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在山梁上的痕跡 作者 ▏楊老三 作者(中)在天安門留影 1969年2月6日,我隨成都七中同學(xué)一起出發(fā),,到冕寧縣瀘沽先鋒公社插隊落戶,,轉(zhuǎn)眼間從捧書的讀書郎變成了荷鋤的農(nóng)民。那時我剛滿十六歲,矮小瘦弱,,稚氣未脫,,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小知青”。 滄海桑田,,流年似水,,以前的“小知青”已成奔七的老人。但往事難忘,,特別是那些風(fēng)雨同舟的知青和別人看來不屑一顧,,但對我來說卻是刻骨銘心的事,那掛在山梁上蜿蜒小路,,是我們青春散落后光陰的痕跡,。 一、守株待兔 冕寧縣瀘沽鎮(zhèn)是大涼山的交通要道,,出鎮(zhèn)不遠就是安寧河峽谷,,這里水流湍急,河岸聳立著奇形怪狀的石頭,,當(dāng)?shù)厝∶笆釆y臺”,。兩岸架有連接先鋒、河邊兩公社到鎮(zhèn)上的大木橋,,供行人和馬車通行,。 那天在鎮(zhèn)上鐵路工地上蹭了午飯后,我與同隊知青方民生,,孟家祥三人動身回生產(chǎn)隊,。走到梳妝臺時,雖然太陽還火辣辣的,,但峽谷風(fēng)驟起,,吹得飛沙走石,眼都睜不開,。我們頂著風(fēng)走到橋那頭,,又迎著風(fēng)慢慢地退回橋頭。其實哪有心情看風(fēng)景,,只是希望遇到上幾次那樣的運氣,,碰上彝胞讓我們?nèi)铀懒说男『ⅲ偈斋@一點吃的,,也不至于空手而歸了,。 等了幾袋煙功夫,方民生眼尖,,說那邊有彝胞過來,,順?biāo)傅姆较蚩淳褪堑V區(qū)醫(yī)院,,慢騰騰的過來一男一女兩個彝胞,男的身披“擦爾瓦”,,頭上黑發(fā)似一塊瓦片,。女的穿黑紅相間的長裙,頭帶彝族女人特有的方型布帽,,背上有個小背篼,。從他們遲緩的腳步來看,我感覺機會終于等到了,,便裝著若無其事的在橋邊大石下抽煙,。 風(fēng)越來越大,橋下咆哮的浪花與風(fēng)聲響成一遍,。倆彝胞一前一后過來,,男的徑直走到橋上朝下望了望,又返回與女的嘀咕,。雖離他們不遠,,風(fēng)又大,他們講的是彝族話,,我們豎起耳朵也聽不懂,。忽地,那男彝胞抬頭朝我打招呼,,“曲波,,幫幫忙”。彝人說“曲波”指同志或老鄉(xiāng)之意,,我們還是懂得起,。便反問,“什么事”,?對方拉著我胳膊推搡到女的面前,從背篼里抓起一個小孩又放下,,雙手朝河里比劃了一個向下扔的動作,。 我回頭問倆同學(xué),怎么辦,?他們正蹲在大石角邊抽煙,,向我吼道,“白伙食,,丟就丟嘛”,。我低頭一看,背篼里青布緊裹著一個小孩,,臉色蒼白像睡著了一樣,,頭上有頂兔耳朵帽,,是漢人小孩常帶那種。我試著用手觸摸了一下小臉,,冷得瘆人,。彝族男人見我猶豫不決有點急了,拉著我直推搡,。 這時,,有幾個趕場路過的村民也圍過來,口中“阿莫,,阿莫莫……”地唸叨,。還勸我,彝族人“一根筋”,,小孩病死了不入土,,只能水葬,沒事的,,風(fēng)俗習(xí)慣而已,。其實我等的也是這個氛圍,人多壯膽,。我也顧不了那么多,,雙手從背篼里掏出小孩,朝橋邊移了幾步,,望著橋下奔騰不息的河水,,一咬牙就松了手。一剎那,,什么也不見了,,只有深淵下白色的浪花伴著呼嘯而過的山風(fēng)。我立在那里發(fā)呆,,一個小男孩呀,,一條命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圍觀的村民散了,,彝族女人在我面前,,從背篼底下抽出一包東西塞到我手里,連聲說,,“舒拉,,舒拉”,她見我直搖頭便用手指嘴,,意思是拿給我吃的,。男的在傍邊點著頭說,“卡沙沙,,卡沙沙”,,有個穿羊皮褂子村民翻譯說,,卡沙沙就是彝語謝謝的意思。這一次“守株待兔”收獲不大,,只有七八個煮熟的雞蛋和幾個飯團,,不如第一次一大包砣子肉,第二次一只大雞公,,但我們還是很高興的,。 頂著頭上太陽,沿著山間小路,,我們唱著:“到處流浪,,命運喚我奔向遠方”的歌一搖一晃回到知青駐地。 砍柴路上(七中知青) 二,、砍柴奇遇 下鄉(xiāng)那里雖然是群山環(huán)抱,,但山上只見草叢灌木,不見樹林,。據(jù)村民講大躍進時把樹砍光了,,因此燒火做飯就必須到更遠的山上去砍柴。其實對于知青來說,,砍柴就是生存的考驗,,三十多里崎嶇不平的山路,又陡又滑,,有個叫“巖頭”的地方窄的幾乎手腳并用才能通過,。有的女知青站在懸?guī)r上不敢邁步,嚇得直哭,,有的無奈只得撿點濕柴回去,。 那天,我們累得半死,,終于打好柴往回走了,。渴了喝一口山溪水,,餓了啃帶的飯團子,,實在走不動了,就用拐杷子支撐著,,原地休息幾分鐘,。幾十里山路要歇幾十道氣才能到家,。約摸中午過后,,我肩酸背痛,背架帶子在肩上勒了兩條暗紅的血印,。身上的柴越來越沉,,為了生存,,只有咬牙堅持著。 轉(zhuǎn)過一道急彎,,穿過彝家村寨,,沿途山坡路邊有許多石頭壘砌的墳冢,估計很快就下山了,。忽然,,前方人聲鼎沸,煙霧裊裊,,抵?jǐn)n一看是彝胞為死去的人做葬禮,。領(lǐng)頭的法師彝胞叫“畢摩”的穿得像漢人道士,手舉一根竹竿,,上面飄著幾條彩色的布條,,嘴里振振有詞的誦經(jīng)布道,據(jù)說是為死者開路,。其他彝胞恭恭敬敬圍著“畢摩”,,墳前石條上擺放著酒碗和各種祭品。 當(dāng)我們匆匆而過后,,我卻漸漸慢了下來,,墳前的供品實在誘人,此時肚子餓得咕咕叫,,實在走不動了,。想起其他知青打柴順手牽羊拿祭品的事,便靠邊放下柴,,悄悄地返了回去,。回到那一片墳壘前,人已散盡了,,空氣中彌漫濃濃的酒味,。我彎著腰溜到擺供品石條前,抓起雞蛋,,粘米餅放在左邊衣包,,又把一大碗油膩膩的砣砣肉倒入右邊袋里。這時“呱呱呱”幾聲尖叫把我嚇了一跳,,原來是幾只大鳥從墳冢后灌木叢中竄起,。我感覺不妙,拔腿往回走,,可剛邁出兩步,,迎面冒出一個老彝胞,披著黑色的“擦爾瓦”,,頭發(fā)老長,,古銅色的臉刻滿皺紋,。對我的突然出現(xiàn)他也詫異,一雙渾濁的眼睛緊盯著我,,驚訝的張大嘴,,露出雪白的牙齒。糟了,,我也驚愕得六神無主,,兩腿打顫,但前方無路可走只能硬著頭皮過去,。奇怪的是老彝胞沒有伸手?jǐn)r我,,也沒有大聲喊叫,反而側(cè)身讓我擦肩而過,,我心跳得怦怦怦的,,三步并做兩步逃回去背上柴,心慌意亂的返回駐地,。 那天晚上,,雖然飽餐了一頓“祭祀供品”,但躺在床上卻久久不能入眠……窗外天空灰蒙蒙的,,山溝的風(fēng)吹得嗚嗚地響,。迷迷糊糊看見彝族老人那張古銅色的臉在面前晃動,后面跟著舉著火把,,拿著刀槍的彝族人,,要我跪在墳前向死者認(rèn)罪,乞求死者寬恕諒解,。夢中我向彝族老人求救,,他笑了笑,露出雪白的牙齒,,化成一道煙消失了,,我大聲叫喊驚出一身冷汗。從今后,,我發(fā)誓就是餓死也不敢冒犯“祭祀供品”了,。 田埂上的歡娛(作者右一) 三、螳螂捕蟬 月色朦朧,,筆架山下村寨隱沒在夜色里,,偶爾傳來幾聲蛙鳴,幾聲狗吠打破夜晚的寧靜,。這時七八個黑影從半山腰籬笆墻順著田坎摸到河壩蘆葦叢中,。仔細觀察著河壩中的水碾房,昏暗的煤油燈下,緊閉的碾房內(nèi)碾盤在水流沖擊下發(fā)出嗄吱嗄吱的轉(zhuǎn)動聲,。看好機會,領(lǐng)頭的一聲吆喝,,幾個人一哄而上,,拔蘿卜,扯白菜,,齊嚓嚓,。頃刻間背篼已裝滿,月光下這伙人又神不知鬼不覺的回去了,。 上面記錄的是我們興隆二隊知青到雙河四隊跳“豐收舞”的場景,。確實那二年知青生活太苦了,掙點工分累得要命,,別說吃肉,,連一點蔬菜都沒有,最多的是豆豉豆瓣下飯,,好心村民見我們太慘送點酸菜都要感激不盡,。為了活著知青跳“豐收舞”,也是家常便飯,,不足為奇,。 那時我們?nèi)プルu,有個絕活叫“扭三轉(zhuǎn)”,,當(dāng)?shù)剞r(nóng)家院為土墻青瓦房,,大多把茅房搭在院外田邊路傍,散養(yǎng)的雞鴨也愛躲在里面,。一伙知青路過時,,其中一個快閃進茅房,左手抓住雞,,右手握緊雞頭朝右扭三轉(zhuǎn),,把雞塞進包里,然后若無其事抽著煙出來了,。一般來說“兔子不吃窩邊草”,,知青深知此道的,但就是在“窩”邊,,我卻惹了一場軒然大波,,差點被“記錄在案”留下終身的悔恨和遺憾。 起因是這樣的,,下鄉(xiāng)不久,,坡上的梨樹掛果了,村上見我瘦弱勞力不行便安排巡山護樹。那天大哥從成都來看我,,可我除了半碗酸菜什么也沒有,。正在一愁莫展時有了新發(fā)現(xiàn)。半山坡上有個幽深的龍眼潭,,那里泉水流淌,,草叢茂盛,幾只鴨子在嘎嘎地戲水,。我也真是鬼迷心竅,,見荒山野嶺無人知曉便幾步?jīng)_上去,抓住一只又大又肥的鴨子,,拎起鴨脖扭三轉(zhuǎn),,鴨撲撲幾聲便沒氣了。然后把它藏在衣服內(nèi),,慌慌張張抄近路下山了,。 作者(右)和當(dāng)年婦女隊長 四、黃雀在后 太陽還掛在山尖,,村里房頂升起了炊煙,,那時興吃兩頓飯,晚飯比較早,。村頭剛送走大哥回屋,,忽然傳來喧鬧聲,十多個村民氣勢洶洶闖進知青院里,,領(lǐng)頭的是村上的“老模范”,,他當(dāng)年曾給長征紅軍帶過路,在村上德高望重,,威信極高,。 進院后有人指著我說:“就是他偷的,太缺德了”,。由于早就燒了鴨毛,,掩埋了骨渣,眾人找不到證據(jù),,我也死不承認(rèn),,其他知青也幫我扎起。正當(dāng)雙方僵持不下時,,村上放羊的啞巴擠到前面,,指著我哇啦哇啦直叫,那么老實的啞巴肯定不會認(rèn)錯人,。村民更激怒起來,,高喊:“抓起來,,抓起來”,但知青們護著我,,雙方劍拔弩張,。 驀地,啞巴跨前一步抓起我的腿,,扯下腳下的塑料鞋,,比比劃劃的轉(zhuǎn)身朝山上走去。村民簇擁著我同到龍眼潭處,,濕地不大,草地有一串剛踩過的腳印,。啞巴彎腰把鞋放到腳印里,,抬頭直跺腳,得意的像破了大案,。此刻,,大家心照不宣了。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原來啞巴在山上放羊,半山坡的事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在鐵證面前,,我自知難逃一劫,只有閉口無言,。接著老模范宣布由民兵把我押到曬谷場,,聽侯發(fā)落。黃昏,,昔日笑臉的村民對我怒視著,,小孩朝綁在木樁上的我吐唾沫,扔泥土,,更有甚者在我背上插入一把干油菜桿桿,。迷糊中聽到民兵隊長胡大哥吵著要送我去公社關(guān)押,而老模范和婦女隊長馮大嫂堅決反對,,理由是“娃兒太小,,認(rèn)錯就好”。 天已黑盡了,,這時有人報信:“有知青沖過來了”,。村民一陣騷動,但這里是山區(qū),,自古以來崇尚武力,,村民豪放剽悍,自然也是嚴(yán)陣以待的。腳步聲近了,,是我二哥帶著十多個知青從幾十里外的沙壩(漫水灣)新民二隊趕來,,他們跑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手里握著從路邊隨手檢的木棍竹竿,。 見此情況,二哥很老練,,不是馬上救我而是穩(wěn)住大家不要沖動,,笑著摸出香煙挨個遞給村民,然后與老模范,,生產(chǎn)隊長等交涉,。因當(dāng)時對面山坳村民打死知青周大成影響極大,最后村上還是同意二哥意見,。即認(rèn)錯,,賠償,放人,。結(jié)果是賠償養(yǎng)鴨子村民兩水壺酒,,外加十顆打火石獎勵啞巴,要我在村民會上公開認(rèn)錯檢查,。 后來才知道給二哥報信的是同隊知青孟家祥,,他見事不妙便翻山越嶺找我二哥,在我危難之極伸出援手,。 滄海桑田,,事過境遷,如今想起歷歷往事仍感慨萬千,,特別感謝那些“放我一馬”的村民,,使我后來能順利招工,入黨,,提干,。感恩二哥和“拔刀相助”的知青朋友,懷念同甘共苦的日子,,在今后的歲月里我會永遠永遠的記住您們,! |
|
來自: 新用戶7771xieo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