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經濟學家開玩笑,,一位說自己家的鸚鵡會說“需求”,,另外一位說自己家的鸚鵡會說“供給”,第三位說自己家的鸚鵡可以獲得諾獎,,不但會說“需求”,、“供給”,還會說“價格”,。 這三只鸚鵡所掌握的三個關鍵詞,,就是經濟學的核心命題。 那么在智能時代,,我們需要掌握的三個核心詞是什么呢,?任何時代都有時代的本質、企業(yè)競爭核心以及稀缺能力,。加里·哈默(Gary Hamel)教授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提到:不知道你們是否意識到了,,你的組織仍然在踐行已經過時的管理方法,宣揚的是19世紀發(fā)明的管理科學,,采用的是20世紀中期的管理流程,,運用的是21世紀當下最新的高科技,是混搭的,。這種錯綜復雜在以前變化很慢的時候其實可以的,,但是現在為什么悖論百出?這個悖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跨代了,我們用工業(yè)思維,、互聯網的做法,,想干智能時代的事,這就是我們現在組織管理里的一個狀態(tài),。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應對智能時代的挑戰(zhàn)呢?關鍵就在于智能時代的三個關鍵詞——場景,、認知,、感知。 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有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有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對場景的識別能力將是未來,,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人的核心競爭力量之一。場景識別以后,,要能夠找到最核心的關鍵問題,把繁雜的問題解析出來并解決,。我們先說一個大場景,,整個人類社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分類,比如說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和現在的信息文明,。——商業(yè)模式(business model),。 傳統(tǒng)社會最早的商業(yè)模式是線性的,,到現在的平臺模式,未來將是生態(tài)模式,。最近大家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叫數字化轉型,,但其實我們對數字化轉型有很多的誤解,做法也是參差不齊的,。最早的計算機發(fā)明以后,自動化到信息化這些都歸為企業(yè)智慧(BI),企業(yè)從BI向未來智能化(AI)轉化的中間狀態(tài)是數字化轉型,。我剛才提到“場景識別”最重要,,我們在討論“數字化轉型”的時候,首先要能夠識別出數字化是一個“過渡狀態(tài)”,,轉型的目標是實現企業(yè)智能化(AI),。我聽到一些說法:我們將進入到“數字時代”,這樣理解是對場景的誤判,。在?魏朱商業(yè)模式?中提到兩種企業(yè)家思維模式,,一種是焦點思維,一種叫格局思維,。最初的時候我們優(yōu)先考慮的是顧客和產品,然后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商業(yè)空間模式的階段,不僅僅要自己做好,,還要跟藝龍或者去哪兒等合作,,和他們之間達成一個很好的商業(yè)模式,互相交換,,然后互相匹配,。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共生的時候,它不僅僅和出行旅游相關,,其實和airbnb等酒店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等都是有關聯的,。 現在很多的管理者基本處在第一戰(zhàn)略的空間,,希望能夠升級到第二層的商業(yè)系統(tǒng)空間,,最后達到商業(yè)生態(tài)的空間。從上往下看,,格局思維就叫降維打擊,,從下往上看就屬于我們通常說的,你經常碰到野狗,,他不是野狗,,他早就在那里等著你了,因為他們的思維是比你超前了幾步,。美國的NBA在2015年到2016年的時候,,真的出了一個黑馬——金州勇士隊,他們在這兩年里面連續(xù)的82場,,勝了73場,,主場54場連勝。因為他們聘請的教練把歷屆NBA比賽的錄像全都看了幾遍之后,,識別出NBA比賽的場景中,,獲得冠軍的關鍵核心能力是三分球的準確率,而不是有多少超級明星球員等觀賞性因素,。所以他不聘請昂貴的大牌明星,,因為他們占了費用的70%,而是訓練普通隊員的三分球投籃命中率,。在比賽中,,這些球員可以達到三分球35%到45%的準確率,這就讓對手懵了,,因為通常他們的戰(zhàn)術是根據對方球員的角色進行重點防守,,比如,他們明確對方主投手是誰,、中鋒是誰,,然后排兵布陣,。而現在的場景完全改變了,,金州勇士隊在場上的隊員每個人出手就是三分球,這就讓對手不會玩了,。這是一個典型的通過場景分析找到關鍵問題,,然后通過獲得最核心的能力,連續(xù)取得冠軍的例子,,也就是我要說的“場景識別”和“復雜問題的解析”能力,。第一,我們要知道由于“場景”轉換,,我們的認知能力也需要改變,,我們曾經的成功好比是步兵打仗,現在的戰(zhàn)場場景改為騎兵作戰(zhàn),,步兵屁股坐到馬背上,,但依然是步兵思維打法,所以一定不會成功,。第二,,我們要知道人類的進化速度與社會和科技的進化速度相比是很慢、很滯后的,,所以在科技進步后的新場景中,,人類很多能力還沒有進化出來。第三,,有一種知識叫“暗知識”,,是人類不知道的(關于暗知識會在后邊介紹)。?未來簡史?認為人類正在進入第二次“認知時代”——人類的無知時代。這里我舉一個潛水的例子,,如果潛水的時候氧氣泵出問題了,,沒有參加過訓練的人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會下意識地趕緊返回水面,,但是如果參加過深潛培訓的人就知道,,這個時候越往上的速度越慢越好,跟著嘴和鼻子呼出的最小氣泡的速度向上,,你就能生存,,如果無章法地快速向上,你就必死無疑,。我們現在的工作就像是以前在游泳池游泳,,現在要到深海潛水,所以很多能力不是天生的,,都是靠后天學來的,,這是我們需要意識到的一點。我們剛才提到了認知的障礙,就是因為我們是工業(yè)時代培訓出來的理論和知識,,結合了信息時代的方法,,在干智能時代的事,所以這兩個范式的轉變和三個社會的交替,,讓我們出現了很多的認知障礙,。IBM最早是做打孔器的,提升了人工的計數能力,,后來他們的Thinkpad解決了我們的計算能力,。在他們把電腦賣掉以后,表示我們現在要給你們提供思維認知能力,,于是他又出了一個智能化的沃森,,只要你買了一些東西就可以替你去思考,替你去決策,。但是他犯了一個錯誤,,他還是用工業(yè)時代、信息時代的思維,,把它做成了一個黑箱子,,讓最聰明的黑箱子用到客戶那里工作,而真正的智能時代,,他應該把這個黑箱子放到云上,,因為你的產品或服務要跟客戶去相互交替才行,。這也就是為什么這10年來IBM雖然研發(fā)出了沃森,但是最后還是業(yè)績不佳,。像IBM這么厲害的公司,,他們也會犯騎兵不適應癥,下意識的用步兵的思維去騎馬打仗,,何況我們普通的人呢,?人工智能或者智能時代的核心,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兩手都要硬,。原來我們把數據化或者說智能化都放在了運營層面,,未來我們應該轉向情感層面,就是客戶,、產品,、員工和品牌。如果我們只是把精力放在了左邊運營的部分,,得到的就是一種假的體驗經濟,,真正的體驗經濟是運營加情感。目前的數字化轉型有一個問題,,就是無頭無尾僅有中腰,。真正的數字化轉型,就是我前文提到的三個詞:場景,、認知,、感知,,它分別對應的是商業(yè)模式,,業(yè)務流程、產品流程和員工客戶的體驗,。 很多企業(yè)花了巨資請了非常著名的咨詢公司幫他們打造數字化轉型框架,,打造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中間認知部分——業(yè)務流程和產品,這是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地方,,而且也是最容易上手的,,但是恰恰忽略了頭部商業(yè)模式的場景部分,也忽略了人的問題,,也就是工作場所和體驗的問題,。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有力量,,前提是你學的是對的知識,。最早的時候知識=經文+故事,工業(yè)時代,,知識=邏輯+數字,,但未來智能時代的知識=感知+敏感度,。感知是環(huán)境對他人的感覺度,敏感度指的是你能夠體察到了以后做出反應的程度,。職場不相信眼淚,,在工業(yè)革命的400年里,我們的左右腦都已經被榨干了,,天天培訓的就是你的理性,,而人工智能將來能夠跟我們PK的就是邏輯數學運算,所以能夠和它合作共榮的就剩下了我們的右腦(主情感),。領導力的進化實際上跟我們前面說的大景觀,、社會背景、科技進步息息相關,。從1940年到現在,,最核心的話題一個是變革,一個是關愛,。一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教授發(fā)現了一個最大的問題:管理者對下屬的挑戰(zhàn)太多,,而關愛太少,很多時候領導者缺乏給予關愛的能力,,就不會關愛,。 最后我們著重說一下知識,原來我們認為我們知道很多只是說不出來,,這其實只說了一半,,還有一部分你不知道你更說不出來。我們從上圖可以看到,,縱軸是說有些知識我們是可以表達的,,有的是不可以表達的,橫軸代表有的知識可以感受,,有的不可以感受,。所以上方左邊的愛因斯坦是你可以表達但是不可以感受的,比如說相對論,;右邊的牛頓代表既可以表達又可以感受,,比如說牛頓定律。下方黃色代表的是可以感受,,但是你又說不出來就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比如說小孩騎自行車只能自己體會,這三個都是人類的知識,,綠的叫明知識,,黃的叫默知識,現在出現了第三種知識,,就是AI特有的,,對于人類來講,,你也不可感受,你也無法理解,,更無法表達,,被稱為“暗知識”。如果說人類現有的明知識如大陸一樣,,那么暗知識就是大海,,人類必須承認且習慣如何去和人工智能去相處。數字化轉型其實就是一個“臍帶”,,把人類的明知識和暗知識相通,,這是數字化轉型的本質。二元是把人和技術對立起來,,實際上人類、技術,、自然這是三種要素,,所以它對應的是我們今天的三個關鍵詞:“場景”——商業(yè)模式,它對應的三元空間是人,、物,、數;“認知”——決策和組織共演,,對應的三種知識是明,、默、暗,;“感知”,,如何和智能人融合協(xié)調與關愛的你,、我,、AI三者關系。最后送大家一句話:除了你自己,,還有誰有資格檢查你的未來呢,?本文整理自中國惠普公司前執(zhí)行總裁張國維先生于CHRO系列直播Ⅲ的分享,題為“智能時代,,如何面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悖論,?”。 10月23日,,張國維先生將親臨“2020 HRoot中國人力資本論壇”現場,,帶來主題分享:數字化轉型中HR的角色及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