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 地處蒙古高原南端,、內蒙古中部、南瀕黃河,,陰山山脈橫貫其間,。 這里是溝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之間的交通要沖,公元前306年筑九原城,,公元前221年置九原郡,,433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設懷朔鎮(zhèn),。清朝同治修筑城墻,辟東,、南,、西、東北,、西北五座城門,,形成了近代包頭的城市規(guī)模。 在包頭,,至今保留著許多古樸靜美的古村落,,一起來看看,你去過幾個呢,? 1 美岱召村美岱召村位于包頭市土右旗美岱召鎮(zhèn)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典型的城寺結合廟宇,。美岱召原名靈覺寺,后改壽靈寺,,是一座“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廟,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村落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美岱召最初是作為軍事堡壘和權力中心而存在的,是眾多“板升”中的“大板升”,,建造于十六世紀中期,。美岱召之名也是得于城堡成為佛寺之后。城中現(xiàn)在看到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是內蒙古地區(qū)常見的藏傳佛寺殿宇的形態(tài),,建造年代同樣稍晚于城墻主體,。與政權東遷后在治所建造的大召等相比,美岱召佛殿由于政權發(fā)祥地的緣故,,不僅不會遜色,,而且更具象征意義。 美岱召因十七世紀初麥達里胡圖克圖活佛在此坐床傳教而得名,,一直延傳至今,成為村名,。美岱召建設年代久遠,,建筑規(guī)模宏偉,風格獨特,,保存完好,。它是仿中原漢式,融合蒙藏風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廟。寺內有大量的壁畫,,如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歷史壁畫及描繪蒙古貴族拜佛的場面的壁畫都完好無損,。 美岱召古城總體平面布局為不規(guī)則的正方形,,四周筑有高厚的城墻,。墻體用黃土夯筑,內外表層砌以石塊,,高5米,,底寬4米,頂寬2米,,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85米,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唯一的南門為城門,,城墻四角筑有重檐角樓,。 召內殿宇樓閣,,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敖浱谩焙汀胺鹛谩苯M成的“大雄寶殿”是該寺最為宏偉的建筑,。縱深43.7米,,橫寬23.2米,,佛堂內20多米高的金柱一貫到頂,柱上用瀝粉貼金繪制的五爪盤龍栩栩如生,。殿內壁畫場面宏大紛繁,,造型生動,工藝精美,,具有濃厚的蒙古族藝術風格,。大雄寶殿之東有太后廟,世傳為供奉三娘子骨灰的靈堂,。大雄寶殿之西為乃瓊廟,。方城內北部還有十八羅漢廟、觀音殿,、琉璃殿,、八角廟、萬佛殿及達賴廟等建筑,。殿內有明代繪制的壁畫,,畫面上蒙古服飾的人物像中,有傳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畫像,,為內蒙古召廟壁畫中獨有的一處,。 另外,,每年農歷五月十三,美岱召村都要舉辦盛大的傳統(tǒng)廟會,,同時也是當?shù)刈盥≈氐奈镔Y文化交流大會,。 2 五當召村位于內蒙古包頭市石拐區(qū)五當召鎮(zhèn),西北陰山深處,,距包頭70公里,,是內蒙古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純藏式喇嘛寺廟,。村落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寺廟被群山環(huán)抱,山上蒼松翠柳,,郁郁蔥蔥,,寺前小溪清澈,流水涓涓,。整個寺院依山勢建造,,規(guī)模宏大,殿堂倉舍2538間,,占地約20萬平方米,,鼎盛時喇嘛1200多人。所有建筑均采用藏式結構:平頂,、直墻,、小窗、白色,,整個寺院山巔松柏輝映,,顯得十分精美壯觀。主要建筑由六殿三府一堂和94棟喇嘛住宿樓組成,。五當召的活佛是清代駐京八大呼圖克圖之一,,稱“額爾德尼.莫日根.洞科爾.班智達”,名望及地位均相當之高,。 五當召的主體建筑,,以八大經堂(現(xiàn)存六座),、三座活佛邸和一幢安放本召歷世活佛舍利塔的靈堂組成;另有僧房六十余間以及塔寺附屬建筑,,全部房舍二千五百余間,,占地300多畝。現(xiàn)存六大經堂為蘇古沁殿,、洞科爾殿,、卻伊日殿(顯教經堂)、當圪希德殿,、阿會殿(密宗經堂),、日本倫殿(菩提道學經堂)等。蘇古沁殿坐落全廟的最前部,,為全寺集會誦經之所,。這些殿宇規(guī)模宏大,均為曲型的藏式建筑群,。建筑物外墻潔白方整,,開有深暗的柱廊和窗洞,,屋頂為平板式四方形。主要建筑坐落山谷內一處凸出的山坡上,。鼎盛時期廟內喇嘛有千多人,。 五當召是內蒙古地區(qū)有名的學問寺,。它為了弘揚佛法,,專門設有供喇嘛們學習經典,研究佛學的學塾(札倉),。也是享有特權的政教合一寺院,,設有監(jiān)獄、法庭,,并有武裝,。且建筑本身以及各殿堂的壁畫和雕塑,體現(xiàn)了很高的藝術價值,。 3 美岱橋村位于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大青山脈“九峰山”腳下,,美岱橋村以其別具特色的建筑、古樸的民風民俗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與民族的融合,。村落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據(jù)介紹,,美岱橋這個名字蘊含著蒙漢兩個民族的文明積累,。“西口風吹來了農耕的種子,,在塞北的陰山腳下生根發(fā)芽,。”根據(jù)相關歷史資料及田野調查證實,,美岱橋村的雛形形成于1800年前后,,早期定居在村落的內陸農耕移民來自山西,與當?shù)氐拿晒湃嘶ネㄓ袩o,、和睦相處,。由此,有關專家指出“美岱橋村是蒙元文化,、晉陜文化和西口文化的重要節(jié)點”,。 v步入村口,,一座古樸白漢玉石門樓映入眼簾,上書“美岱橋”,。穿過牌樓,,一條干凈平整的柏油路通向村里,,路兩側是一排排白墻青瓦、紅色廊柱晉陜風格的房子,,房頂上的雕花形狀各異,。 這里還有內蒙古目前為止最大的村級民俗文化大院,,位于村東,,建于2009年,占地面積510平方米,,由四個各具當?shù)孛耧L,、民俗特色的展室組成,分別為:農耕生產,、家園家貌,、工藝娛樂、歲時婚慶,。展室內收藏了村子歷史變遷中遺留下來的各類珍貴物品,,突出了土默川農業(yè)村落習俗樣態(tài)的主題。 4 梅力更嘎查梅力更嘎查是位于包頭市九原區(qū)阿嘎如泰蘇木位置最西的行政村,,距包頭市區(qū)25公里,,與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相鄰,南臨110國道,,丹拉高速穿村而過,,梅力更蒙語意為“智慧、聰慧”,。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梅力更旅游區(qū)和世界唯一用蒙古語誦經的梅力更召,,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力更信俗”,。得天獨厚的歷史、人文和環(huán)境因素造就了風景優(yōu)美,、蒙漢團結的嘎查發(fā)展環(huán)境,。 作為我國唯一使用蒙古語頌經的喇嘛教寺廟——梅力更召,。梅力更召始建于1677年,,清朝康熙皇帝賜法名“廣法寺”,以誦讀蒙文經卷著稱,。該召廟有24座,。1960年,因行政區(qū)劃變更,,歸屬包頭市郊區(qū)(現(xiàn)九原區(qū)),。解放初期,,梅力更召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520平方米,,共有五座殿堂,。大獨宮“邁達爾”內的加來佛像身高八丈一尺。喇嘛最多時曾有五百人以上,,內固定俸祿一百多人,。 5 巴總堯村巴總堯村位于土默特右旗九峰山,,距九管會所在地北約 10 公里,,屬革命老區(qū), 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司令部坐落于此,。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村落整體風貌為典型的山西村落風格,建筑分散,多處房屋破損,主要傳統(tǒng)建筑魏家大院為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坐北朝南,分正房.廂房,凸顯出高端大氣,符合中國北方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 早在清朝嘉慶年間, 有一蒙古族游牧老人叫巴特爾,, 來到此地,, 掘窯洞而居, 以牧羊為主,, 逐步發(fā)展壯大,, 巴特爾老人也成為當時周圍牧民的總主管, 按時主持聚會和商議重大事項等,, 故此而得名“巴總堯”,。后在西口年間, 由忻州的張姓,、 五寨的李姓,、 神木的高姓和府谷的魏姓一大批人口遷移巴總堯村定居, 形成了蒙漢并居,, 以牧養(yǎng)農,、 農牧并舉的村落。 6 毛岱村位于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zhèn),。毛岱,,蒙古語“毛都太”,漢語意思為“有樹的地方”,,距離旗政府所在地薩拉齊東南35公里處,,薩涼公路與河將公路穿境而過,這里自古就是溝通黃河南北的交通要塞。民生渠,、躍進渠橫貫全境,是一個風景秀麗,,人杰地靈的地方,。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清初,,漠西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屢犯清境,,從1690年到1696年,康熙親率清軍三次征伐,其中最后一次在今毛岱村附近渡黃河時,,當面向管旗都統(tǒng)下達諭旨,在毛岱設立官渡,。范昭逵在《從西紀略》中也有記載:“八月二日,,從毛岱抵哈喇烏蘇,二日抵鄂爾格遜,,四日抵箔頭,。”與毛岱同一時期命名的還有湖灘河碩官渡(今托縣河口鎮(zhèn)),,這兩處官渡是黃河流經綏遠境內的主要口岸,。未設官渡前,沿河各地渡口林立,,僅毛岱附近就有十六處之多,。 在今毛岱村南3.5公里處的舊河道,,就是黃河南移后留下的故道,。據(jù)當?shù)乩夏耆丝诳谙鄠鳎瑥那〉较特S年間,,毛岱渡口商賈云集,,車水馬龍,時有商鋪83家,,當鋪6家,,周邊村莊為此也開設不少的飯館和旅店。 7 樓房溝村位于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zhèn),,巍峨的大青山腳下,,如水墨畫般的傳統(tǒng)村落,距今已有150余年歷史,。樓房溝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這里背倚大山,屋舍錯落,,石垣斑駁,,滿帶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的見證。低矮的石頭院墻,、傳統(tǒng)的民居建筑,、蒼老虬勁的樹干,盡顯古樸的風貌,。樓房溝的溪水終年不涸,,緩緩流經村莊,頗有“流水人家”的味,。村里的道路也非常有特色,,以村南主干道,成魚骨形向兩側延伸,。徜徉在寬2-4 米的傳統(tǒng)街巷,,走黃砂鋪成的巷道和石板路,仿佛回到歷史,。 據(jù)介紹,樓房溝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孔,,清代“走西口”時從山東曲阜遷徙至此,,為孔子后人。村里至今保存著孔姓家譜,,村里辦喜宴時,,新人和賓客都要拜孔姓家譜。這份珍貴的家譜由村里的孔姓人家輪流保管,。 樓房溝村之美,在于其擁有豐富的文化和自然遺存,。附近喇嘛其深處有東,、西2個喇嘛洞。明末清初,,這里曾經有喇嘛,。村西有一口元代的古井,井水甘甜,;村東北有一處黃土夯筑的趙長城遺址,,立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同時,,保存較好的傳統(tǒng)民居是樓房溝村的一大特色,。遠遠望去,,散發(fā)著古樸韻味的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這些民居具有山西傳統(tǒng)民居風格,屋頂多為單坡和雙坡,,屋前是大庭院,。 |
|