世次,,則在會刊上引起了爭鳴(見臺灣《世界趙族通訊》16,、17、20,、21期,;泉州《趙族會訊》2007年、2012年),,惟新宗長文說,,今已傳49世;守通會長文說,,不可能傳49世,,多了約一個輪回14世。惟新宗長早就寄來了他的大作,守通會長繼后也來了電訊,。我當(dāng)時的想法是:介入了,,會傷和氣。后來認(rèn)識到,,把問題弄清楚,,是增進(jìn)團(tuán)結(jié),敦親睦族,,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本人認(rèn)為,已傳49世是存在問題的,,守通會長的約多了14世的看法是比較正確的,。本人經(jīng)過研究分析得到的初步結(jié)論是:此乃接錯祖源導(dǎo)致的后果。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個地方呢,?
1、居永安世次應(yīng)是正確的,。從益珠遷粵之永安至宗漢共傳6世,,(1709-1525)/6=30.7歲/世。
2,、居北流世次應(yīng)是正確的,。從文慶遷桂之北流至現(xiàn)在共傳12世,(2010-1709)/12=25歲/世,。
這18世合起來是(2010-1525)/18=27.4歲/世,,合乎常規(guī),也有譜牒資料的確切依據(jù),。
1、從師尾至惟生中的一些世次是存在問題的,。
北流司馬坊趙氏新接世系:師尾-六三-萬二-福清-仁壽-永全-趙慶-景清-惟生-益珠,,共有10世。師尾生于約1600年,,而益珠生于1525年,,這里顯露出了一個嚴(yán)重的錯誤:在師尾還未出生之前,他的十多代子孫已經(jīng)出生了,,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2,、歷史資料和族譜資料表明,,并沒有子侁、由鈍、師尾的裔孫從泉州入遷廣東的記載,。
由此可知,,北流司馬坊趙氏在新修族譜時接錯了祖源,這是無可否認(rèn)的事實,。
那麼,,北流司馬坊趙氏的祖源有沒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供尋找呢?
惟新宗長在泉州會訊2007年56頁一文載:“帷生公之子益珠公,,屬從字輩,,1550年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歲……遷到廣東惠州府永安縣(今深圳市寶安區(qū))龍頭約鄉(xiāng)茜坑鶴藪村居住,益珠公乃入粵始祖,,并在廣東繁衍了六代子孫,,”這里的永安縣不是寶安縣,也不是今深圳市寶安區(qū),。
史志載:1569年明穆宗隆慶三年,,拆歸善縣古名都、寬得都,,長樂縣琴江都等地新置永安縣,。1914年民國三年,永安縣改名紫金縣,。
史志載:1573年明神宗萬曆元年,,拆東莞縣地置新安縣。1914年民國三年,,因與洛陽新安縣同名,,改稱寶安縣,1979年撤縣建深圳市,。很明顯,,在明清時期,并無寶安縣的建置,。因此,,永安縣與今深圳市寶安區(qū)不是一個地方。
幾年前,,我曾把這些資訊告知了惟新宗長,。
現(xiàn)今,在紫金縣籃塘鎮(zhèn)茜坑村,,仍然住有幾戶趙姓村民,。根據(jù)廣西北流司馬坊趙氏老譜的記載,他們應(yīng)該是從紫金縣的茜坑村遷過去的,。弄清遷出地相當(dāng)重要,。我們希望廣西北流司馬坊趙氏有人回紫金尋根問祖,。
惟新宗長說,,益珠公是入粵始祖,。但在繁多的歷史資料中,未能找到證明這個結(jié)論的有力證據(jù),。本人推斷,,益珠公只是入遷永安縣的始祖,而入粵始祖可能另有其人,。
三十多年搜集到的史料和族譜資料中顯示,,有據(jù)可查的入粵宋宗室有三十多支,其中太祖派的有五支:德昭后裔三支,,德芳后裔二支,。在德昭的三支中,和泉州南外宗以及廣東永安縣有密切關(guān)系的只有一支,,就是宋宗室七世(太祖八世)伯全公,。伯全公的后代,現(xiàn)今遍佈粵東十多個市縣,、港澳臺地區(qū)以及世界各國,。
關(guān)于伯全一支的源流簡譜,《世界趙族通訊》2009年16期23頁至27頁有明晰的記述,本文從略,。
對于永安縣惟生-益珠一支在廣東的遷徒路線,,筆者可作如下的陳述:
伯全,子蠙長子,,母劉氏夫人,。靖康之難,隨父南渡居臨安武林,,后遷泉州,;1141年高宗紹興十一年辛酉歲,父喪,,恩補(bǔ)將仕郎,,1157年紹興二十七年丁丑歲,郊恩轉(zhuǎn)迪功郎,、蕭山縣丞,,累遷至黃州通判、平海軍節(jié)度通判廳公事,。
1170年宋孝宗乾道六年庚寅歲,,伯全授宣義郎、潮州推官,,入潮任職,,創(chuàng)基于潮府郡城使華坊(一稱使和坊),,伯全為入粵始祖,。永安支在粵遷徒路線:
潮州郡城使華坊→饒平→梅州→長樂→永安龍頭約茜坑村,。
1550年明朝嘉靖廿九年庚戌歲,益珠公入遷廣東惠州府永安縣(今紫金縣)龍頭約鄉(xiāng)茜坑鶴藪村,。
這是紫金太祖派趙氏的始遷祖及在粵遷徒路線與遷徒時間,,細(xì)節(jié)有待進(jìn)一步修正,結(jié)論有待各位賢達(dá)斧定,。
應(yīng)該補(bǔ)充的是,,明朝時期,有兩支宋宗室從梅縣遷入紫金,,一支是太祖派的,,另一支是太宗派的。今日的紫金,,有2000多趙姓人口,,基本上都是太宗派的后代,很難找到太祖派后人的蹤跡,。這和益珠一脈的遷桂,,擇地繁衍是否有聯(lián)繫呢?
惟新宗長曾經(jīng)努力尋查祖源,,至力于重修族譜,,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
后來,,他們找來了如下的祖源世系:
太祖-德昭-惟忠-從藹-世綱-令藕-子侁-伯詳-師拱-希-與儒-孟袞-由鈍……31世惟生-32世益珠…
行家一看就知,,這是南外宗武榮一支的世系,今已難以找到其后人的居住地,。
我曾經(jīng)化了相當(dāng)多的精力查找子侁-由鈍的后代是否有入粵的資料,,結(jié)果是毫無收穫。相信惟新宗長也無法找到子侁-由鈍的后代入粵的真正史料,。
由此看來,,廣西北流司馬坊趙氏祖源世系的這種連接是不恰當(dāng)?shù)模鞘嵉?。至于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接續(xù),,泉州守通會長已作說明,廣西惟新宗長更加清楚,。
更為要命的是,,接續(xù)者由于疏忽,竟然多接了一個輪回即多接了十四世,,以至出現(xiàn)49世的結(jié)果,。
我根據(jù)永安茜坑趙氏遷徒的有關(guān)資料,,得出廣西北流司馬坊趙氏的祖源世系如下圖:
太祖-德昭-惟忠-從質(zhì)-世敞-令修-子蠙-伯全-師丞-希剛-與譆-孟瑞-由憲-宜琛-順鯤-溥耀-綱(惟生)-鼎(益珠)……
子蠙遷泉州,伯全遷潮州,,順鯤遷嘉應(yīng)(今梅州),,溥耀遷長樂(今五華),益珠遷永安(今紫金),。
這樣,,17世加紫金6世再加北流12世,總數(shù)為35世,。(2010-927)/35=30.9歲/世,,和守通會長的論證基本吻合。
PS:此35世是太祖35世,,實德昭34世即泉州譜34世,,北流譜與泉州譜的一世祖不是同一代人
廣西北流司馬坊趙氏的這個祖源世系,請各位宗長考察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