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忘憂草 作者:李冠男 夏天剛過,,又抵秋分,。時光總像流淌的小河,叮咚之間便放緩了腳步,,明亮之后便成為白練,。不經(jīng)意間,北國已秋意闌珊,。露起迷霧,,霜染風塵,葉蕩云煙,,盈盈默默,,悠悠裊裊,宛如縷縷清愁,。 九月的一天晨練,,在阡陌相交的杭寧達萊山,喜見忘憂草,。滿眸的葉片,,不飛舞,不翩躚,,不飄忽,,只顧迎著爽朗的秋風,成片地站立在堤壩上,、山谷間和青荇中,。 忘憂草,俗名“黃花菜”,,又名“萱草”,,民間還有健腦菜,、金針菜 、綠蔥花,、安神菜等明麗之稱,。中國北方的忘憂草,都是野生的,,耐寒喜濕潤,,耐旱喜陽光,品色單一,,自然種類約二十余種,。而在中國南方的忘憂草并無野生之說,都是經(jīng)栽培后雜交的品種,,多達百余種,。改良后的忘憂草,花色繁多,,開紅花的叫“紅紫絨”,,開紫花的叫紫萱,開黃花的叫“黃云裳”,,名目繁多,,難以計數(shù)。遠遠凝望,,不管是什么種類的忘憂草,,在綠的包裹下,都清艷叢叢,;近近品評,,不管是什么質(zhì)地的忘憂草,都艷而不俗,,賞心悅目,。 忘憂草沒有菊花那樣的千姿百態(tài),沒有玫瑰那樣個性張揚,,更沒有牡丹那樣的雍容華貴,在花類姐妹中充其量不過是小家閨秀,,并非名門望族,。但從精神層面上而言,卻遠遠領(lǐng)先于別的花卉,,普通之處常見偉岸之氣,,通達之外頗具仁者匠心。觀外表,,葉子自根莖生長成線形,,花莖由葉叢自然抽出,,長高至一米左右分枝,花狀細長成喇叭狀,,每朵六瓣向外展張,;看形色,或嫩黃,,或桔紅,,或絳紫,從春到夏,,從夏到秋,,三季之間晨展暮閉,輪回盛開,,次第奔放,。 對“忘憂草”的來由,民間早有演繹,。相傳在古時候,,有個貪得無厭的國王,愛花如命,。仆人們在莊園里給國王種了上百公頃的花草,,可是他一點也不滿足,總希望能夠得到更多鮮艷美麗的花朵,。莊園里的花草覺得國王冷落了它們,,心灰意冷,于是慢慢就枯萎了,。國王看此慘淡的景象,,非常幽怨。忽然,,他發(fā)現(xiàn)在莊園角落里有一棵花草,,盡管無人問津,卻生長得生機勃勃,。國王很高興,,問它為什么如此別樣?;ú莼貜蛧跽f:“陛下把我種在花園里,,就表示需要我的點綴。既然被需要,,我就應該努力地生長,,才能對得起陛下的恩惠!”國王頗為震驚,。感悟之余,,國王每天都會到莊園侍弄那棵花草,,心里也就忘記了幽怨。于是,,民間傳來傳去,,那棵無人關(guān)注的花草也便有了“忘憂草”之名。 其實,,忘憂草始終伴隨在人類生存的前后左右,,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根本就沒有消失過,,也從未離開過尋常百姓家的生活,。小時候,總會見到那些莖葉齊美,、花色艷麗的花草遍布山鄉(xiāng)內(nèi)外,,然而,我卻渾然不知他它們的真正名謂,。直到初中,,歌星周華健的一曲“忘憂草”,才讓我對這種花草有了全面的了解,。 歲月在走,,年齡在長,在鄉(xiāng)親們的口口相傳中,,我又知道,,家鄉(xiāng)人席面上常吃的“黃花菜”,也是忘憂草,!每到適宜季節(jié)來臨,,在涼風習習的清晨,我總喜歡跟在母親的背后,,手提竹籃到村后的山坡上去采摘黃花菜,。滿山遍嶺的黃花菜,無需走近,,就能聞到濃烈的花香,。滿載而歸之后,這種花香又被帶到房前屋后,,久久不散,。 光陰荏苒,流年如水,,好些年沒有吃到家鄉(xiāng)的黃花菜了。在異地他鄉(xiāng),,偶爾和朋友去火鍋店聚餐,,吃到的黃花菜都是曬干了的野打菜或者是放置罐頭瓶腌制的地毛菜,,沸騰過后,入口嚼起來形如稻草,,嘗起來味似草藥,,再也沒有清純濃郁的原汁原味,也絕對算不上什么正宗菜品,。 正值秋天,,又見忘憂草。它倚著秋風的肩胛,,牽著秋風的雙手,,脫去青澀的稚衣,換上一副滄桑的錦服,,把自身的輪廓勾勒得更加得體,。一堆堆、一蓬蓬,、一簇簇擠在一起,,清脂玉面,如雨若煙,,每一棵都浸透了秋風的漂染,。它知道,正是有了秋風的洗滌,,它才能蓬勃生長,,忘記了世事無常,忘記了喜怒哀怨,,日益趨于成熟,,加倍走向完善。 唐朝詩人白居易詩曰:“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50年代,董必武又有詩云:“貽我含笑花,,報以忘憂草,,莫憂兒女事,常笑偕吾老”,,可見,,從古至今,忘憂草在詩人筆下已經(jīng)成了一種文化符號,。 中國人一直將“忘憂草”稱為“諼草”,,“諼”就是“忘”的意思,是中國的“母親花”,,遠比后來居上的“康乃馨”更能代表“母愛”,?!氨碧糜陌担梢苑N萱,。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這些文字始見于《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元代文人朱熹批注說,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氨碧谩贝小澳赣H”之意。古代游子在遠行前,,常常在母親住的房子周圍,,種上萱草,希望母親多做菜吃,,借以讓母親減少對子女的思念,。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天堂里的母親,。我們呱呱落地時,,有一雙溫柔的手來撫摸著;我們牙牙學語時,,有一雙慈愛的目光凝視著,;我們踏上征途時,聲聲叮嚀溫暖著,,就這樣,,我們長大了,母親卻老了,。母親用忘憂草般的愛意,,浸染維系著我們身心。當我們落寞時,,觀一眼忘憂草,,滿目青翠;當我們惆悵時,,聞一下忘憂草,,馨香沁脾,還有什么艱難險阻不可逾越呢? 母親一共生了十個兒女,,其中,,我身前的兩個哥哥,因饑餓貧窮和就醫(yī)不便而少年夭折,,只留下了我們姊妹八個。為了我們,,活到83歲的母親整整勞動了六十年,!六十年間,母親用勞動支撐著整個家庭,,無怨無悔,;六十年,母親用勞動養(yǎng)育我們長大,,青絲變成了白發(fā),;六十年,母親用勞動激勵我們在貧窮坎坷中前行,。六十年,,也許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瞬間,但是,,對于一個普通女性而言,,卻是一生的艱辛、榮辱和付出,。 在我記憶的殿堂里,,母親一直都是兒女的堅強后盾,忠貞,、虔誠,、坦蕩,無任何附加條件,。我們每一步的成長,,都在母親慈愛的目光中度過;每一次的成功,,都在母親欣慰的笑容中獲得,。母愛最深、最真,、最純,,永遠不求回報。這種大愛常常會超越血緣,,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母親的一切,早已融入到兒女的衣食起居,融入到日常的點點滴滴,,無論經(jīng)歷多少風霜雪雨,,無論承受多少誤解委屈,始終如一,,不可復制,。 母親就是我心目中的忘憂草,也是我心目中的生命之花,。它永遠開在母親深深淺淺的腳窩里,,永遠開在子女汁液流淌的心田中。 無論何時何地,,每當我見到忘憂草,,猶如見到了母親的音容。生活的煩惱,、工作的迷茫,、社會的荒涼一并煙消云散,那希望之光總會在冥冥之中升起,,那成功之喜總是能在捕獲中聞到馨香,。 這,就是忘憂草的情懷,,也許就是母親的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