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白》是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四大悲劇之一,,誕生于17世紀(jì)初,。當(dāng)時的英國,正處于向資本主義社會轉(zhuǎn)型的階段,,社會動蕩不安,,人與人之間矛盾激化,人性貪婪展露無遺,。在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下,,很多人常常因為一時的“迷惑”,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并最終潦草收場,。
因為錯誤的選擇,所以實施了錯誤的行動,;而正因為錯誤的行動,,才最終導(dǎo)致了悲劇的發(fā)生。所以,,選擇不論是對于行動,,還是對于一個人的成敗來說,都非常重要,。一旦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fā)一連串不好的事情發(fā)生,。 但,,麥克白卻偏偏是一位不會選擇的人。他本該是一位受人敬仰,、英勇尊貴的大英雄,,卻因為一次次錯誤的選擇,墮落成了為達目的,,殺人如麻的大惡人,。他欺騙百姓、殺害君王,、血洗重臣家眷,,成了百姓眼中的惡人;他放縱欲望、追求權(quán)力,,卻被恐懼糾纏,。所以,才會在矛盾與糾結(jié)中,,選擇了聽天由命,。 麥克白由錯誤的選擇開始,又因錯誤的選擇結(jié)束,,一步錯步步錯,。如果他沒有選擇失誤,那他或許就不會成為劍下亡魂,,更不會潦草退場。 1. 無論是女巫的慫恿,,還是夫人的煽動,都抵不過麥克白欲望的力量亞里士多德曾說:“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欲望本身并沒有錯,但是一味地放縱,,且欲望不受任何限制的話,,就會害人害己。麥克白為國家立下戰(zhàn)功后,,內(nèi)心開始變得膨脹,。歸途中,他遇到了女巫,,并得到了三個預(yù)言:“麥克白將被封考特爵士,;成為蘇格蘭未來的君王;班柯的子孫將君臨一國”,。 起初,,麥克白并不相信女巫的話,直到他如預(yù)言所示,,真的被封為了爵士,,他才相信了預(yù)言,并將預(yù)言的一切,,告訴給了夫人,。麥克白夫人作為“賢內(nèi)助”,深知麥克白的心思,。所以當(dāng)她煽動麥克白弒君時,,麥克白就真的殺死了鄧肯。而如果麥克白沒有那么“聽話”,后面一連串的悲劇也不會發(fā)生,。 有人說,,是女巫害了他,因為女巫一直都是令人厭惡的形象,,所以她當(dāng)時的預(yù)言,,一定是場“陰謀”;也有人說,,是麥克白夫人害了他,,因為麥克白夫人不僅沒有勸阻,還激將他別讓“我不敢”,,扯了“我想要”的后腿,。 但事實上,不論是女巫的慫恿,,還是夫人的煽動,。對于麥克白這樣一個擁有健全人格,和獨立思想的成年人來說,,如果他自己對皇位不覬覦,,根本就不會聽從別人的鼓動而行動。所以,,女巫的預(yù)言,、夫人的煽動,只不過是將麥克白內(nèi)心壓抑已久的本我,,釋放出來罷了,。
所以,,麥克白選擇弒君,,選擇放縱自己的欲望,其實都是遵從了自己的內(nèi)心,。而決定他選擇和行動的真正原因,,則逃不過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祟。
從倫理的角度上講,,弒君奪位罪不可恕,所以在人性因子的約束下,,麥克白一直無法下定決心,。但身體里的獸性因子,卻解放了本我的欲望,,一直不斷地慫恿著他殺掉鄧肯,。所以,麥克白急需找到一個“借口”,,來逃避內(nèi)心的自責(zé),。于是,他將女巫的預(yù)言告訴給了夫人,,因為他知道夫人了解他的野心,,一定會勸說他弒君。而所謂的“女巫”,,也并非是來自上帝的使者,,因為她根本就是由麥克白的潛意識,而制造出來的錯覺,。
從第一次與女巫相遇時,,麥克白脫口而出的“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陰郁而又光明的日子”,與女巫所說的“美即丑惡丑即美”意思的驚人雷同,;到麥克白第二次單獨與女巫相遇時,,沒有人能證明女巫是否真的出現(xiàn)過。作者不斷給出暗示,,意在讓讀者明白,,女巫只不過是麥克白的幻想而已。也就是說,,所謂的“神旨”,,不過是麥克白內(nèi)心的潛意識。 所以,,看似被外力所迫的弒君,,根本就是麥克白獸性因子,,戰(zhàn)勝了人性因子后的選擇。只可惜,,弒君后的麥克白,,并沒有滿足。 2. 選擇追求權(quán)力后,,為了擺脫恐懼,麥克白決定血洗重臣家眷
謀殺了鄧肯后,麥克白如愿成為了蘇格蘭的新一任君主,,而他也越來越貪婪地享受著權(quán)力帶給他的尊貴,。然而,這名不正言不順的篡位,,卻并沒有給麥克白的內(nèi)心,,帶來些許的平靜。一想到班柯的子孫,,會“搶占”自己的皇位,,他恐懼至極,甚至患上了“權(quán)力潔癖”,。
于是,,在權(quán)力潔癖的驅(qū)使下,麥克白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殺害了班柯的家眷,。無論是弒君、屠殺重臣家眷,、還是欺騙百姓,,麥克白極端的手段,令他失去了民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眾人眼里,,麥克白已然變成了一個大奸大惡之人,。 因此,在麥克白選擇了追逐權(quán)力,,并采取極端的手段,,屠殺良民時,,就注定了他的悲劇。 3. 矛盾的性格,,讓麥克白在恐懼中,選擇了聽從命運的安排馬爾康與麥克德夫會合后,,在外援與出逃的蘇格蘭貴族的幫助下,,一起展開了對麥克白的討伐。大勢已去的麥克白,,最終成為了麥克德夫的劍下亡魂,。正如他當(dāng)時選擇釋放欲望、追逐權(quán)力時一樣,,麥克白的死,,也是出于他自己的選擇。 麥克白相信從女人肚子里出來的男人,,都不堪一擊,,所以,當(dāng)大敵來臨時,,麥克白不再積極備戰(zhàn),,而是消極應(yīng)對。因為麥克白相信“一切都是徒勞”,,“生命毫無意義”,。所以,他再也無法像以前那般馳騁戰(zhàn)場,,而是選擇了聽命認命。
事實上,,麥克白之所以會選擇聽命認命,也是因為他矛盾的性格,。麥克白一直都明白“君臣之道”“親眷之義”,,也明白弒君是死罪。但他經(jīng)過了一番心理掙扎后,,卻還是選擇了欲望,。可是,,當(dāng)他與夫人聯(lián)手殺死了鄧肯后,,心里卻并沒有得到些許的平靜,,而是被恐懼填滿。為了擺脫“睡覺”帶給他的恐懼,,麥克白更是戒掉了睡覺,。 于是,精神處于高度緊張,,且近乎瘋癲的麥克白,,最終逃不過“命運”的擺布,成為了人生的輸家,。 麥克白的性格始終是矛盾的,,他一邊想要篡位,又一邊恐懼自己會受到懲罰,;一邊有野心,,又一邊猶豫不決,無法坦然做一個大奸大惡之人,。在這樣的矛盾與糾結(jié)下,,女巫天命似的“預(yù)言”,成了麥克白行動的“指揮”,。于是,,他遵從“天命”,殺掉了的鄧肯,;又聽天由“命”,,接受了死亡的懲罰。 4. 寫在最后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充滿選擇的旅程,,如果你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那你有可能將會為人類做出貢獻;而如果你無法認真的權(quán)衡,,做出了錯誤的選擇,,那結(jié)局既可能害了別人,也會害了自己,。 對于麥克白而言,,他原本應(yīng)該是受人敬仰的大英雄形象,然而,,卻因為他錯誤的選擇了釋放欲望,、追逐權(quán)力,,而因此失去了民心、受到了討伐,。我們每個人這一生都會遇到許多的選擇,,而每一個選擇,也都會帶來不同的結(jié)局,。事實上,,任何一個小的選擇,都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 雖然人最大的悲哀,,莫過于違心而做出的選擇。但如果你的選擇,,違背了倫理道德,、傷害了其它無辜的人,那你的“選擇”,,也勢必不會得到命運的“眷顧”,。就像麥克白一樣,沾滿鮮血的選擇,,注定也會得到沾滿鮮血的懲罰,。
這聽上去雖然有些悲觀,,卻不無道理。一個以傷害別人為代價的錯誤選擇,,不僅會給你帶來痛苦的一生,,還會給別人帶去無盡的傷害。所以,,讓我們在每一次做選擇時,,都別只顧著解放自己的欲望,多去想想別人,,才能做出一個“無害”的選擇。最后,,但愿你的每一次選擇,,都能不負時光不負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