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OOF 美國當地時間 9 月 17 日晚 6 點(北京時間今日早晨),第 30 次「首屆搞笑諾貝爾獎典禮」假裝在哈佛大學最大講堂桑德斯劇院舉行,。受疫情影響,,這座可容納 1200 人的劇院里,并沒有觀禮的來賓,。迄今走過三十個年頭的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設立初衷是為了表彰那些讓人忍俊不禁后又發(fā)人深省的研究(Research that makes people LAUGH, and then THINK),。與諾獎相比,,搞笑諾獎每年的頒獎儀式更像是大 party。既有頒獎,,也有戲劇,,還有脫口秀以及扔(紙)飛機。每年頒發(fā)的 10 個獎項,,除對標諾貝爾獎的生物,、化學、醫(yī)學,、物理,、和平、經濟和文學等獎項之外,,還包括其他隨機的細分獎項,,年年花樣翻新。由于今年的頒獎改為純線上,,獲獎者也不必自費到場,,在線上領獎即可。今年的獎杯是一個六面均不同的蟲子籠,,在設計上獨出機杼,,提前以 pdf 的方式發(fā)給獲獎者,讓獲獎者打印后自行組裝,。按照慣例,,獎杯依舊由廉價原材料制成,相信也放不了多久,。證書則相對值錢很多,,因為上面有真正諾獎得主的親筆簽名,也許是通過郵寄的方式交給獲獎者。很不幸,,搞笑諾獎沒能擺脫資本主義的「陋習」,,仍然附帶經濟獎勵 —— 面額高達 10000000000000 的津巴布韋幣,約合人民幣 0.18 元,。反正很便宜,,一起發(fā) pdf,讓獲獎者打印即可,。今年的主題是「BUGS」,。當然,獎項可能跟主題無關,,但獎杯和現(xiàn)場的音樂劇則圍繞該主題展開。本次共有 10 位(組)幸運兒搶鮮獲得了 2020 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先來看大家最關心的醫(yī)學獎和醫(yī)學教育獎,。今年的醫(yī)學獎由來自荷蘭和比利時的聯(lián)合團隊獲得。團隊研究了一種特殊的聲音恐懼癥——厭惡吧唧嘴,,并且建立了這種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今年的醫(yī)學教育獎由搞笑諾獎史上最強天團獲得,,他們是巴西、英國,、印度,、墨西哥、白俄羅斯,、美國,、土耳其、俄羅斯和土庫曼斯坦等九個國家的領導人,。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里,,他們用實際行動死亡人數證明了:比起科學家和醫(yī)生,政客們更能直接決定人們的生老病死,。同樣很可惜,,這個史上最強天團現(xiàn)在沒能,未來也不能來領獎,。我們只能通過圖片向他們「致意」,。今年的聲學獎由澳大利亞,、瑞典,、日本、美國和瑞士的聯(lián)合團隊獲得。他們把揚子鱷放進密封箱內,,研究在空氣中,、潛水和氦氧氣中鱷魚發(fā)聲的變化。為什么要選揚子鱷呢,?因為揚子鱷是爬行動物中的「活化石」,,研究者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了解恐龍的發(fā)聲系統(tǒng)。不得不說,,這個實驗設計得還是蠻聰明的,。此次獲獎可謂實至名歸。研究者建立了一套方法,,可以通過眉毛來快速識別人群中的自戀者。他們發(fā)現(xiàn),,相比于比較細長的眉毛,,擁有明顯濃密和整齊眉毛的人,更有可能自戀,。只是不知道他們對修眉紋眉怎么看,?今年的和平獎由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獲得。這一對歡喜冤家的外交行為十分搞笑,,就像是半夜敲門騷擾別人的頑皮孩子 ——ring the doorbell and run,。目前這兩個國家都擁有核力量,希望都乖乖的,,不要打架,。今年的物理學獎由澳大利亞、烏克蘭,、法國,、意大利、德國,、英國和南非的聯(lián)合團隊獲得,。他們研究了高頻振動下蚯蚓的身體如何發(fā)生形變,并建立了模型,。該研究的意義在于有潛在的可能探測和控制一些生物物理過程,,比如神經沖動的傳遞。今年的經濟學獎由蘇格蘭,、波蘭、法國,、巴西,、智利,、哥倫比亞、澳大利亞和意大利的聯(lián)合團隊獲得,。研究者們試圖在國民收入與口口接吻之間建立量化聯(lián)系,,并借此預測口口接吻的文化多樣性。問題來了,,你猜猜看,,在貧富差距比較大一點的國家里,口口接吻是更多呢,,還是更少呢,?又有中國人獲獎啦!??!今年的管理學獎由中國團隊團伙獨攬!??!這是一個未遂的雇兇謀殺團伙,層層轉包后,,酬金從 200 萬降至 10 萬,于是團隊中的最終執(zhí)行人反水,,向暗殺對象傳遞信息,。今年的昆蟲學獎由美國的 Richard Vetter 獲得,。他對蜘蛛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整天研究昆蟲的學者,,其實很害怕蜘蛛,。今年的材料科學獎由美國和英國的聯(lián)合團隊獲得。他們進行了一次實驗考古學研究,,拆穿了基于人種論的一個謠言:因紐特人冷凍自己的糞便做成刀子割肉,。最后,,很多搞笑諾獎的粉絲肯定會問:沒了觀禮來賓,誰來扔紙飛機呢,?咱們可以看看線上如何扔紙飛機,。在疫情的特殊形勢下,科學的比賽有時候被混淆為政治的競爭,。這次的搞笑諾獎組織方借機繼續(xù)在線上擴大影響,,頒獎直播與全球各地不同語種的科普組織合作。他們無疑用這種輕松而開放的態(tài)度,,印證了「科學沒有國界,、科普沒有國界」的信條。(策劃:Ivan,、gyou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