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炎黃子孫,? 大一統(tǒng)時代里調和內部矛盾,,強調我們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追到老祖宗時候全是一家人,,所以現在應該相親相愛,。首先聲明,我絕對支持大家相親相愛,,親如一家,,但是,就事論事,,還原歷史,,我們真正的炎黃子孫其實并不太多。 炎黃的時代,,炎帝的勢力和黃帝的勢力其實都遠沒有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大,,當時的天下能和他們有一拼的部族還有好多呢,。所以,后來的人要往前追祖宗,,就會發(fā)現不少人都不是炎黃部族的后代,。說不定咱們中的誰誰還是蚩尤的后人呢,那和炎黃可是有血海深仇??! 當然了,那么早之前的事,,真有仇恨,,現在也沒人真當回事,我也不是要挑撥人民內部矛盾,,只是澄清這個概念:炎黃子孫只是后人籠統(tǒng)一說,,認真看看那段歷史的話,就會發(fā)現并非如此,。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我們倒有可能全都追溯到一個共同的祖先,。好像現代的基因研究有成果說,,地球上所有人都能夠追溯到非洲的某位女性。當然了,,這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我們再來看看孟子的時代。春秋戰(zhàn)國,,輕生取義的事情可有不少感人的,,不過像后來大一統(tǒng)時代的愚忠卻不是那時候的風氣。 關于孟子時代的風氣,,我舉幾個例子,。一開始講梁惠王的時候不是說過"三家分晉"么,其實,,原本在晉國當權的貴族世家一共有六家,,這六家慢慢在斗爭當中有兩家被淘汰下去了,只剩下四家了,,這四家當中,,就有后來"分晉"的韓、趙,、魏這三家,。有意思的是,雖然最后是這三家瓜分了祖國,,其實原本最強的一家卻是那第四家,,最強的人也正是第四家的大當家--智伯,。 智伯勢力最大,能耐最大,,貪欲也最大,,不大把另外三家放在眼里,欺負人沒夠,。結果在斗爭的最后關頭,,智伯本來眼看就要勝利了,卻被三家突然聯(lián)合,,把自己倒給滅掉了,。智伯有一個家臣,名叫豫讓,,豫讓要給老主公報仇,,就去行刺趙國的老大趙襄子。行刺失手,,可趙襄子這人不錯,覺得豫讓是條好漢,,就把他放了,。豫讓不領這個情,后來又用熱炭毀了嗓子,,使自己的聲音變了,,也毀容了,連老婆也認不出自己了,,又去行刺趙襄子,。可人家趙襄子福大命大,,豫讓又失手了,。最后趙襄子覺得再饒他就實在說不過去了,豫讓也覺得再行刺也不大好意思了,,就請趙襄子脫下衣服,,讓自己砍了幾下,算是自己盡了心了,,然后就自殺了,。 豫讓在死前,趙襄子曾很好奇地問他:"你下這么大的本錢給智伯報仇,,為什么?。? 豫讓說:"智伯是我老大,,我這個做小弟的當然要給他報仇了,!" 趙襄子挑理了:"你在跟智伯之前不是跟過一個老大么,,也沒見你給你以前的老大怎么著啊,?" 豫讓這時候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以前那個老大就把我當個普通小弟,,所以我也就待他一般般,可智伯老大拿我當國士啊,,所以我也要以國士的姿態(tài)來回報他,!" 豫讓牛吧?司馬遷在寫《刺客列傳》的時候,,豫讓名列前茅,。當然了,司馬遷是按時間順序排的,。 豫讓給我們展現的老大和小弟的關系是:你敬我一尺,,我也敬你一尺;你敬我一丈,,我也敬你一丈,。所以,誰也別以為你敬我一尺,,我就該敬你一丈,,哪怕你是大哥我是馬仔。 不知道我的讀者里邊有沒有在道上混的,。如果有,,就好好跟咱們豫大哥學點兒規(guī)矩。 該說第二個例子了,,這個故事里的人物級別比智伯和豫讓可都高了,。 前面談田齊篡姜齊的時候不是提過晏子么?現在要說的就是這個晏子的事,。 晏子這段故事取自《左傳》,,后來《古文觀止》收了這篇,給起了個標題,。這個標題起得很好,,叫《晏子不死君難》。事情是這樣的-- 崔武子是齊國的大貴族,,權力非常大,,他的老婆是個大美人,叫棠姜,。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莊公不是個好東西,,見了棠姜這位大美女就走不動道兒了。這一來,,可就給崔武子戴了綠帽子,。這里我先解釋一下,,綠帽子這個詞在這時候還沒有呢,要到漢朝才有,,我就先這么用著了,。崔武子覺得綠帽子戴著不爽,要摘,,怎么摘呢,,就趁一次齊莊公又往自己家里跑的時候把他給殺了。 動靜鬧大了,。 晏子聞訊趕來,,站在崔家門外,誰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有人就問他:"您是準備為國君而死嗎,?" 晏子說:"他又不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為什么要專門為他而死呢,?" 旁邊又問:"那您是要因為國君之死而棄國逃亡嗎,?" 晏子說:"國君的死,難道我有什么罪嗎,?我為什么要逃亡呢,?" 旁邊又問:"那您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是要回家嗎?" 晏子說:"國君都死了,,我又回到哪里去呢,?為人君的,怎能高踞在眾人之上,,凡事都應以國家為重,;為人臣的也不能只貪圖俸祿,而應以為社稷盡力為己任,。所以,,如果國君是為國家而死的,臣子就應該隨他同死,;如果國君是為了國家而逃亡的,,臣子就應該隨他一同逃亡;如果國家是為自己而死,,為自己而逃亡,,若非他的親昵之臣,誰能當這個災禍而隨他一起去死,,一起去逃亡呢,?況且,,殺死國君的正是那位為國君器重的重臣,我只是個普通臣子罷了,,為什么要為國君去死,,去逃亡呢?又要往哪里去呢,?" 這時候,,崔家的門打開了,晏子進去,,把齊莊公的尸體枕在自己的大腿上痛苦了一場,,又站起來向上跳了三次以盡臣子哭君主的禮儀,然后就出門走了,。我這里再解釋一下:這個怎么哭啊,,怎么跳啊什么的,就是禮制所嚴格規(guī)定的內容,,不能哭錯了,,也不能跳錯了。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一個問題,,君臣是相對的,,你怎么對我,我也怎么對你,;你為公如何了,,我也為公如何;你為私如何了,,那對不起,,那是你自己的事,跟我無關,。中國要到后來才形成愚忠思想,,臣子要對君主無條件效忠,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等等,。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種事情是很寬松的,,臣子在這家做得不爽了,,就跳槽去另一家,這很正常的,??傻鹊搅舜笠唤y(tǒng)時代,你就算想跳槽也沒處可跳了,所以當"君要臣死"的時候,,臣想不死也沒處可逃,。 所以,孟子的主張在魏國行不通,,那就拿到齊國來碰碰運氣,,反正目的是行仁政,誰行都一樣,。當然了,,主張行苛政的也是這個路數,反正目的是行苛政,,誰行都一樣,。這就像現代社會里一位技術人員拿著自己的一項專利,這家公司走走,,那家公司問問,,反正目的是要開發(fā)專利,誰來開發(fā)都一樣,。 |
|
來自: liuhuirong > 《孟子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