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名人名言成了指導(dǎo)我們?nèi)松淖毅?。不論是學(xué)生寫作文,還是長大了跟人辯論,,知道一些名人名言,,關(guān)鍵時候祭出來,威力巨大,。 但是,,這些大家都熟悉的名人名言可能是誤傳的、斷章取義的,,可能意思跟你知道的完全相反,。 孔子作為圣人,他的話經(jīng)常被人引用,,但是,,現(xiàn)在人心浮動,沒有人沉下心來搞研究,,很多人只是湊熱鬧,,附屬風(fēng)雅,我發(fā)現(xiàn)一些自稱大師的也不一定明白孔子講話的真正含義,。 不是帶上手串,、穿件唐裝,、會背幾段古文就是國學(xué)大師,而是真正明白其含義的才稱得上了解國學(xué),。大師,?一百年才能出一個大師,現(xiàn)在大師泛濫成災(zāi)了,,上個廁所都能偶遇好幾個尿頻的大師,。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別聽大師胡咧咧,。 我就談?wù)効鬃颖徽`讀的一些名言,,您看看有沒有道理。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被誤讀為,,老百姓可以驅(qū)使他們做那件事情,,而沒有必要告訴他們這么做的原因。這句話被歷代君王視為至寶,,成為愚弄民眾的借口,。 原文: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出處:《論語·泰伯》,,古人沒有標(biāo)點符號,不斷句,,這給今天被現(xiàn)代科學(xué)訓(xùn)練的思想淺白的人理解他們的思想帶來很大的障礙,。正確的句讀應(yīng)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這樣一來,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xùn)|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chǔ),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讓他們自由發(fā)揮,,如果沒掌握,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二、以德報怨 這是論語中的話,,現(xiàn)在理解為氣度寬宏,,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論語中原句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翻譯成白話就是:有人說:以善行回報惡行,,怎么樣呢,?孔子說:用什么回報善行?用公正無私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 別人對你不好,卻要你對別人好,,現(xiàn)在這個道德低下的時代,,誰能理解這樣的行為呢?孔子深刻了解人性,,于是說了上面的話,。 現(xiàn)在有些人憋著勁兒的希望你學(xué)好,善良,,忍耐,,然后呢?好由著他為所欲為的使壞,。 看看大街上的捐血車,,其實很多是公司行為,他們孜孜不倦的勸你獻愛心,,轉(zhuǎn)手把你的血賣了賺錢,。唉,也只能說說他們了,,說別人的話…… 三,、言必信,行必果。 現(xiàn)在認(rèn)為這是教人要說出來的話一定要信守承諾,,做事情一定要有結(jié)果,。 該句出自《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jié)果,,這是淺薄固執(zhí)的小人?。?/p> 這可不是孔子一時糊涂說的話,,孟子也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意思是,,大人物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jié)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 我在為人處事中也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承諾別人的事情過后發(fā)現(xiàn)是錯的,既然是錯的,,那就得改,,說過的話就不能作數(shù)了。 如果一個人恪守承諾,,卻要違反良知做出錯事,,那就是孔子所說的小人行徑。如果對承諾有所修正,,雖然沒有踐行承諾,,但卻保全了道義的要求,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四,、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現(xiàn)在被誤讀為:遇事反復(fù)思量再去做。這句話因為出在論語中,,常被當(dāng)做孔子的主張,。 原文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p> 其實呢,孔子是反對三思而后行的,。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為人于禍福利害,計較過細(xì),?!墩撜Z》原文這段話的意思是,季文子要三次考慮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聽到這事,,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p> 孔子當(dāng)時對三思而后行的做法進行了譏諷,,考慮那么多干嘛?兩次就可以了,。他認(rèn)為考慮過多就會生出私心雜念來,,辦事瞻前顧后,優(yōu)柔寡斷,,不值得稱道,。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決定了的事就去做,,想那么多干嘛,? 就跟我寫文章一樣,本來是為破除無神論思想的,,結(jié)果寫地獄就有人說不能用這個嚇唬人,,寫天堂就有人說太高了別人看不懂會起反作用,寫宗教故事就有人說不二法門,,寫修煉體會就有人說霍亂佛法,,寫神奇經(jīng)歷就有人說會讓人起執(zhí)著心……反正寫什么都是錯,按照他們的理解,,什么都不做才是正確的,,我不知道他們平時做什么。 從前,,有一對父子去集市上賣驢,,他們倆牽著驢走,路上有人說:“他們有驢不騎,干嘛非要走路呢,?” 父子倆聽后,,父親讓兒子騎上了驢,他牽著驢走著,。 在路上有人看到后又說:“這小孩兒真不懂事,,他騎著驢卻讓父親在地上走著”。 父親聽后讓兒子下來牽著驢走,,他騎到了驢背上,。 路上又有人說:“這個大人真不知道心疼小孩,他騎著驢卻讓小孩在下面走著,。 父子倆聽后實在沒辦法了,,只好決定抬著驢走。 人做事情考慮太多是私心重的表現(xiàn),,也不要怕做錯,,只要發(fā)心正,就去做,,真的做錯了可以改,,而不做卻一定是錯的。 我講的也不一定對,,同一句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而正確與否不在于你是不是識文斷字,,有多高學(xué)問,,而是取決于價值觀的取向。 孔子教給人的是做人的標(biāo)準(zhǔn),,老子講的是修真的理,,如果連人都不知道怎么做,就別想更高的提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