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Echo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讀懂魯迅。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于上海逝世,。 秋日的清晨,寒意蕭索,,無聲地烙下一個時代的記憶,。 那些悲戚冷清的故事,故事中主角的形象,刻在了一代一代人的腦海,。 昔日讀來晦澀不解的文字,,再看卻是滿眼淚花。 魯迅雖已離世84周年,,他筆下的人卻從未死去,。 那些折射人性的人物,一直活在我們身邊,,甚至就是你我….. 01 人到中年,,多少人活成了閏土。 也許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自己終將活成光芒萬丈的模樣。 直到年歲漸長,,生活的重?fù)?dān)壓下,,才見到人生另一面的真相。 35歲那一年,,昔日共事的同事,,提拔成了我的領(lǐng)導(dǎo)。 公司會議,,他對我的一個方案百般挑剔,,數(shù)日熬夜努力的結(jié)果,最終被一票否決,。 盡管心中十分不甘,,臉上卻依舊掛著笑,連連向他應(yīng)下幾聲“好的,?!?/p> 這一刻,我想起另一個平行時空里,,閏土低眉順眼,,叫出的那句“老爺?!?/p> 曾幾何時,,閏土無拘無束,意氣風(fēng)發(fā),。 田間月下,,少年手中的鋼叉雪亮,照映出他神采奕奕的面龐,。 誰曾想,,20年后,,卻成了一副死灰般沉重而麻木的容顏。 有6個孩子的閏土,,覺得日子苦,,卻又形容不出來,只磕了磕手中的煙斗吸起煙來,。 原來,,少年不知愁滋味,中年方懂萬事難,。 正如《狗日的中年》中一段話: “中年為了生計,,臉面,房子車子票子不停周旋,,后來就發(fā)現(xiàn),,激情對中年人是一種浪費(fèi),而夢想對于中年人則是一個牌坊,,守得住忠烈,,還要做得好婊子。中年是狗日的現(xiàn)實,?!?/p> 這個年紀(jì),上有白發(fā)高堂,,下有妻子兒女,,生命中屬于“自己”的位置,在一步步后挪,。 不敢離職,,不敢出錯,甚至不敢宣泄,,只有咬牙硬撐,,獨(dú)自兜著生活這張網(wǎng)。 像在泥巴地里打滾,,用盡了全身力氣,,也被掙不脫生活的壓力與疲憊。 曾以為自己是“迅哥兒”的人,,最終都活成了閏土,。 鮮衣怒馬的夢還在,當(dāng)年做夢的人卻醒了,。 原來,從意氣風(fēng)發(fā)到麻木隱忍,,不過是隔著歲月的滄桑和生活的重負(fù),。 02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從來不止孔乙己,。 讀書時,,我們都曾遇到過這類人: 成績比一般人好,卻也不曾拔尖,。 資質(zhì)不錯,,但從不努力去夠一夠,未曾想過驚艷所有人,。 就像中島敦《山月記》里寫的:“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太與瓦礫碌碌為伍,。 可事實是,,唯恐暴露才華不足的卑怯,和厭惡鉆研刻苦的懈怠,?!庇谑牵卟怀傻筒痪?,卡在尷尬的位置,,和周圍格格不入,一輩子都不自洽,。 如此尷尬的存在,,像極了孔乙己——那個“站著吃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自卑又自負(fù),,清高又庸俗,,心中殘存燭火般的微末理想,卻難以戰(zhàn)勝骨子里的惰性和憊懶,。 手里的牌本不算太差,,卻一步步打的稀爛。 這樣矛盾的孔乙己身上,,又影射出無數(shù)人的一生,。 苦讀十余年,不至于翻墻逃課,,也不曾奮力一搏,,只算高不成低不就。 終于混得一紙文憑,,發(fā)誓要混出點名堂來,,奈何玻璃心又眼高手低,一點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就扎破了當(dāng)初理想,。 找了份普通的工作,,按點下班,渾水摸魚,,有一天過一天,,這輩子就這樣了。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xù)性混吃等死,。 渾渾噩噩到一個年紀(jì),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和別人早不在一個賽道上,。 那些往日不如你的,甚至不曾好好讀過書的,,一個個寶馬香車,,前呼后擁,過得比你好十倍,。 于是,,學(xué)著書里生不逢時的文人墨客,獨(dú)自登樓,,把欄桿拍遍,。 卻心知肚明,日復(fù)一日的渾渾噩噩,,堵死了原本未來的無限可能...... 看客們冷眼冷心,,不關(guān)心茴字是幾種寫法,亦不在意那個迂腐的長衫書生最終消失于何處,。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從來不止孔乙己,,還有無數(shù)現(xiàn)實社會中的甲乙丙丁,。 03 阿Q的憤怒,抽刃向更弱者,。 我之前在一家報社做編輯的時候,,有一個同事一向拖沓茍且,是挨老總罵最多的人,。 平時好像一個受氣包,,盡管滿腔怨懟,他卻不敢反駁半句,。 直到辦公室新來了實習(xí)生,,同事揪住一點錯誤,高聲斥責(zé)了半天,。 往日的憋屈不滿,,被他用更難聽的話語,,變本加厲的施加給新人,。 這一刻,,我突然想起來魯迅筆下的阿Q——那個欺軟怕硬的市井之徒。 盡管被生活不停的碾壓,,但欺負(fù)起別人,,卻比流氓還要卑劣下流: 打不過假洋鬼子,就去羞辱尼姑,。 惹不起不叫自己幫工的老爺們,,就毆打替代自己的小D...... 他的世界里,只有兩種人: 趙太爺之輩的上等人,,那是恭敬避讓的強(qiáng)者,。 小尼姑之流的下等人,是連自己都不如的弱者,。 被老爺們扇了嘴巴,,大氣不敢出,只用那套可笑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全當(dāng)兒子打了老子,。 遇上和自己一樣被壓制欺負(fù)的人,,卻鉚足了勁兒爭狠斗惡。 正應(yīng)了那句:“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qiáng)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p> 最諷刺的是,吃人的社會里,,阿Q死去了,。 今天的阿Q們,還在拜高踩低,,見人下菜,,在生活的低處,和更低處的人們撕扯,。 04 無休止的抱怨,,摧毀了一切祥林嫂的人生。 命運(yùn)無意散落的一粒塵埃,,砸在凡人頭上成了一座山,。 那些被期待著的體面生活,在幾場不幸的摧殘下,,便散做一地雞毛,。 于是,,我們絮絮叨叨,怨天尤人,,無休止的抱怨,。 用最粗暴方式宣泄積壓的情緒,卻不知不覺墮入更深的絕望,。 看一眼身邊,,有多少人活成了那個祥林嫂般的怨婦模樣。 祥林嫂是凄苦的,,被迫改嫁,、兩任丈夫死去、孩子被野獸叼走……苦難已經(jīng)將她壓到失去人生的邊界感,。 心頭郁結(jié)的痛苦,,找不到出處,結(jié)果宣泄情緒,,變得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沉溺回憶,反而在顧影自憐中堅固了過往的痛苦,。 她徹底失去對人生的控制,,在絕望中孤苦的死去。 那個社會摧毀了祥林嫂的希望,,而她的怨念摧毀了自己的人生,。“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jī),;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有人說,,魯迅的這段話藏著社會和人性中最深的涼薄,。 然而世事向來如此,你的休戚從來與他人無關(guān),。 與其抱怨命運(yùn),,不如與過往劃下界限,在這個薄情的世界,盡可能深情地活著,。 ▽大千世界,,多少蕓蕓眾生,都在80多年前魯迅先生的筆下,。 走的太遠(yuǎn),,經(jīng)歷的越多,我們早已忘記了出發(fā)的初衷,。 再讀魯迅,,是一種警醒的力量,使無力者有力,,悲觀者前行。 如果英雄和小丑不得不走在同一條路上,,便高舉火把,,筆直地向前走,照亮的必是偉岸的靈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