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鄉(xiāng)村建設中心副秘書長邱建生,,這位長期從事鄉(xiāng)村建設與規(guī)劃、平民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認為,,“過度教育”最大的傷害,,是導致“生命的退化”和“人類文明風險的增加”。 01 過度教育侵蝕民族的未來 我們常常形容一個人做事“太過了”“走過頭了”“太聰明了”,,結果就事與愿違,;其實,我們這個時代,,也可以說是“走過頭了”,,一切都處在“過度”狀態(tài)中而前景堪憂。 比如,,過度的生產(chǎn),,過度的消費,過度的欲望,,過度的經(jīng)濟,,過度的發(fā)展,過度的教育......其中最讓人痛心的是過度教育,,因為它直接傷害的是孩子,,傷害的是民族的未來。 在某種程度上,,其它一切的“過度”,,都可以在過度教育上找到原因,而它們也進一步強化著教育的“過度”,。 可能你會驚訝地問:教育怎么就過度了,?國家不正是大力發(fā)展全民教育,提升公民素質,,難道一個人花在教育上的時間不是越多越好嗎,? 02 過度教育究竟是什么? 要回答這些疑問,,首先需要回答“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概括一句話就是:生命的成長,。如果你認為教育單單就是知識增加,,技能升級,,那么今天的教育正在朝著你認為的方向前進——從普通學校到各種補習班再到家庭,從幼兒園到大學,,線上線下,,知識機器在全天運轉,要把每一個人訓練成“知識人”,。 這,,就是過度教育,過度的知識教育,。這種教育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成長,,背離了教育初衷,仿佛一名農(nóng)夫耕作的農(nóng)田,,一年年地被過量的化肥施用侵蝕著,,這塊農(nóng)田也就越來越失去生命的力;孩子們一年一年被過量知識,,甚至是污染的知識,,填灌覆蓋著,他們的生命的力也必然越來越退化,。 過度的知識教育,,擠占了孩子的生命成長時空,他們大部分時間被禁錮在由鋼筋水泥澆筑的教室,、房間里,,而一個人的生命成長,恰恰需要的是充足的陽光和雨露,。 在所有有益于生命成長的要素中,,學校所學知識所占的比例頂多占20%,而孩子們卻在用80%甚至更多時間去獲取這20%,,這種舍本逐末的教育,如何能促進生命成長呢,? 今天,,深度沉浸互聯(lián)網(wǎng)的我們,看到的是知識的爆炸,,時代的焦慮,,看不到的是生命的坍塌,看不到這個世界,,正在物質豐裕中走向精神貧瘠,,而人類文明的風險系數(shù)不斷提高。 03 教育如何匹配“生命的成長”,? 那大家也許會問,,就算我們只把20%的時間匹配給知識教育,,剩下80%的時間,要如何對接真正的“生命的成長”呢,?其實,,生命成長的核心,是處理好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三大關系”。 1.處理好人與自己的關系,。 首先,,孩子們要認識自己的身體,學會愛護身體,,強化體能鍛煉,。學校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對孩子們進行“健康教育”,有了健康的體魄,,那些繁多的知識才能派上用場,。 其次,孩子們要保守自己的心,,因為一切的果效,,都從心發(fā)出。在人與自己的關系中,,心靈無疑是最重要的,,有心沒心,好心壞心,,這中間的差別何止十萬八千里,。生命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靈的成長,如果教育不能守護孩子的心靈,,那它就可能是邪惡的教育,。 認識到這點是容易的,關鍵是如何才能促進心靈的成長,?道路很多,,但一定不是智識教育和乏味的書面道德教育。這里需要探討生命的根基問題——我們的生命應該立足在什么樣的根基之上,?找到這個根基,,就能找到心靈成長的道路。 我認為,,這個根基就是古圣先賢的智慧,,以及在這些智慧哺育下的歷史中,在這種智慧熏陶下的人們的生活中,。這一智慧可以說是我們的精神源頭,,是孔子尋求的智慧,,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由此鋪陳開來的敬畏之心,、生態(tài)之心,、純樸之心、喜樂之心,。 與之對應的教育形式,,應該是更多的經(jīng)典閱讀,更多的生活教育,,更多的藝術教育,,甚至更多的信仰教育。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看,,其立足點是前面所述的心靈成長教育,,實際上,當每一顆健全的心靈相遇,,整個世界都芬芳無比,。 2.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 人與自己的關系處理好了,,人與人的關系自然就處理好了,。但是從更廣泛的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就要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成為社會的服務者,推動身處的社會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前進,。 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服務者,?這就需要相應的知識教育、技能訓練以及公民教育了,,這種教育以“人人皆能享其應享之權利,,盡其應盡之義務”為目標,使人人皆能發(fā)展自己的興趣,,熱愛自己的工作,,使人皆能成為更好的農(nóng)民、工人,、公務員,、商人,、教師,,成為更好的父母,成為更好的子女,,成為更美好社會的創(chuàng)造者和享有者,。 3.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說到最后還是天人合一,還是要回歸到人與自己的關系中,。但在這里,,我們可以狹義地理解——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身體和精神都蒙自然的饋贈而成長,,人離不開自然,。 但是,現(xiàn)代工業(yè)和城市的發(fā)展,,使人與自然漸行漸遠,,甚至在人的睡夢中都不再有自然的身影,好像人心也被水泥澆筑了一般,,這種狀況給人類的未來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想一想,工業(yè)革命以來被污染的山川河流和土地,,想一想,,在生態(tài)災難威脅下的人類,我們真的需要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了,,人類的“工業(yè)心”需要被“生態(tài)心”替代,,這也是我們面向生態(tài)文明時代的客觀要求。 具體落實在教育形式上,,我們需要更多的自然教育,、勞動教育,更多的生命成長教育,。孩子們需要更多時間去親近自然,、親近土地。同時,,削減一些無用的學校知識教育,,特別是被污染的知識教育,摒棄過度教育,,走適度教育路線—— 20%的時間貢獻給知識教育,,80%貢獻給自然教育、農(nóng)耕教育,、藝術教育,、生活教育、經(jīng)典閱讀,、體能鍛煉以及休閑,,這才是教育的正途。 如此,,不僅孩子可以蒙受教育之福,,教師和家長也能蒙受教育之福,,社會也能因此蒙福。 過度教育可以休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