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燕丹子》輯校的幾個問題——《燕丹子》輯校說明 寧稼雨 (南開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天津 300071) [摘要] 本文在《燕丹子》輯校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前人各種版本進(jìn)行對比分析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本次《燕丹子》輯校工作使用底本及其原則,,即以“大典本”為底本,用孫本,、程本和其他子史文獻(xiàn)所引《燕丹子》文字進(jìn)行??薄?/span>并對按此原則進(jìn)行輯校工作發(fā)生主要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關(guān)鍵詞] 《燕丹子》輯校 問題 作者簡介:寧稼雨(1954—),,男,大連人,,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小說與文化,。 《燕丹子》,,漢代傳記小說。闕名撰,?!端鍟そ?jīng)籍志》小說類著錄,一卷,。原注:“丹,,燕王喜太子?!?/span>[1]1101《舊唐書·經(jīng)籍志》作三卷,,題“燕太子”[2]2036撰,無據(jù),,恐望文生義,。《永樂大典》卷四九0八所載分上中下三卷,?!端膸烊珪芬蝗云渑f,列入小說家類存目,。清代孫星衍從紀(jì)昀處傳得鈔本,,加以校勘,,先后刻入《岱南閣叢書》《問經(jīng)堂叢書》《平津館叢書》(見各本孫星衍燕丹子敘),,為通行之本(簡稱孫本)。齊魯書社《四庫存目叢書》所收系據(jù)《問經(jīng)堂叢書》本影印,。一九八五年中華書局程毅中點(diǎn)校本據(jù)孫本參?!按蟮浔尽奔八麜瑸槟壳吧票荆ê喎Q程本),。此后各本均據(jù)孫本,、程本翻印,沒有??眱r值,,不再一一列舉。 現(xiàn)將各本短長和本書工作原則方法臚列陳述,。 “大典本”為目前最早完整之本,,各本均據(jù)以校勘,。但“大典本”存在明顯不足與遺憾,。其一,文字有錯訛遺漏,,孫本,、程本均有糾正。如卷上“則一劍之任,,可當(dāng)百萬之師”[3]8805句,,原無“則”字,孫本據(jù)《太平御覽》引補(bǔ),。又如卷上“若有倡兵,,楚乃來應(yīng),韓,、魏必從,,其勢可見” [3]8805句,“有”字大典本作“無”,,不通,,孫本改為“有”[4],正確,。其二,,結(jié)尾戛然而止,顯非足本,。關(guān)于大典本結(jié)尾缺失部分的可能樣貌,,參見后關(guān)于本書佚文說明。 孫本長處為發(fā)現(xiàn)糾正不少“大典本”文字錯訛疏漏,,并列出若干與《燕丹子》文字相關(guān)之參照文獻(xiàn),。但孫本明顯問題是對底本(“大典本”)不夠尊重,大量“大典本”內(nèi)容文義圓通,,甚至優(yōu)于他本者,,孫本多采用類書文字徑改,,有些并非必要,有些則是誤改,。如卷上“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歸” [3]8805句“欲歸”二字,,孫本據(jù)《藝文類聚·水部》,、《初學(xué)記·天部》引改作“欲求歸”[4]。程本從孫本,。檢宋吳淑《事類賦》卷十九“鳥部”引《燕丹子》與“大典本”同,,故應(yīng)據(jù)以回改為”欲歸”。孫本另一問題是很多誤校錯校,。如卷上“大典本”有“以奉養(yǎng)之,,重幣甘辭以市。秦貪我賂” [3]8805,。孫本稱從《太平御覽·皇親部》引補(bǔ)”貪”字,。作“以奉養(yǎng)之,重幣甘辭,,以市于秦,,秦貪我賂”。孫案:“案’貪’字從《太平御覽·皇親部引》補(bǔ),?!?/span> [4]程校指出孫本所錯:“大典本無’于’字,亦不重’秦’字,,有’貪’字,。”[5]4故程本刪除孫校,,甚確,。又如卷中“今燕王母病,與軻促期,,從吾計即生” [3]8805句,,孫本作“從吾計則生”。孫案:“’則’本作’即’,,又重一’生’字,,從《意林》引改?!?/span> [4]檢“大典本”并未重一“生”字,。孫校誤。 程本系以孫本為底本,主要用“大典本”???。堪稱集合匯總了“大典本”與孫本的優(yōu)長,。程本不僅校出很多孫本的遺漏舛誤,,還搜集很多與《燕丹子》故事內(nèi)容相關(guān)其他歷史文獻(xiàn),有助于參照理解本書??焙秃罄m(xù)箋證工作。但程本也有完善空間,。一是在底本選擇上,,由于孫本大量采用類書文字徑改“大典本”文字,且未必完全合理,,故其底本原始權(quán)威性已嚴(yán)重貶值,。其次為一些孫本沒有校出乃至誤校之處,程本也未糾正,。如卷下“召姬人鼓琴,,琴聲曰”句,孫校:“今本無兩‘琴’字,,從《意林》《史記·刺客列傳正義》引補(bǔ),。《太平御覽》兵部,、樂部,、章服部引,皆與今本同,?!?/span> [4]檢“大典本”兩“琴”字俱在,與《意林》,、《史記·刺客列傳正義》所引同,。又《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四“兵部”、卷六百九十一“服章部”,、卷八百一十六“布帛部”所引均作“召姬人鼓琴,,聲曰”。孫校誤,。另《藝文類聚》卷八十五“布帛部”引《燕丹子》作“召姬人鼓琴,,琴曰”[6]1461,與諸本皆不同,。又如卷下“羅縠單衣,,可掣而絕句” [3]8807,孫校:“’掣’,《北堂書鈔·衣冠部》,、《太平御覽·兵部》引作’裂’,。” [4]檢《太平御覽》卷六百九十一“服章部”引作“絕”非”裂”[7]3084,,孫校誤,。以上二例程本亦失校。 鑒于以上情況,,本書仍以“大典本”為底本,,用孫本、程本和其他子史文獻(xiàn)所引《燕丹子》文字進(jìn)行???。其原則是,充分尊重“大典本”原貌,,除明顯文字錯訛據(jù)改外,,其余文字基本尊重“大典本”原貌。所有疑問是非和文字歧異問題均在校記中交代說明,。 程本發(fā)現(xiàn)搜集不少與《燕丹子》故事相關(guān)各種文獻(xiàn)材料,,筆者也發(fā)現(xiàn)類似文獻(xiàn)。因這些文獻(xiàn)沒有明確署明《燕丹子》為文獻(xiàn)出處,,所以基本不具備??眱r值,但將對本書箋證工作具有重要參考作用,。故這些材料不再單獨(dú)臚列,,將在箋證部分盡可能全部使用。 本書依據(jù)前賢成果,,發(fā)現(xiàn)四條《燕丹子》佚文附在卷末,,縷之如左。 王充《論衡·書虛篇》謂:“傳書又言:燕太子丹使刺客荊軻刺秦王不得,,誅死,。后高漸麗復(fù)以擊筑見秦王,秦王說之,,知燕太子之客,,乃冒其眼,使之擊筑,。漸麗乃置鉛于筑中以為重,。當(dāng)擊筑,秦王膝進(jìn),,不能自禁,。漸麗以筑擊秦王顙,,秦王病傷三月而死。夫言高漸麗以筑擊秦王,,實(shí)也,;言中秦王病傷三月而死,虛也,?!?/span>[8]63-64程本點(diǎn)校說明猜測此文或?yàn)檠嗟ぷ迂摹4苏f又有新發(fā)現(xiàn)材料可為左證,?!抖鼗瓦z書》伯二六三五號《類林》引《燕丹子》: 高漸離者,齊人也,,善擊筑,,與燕人荊軻為友。見荊軻刺秦始皇不中而死,,漸離于是毀形改姓,,入秦國,,于市中擊筑而乞,。市人觀之,無不美者.以聞始皇,,始皇召漸離于前,,令使擊筑。始皇善之,,心猶疑焉,,瞽其兩目,置于帳中,,使遣作樂,。始皇耽之,日日親近,。漸離望始皇嘆息之聲,,舉筑撞(禾童)之, 中始皇(月來),,皇怒,,遂誅漸離也[1]。 此事另有《太平御覽》卷六百九十九“服用部”引作《燕丹太子》: 秦始皇置高漸離于帳中擊筑,。[7]3120 《類林》與《太平御覽》所引《燕丹子》文字與《論衡·書虛篇》所引雖文字互有歧異,,但作為關(guān)鍵性情節(jié)之瞽目和擊筑兩個要素大體吻合?;究梢詳喽ㄈ咄觥堆嗟ぷ印?,而依據(jù)藍(lán)本不同。三段文字互校,不但可落實(shí)《燕丹子》佚文可靠,,也給《燕丹子》原書版本流傳情況提供有用線索,。 除《類林》和《太平御覽》所引高漸離擊筑故事外,明代鄭若庸《類雋》還有兩條《燕丹子》引文,,一并附在《燕丹子》佚文中,。 水平能力所限,書中謬誤在所難免,,懇請方家賜正,。 輯校者:寧稼雨 公元二0一八年六月 參考文獻(xiàn) [1]魏征等.隋書:經(jīng)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劉昫等.舊唐書:經(jīng)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解縉等.永樂大典:第九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孫星衍.燕丹子[M].上海:中華書局編輯所:四部備要本,1930. [5]程毅中.燕丹子[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7]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本文原載《紹興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19年第四期) [1] 轉(zhuǎn)引自王三慶:《敦煌本<類林>校箋及其研究》(上),《敦煌學(xué)》第十六輯,,第123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