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冶 【作者簡介】陶冶,,為生存不懈的努力奔波,其實(shí)最想做的是用文字將人生的感悟堆砌,,2013年開始學(xué)習(xí)寫作,,作品曾在《中國魂》《中國文學(xué)》《作家在線》等刊物與網(wǎng)絡(luò)媒體發(fā)表。 ———————————————— 【本文由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 ———————————————— 曲曲彎彎的蒲河不知在姥姥家村前流淌了多少年,,蒲河之水養(yǎng)育了小村,,養(yǎng)育了母親,養(yǎng)育了姥姥家的血脈,,這血脈連接著世代親情,。那里曾經(jīng)有母親的童年與青春,還有母親的墳塋…… 崗上兩棵蒼老的古松就像站在村口張望的姥姥,、姥爺,,蒼茫中期盼著女兒與外男外女回來探望。于是,,古松便成為我兒時記憶里的姥姥家坐標(biāo),, 是啊,兒時每次去姥姥家,,下了公路拐入土路第一眼就會遙望到崗上的兩棵古松,,長途跋涉的膩歪與疲倦便云飛煙散,興奮得整個人都要漂浮起來,。其實(shí)還要走兩華里的土路嘿,! 望著古松爬上崗去,便見到姥姥家的小村,,皆是黃土的院墻,,黃土的房子,黃土的田壟,,還有被牛車壓出的黃土車轍,,因而就有了黃土崗的村名。 姥姥家的老屋是三間朝陽的正房,,破舊的痕跡里無不鐫刻著姥姥那一代的辛勞,。是木軸的板門,開關(guān)時總是似乎痛苦般地吱呀呀的叫幾聲,。窗欞上糊的高麗紙有些發(fā)黃變脆,,仍在堅(jiān)守著崗位為姥姥家遮風(fēng)擋雨。土坯砌的灶臺上好大一口鍋,,足有十印,,灶口早被日子的煙火燎黑,,風(fēng)匣隨著舅母手臂的推拉發(fā)出呼嗒、呼嗒,、有節(jié)奏的聲響,,鍋蓋上面升騰的熱氣彌漫著貼餅子的煳香,棚頂?shù)臋_條上皆是煙熏火燎的陳年債痕,。老屋真的很老了,,就像風(fēng)燭殘年的姥姥、姥爺一樣蒼老,??衫衔輩s有著一種氣息,一種暖暖的,、生生不滅的氣息,,永遠(yuǎn)凝聚著親情的眼眸。那氣息就像蕩漾的春風(fēng),,從兒時就喚醒了我凝注的欲望,。 那是怎生艱難的歲月,無處不在的饑餓夜夜絞著空腸,,老屋里仍蕩著春的暖流,,舅母悄悄塞進(jìn)我被窩的煮雞蛋好熱,一直熱到今天,??蓱z的姥姥沒有邁過饑荒的門檻,再也無力睜開干澀期盼的眼睛,,紫色的棺材便是姥姥最后財(cái)富,,留下的是母親和親人們凄聲嚎哭與老屋的默聲哀悼。 后來,,姥爺也走了,。舅舅延續(xù)著姥姥家的香火,歷經(jīng)著春夏秋冬的輪回,,老屋依舊,,仍是姥姥家的門楣。 盡管日子很難走出艱辛,,花喜鵲卻躍上了老屋的屋檐,,表哥的婚禮讓沉悶的老屋綻開了笑臉,門窗上的喜字平添了生機(jī),。親朋歡聚,,喜氣盈門。我們帶去了母親對侄子的祝福和老屋的念想,,也嘗到了母親念叨了很久的“吃六碗”的滋味,。帥氣的表哥寸步不離新娘左右,,像是怕被我們搶走似的。老屋里多年未曾有的爆棚歡笑早淹沒了洞房的悄聲夜語,。小村夜闌人靜,,老屋仍無倦意,親情照得燈火通明,。 在我遠(yuǎn)走他鄉(xiāng)的經(jīng)年里,,姥姥家始終鎖在夢里,老屋里那些暖暖的記憶總會撩撥起我的思念,,撩撥起我的鄉(xiāng)愁。 光陰荏苒,,十幾年彈指而過,,當(dāng)我捧著母親的骨灰,再拐進(jìn)那兩華里長的土路,,崗上已不見了兩棵張望的古松,,只有禿禿的崗上凄清的風(fēng)。依從母親的遺愿讓她安歇在姥姥的身邊,,將母親送回了故里,,也算是落葉歸根。母親是蒲河的女兒,,就讓她靜靜地聆聽蒲河的流淌,,與蒲河傾訴生命里諸多的遺憾。 老屋已換了新貌,,只有掛在墻上的鐮刀依舊彎彎,,久別的舅舅、舅母已是滿面滄桑,。飯桌上,,舅舅杯酒入腸,拍著腦門喚著我的乳名,,淚水從他渾濁的眼中涌出,,沿著歲月犁出的深深溝壑流向腮邊。什么叫老淚縱橫,?怎能不觸痛我的感傷,?我的淚與舅舅的淚在久違的情感里碰撞,默默地?cái)⑹鲋鴼q月的悲涼,。 此后每年的清明都來為母親祭掃,。清明的前幾日,舅舅就開始向村口張望,,直待我們在墳上培幾鍬新土,,分化些紙錢,。舅舅說這是念想,我說這是寄托,,舅舅夸我們是好孩子,,而我們心里總是哀思著未能回報的糾結(jié)。陪舅舅小酌的畫面年復(fù)一年的疊加,,舅舅總是談笑中揮灑著淚水,,一遍遍地喚著我的乳名,越來越感慨…… 蒲河的水漲漲落落,,河邊的青草綠了又黃,。舅舅、舅母老了,,他們舍棄了老屋,,尋著血脈,都去了河岸陪伴母親,。 是自然的造化,,讓蒲河在姥姥家村前轉(zhuǎn)了個漂亮的彎后又瀟灑地流向遠(yuǎn)方,母親的墳塋就在蒲河的臂彎里,,與姥姥,、姥爺,舅舅,、舅母一同安享著長眠的時光,。腳下是悠悠流淌的河水,對岸是蒲河發(fā)威時沖刷出的高高土堐,,身后是棵棵高大的白楊,,還有歲歲枯榮的蒿草。清幽里我不敢抬眼張望,,怕望見樹大分枝的凌亂,,骨子里的柔軟怎舍得親情的淵源,永遠(yuǎn)懷想老屋逝去的光陰,。 也許是僵化的思維已跟不上城市化建設(shè)的速度,,怎會想到從前距城區(qū)三十華里的姥姥家也會追逐城市迅速膨脹的步伐,鋼筋混凝土的侵略擴(kuò)張,,冰冷地阻隔著春天,,退縮的土地呻吟著被擠兌的傷感。 蒲河也一改亙古的模樣,,兩岸已不再是春種秋藏的糧田,。城市園林景觀的打造,已讓蒲河夾岸風(fēng)景綠水充盈,,風(fēng)情萬種,。古老的蒲河猶如涅槃重生,,岸邊的墓穴均已遷走,漂浮的靈魂幽冥中低吟著后人納涼的夙愿,,企盼蒲河的靈秀造福這方水土養(yǎng)育的這方人,。 當(dāng)一個無視黃土崗村界碑的樓盤橫在我的面前,一種失落,,一種親情無處安放的失落讓我惶惶然,,我無法為表哥、表弟遷入新居而高興,。嶄新的樓盤在為親情釘上冷酷的隔板,,呆板的喑涼取代了老屋的春天。 我糾結(jié)于情感與道理互不示弱的搏殺里,,忽地想起著名作家蔣子龍的一段話,,“世間能說出的道理都是有局限的,狹隘的,。惟有講不出的道理,才是最龐大最廣闊的,。沒有道理就是最大的道理,。” 我認(rèn)可小村黃土的院墻,,黃土的老屋,,黃土的田壟,黃土的車轍均成為記憶,。難道還要認(rèn)可親情也要化為記憶嗎,?從兒時就凝望的姥姥家就這樣在我痛楚寥落中消失了嗎?哪里去尋覓那蕩漾著春風(fēng)的氣息,?春天還會回來嗎,? (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作家薈》微信號stzx1234567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