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段馬保國大師的視頻(建議在WIFI環(huán)境下觀看) “天下武術之中,任你掌力再強,,也決無一掌可擊到五丈以外的,。丁春秋素聞“北喬峰,南慕容”的大名,,對他決無半點小覷之心,,然見他在十五八丈之外出掌,萬料不到此掌是針對自己而發(fā),。殊不料蕭峰一掌既出,,身子已搶到離他三四丈外,又是一招“亢龍有悔”,,后掌推前掌,,雙掌力道并在一起,排山倒海的壓將過來,?!?/span> 這是引自金庸先生的傳世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一段。 黃日華版《天龍八部》 武俠小說描述“武功”,,善用各種名詞給大俠們的招數(shù)冠名,,如“亢龍有悔”、“白鶴亮翅”,、“凌波微步”,,很多都取材于傳統(tǒng)文化著作,如周易,、老莊,。 由此可見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有其特有的思想文化背景,,把武俠小說看作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并不為過,。 可是,,武俠畢竟是虛構的,大俠們的武功誰也沒有親眼見過,,連武俠小說家自己恐怕也不聞其詳,。他們之所以取那些玄之又玄的名字,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彌補“武功”本身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缺陷,。 武俠小說里的武功,,不完全等于傳統(tǒng)中國武術,但武功卻源自武術,,或者是一種對武術的想象,。 還是黃日華 在武俠的世界里,武功非常厲害,,甚至一人可勝千軍萬馬,。但也從來沒有哪個大俠靠武功打出一片天下,提升國家的軍事實力,。 郭靖黃蓉武功蓋世,也抵不過蒙古人的千軍萬馬,??v有萬般功力,最后還是得回歸現(xiàn)實,,小說里的古代俠客如此,,當今的武術家們也一樣。 他們的招式看起來飄揚駿逸,,四兩千斤,,武術理論看起來也博采眾長、淵源深厚,,可是真到了擂臺上,,很多人一招就倒,甚至連那句俚俗“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穿得再吊,一磚撂倒”中的菜刀和磚頭都用不上,。 科學 武俠小說里有一句名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要把攻擊性動作做得夠“快”,,增加足夠的初速度,只能依靠力量,。 作為正常人來說,,力量的大小一定與肌肉的塊頭成正比,所以北京那位著名的肌肉男才能夠ko絕大多數(shù)的“武林高手”,。 李小龍在電影《猛龍過江》中展示自己的肌肉 著名華裔功夫影星李小龍認為,,武術的本質就是有技術的搏擊,它是一種真實的搏斗,。要贏得搏斗勝利,,必須使用快速、有效,、強力的攻擊動作,。 李小龍曾經拜師學習過詠春拳,但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因為傳統(tǒng)武術大多重技巧和動作的優(yōu)美,,并不十分在意攻擊動作是否有效。絕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武術都是一種套路的組合,,套路是固定不變的,。 這樣的所謂“武術”其實就是一種表演。 上臺表演只要求武術動作套路好看 李小龍的武術思想應該說是比較科學和先進的,。他創(chuàng)立的“截拳道”其實就是實用的搏擊術,。雖然也采用了一些中國武術的套路作為基礎,但都對這些套路作出了改進,,追尋套路本身的來源,,從源頭的實用目的出發(fā)吸收利用。 同時他更加重視廣泛吸收各國的搏擊術,,如拳擊,、菲律賓拳、跆拳道,、空手道,、巴西柔術、泰拳等搏擊術的優(yōu)點,,將其融會貫通雜糅在截拳道中,。 李小龍的武藝,一方面是截拳道在技法和思想上的科學,,一方面是他本人身體素質的強大,。除了練習搏擊之外,李小龍非常重視力量,、耐力,、柔韌性的訓練。 李小龍?zhí)K訓練 李小龍死于急性腦水腫,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誘發(fā)了腦水腫導致死亡,,始終是個謎,。但李小龍從小就非常重視使用藥物增強肌肉,還用了日本制造的肌肉纖維震蕩機,,這些都可能導致他出現(xiàn)某些藥物反應導致死亡,。 不管怎么說,李小龍對肌肉力量的異常重視恰恰體現(xiàn)出要想武力高強,,強悍的肌肉是基本,。 我們看到很多號稱“武林門派掌門人”的“大師”人物,單從形象上看有的骨瘦如柴,,有的大腹便便,,雖然自稱身懷絕技,但是根本就和一個普通的中年領導干部沒有任何區(qū)別,。 太極雷雷 如某太極拳門派的掌門人,,脫掉衣服走上擂臺的時候就被人看出來根本不可能打得贏,因為他龐大的身軀根本不是肌肉發(fā)達,,而是肥胖,。 另外還有什么點穴大師、“混元興義太極”大師等,,他們的所作所為基本和騙子沒有區(qū)別,,甚至根本就是騙子,在形象上也同樣是毫無一絲威武雄壯,。 一位外號“戰(zhàn)略挑逗局局長”、曾任職央視的著名記者與某位“太極大師”曾經有過一唱一和的表演,,“太極大師”一發(fā)功,,記者可能感覺肚子上有點癢,哈哈大笑了起來,。 在現(xiàn)代社會,,一些傳統(tǒng)武術如太極拳,雖然沒有實戰(zhàn)價值,,但可以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 武術當中的套路和招數(shù),可以增強身體平衡能力,,維持四肢力量,,防止老年人摔倒。根本上來說,,練武術與跑步,、打球、體操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側重點,、趣味性不一樣,,但功效都是鍛煉身體。 閆芳大師的太極功夫已入化境 比如太極拳的推手,,可以兩人互相配合,,尋找對方的著力,甚至可以通過找別人發(fā)力的感覺體會借力打力擊倒對方的方法,,很有競技體育的味道,。 李小龍學習過的詠春拳是南拳的一種,出現(xiàn)比較晚近,,脫離了傳統(tǒng)武術那種基于古代文化的招式,,著重在實際的搏擊。 詠春強調出拳快速準確,,但同時也吸收了太極拳的一些思想,,比如借力打力、攻擊中門等技巧,。實際上,,詠春已經不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思想的產物,而是與李小龍的截拳道類似,、博采眾長的實用搏擊術,。 換句話說,只要是能打的人,,一定是拋棄傳統(tǒng)武術招式,,博采眾長、注重實戰(zhàn)并且體魄強健的人,。 邪神說的好 不管練什么“武功”,,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在“快”、“準”,、“狠”三個字上,,這要以力量、靈活性,、柔韌性為基礎,,沒有強健的體魄、發(fā)達的肌肉,、靈活的四肢,,掌握任何一種“武功”都是白搭。 閆芳大師的內力深不可測 無論什么武術都不存在武俠小說里描述的那些“內功”,、“內力”,,真正的武術高手也不可能宣稱自己有什么“內力”。 而自稱自己有“內力”,或者用“功力深厚”一類的詞標榜自己的人,,肯定是騙子,。 門派 武俠小說講“門派”,現(xiàn)實中的“武學大師”們也都自稱自己是某個“門派”,,但“門派”一詞其實是很晚近才出現(xiàn)的,。 清代以前,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世界上有什么“門派”,,古代的武術只有口耳相傳的家法,。 金庸小說里的武學終極經典《易筋經》是內功的鼻祖,因為《易筋經》中有一個《內功圖說》,。 《易筋經》中有大量道家“修行”功法 傳說《易筋經》是達摩祖師所傳,,但實際上歷史資料中最早出現(xiàn)《易筋經》的名號,是明天啟四年(1624年),。 到晚清開始,,《易筋經》才大量出現(xiàn)在各種武俠小說里。 晚清之前,,中國文化總體上是封閉而自信的,,中國人沒有必要刻意去宣揚某一種“國術”技藝高超。 隨著西方列強敲開了晚清封閉的大門,,中國越發(fā)覺得自己的落后,,心態(tài)也自卑起來,越自卑就越希望尋找到一種東西來寄托對自己強大的想象,。 武術就在此時問世,,作為假想自信的依托,大量的武俠故事和武術理論也在這個時期被創(chuàng)造出來,。絕大多數(shù)武術理論都是依托古代經典進行牽強附會,,而明代的《易筋經》由于其直接描述“內功”,遂成武學無上密,。 如今,少林寺周邊地區(qū)依然存在不少所謂“文武學?!?,教授“少林派”武功。 獅吼功還有“大喇叭”的絕招 在武俠小說里,,少林派被套上了無數(shù)光環(huán),,以“金剛獅子吼”、“破衲功”,、“羅漢伏魔功”,、“金剛護體功”等為名的一眾“內功”,它們以宗教讀物如《易筋經》等為根據,打遍天下無敵手,。 小說就是小說,,少林寺并不存在什么“內功”,從明代以來游歷少林寺的文人墨客留下的筆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少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些普通的拳術和揮舞刀槍劍棍的動作表演,而《易筋經》實為道教讀物,。 這里特別要提的就是刀槍劍棍,,雖然是表演性質,但它脫胎于實戰(zhàn),,也保留了實戰(zhàn)的很多元素,,細究其原理并善加改進利用,是可以恢復棍法的實戰(zhàn)功能的,。 電影《蕩寇風云》中洪金寶飾演俞大猷 明代嘉靖年間,,著名將領俞大猷曾經前往少林寺考察少林棍法,并加以吸收,、改進,,用于軍事訓練。值得注意的是,,少林棍法本身并不能直接用于實戰(zhàn),,否則只要武僧大軍出動,何愁敵寇不滅,? 現(xiàn)代標準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是19世紀直隸廣平府人楊露禪,,他學習了陳長興的陳家拳法,以此為基礎自創(chuàng)了一套新的拳法,,也就是楊氏太極拳,。 陳家拳法起源于河南焦作,由明末清初人陳王廷發(fā)揚光大,。在此之前,,傳說明代萬歷年間的蔣發(fā)是陳家拳法的祖師,這些都沒有其它材料佐證,。 楊露禪的徒弟武禹襄撰寫了《太極拳論》,,假托張三豐所創(chuàng),從此才被叫做太極拳,。后來,,陳家拳也跟著叫太極拳。 由于太極拳是是晚清人托偽元代張三豐所創(chuàng),,這一歷史背景被武俠小說家借用,,創(chuàng)造了“武當派”,,與“少林派”在武林中分庭抗禮。 少林武當 此外,,還有“華山派”,、“峨眉派”、“嵩山派”等“門派”,,也都各有掌門,。除了少林和武當在歷史上頗有一些淵源之外,其他門派幾乎都是純粹的文學想象,,所謂”掌門”更是無稽之談,。 傳統(tǒng)的武學大多是家傳,姑且把每家都當做一個流派,,各有宗師,,也互有影響,但古代社會相對松散,,不可能存在社團性質的“門派”組織,,也就遑論“掌門”了。 以武結社,,是近代以來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國門被打開后,習武之人也效仿西人的“洋行”,、“商會”建立了以某一個或某幾個家傳流派為核心的武術社團,,有社團就有社長。 吳鑒泉,,又名愛紳,,滿族,(1870---1942),河北大興縣人,,吳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 20世紀30年代,,吳鑒泉在上海創(chuàng)立了鑒泉太極拳社,自任社長,,類似于“掌門”,。此前上海已經有1910年革命黨人設立的精武體操學校,霍元甲曾任教員,。 后來的所謂“精武門”就來自于此,,其主要教授的內容在當時是被歸類于“體操”而非武術。 20世紀下半葉,,功夫電影風靡香港,霍元甲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粼纂m然是北方人,,但香港電影中的霍元甲演繹的武術招式主要來自南方的拳法。 如果說少林棍和太極拳都能算是一種“門派”的話,,在現(xiàn)實中與它們鼎足而立的就是“南拳北腿”中的“南拳”,。 1954年,澳門,,白鶴派拳師陳克夫對戰(zhàn)吳氏太極吳公儀 上世紀中葉,,香港就流傳著北方的太極拳綿軟無實戰(zhàn)價值,南拳則剛硬能戰(zhàn)的說法,,為此還引發(fā)了1954年的澳門大比武,。 可惜那次武林中的南北兩派對決只持續(xù)了兩分半鐘,結果是無勝無負,,草草收場,。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也親臨現(xiàn)場觀看,后來小說中比武的情節(jié),,大概就源自他觀看過的此類比武大會,。 淵源 現(xiàn)代武術起源于搏擊,但又不是單純的搏擊,,它是將搏擊標準化,、理論化、系統(tǒng)化而形成的一種競技體育,。 古代沒有競技體育的概念,,武術、搏擊,、競技沒有分得十分清楚,,但武術肯定是從搏斗、打架而來,。 漢畫像石-荊軻刺秦王 戰(zhàn)國時期,游俠文化盛行,,俠客各自身懷絕技,,其中就有武藝高強之人。荊軻刺秦王時,,帶著的秦舞陽就是一個身懷武藝的游俠,,可惜舞陽心理素質不過關,剛見秦王就露餡了,。 戰(zhàn)國時期的游俠事跡主要有打家劫舍,、看家護院、緝拿盜賊,、行刺政要等,,但沒有具體記錄他們所學會的武藝到底是什么樣子,。那時的武術散見于《韓非子》,、《荀子》,、《呂氏春秋》等書中,。 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歸納了一個“兵書部”,其中“兵技巧”類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收錄了一些武術書,,如《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等,。 不過這些書都已散佚,,只知其有,不聞其詳,。 《角力記》書影 有具體內容流傳至今的武術書籍,,最早的是宋代的《角力記》,雖然書的全貌也已不存,,卻散見于宋代的一些類書和目錄書中,。 這是一本關于摔跤的理論著作,主要論述了摔跤的起源,、發(fā)展,以及相關的記事,。明代出版業(yè)空前發(fā)達,,有多部武術類書籍流傳。 嘉靖年間出版了唐順之編纂的《武編》,,將古代流傳的武術分類整理注解,,并詳細介紹了當時明代盛行的拳法種類。 唐順之官至右僉都御史,、應天巡撫,,也曾帶兵在東南沿海抵抗倭寇,與后來的名將戚繼光有過交集,。戚繼光曾經向唐順之請教過槍術,,并接受唐順之的指導。 同時期的俞大猷聽說少林寺有棍法,,深入少林寺考察,。經過考察,,俞大猷發(fā)現(xiàn),少林寺的棍法花哨不實用,,已經失去了實戰(zhàn)棍法的真?zhèn)鳎炊塘松倭炙碌膬蓚€和尚學棍法,。 《紀效新書》書影 戚繼光系統(tǒng)收錄了當時能見的各種流派武術,,包括唐順之和俞大猷這兩個當時官場上武術高手的槍法和棍法,編成《紀效新書》,。 此書是中國古代武術著作的集大成者,,介紹最詳盡、水平最高,,同時也滿含戚繼光本人潛心研究武術實戰(zhàn)技巧的心血,。自《紀效新書》之后,各種武術的家學,、流派才開始興盛起來,。 在中國武術的歷史上,明代中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 元代中央政治控制力薄弱,,民間自我組織自我保護之風較盛,可能是明初習武之風興盛的原因之一,。明代中葉以來,,北有蒙古、女真,,東南有倭寇,,民眾又不得不以武自保。 唐順之,、俞大猷,、戚繼光等人,將當時的民間武術編纂集成,,并加入了自己的研究和提高,,系統(tǒng)化的著作又推動了民間武術在有系統(tǒng)理論的背景下再發(fā)展。 同時,,與外敵交戰(zhàn)又促進了傳統(tǒng)武術的充實提高,,進一步推動傳統(tǒng)武術向實用性、力量性,、系統(tǒng)性的方向變化,。 清代武舉人照片 明末以來,黨社運動在南方流行,,清廷雖然嚴厲禁止民間結社,,但并不禁止民間習武,,朝廷的武舉制度也一直延續(xù)到清末。網絡流傳的“清廷禁止習武”說,,是沒有根據的,。 人們以武會友、開館授藝是政治壓力下黨社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一些明代遺民如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及其子黃百家都精通武術,。 許多現(xiàn)代武術的流派都號稱其自明代流傳至今。但絕大多數(shù)拳法與明代的一些武術只是同名,,實際創(chuàng)立在清代,,甚至清末或者民國時期。現(xiàn)代新創(chuàng)的也有不少,。 清代人熱衷于考據學,,武術方面的表現(xiàn)就是復古,假托古代的武術,,再借用傳統(tǒng)哲學經典對武術進行理論解釋,,也就是現(xiàn)代所見的各種“武學”。 這些“武學”根本不存在實戰(zhàn)經驗,,而且往往由于自恃理論高深而固步自封,,武人相輕,既瞧不起對手,,也不敢跟對手打,,當然就越來越不能打了。 實戰(zhàn) 武術是為了搏擊,,人類社會對搏擊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冷兵器時代的軍事活動,。 即使是民間武術,也不可能不與軍事活動發(fā)生關聯(lián),,而古代的文人絕大多數(shù)也都認為武術和軍事是一回事,,如班固就把武術書目收錄在“兵書”里,戚繼光編寫《紀效新書》的目的,,是為了記述他多年帶兵打仗的心得,。 在戚繼光的時代,市民文化已經相當發(fā)達,,民間武學也層出不窮,。很多人以為耍花槍,、花刀,、花棍這些技巧就可以用來實戰(zhàn)了。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對此做了否定的回答,他認為戰(zhàn)場上要嚴謹列陣,,刀槍都是齊上齊下,,根本容不得左竄右跳。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不能從民間習武之人里組織正規(guī)軍來打仗,。 同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在冷兵器時代,,戰(zhàn)術戰(zhàn)法和武器裝備的高低對戰(zhàn)爭勝負的影響,遠勝于士兵個人武藝,。 鴛鴦陣 戰(zhàn)國末到漢代,北方游牧政權對抗中原政權的主要戰(zhàn)法就是騎兵沖擊戰(zhàn)術,,面對中原的步兵方陣,,騎兵機動性強,可以迅速發(fā)動不同方向的沖擊,,以較少的人數(shù)打亂步兵方陣的部署,,實現(xiàn)以少勝多。即使步兵陣中有“神鞭”,,也干不過高頭大馬的沖殺,。 中原政權的騎兵,最早只有騎射,,以補步兵軍陣的機動性,。 一代名將李廣就是騎射高手,騎射也是一門武藝,,而且是比較高端的武藝,,李廣絕對是當時的武林高手了。 漢代馬戟騎兵 但李廣帶兵出征,,往往敗多勝少,,而他麾下的將士絕大多數(shù)遠遠不如李廣的騎射功夫高。隨著對游牧政權軍隊戰(zhàn)法的熟悉和學習模仿,,中原政權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沖擊型騎兵隊伍,,東漢的吳漢領兵擊殺公孫述就是騎兵沖擊的經典戰(zhàn)例。 魏晉時期,,馬鐙從中亞傳入中國,,騎兵沖擊獲得長足的發(fā)展。有了馬鐙,,人可以在馬上坐穩(wěn),,也就能更加從容地使用手里的兵器。 各種各樣的花式槍法、刀法,,絕大多數(shù)都發(fā)端于騎兵沖擊的作戰(zhàn)方法,。在近身肉搏中,兵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到迫不得已是不可能赤手空拳搏斗的,。 義和團是以練拳習武的民眾為基礎 清代以前,武學理論的主流是兵器使用法,,清代以后拳法的地位才得以提升,,主要原因是武術已經基本不能夠用于實戰(zhàn),而只是表演性質的體育活動了,。 在與倭寇戰(zhàn)斗過程中,,戚繼光發(fā)現(xiàn)東洋倭刀所用的鋼材強度極大,刀刃也鋒利,。當明軍長槍向倭寇刺去,,對手往往能夠從容出刀,砍掉明軍的槍頭,。 為此,,戚繼光在兩方面開展應對。第一是明軍也配備倭刀,,以彌補裝備上的劣勢,;二是創(chuàng)立鴛鴦陣,從單一兵種發(fā)展為多兵器協(xié)同,。 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的機械化步兵以步兵配合裝甲戰(zhàn)車,,與鴛鴦陣有類似的原理。 清代中前期,,外無大規(guī)模外敵入侵,,內無大范圍民變起義,國家進入歷史上空前的安定時期,。 人們逐漸喪失了以武防身的需要,,持有兵器的械斗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后果,逃不過官府的追究,,此時赤手空拳的拳法類武術漸漸成為民間武術的主流,,至于實戰(zhàn)就太過稀有了。 雖然這是世界各國武術的共同發(fā)展趨勢,,但不少其他國家的武術依然保留了力量性,,也就是最大限度保留了武術作為搏擊所需要的關鍵元素,而中國武術卻走上了相反的方向,,武學漸漸變成玄學,。 結論 無論何種武功,要想取得實戰(zhàn)效果,必須在攻擊上做到迅速,、準確,、強力,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中國傳統(tǒng)武術曾經也在實戰(zhàn)中發(fā)展壯大,,在冷兵器時代是軍事活動里的主要實用技法。隨著戰(zhàn)爭形態(tài)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文化變遷,,武術逐漸和軍事相分離,,人們從習武防身到習武強身,武術逐漸成為表演性質的體育運動,,也與絕大多數(shù)冷兵器相分離,。 電影里霍元甲的故事和現(xiàn)實霍元甲完全不相關 此時武術慢慢喪失了曾經賴以存在的迅速、準確,、強力三大元素,,也就是俗話說“不能打”了。 近代以來,,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傳統(tǒng)武術似乎又有了用武之地,。 雖然在戰(zhàn)場上打不過洋人,,可是在文藝作品中的擂臺上卻可以把洋人打得人仰馬翻。但洋人把這當體育,,咱卻把這當戰(zhàn)爭,;當洋人真跟咱們打仗了,咱們的“精武”精神又有什么用呢,?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